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蓝 短评

热门
  • 47 庄蝶庵 2018-07-26 22:51:36

    这是巴塔耶的超级黑暗暴虐之歌,以疯狂的世界为背景,深陷文明崩溃边缘的敏感的青年,以完全的堕落姿态、绝望姿态、自残姿态,向烂熟的文明发动反噬。情节中大量颠覆性的想象、对欲望近乎赤裸裸的呈现,使这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文本,至于今日都能绽放出先锋的魔力。迷人的还有小说中所用的哪种对话方式,优雅的框架里容纳了疯狂的言辞,造成震撼的张力。小说直接叙述了西班牙的内战、纳粹的崛起,更是以小说曝露史官一般的冷静。这是巴塔耶的政治声明,甚至也可以说是巴塔耶对西方文明的否定性判决。

  • 32 恶鸟 2017-12-18 08:06:37

    巴大爷还是不要写小说了

  • 34 阿伽墨得 2018-06-08 17:11:00

    公平讲,除去刺激感官的猎奇因素,前言中提到的巴爷试图通过本书实现的那些文学理想(对以不同的技巧削弱已知形式之厌倦、发现小说基准、解释生活多面的真实、越界、激起狂暴的呼唤,等等),一本哈代的《还乡》就秒了。非要谈文学性这也就是一cult片剧本水平以上。法国人的小格局充分体现,怎么就跳不出“面色苍白的哲学家与他们永不放过的萨德”小圈子呢(一种沾染哲学气味的高级“媚俗”,内行身份识别仪,书生气天真的“见之则喜”)。回到前言再看,原来巴爷被靠他吃饭的理论骗子之吹捧(“真正的法国作家”)给忽悠了,倒霉孩子。

  • 13 Oracle 2018-06-22 00:12:16

    比您的诗还要糟糕

  • 11 赵松 2018-01-04 09:16:15

    巴塔耶在写小说,却又像在制造某些意念的结晶体,非同寻常的高温熔炼是不久之前的事,现在留下的是冷净明朗的视界。他的每个句子都是提炼后的坚硬透明的晶体,其中隐藏着很多异常的东西,欲望的、暴力的、失常的、虚无的......

  • 21 drunkdoggy 2020-06-15 12:39:10

    明白巴塔耶老婆为什么离开他跟拉康在一起了

  • 4 A 2024-01-11 11:27:45 江苏

    读他的哲学感到这是一个文学家,因为他有着且仅仅有着艺术家的思维,读他的文学感到他能做的最好的事便是成为哑巴

  • 4 远方の夏 2018-05-31 23:02:14

    还是更喜欢正午之蓝的译名。这本感觉有点力度不够啊,不知道是不是中文版有删节?

  • 3 Sashimi 2020-03-17 13:17:24

    不了解历史事件背景的话会看得一头问号且很压抑

  • 2 AUsppp 2020-11-26 19:53:38

    用失常、性和颠倒狂乱隐喻政治:是一种绝望之下的性和革命的混合物(地下与之出奇地像)。然而看下来却带着一股子纳西索斯式的自恋。繁冗细节性的病态的、生理性描写反倒折损了真实感,与预期背道而驰——我并没有发现“革新和永生之中”。 整体充斥着腐烂颓靡的味道,动物性的、暴力毁灭性的活动。一种周而复始的、无限的焦虑充斥在濒临毁灭和坍塌的边缘上,因果倒置是折返的列车,将情绪感知无限重复地带回起点,反常和错乱也应运而生。而不变的横亘的希望——天空之蓝,仿佛也在最后变成了虚无的代名词。 不是很喜欢巴塔耶的小说,翻译也并不惊喜(甚至有点失望)。

  • 2 亜空 2018-01-20 17:26:48

    不可思议!这是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噩梦。“无尽的绝望”,一个在任何人笔下都不可避免沦为卑劣虚伪的词组,被他赋予了实在。我起初想:只有格泽妮,被残忍蹂躏的天真是唯一无法彻底耗尽的希望——后半本,巴塔耶就以一种比阿喀琉斯更纯粹的、不带忧伤的狂怒杀害了她。必死的颠倒揭示的是我的软弱。在坟墓上的交合的肉体本身不就是我们早已死去的希望吗?

  • 2 Bryophyta 2024-10-09 20:29:22 北京

    和薇依的(单向)关系性很有趣,另一种《星辰时刻》的演绎。凝视凝视。

  • 1 孟冬 2020-04-15 23:58:40

    “上一刻,我手中分明还是格泽妮光洁的大腿,这一刻,一切都动摇了。我的记忆也一道摇摇欲坠,现实裂成了碎片。余下的只有灼热。(同样是精神演习的小说,成熟度不及《不可能性》里的作品 我想到的一切都逃我而去,我想说某事,可一转眼,又无话可说。 再一次,我为之恐慌。再过几个小时她就会离我而去,这个念头让我陷入焦虑之中。” 存在是浮士德说的还没采摘就腐烂的果实。是个体在一刹那间体会到的永恒之感,宛如静谧的、不可言喻的内心盛典,精神性的自由在这一刻跌进天空之蓝的无限里。多次出现的“焦虑”正是个体存在对抗非存在的无限时的黯然神伤,他们总是周而复始地被困在等待的循环里。

  • 1 LY 2017-12-30 21:45:27

    蓝色天空下没有答案

  • 3 白乐寒 2018-04-24 12:15:35

    在耳朵里嗡嗡轰鸣,一种奇怪的美

  • 3 97式掷锅大灶 2020-09-28 09:51:44

    太猛了!太应景了! 贯穿始终的唐璜的隐喻。男主=唐璜,Dirty=Donna Anna,拉扎尔=石客。克谢妮是个人形环境,是个被开除出故事的人。说谎妙极。石客一来,大家全完,唐璜临死前还要念着唐娜安娜的名字...(如果我小悲剧上头,那一定是作业的错。)

  • 3 刀叢中的小詩 2021-01-13 22:11:50

    地母在《大神布朗》里说,生孩子有什么用?生出死亡来。乔治·巴塔耶说,做爱有什么用?做出死亡来。《天空之蓝》基于法国人做爱约等于小死的传统,正因为死亡之存在,且一次次死去活来,无疑将死亡之过程延长,将性爱神圣化。做爱不再是一次二人运动,而是肉体交融后的一次献祭。其间的三个女人,虽各有原型,反而与米兰·昆德拉之说相互印证。至于墓地里做爱,文学史上绝非孤例,看他笔下款款,销魂蚀骨之际,确有魂飞魄散之效。

  • 1 龙之芥 2019-09-08 09:59:13

    巴塔耶写本小说都是在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论证,既苦了译者,也苦了读者。《天空之蓝》让人产生极度心理不适,以色情探寻生死的边界从而到达存在延续性的本质,直到小说结尾作者也不忘再恶心一把读者。托普曼和多罗西娅在墓地的媾和,“让性的结合发生在死亡的场域”大概就是巴塔耶一直在讲的对抗与僭越。

  • 1 小鹅妙妙屋 2022-05-15 21:35:09

    重读还是爱得撞墙,巴塔耶会不会写小说和我喜不喜欢他写小说有什么关系……🥺🙏🏻

  • 2 小武 2022-03-03 09:29:30

    我爱你的最高奖赏是动物性的回归;无数二战背景下的政治隐喻,在当下看来更是令人迷惘;太多元素可以共情(但此处我自甘堕落):自残的幼童(乳房正上方的伤疤),纷乱的深夜酒吧与街道,末世下对战争的渴望…实际上就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她欲壑难填,肯定是活不成的”;坟墓上的性爱读到窒息,你最爱的只能是最放肆的,下坠的,绝望的,(“我何苦要康复呢”,抑或是我第一次做爱时提出的主与奴),亦是最诱人的;你的极致的苦难和极致的幸福是对孪生子;没有一个疯子不对拥有相爱相杀的亲密关系病态地垂涎三尺;她肯定是活不成的。她活不下去了。而我已经二十五岁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