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套装上下册)》的原文摘录

  • 意大利人不但建造了街道,还把城市空地建造为人们会面的场所——广场,英国人(热衷于田园生活)则建造了人们不会面的休息场所——公园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根据宽度和内容的不同,各国的街道有着不同称呼。大街如考尔索,布鲁瓦尔,阿维纽,朗布拉,埃斯普拉纳特……,一般街道如维阿,留,斯托里特,休特拉塞、帕塞奥、加赛……等等。当用法语讲某某“留”,或用意大利语讲某某“维阿”时,其特有的柔和抑扬的发音,会使得旅客对该街道的印象油然复苏。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国外常可见到,以该国元首,将军或大政治家的名字为街道命名,日本对此种做法特别反感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日本城市的建立基本上是按照田地和田间小路的关系,是“人走之处即成道路”这一自发村落形态的延续。这同西欧那种垒石为城墙、建造水道桥以引水而宣告城市建立的情况有本质区别。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悉尼罗斯贝(Rose Bay):这个前院与其说是为了该住宅的主人,还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恰当。因为从住宅中基本上看不到这个前院,从道路上反倒能很好地看到,它为这一带住宅区的环境美化作出了贡献。……相反,日本大城市的住宅区中,相当前院的空间极为罕见,对于开口部很大的木结构住宅为保障私密性和安全,道路与用地之间多建围墙。 不论前者抑或后者,尽管用地归居住者所有,但在观念上,前者的前院与其说是居住的、私用的内部秩序空间,不如说是公共性的外部秩序。换句话说,谓前院为街道的一部分比较恰当。相对地,日本的庭院是私用的内部秩序的一部分,它和公共的外部秩序之间,存在着围墙这一边界,可以说对街道的构成未做出贡献。因这一理由,所以日本住宅区的街道,即使在所谓高级住宅区,也没形成西欧那种无围墙住宅区的美妙气氛。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把居住这一私用的内部秩序的一部分,以缝补、纳凉的形式渗透到街道这一公共的外部秩序之中。换句话说,街道也属于内部秩序的一部分。前述的具有田园城市风格前院的街道,是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相反,希腊或罗马的街道,则是内部秩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 木格子在视觉上起到半镜面作用。即从暗处可看到明处,但从明处却不易看到暗处。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社会性贫民窟”的产生,是由于功能分区太绝对和街道构成的不恰当造成了“死角”这一不安定空间;未考虑街道监视的建筑规划,亦为原因之一。高层公寓的自动电梯中、深夜的地铁中,都是没有监视的危险空间,这种情况可能是因街道构成的状态而引起的。 我感到,在对于人声物声反应相当敏感的意大利,还存在着街道监视,居民们全都静悄悄地监视着街道。由这样的地方关系结成的近邻观念并不仅在意大利,而是在世界到处可见,日本的地方城市中也还健全地存在着。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不知为什么,比起上述的近邻观念来,大城市的匿名性和无情性更能打动年轻人。像公务员宿舍或大企业那样没一点地方近邻观念地带进层层组织关系的集体社会,并非自己造成而不得不钻进混凝土盒子里的那种大片集体住宅区,都是人们的活动场所。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意大利:街道和广场一直铺装到建筑的外墙跟,与建筑之间没有什么含糊的空间。……意大利建筑的内部空间与街道这样的外部空间,在质量上是近似的。 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对意大利人来说是生活的场所,由于一视同仁地使用住宅的内部和外部,其生活才成立。……街道空间渗透了生活的一部分。 古江户:地图标示用地与道路关系的用地划分图,建筑物不像意大利那样把用地占满,道路与建筑之间还有用途不明确的剩余空间,所以多需建围墙,把这一地图也黑白反转了来看,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和辻哲郎《风土》:回到日本看见街上的汽车电车,却觉得简直像是猪闯进麦地一样。……先前并未感到它的不相称,来到欧洲,在原本相称的情况下看到它时,也只是感到它小,却没有注意到那里已发生了相互配合方面的根本变化 尽管街道与建筑物高度之比很恰当,如果和来到那里的其他物体的大小不均衡,乃会产生上述的结果。 若不超过建筑高度约 2 倍的距离,即不能看到建筑整体。 意大利不少有名建筑前面,都有 D=2H 左右的距离,可以充分观赏该建筑的空间构成。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广场是从边界线向心的收敛空间,边界线不明确则收敛性差……广场具有建筑外墙即为广场内墙这样的性质。建筑外墙上有门窗等开口,建筑内部与广场在空间上相互渗透。 意大利人热心于把外部空间整顿为美好的空间。这和日本人那样把外部空间看做自发形成的空间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观念。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外部空间由向内弯曲的墙面包围时,与空间的封闭性有密切关系……向内弯曲的墙壁,给予该外部空间以向心的收敛性。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内测法则”,还具有更易形成“图形”的因素,这一点正是与离心的自然空间之差别所在。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纽约曼哈顿地区基本上是由 30.5m 宽南北走向的大街与 18.3m 宽东西走向的街道,形成 61m x 244m 的街坊。 针对高于用地的“阳角”空间而言,由于将部分用地挖低,四角严实,因而形成“图形”的性质,创造出虽是室外却像充斥的室内般的阴角空间。所谓低庭院技法,正像这样,由于用侧墙代替周围建筑强调了转角,就较容易保证意大利广场那样的空间充实性。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即使从人们喜欢新建筑的木香和新榻榻米这一点来看,要让建筑作为永久性的,要让街道的构成和过去完全相同,这种欧洲式的想法也是很难扎根的。 意大利和希腊的砖石结构建筑若反过来说,则是建筑的外墙决定街道。相反,观察一下日本的商业街等街道,从那招牌林立的外墙上凸出来的东西非常之多,从视觉上说决定街道的不是建筑的外墙,而多是这些凸出物。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第一次轮廓线”的秩序和结构清晰容易描绘;相对地,“第二次轮廓线”无秩序、非结构化,所以不能成画。 街道也必须尽量减少“第二次轮廓线”,力求把它们组合到“第一次轮廓线”中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巴黎营建街道有一种在道路尽端布置建筑的方式,可从正面作为远景看到该建筑。……以“正面性”手法增强“密接性” 这里所说的“正面性”是指有计划地看到自上而下的整个建筑正立面,而不是隔着其他建筑偶然看到局部的建筑立面。 人行道宽,旁边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进入视野的比例就增大。人行道的宽窄给人的感受大不相同,一种是步行者的天堂;一种是交叉口接踵而至,走在道路中心欣赏这一带景观时提心吊胆。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人们理想的住所是和俯视景观有关的 感觉舒适的俯角是 8 度至 10 度 所谓进入视野,从领域性上说就意味着 A 与 B 结合在一起。但是,如果没有进入视野,B 与 A 在视觉上即进入分别的领域。日本神社的石踏步坡度陡级数也多,它在领域上的划分是怎么回事呢?从下面是无法判断的,这样就体现了神社的森严。 有坡道的街道、有踏步的街道、有山丘的街道以及望港的山丘,均分别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作为街道构成,希望尽可能增添俯视景观。 (查看原文)
    S 7赞 2014-06-28 23:27:15
    —— 引自第71页
  • 建筑不是作为量体,而是作为面表现出来 在较狭窄的道路两侧排列着小店铺,不管怎么说也是富于变化和有节奏感的街道。而室外名目繁多的种种凸出物,的确造成亚洲独特的热闹氛围。这些街道的宽度多为10m左右,D/H≤1.如果再加宽,则很难形成亚洲独特的热闹气氛。 除了D/H≤1以外,W/D≤1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处的D尺寸小的W反复出现,街道就会显得有生气。如果狭窄的街道上有面宽很大的建筑立面时,可以把里立面划分成W/D<1的若干段,以便为该建筑带来变化和节奏。 中华街宽8.5m,长约350m,满满排列了80家店铺,入口有牌坊,W多为5m,也有10m的大商铺,瓦,栏杆,柱,色彩极为鲜艳。D/H=0.8,W/D=0.9 (查看原文)
    黄瑞国 2赞 2012-10-30 17:29:53
    —— 引自第186页
  • 因此可以说,所谓穿着鞋生活的西欧气氛,就是由独立个体的对立而形成的外部秩序空间;所谓脱了鞋生活的日本气氛,就是由一视同仁的个体的集合而形成的内部秩序的空间。 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薄的 (查看原文)
    拍花老头|连环 2赞 2012-10-04 11:04:53
    —— 引自第7页
  • 换句话说,“外”是外部,这就意味着它的整洁漂亮由谁来管和人们无关的,也就是说,日本的城市空间是个人之”外“的无关的空间领域 (查看原文)
    拍花老头|连环 2赞 2012-10-04 11:04:53
    —— 引自第7页
  • 从空间构成上来说,我认为,作为名副其实的广场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广场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次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第二,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第三,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第四,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广场是从边界向心的收敛空间, 边界线不明确收敛性则差。如果不存在边界线而形成离心的扩散空间,那就成了自然的原野或天然公园之类的空间。广场具有建筑外墙即为广场内墙这样的性质。 (查看原文)
    每天都有新知识 2赞 2013-08-21 12:06:25
    —— 引自第52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