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明明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有时候却更像一本书写上海的颓废放荡的小说,或者像一篇妖艳华丽的散文,厚重的文字铺展开来又形成一张时空错落的文化地图,将上海这座城市在大时代中悲情传奇的命运细细勾画出来。
李欧梵精彩重塑摩登上海的文化肖像,并由此奠定其在文化研究领域的先锋地位。
作者简介 · · · · · ·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李欧梵先生被学界认为是继夏济安夏志清之后海外研究现代文学的的第二代华人学者。他常自喻为“狐狸型”学者,因为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学者王德威赞誉李欧梵"但开风气不为师""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在治学上,李欧梵多方出击,频频得胜,其著作更是纷芜庞杂,极尽"狐狸"之所能。他的老本行现代文学研究自不必说,一本《铁屋里的呐喊》就把被神化的鲁迅还原成"人"。在文化研究上面,一本《上海摩登》集现代都市文学、报纸期刊等诸多文化要素研究于一体,奠定其内地文化研究先锋的地位,其把...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李欧梵先生被学界认为是继夏济安夏志清之后海外研究现代文学的的第二代华人学者。他常自喻为“狐狸型”学者,因为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学者王德威赞誉李欧梵"但开风气不为师""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在治学上,李欧梵多方出击,频频得胜,其著作更是纷芜庞杂,极尽"狐狸"之所能。他的老本行现代文学研究自不必说,一本《铁屋里的呐喊》就把被神化的鲁迅还原成"人"。在文化研究上面,一本《上海摩登》集现代都市文学、报纸期刊等诸多文化要素研究于一体,奠定其内地文化研究先锋的地位,其把张爱玲定位为现代文学史上都市文学的终结者,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还有,他对上至琼瑶下至王文华等通俗小说也有高见。甚至于日本动漫《风之谷》,他竟用来作为教授卡夫卡的"道具"。可谓大俗大雅,雅俗共赏。
在某种意义上,李欧梵并非甘于固守书斋学院的传统知识分子,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现代性理论是他的"手术刀",中国现代文学是他的老本,文化研究是他的"新欢",通俗文化是他的"业余爱好"。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都市文化的背景
第一章 重绘上海
第二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
第三章 上海电影的都会语境
第四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
第二部分 现代文学的想象:作家和文本
第五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
第六章 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
第七章 颓废和浮纨:邵洵美和叶灵凤
第八章 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第三部分 重新思考
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义
第十章 双城记(后记)
附录
《上海摩登》韩文版序
漫谈(上海)怀旧
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景观:李欧梵访谈录
上海,从过去到现在:若干文化反思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上海摩登"的人也喜欢 · · · · · ·
上海摩登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上海摩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1 条 )

摩登上海,“中国世界主义”的产儿

读书笔记202006 如何理解Shanghai cosmopolitanism

摩登上海之想象的再想象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Ignorance of tradition and crapy modernity
> 更多书评 41篇
-
第一章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介绍了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和通商口岸,其城市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后所表现出来的诸多特征。从外滩建筑、百货大楼、咖啡馆、舞厅、公园以及跑马场几个较为典型的”西化“城市建设来描述,在这些外国人习以为常的事物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是如何应对和习惯的。同时,作者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上海市民都有且愿意享受体验这些”西方事物“。第一章的最后一节,作者试图从本雅明的”都市漫游者“的...
2021-09-13 15:07:10 3人喜欢
第一章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介绍了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和通商口岸,其城市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后所表现出来的诸多特征。从外滩建筑、百货大楼、咖啡馆、舞厅、公园以及跑马场几个较为典型的”西化“城市建设来描述,在这些外国人习以为常的事物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是如何应对和习惯的。同时,作者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上海市民都有且愿意享受体验这些”西方事物“。第一章的最后一节,作者试图从本雅明的”都市漫游者“的角度来重构这个满布大街、咖啡馆、骑车的城市。但是作者也意识到,近代的上海”中西杂烩“的风格景观和本雅明所描述的”城市漫游者“有一定的不同,本雅明认为”都市漫游者“们一边渴望城市,希望与城市建立关系,但是又试图与城市保持着距离那么在上海是否存在着”都市漫游者“呢?作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关于如何将西方的文本介入中国上海的环境中去,作者在这一章并没有继续深入讨论,而是列举了几个文学作品中城市”漫步者“的例子,并指出,在把都市漫游者引入中国文学之前,我们应该先研究一下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从印刷物和电影这两个媒介层面来展现出受到西方影响后,上海的文化生活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时印刷物包括报纸、杂志和专业丛书系列。1915~1920年间,报纸和杂志所刊登的内容开始出现大量涉及到科学和技术的主题,西方文明开始介入了中国文人的创作中,但是中国作家在面对强有力的西方世界入侵使,也展现了不同程度的抵抗与斗争。
除了报纸、杂志外还有一种丛书叫做”文库“。这类书主要是收录和翻译了外国学者、作家的专业论著,要分为文学哲学科学社会法律教育等等,还对当前中国革命面来临的问题以及外国所面临的问题作出了阐释,并将其界定为”现代问题“,由此便可以看出,这个系列就已经充分展现了民族主义的这种说法,在这套丛书中主要关心的国内问题主要是作为一个新生的民族国家的宪法、经济、地方自治政府、教育等问题,外交和领土事务也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而外国问题的核心使民族联盟的改革、国际裁判权、民族自决以及军事武器、粮食安全、货币等问题。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一个一个政治语境,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以及新共和国作为一个新民族所要面对的领土主权和国家发展。
作者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是基于,认为文化史家的任务是要套索我们所说的”文化想象“,因为文化想象本身可以被界定为集体感性之轮廓和文化产品的以为,因此必须思考这种文化产品的社会和体制语境,以及构建和交流这种想象的形式。他认为我们不能够脱离表象,现代性既是概念又是想象。
接下来作者通过对于良友画报中妇女的形象的研究受西方影响下,上海的现代性的体现。
第三章作者探讨的现代性媒介是电影。电影和出版这两大文化形式共同塑造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趣味,首先是中国的作家们十分喜爱看电影,并且试图把西方电影的叙事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中去,其次,在中国较为受欢迎的西方电影题材一般和中国受欢迎的小说文学题材相类似。同时,wo们也需要认识到上海并没有全盘复制美国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化,中国电影杂志上做展示的”流行女性气质“的照片和好莱坞大胆性感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第四章讲述的是上海作家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现代性
施蛰存作为上海作家的著名人物,他在创办报刊前阅读了大量的外文书籍,并养成了自己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上的趣味。在当时的上海不仅可以接触到外文书籍,外文报刊也可以在书店里买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许多作家开始对庞大的整体外国文学产生了迷恋,他们都希望能够直接接触,成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代言人,并炫耀自己亲自翻译的偶像来函。
施蛰存后来创办了《现代》杂志,他自身对于杂志内容的选择表现了他对欧洲现在主义文学的偏好,。
回应 2021-09-13 15:07:10 -
……传统和现代性在《传奇》的封面上就已经呈现了“参差的对照”。这封面是张爱玲的朋友炎樱设计的,画的是一个现代女子倚栏窥视一间闺房。闺房是晚清样式的,里面坐着个幽幽弄骨牌的衣着传统的女人,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而那个从栏杆外探进身子来的,比例不对的现代女子,以及她那好奇的神情把本来相当静谧的一幅闺图搅得非常不安宁。但张爱玲说: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在张爱玲的描述中,这个被描成淡绿色的现代...
2022-02-28 23:28:59
……传统和现代性在《传奇》的封面上就已经呈现了“参差的对照”。这封面是张爱玲的朋友炎樱设计的,画的是一个现代女子倚栏窥视一间闺房。闺房是晚清样式的,里面坐着个幽幽弄骨牌的衣着传统的女人,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而那个从栏杆外探进身子来的,比例不对的现代女子,以及她那好奇的神情把本来相当静谧的一幅闺图搅得非常不安宁。但张爱玲说: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在张爱玲的描述中,这个被描成淡绿色的现代女子的存在就像鬼魂似的,她那超然的窥视让整个画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不过,同样地,现代女子注视下的那幅传统画面也显得相当古怪,似乎它已经失去了那属于另一时代另一世界的时空。
回应 2022-02-28 23:28:59 -
-
……传统和现代性在《传奇》的封面上就已经呈现了“参差的对照”。这封面是张爱玲的朋友炎樱设计的,画的是一个现代女子倚栏窥视一间闺房。闺房是晚清样式的,里面坐着个幽幽弄骨牌的衣着传统的女人,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而那个从栏杆外探进身子来的,比例不对的现代女子,以及她那好奇的神情把本来相当静谧的一幅闺图搅得非常不安宁。但张爱玲说: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在张爱玲的描述中,这个被描成淡绿色的现代...
2022-02-28 23:28:59
……传统和现代性在《传奇》的封面上就已经呈现了“参差的对照”。这封面是张爱玲的朋友炎樱设计的,画的是一个现代女子倚栏窥视一间闺房。闺房是晚清样式的,里面坐着个幽幽弄骨牌的衣着传统的女人,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而那个从栏杆外探进身子来的,比例不对的现代女子,以及她那好奇的神情把本来相当静谧的一幅闺图搅得非常不安宁。但张爱玲说: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在张爱玲的描述中,这个被描成淡绿色的现代女子的存在就像鬼魂似的,她那超然的窥视让整个画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不过,同样地,现代女子注视下的那幅传统画面也显得相当古怪,似乎它已经失去了那属于另一时代另一世界的时空。
回应 2022-02-28 23:28:59 -
-
叙述者的声音游走于小说人物世界的里里外外,既从故事的叙述情境里也自外在视角里汲取灵感。托尔斯泰……在他的《战争与和平》里也采用了同样的“元评论”技巧。这种技巧的危险,如张爱玲所警示的,是很容易流于说教和意念化。【比如温瑞安的小说就这毛病】所以她说“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
2022-02-19 20:32:12
-
……传统和现代性在《传奇》的封面上就已经呈现了“参差的对照”。这封面是张爱玲的朋友炎樱设计的,画的是一个现代女子倚栏窥视一间闺房。闺房是晚清样式的,里面坐着个幽幽弄骨牌的衣着传统的女人,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而那个从栏杆外探进身子来的,比例不对的现代女子,以及她那好奇的神情把本来相当静谧的一幅闺图搅得非常不安宁。但张爱玲说: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在张爱玲的描述中,这个被描成淡绿色的现代...
2022-02-28 23:28:59
……传统和现代性在《传奇》的封面上就已经呈现了“参差的对照”。这封面是张爱玲的朋友炎樱设计的,画的是一个现代女子倚栏窥视一间闺房。闺房是晚清样式的,里面坐着个幽幽弄骨牌的衣着传统的女人,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而那个从栏杆外探进身子来的,比例不对的现代女子,以及她那好奇的神情把本来相当静谧的一幅闺图搅得非常不安宁。但张爱玲说: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在张爱玲的描述中,这个被描成淡绿色的现代女子的存在就像鬼魂似的,她那超然的窥视让整个画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不过,同样地,现代女子注视下的那幅传统画面也显得相当古怪,似乎它已经失去了那属于另一时代另一世界的时空。
回应 2022-02-28 23:28:59 -
-
叙述者的声音游走于小说人物世界的里里外外,既从故事的叙述情境里也自外在视角里汲取灵感。托尔斯泰……在他的《战争与和平》里也采用了同样的“元评论”技巧。这种技巧的危险,如张爱玲所警示的,是很容易流于说教和意念化。【比如温瑞安的小说就这毛病】所以她说“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
2022-02-19 20:32:12
论坛 · · · · · ·
修订过的浙大版翻译是否比前几版好些? | 来自allansmith☮️ | 2018-08-07 12:58:5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8.1分 1483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7.8分 109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08)8.1分 61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8.4分 45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37°暖书单(一) (37°暖)
- 文化研究系列 新书 (赵舒默)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2015-2019书架 - 国内图书 (苇间疯)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上海摩登的评论:
feed: rss 2.0
9 有用 东林君 2019-10-10 23:03:54
不说人话的代表,各种名词,怀疑是在掩饰缺乏洞见的能力。文学批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为什么不去读原著,要浪费时间读别人嚼过的文本?上海建筑那段有所启发
5 有用 守夜人 2020-08-19 18:56:48
浮皮潦草,翻译不好。大量想当然的常识性错误。译名前后不统一(古久列的《告中国智识阶级》译成《致中国知识分子》)。 “南国剧社”写成“南田剧社”,把茅盾编《小说月报》的时间写成1920年,想当然地推测施蛰存发表于1932年的《四喜子的生意》致敬1936年才问世的《骆驼祥子》,把周幽王说成周朝“皇帝”……
1 有用 之徽 2020-07-12 23:50:00
(好像是第三遍看了……这次明显感觉电影部分写得比文学好看。。)前八章主要还是:通过1空间【建筑(里面谈到英/法租界分异有趣),百货大楼、咖啡馆、舞厅、公园、跑马场、亭子间】2媒介【印刷文化-杂志,启蒙教科书、文库、良友画报;电影(外来影响与本土创制,观众)】3技术上的文学现代主义【《现代》杂志,翻译作为中介,新感觉派,张爱玲】呈现上海在物质、观念、审美诸层次的现代性。世界主义和双城部分上次重看时候... (好像是第三遍看了……这次明显感觉电影部分写得比文学好看。。)前八章主要还是:通过1空间【建筑(里面谈到英/法租界分异有趣),百货大楼、咖啡馆、舞厅、公园、跑马场、亭子间】2媒介【印刷文化-杂志,启蒙教科书、文库、良友画报;电影(外来影响与本土创制,观众)】3技术上的文学现代主义【《现代》杂志,翻译作为中介,新感觉派,张爱玲】呈现上海在物质、观念、审美诸层次的现代性。世界主义和双城部分上次重看时候用过,还算熟悉… (展开)
1 有用 沈隱舟 2021-07-20 11:46:32
李欧梵的水平倒是不用说,但他的眼光十分小布尔乔亚,看不到更广大的人间。因而把本书形容为上海史研究显然高抬了,定义为以文学批评眼光延伸出的(因为只有第二part还不错,且写张爱玲也写得平平无奇,甚至没有读懂《第一炉香》)城市观察记录差不多。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一个万花筒般的城市。它象征着时尚、现代和西式,仿佛抛弃一切落后与贫穷坐落在虚空。然而正如穆时英所说,上海是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李欧梵的水平倒是不用说,但他的眼光十分小布尔乔亚,看不到更广大的人间。因而把本书形容为上海史研究显然高抬了,定义为以文学批评眼光延伸出的(因为只有第二part还不错,且写张爱玲也写得平平无奇,甚至没有读懂《第一炉香》)城市观察记录差不多。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一个万花筒般的城市。它象征着时尚、现代和西式,仿佛抛弃一切落后与贫穷坐落在虚空。然而正如穆时英所说,上海是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光鲜亮丽的电影宫、马场、百货大楼和公共花园的旁边,是马车、妓院、粪桶的世界。研究上海自然不能忽视殖民历史给这座城市带来的蜕变,但也不能忘记是什么让上海成为上海,一个中西合流的“杂烩世界”,而非纯粹的殖民空间(香港)。李忽略了中国文化里的根深蒂固的、独一无二的民族性,因此不免显得狭隘了。 (展开)
2 有用 吴小墨 2018-01-23 12:47:38
第一部分确实好。历史学的考据,文学艺术的物质背景重绘,想到本雅明的历史唯物主义。
0 有用 Brisk 2022-05-13 16:51:20
当代海派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有关“都市感性”和多面现代性的反思值得一读再读,对新感觉派的梳理、归纳也鞭辟入里。不过,对张爱玲文本的分析仍相对浅层,换言之,对上海摩登文化的“她”性如何解释?此外,“双城记”部分中,更多将香港视为上海的“她者”,与阿巴斯观点相类,是否削减了百年文化翻易过程中,香港实践主客易位的可能性?当然,针对这些问题,已有部分论述浮出。
0 有用 cookie 2022-05-13 00:41:29
上海现代主义小说作者们和他们生活的旧时代;还是初次接触很多文学常识和名家
0 有用 青岚 2022-05-11 16:53:53
写张爱玲写得挺好。 @2021-11-05 14:47:08
0 有用 毛茸茸强制废人 2022-05-10 23:41:53
提供的材料比作者本人的见解更有帮助
0 有用 shichalo 2022-05-09 16:28:00
除了第二部分的文学批评有些与我无关,第一部分对都市文化与媒介关系的理论阐述,以及最后附上的都市文化现代性景观的访谈,于我非常有启发,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有人从经验,或者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物质文化的角度,来使用本雅明的理论。虽然只是在文学的领域,但完全可以想象,本雅明还有更多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