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翻译一般,英国时代的governer有的译成总督有的译成州长,重量pound成镑,金钱pound成磅处若干 P110 177x左右,东印度公司每年缴纳茶叶税款80万镑,占政府岁入7%,则年入约1150万镑,约3000万两白银,和同期大清岁入相当。 K712.07/5042
其实就是从英国经济形态(对金融衍生品的依赖)这个角度解释了给北美殖民地带来的压力,北美殖民地要价很简单,平等协商,建立跨大西洋的第二英帝国,只是英国拒绝了。除此以外,很多细节没价值。几处译名不统一,乔治亚州翻成格鲁吉亚。可以和一本国人的著作《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对看。
2018-98 前面部分节奏清晰明快,但是后面第二部分开始感觉水就注的有点儿多了,拖沓的一如大英帝国的决策。。。
作者写金融投机和经济危机的段落挺有趣的,但是作者并没说清楚这和独立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他章节语焉不详和偏颇的地方更多。另外此书翻译极差。
是佐治亚州! 不是格鲁吉亚!!! 什么鬼翻译!!!
译名硬凑,实际上应该译成“三年:帝国罪人诺斯勋爵和他的同僚们”之类的,总之翻译的让人磕磕巴巴,读起来每个历史人物都面目模糊,新英格兰也不知所云,伦敦亦不知所谓也。
伯克以其《美洲三书》拥抱殖民地自由事业,似乎是言辞、理念的胜利。这一见解过于简单和偏狭,诱导诸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事实上,若理念是魂灵,则本书构成殖民地独立的肉体:凡人所见,必须是先具象,再抽象。殖民地独立在于英帝国金融危机,殖民地家族企业巨额利益,汤申关税以及“贸易战”——危机东引至殖民地,对茶叶低价倾销。殖民地当初以贸易为完全依赖,西拓运动尚未开展,农业和种植园无力支撑生民生计。反倒是家族型贸易企业提供给老百姓各种经济依附,从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本书是伯克演讲的注解,对事实的阐明远胜于伯克,也更接近政治的本质。
记者写史,当故事看看吧。情节较为流畅,但归因归得不好,带节奏的意味太重
又是一本好书被翻译毁了的典型。 这本书原著获普利策奖是有道理的,著者从英帝国商业立国的逻辑,与殖民地人民主权觉醒,两条线索阐明了美国独立的不可调和性。同时,适度国际政治介绍很好地解释了当时一些决策的背景。 观点新颖,有力。 可惜翻译让人作呕,把佐治亚翻译成格鲁吉亚,把首相翻译成首席部长, 这类幼稚错误比比皆是。 译者没有敬畏心,难道一点羞耻心也没有么?
我们所知道的英国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政治上的英国,建立在君主立宪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一个是经济上的,建立在地产、大宗贸易和投机基础上的商业帝国。 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棉花、羊毛等大宗贸易开始走向衰落。其中十七世纪末以来一直处于非理性快速增长的茶叶贸易泡沫,被东印度公司的投机客、英国议会里那些贪婪的政客合力吹爆。当经济危机到来之际,英国人选择将危机转嫁给北美殖民地。从那一刻起,后面的独立战争已经注定无法避免。 这本书的作者无意中揭露了一个道理——缺乏监管和制约的资本家,会把整个国家绑在自己的商业战船上,而作为舵手的资本家被投机和逐利的天性驱使,注定走上暴利、融资、泡沫破裂、国家破产的悲惨轮回。 2008年的次贷危机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两百五十年前大不列颠之困也揭示了同样的道理。
翻译很差。美国独立中出现格鲁吉亚是个什么鬼。1/2放弃,不值得认真看
美国全民意见远非一致,最后占上风的并非多数派。 独立战争的领袖都不穷,跟英政府一直在沟通,只是通讯效率太低。
语调太过啰嗦,精简删去三分之二,就更好了。
英国人也太爱景色描写了吧,这种书也大篇大篇的景色描写,以为是简奥斯丁写小说呢,讲究乡村情趣、文学价值?除了这些部分,其他的都还不错,值得一看。
作者是记者而非历史学家,写的很流畅,了解了一下美国独立战争之前英国的内忧外患,挺好
从英国议会政治角度看独立战争的起源。新颖!
行文啰嗦,有点凑稿费的嫌疑
东印度公司只是帝国经济的冰山最先融化的一角,诺斯首相只是传统观念枷锁囚禁的老派人之一,殖民地不甘再做宗主国拉磨的驴子,殖民地只是帝国眼中的利润率,议会沦为辩论赛和角斗场,军队的威胁象征大于实际战力,松散的管理体系使得原本地理位置分离的庞大帝国疆域变得更加独立。美国对自由的渴望和英国对权威的坚持,让妥协变得毫无意义,市场用走私让暴风雨来得稍微早了一些,但帝国的洪灾只会迟到不会从不缺席。就像富兰克林所言,“一个庞大的帝国,正如一块大蛋糕,最容易在边沿处被销蚀”。
翻译太垃圾了,期待更好的版本
据说翻译很是有问题,强忍着读完第一章,毫不吸引人,不知道在说什么。 据说是翻译问题。大英帝国在18世纪末崩溃了么?当然没有!大英帝国的盛期正是维多利亚时期。1776年,日不落帝国正是上升期,没落都谈不上,何至于崩溃。 为什么美国会独立,作者在序言絮絮叨叨说了一堆。没进行提炼与概括。读者只知道英帝国对北美殖民地并不重视:一年内的英国议会对殖民地并没有一条法案。陈旧的观点与事实又说了一遍:英国人把北美当作原料加工地和商品倾销地。北美移民者自然要反抗。 那请问,美国革命成功了,而印度在18世纪末未能脱离大英帝国?为什么美国人独立了,加拿大一个世纪之后才建立自治领。为什么美国最终成为了英国人“了不起的大表哥”,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同体量国家更加依附于英帝国经济,更加亲近殖民地祖国,甚至于布尔战争、一战
> 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6 有用 FainT 2017-11-01 14:58:46
翻译一般,英国时代的governer有的译成总督有的译成州长,重量pound成镑,金钱pound成磅处若干 P110 177x左右,东印度公司每年缴纳茶叶税款80万镑,占政府岁入7%,则年入约1150万镑,约3000万两白银,和同期大清岁入相当。 K712.07/5042
5 有用 叫我妖而不孽 2017-09-13 22:25:34
其实就是从英国经济形态(对金融衍生品的依赖)这个角度解释了给北美殖民地带来的压力,北美殖民地要价很简单,平等协商,建立跨大西洋的第二英帝国,只是英国拒绝了。除此以外,很多细节没价值。几处译名不统一,乔治亚州翻成格鲁吉亚。可以和一本国人的著作《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对看。
6 有用 秋笋 2018-05-13 17:13:02
2018-98 前面部分节奏清晰明快,但是后面第二部分开始感觉水就注的有点儿多了,拖沓的一如大英帝国的决策。。。
1 有用 小p 2020-03-16 00:39:22
作者写金融投机和经济危机的段落挺有趣的,但是作者并没说清楚这和独立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他章节语焉不详和偏颇的地方更多。另外此书翻译极差。
2 有用 汎柏沧海 2018-05-02 16:09:45
是佐治亚州! 不是格鲁吉亚!!! 什么鬼翻译!!!
1 有用 五花王 2019-07-18 00:03:11
译名硬凑,实际上应该译成“三年:帝国罪人诺斯勋爵和他的同僚们”之类的,总之翻译的让人磕磕巴巴,读起来每个历史人物都面目模糊,新英格兰也不知所云,伦敦亦不知所谓也。
1 有用 凡夫 2019-07-14 09:47:03
伯克以其《美洲三书》拥抱殖民地自由事业,似乎是言辞、理念的胜利。这一见解过于简单和偏狭,诱导诸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事实上,若理念是魂灵,则本书构成殖民地独立的肉体:凡人所见,必须是先具象,再抽象。殖民地独立在于英帝国金融危机,殖民地家族企业巨额利益,汤申关税以及“贸易战”——危机东引至殖民地,对茶叶低价倾销。殖民地当初以贸易为完全依赖,西拓运动尚未开展,农业和种植园无力支撑生民生计。反倒是家族型贸易企业提供给老百姓各种经济依附,从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本书是伯克演讲的注解,对事实的阐明远胜于伯克,也更接近政治的本质。
2 有用 s氏 2018-01-19 21:43:54
记者写史,当故事看看吧。情节较为流畅,但归因归得不好,带节奏的意味太重
3 有用 万卷未读书 2018-05-27 18:50:26
又是一本好书被翻译毁了的典型。 这本书原著获普利策奖是有道理的,著者从英帝国商业立国的逻辑,与殖民地人民主权觉醒,两条线索阐明了美国独立的不可调和性。同时,适度国际政治介绍很好地解释了当时一些决策的背景。 观点新颖,有力。 可惜翻译让人作呕,把佐治亚翻译成格鲁吉亚,把首相翻译成首席部长, 这类幼稚错误比比皆是。 译者没有敬畏心,难道一点羞耻心也没有么?
1 有用 团子大仙 2020-11-03 10:06:14
我们所知道的英国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政治上的英国,建立在君主立宪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一个是经济上的,建立在地产、大宗贸易和投机基础上的商业帝国。 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棉花、羊毛等大宗贸易开始走向衰落。其中十七世纪末以来一直处于非理性快速增长的茶叶贸易泡沫,被东印度公司的投机客、英国议会里那些贪婪的政客合力吹爆。当经济危机到来之际,英国人选择将危机转嫁给北美殖民地。从那一刻起,后面的独立战争已经注定无法避免。 这本书的作者无意中揭露了一个道理——缺乏监管和制约的资本家,会把整个国家绑在自己的商业战船上,而作为舵手的资本家被投机和逐利的天性驱使,注定走上暴利、融资、泡沫破裂、国家破产的悲惨轮回。 2008年的次贷危机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两百五十年前大不列颠之困也揭示了同样的道理。
1 有用 cancel 2020-04-23 09:13:10
翻译很差。美国独立中出现格鲁吉亚是个什么鬼。1/2放弃,不值得认真看
1 有用 funny_vee 2019-02-13 21:14:15
美国全民意见远非一致,最后占上风的并非多数派。 独立战争的领袖都不穷,跟英政府一直在沟通,只是通讯效率太低。
1 有用 去发光 2018-10-13 15:45:04
语调太过啰嗦,精简删去三分之二,就更好了。
1 有用 GettingToMaybe 2018-10-14 02:46:31
英国人也太爱景色描写了吧,这种书也大篇大篇的景色描写,以为是简奥斯丁写小说呢,讲究乡村情趣、文学价值?除了这些部分,其他的都还不错,值得一看。
1 有用 文过饰非 2018-11-21 19:56:31
作者是记者而非历史学家,写的很流畅,了解了一下美国独立战争之前英国的内忧外患,挺好
0 有用 蓝房子 2017-08-28 08:43:09
从英国议会政治角度看独立战争的起源。新颖!
0 有用 一大坨 2019-02-18 18:11:50
行文啰嗦,有点凑稿费的嫌疑
0 有用 溺在水瓶里的牛 2020-06-14 23:57:25
东印度公司只是帝国经济的冰山最先融化的一角,诺斯首相只是传统观念枷锁囚禁的老派人之一,殖民地不甘再做宗主国拉磨的驴子,殖民地只是帝国眼中的利润率,议会沦为辩论赛和角斗场,军队的威胁象征大于实际战力,松散的管理体系使得原本地理位置分离的庞大帝国疆域变得更加独立。美国对自由的渴望和英国对权威的坚持,让妥协变得毫无意义,市场用走私让暴风雨来得稍微早了一些,但帝国的洪灾只会迟到不会从不缺席。就像富兰克林所言,“一个庞大的帝国,正如一块大蛋糕,最容易在边沿处被销蚀”。
0 有用 朱棣 2022-04-01 16:10:26
翻译太垃圾了,期待更好的版本
1 有用 hellohaoyu 2022-02-15 12:07:47
据说翻译很是有问题,强忍着读完第一章,毫不吸引人,不知道在说什么。 据说是翻译问题。大英帝国在18世纪末崩溃了么?当然没有!大英帝国的盛期正是维多利亚时期。1776年,日不落帝国正是上升期,没落都谈不上,何至于崩溃。 为什么美国会独立,作者在序言絮絮叨叨说了一堆。没进行提炼与概括。读者只知道英帝国对北美殖民地并不重视:一年内的英国议会对殖民地并没有一条法案。陈旧的观点与事实又说了一遍:英国人把北美当作原料加工地和商品倾销地。北美移民者自然要反抗。 那请问,美国革命成功了,而印度在18世纪末未能脱离大英帝国?为什么美国人独立了,加拿大一个世纪之后才建立自治领。为什么美国最终成为了英国人“了不起的大表哥”,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同体量国家更加依附于英帝国经济,更加亲近殖民地祖国,甚至于布尔战争、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