文本的密码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江海一蓑翁 2018-04-19 22:19:13

    日本汉学家浅见洋二关于宋代文学研究的论文集,正如书名所说,注重挖掘和再现宋代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语境。全书的三大部分,分别侧重于探讨宋代文学的政治权力场域、作品主题的社会面向与文本生成的社会化过程。正是基于这一视角的探讨与分析,本书才不只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宋史的相关读者,对社会史和文化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同样可以从这本书里获得启发。

  • 0 马上到站 2019-04-09 11:27:12

    关于言论控制下苏轼的反应,陶渊明、陆游、杨万里等涉及儿童的诗歌,以及宋代文人集子的草稿、定本、校勘、生成论的讨论,非常有意思。不过,“公”“私”问题的展开度不够。

  • 0 青壁齋 2018-05-07 16:21:50

    较《距离与想象》平淡不少。

  • 0 Homura 2021-10-31 07:59:21

    个人觉得第二编最有意思,儿童、田园、农村在南宋诗歌中的书写。

  • 0 事有難言齋主人 2022-10-05 16:20:14 北京

    点破与说透原是两事。

  • 0 步风室抄手 2024-03-02 10:43:54 江苏

    第三编“文本生成论”讨论集部文献从草稿到定本的制作过程(称为“惊险的跳跃”),虽所举材料集中于作者研究领域内的宋代,以宋代为“草稿时代”,但删弃与改定、自我重复、填讳等现象在中古时期就已存在,不过限于材料难以阐发,宋代欧、黄等个案明确证成了这一问题,功劳甚大,其实不必以宋代出版文化反而更重视草稿为理由。作者揭出传统校勘学的“死角”是怎样判定“作者确定为定本的文本”,而文本生成论将定本成立前的文本纳入考虑的范围,焦点从“异同”转移到了“改定”,这无疑是更为情境化的文本过程,同时寓含文学优劣、公私的批评观念。相比于后定的集本和印本,作家的墨迹、草稿、石本往往是不稳定的。作者将异文的生成归于作者的改定,较之田晓菲讨论陶诗异文,更具文献的合理性。备记松泽和宏《生成論の探求》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3.

  • 0 蝸涎舎 2022-07-06 20:52:48

    浅见先生的很多命题是将诗歌作为一个客体,看诗歌是怎么被看待的(“诗债”),诗歌是如何生成的(文本改定),以及文本是如何在强权下被言说的。此外还注意到一些宋诗中有意思的主题新变,如诗人的安详之死、童趣的发现与凸显。读书过程中受到启发结合之前读过的材料想到一个写作角度,继续往下读发现这个材料原来已经在这个主题下被解读了,sad。

  • 0 陶思 2022-12-25 11:04:05 江苏

    2022.7.31

  • 0 volldmo 2023-07-05 00:57:45 天津

    好无聊……

  • 0 高籀 2023-05-24 09:17:05 北京

    于通勤路上读毕。本书研究的一大中心即是沟口雄三提出的“公”与“私”的分野,尽管作者并未提及沟口,也并不着力于思想史,而是选取了言论与诗文这两个角度。阅读来看,“异域之眼”是浅见氏写作的底色,这意味着(一)概念的梳理编成了关键词的检索与整合;(二)古代的公私被等于近代化的概念的“公权”与“私权”;(三)更熟稔宋代文献整体的时代特征,而对于先宋文献整体的时代特征了解有所隔阂;(四)观察到的东西和其观察的角度很富有启发性。特别是第三编“文本生成论”,非常值得研治丁部之学与清学之学的人琢磨。

  • 0 薠蘅 2023-05-24 20:37:51 江苏

    主要看了第一编和第三编,言论统制下的文学书写,很值得琢磨,非常隐微。 第三编的主题是文本生成论,其实大意在于宋人对草本/稿本/未定本的心态较前代发生了变化,引用《曲洧旧闻》黄庭坚得宋祁手校本的掌故多次,大概文学类的史料也不好找吧,悲。 启发价值很大,还是要有版本学的意识啊,哎,太深了。

  • 0 稚子浴其渊 2023-06-22 14:02:36 上海

    论述中时见对日本文学的观照,杨万里的田园与“田园的忧郁”,真是绝好的搭配。

  • 0 温酒 2023-07-24 20:01:38 广东

    文章不错,但编辑得不好,论文集不能这么叠床架屋的。比如说第二章的小结已经论述到“廋词”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考察”的诸多问题,第三章以几乎全部篇幅,再度把第一二章内容重讲一遍,所谓“进一步”的内容,不过一页半而已,也没有真正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二编既然全部讨论的所谓“私文学”,编名就不要叫“公文学到私文学”,篇章间没有公—私逻辑承转,也与上编看不出衔接,“到”得很牵强,只是想把零碎文章强行按进一个论文集框架里而已。真正讨论了公—私转化的,反而是第三编的最后一篇

  • 1 籀门 2023-08-28 18:22:47 北京

    指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部分说的其实是宋代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以及文人对这种氛围的回应。第三部分是文本生成,引入手稿、真迹、碑刻之类的资料将静态的终端文集文本动态化。但遗憾的是,也只是指出问题而已。

  • 0 free farm 2024-01-18 22:27:18 日本

    反复说来,略有重复,但可见观点之渐进。

  • 0 居然 2020-04-13 22:47:09

    小题大做型,内容与标题量感差距大。文章指摘现象多,入题的现象选择与实证分析可法,具体阐发平庸浮泛,甚至不如标题信息量大。可能是研究对象决定的,太轻灵了。

  • 0 随物の赋形 2020-08-09 23:50:10

    在专业研究之外,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作者各篇文章的写法,如何布置结构,在例子与论证之间采以恰当的行文衔接,总体上体现出举重若轻的从容感。这大概是日本学者的功力所在吧,能感受到作者对自己研究对象的喜爱,从心灵上贴合那个时代,这是见于言外的部分。

  • 0 大树飘零 2021-03-11 20:23:09

    其实不少观点还算有启发性,但是太啰嗦了,有时有重复水字数之嫌。很多问题都没能彻底解决,只是一种初步构想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