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十三天 短评

热门
  • 15 1997xhp 2017-10-07 14:53:13

    以色列的建国史就是《旧约》出埃及记的现代翻版,同样血腥残暴令人无奈。也许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都流够血了,才能解开这个无解的死局,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 13 丹奈 2021-04-25 14:12:29

    萨达特代表埃及,贝京代表以色列,深谙圣经故事的卡特是想做一个万能的上帝化解两大民族的分歧,然而谈何容易。看到第十三天达成协议,促成此次协议的功臣是萨达特和卡特,萨达特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顶住阿拉伯世界和国内的压力,接受了卡特提出的修改后的协议条款,搁置了耶路撒冷问题,优先实现了西奈半岛的和平,这缓解了埃及国内因多年战争造成的经济困境。卡特做为中间人,能稳住双方领导人坚持到第十三天,确实煞费苦心,有人说是为了政治前途,我觉得接过这么一个烫手山芋做为自己的政治突破本身就需要勇气,更何况还要求达成协议,卡特总统的团队是在迎难而上,在说服贝京放弃西奈半岛定居点上,他竭尽所能,否则根本不可能达成。以色列从戴维营会谈获得的最大好处就是单线作战,他以后只需要对付叙利亚和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非常幸运。

  • 5 冷战老手 2018-01-10 16:40:29

    主要内容是对历史背景、人物经历的穿插叙述。

  • 6 洛兹尼茶 2024-12-04 18:07:06 江苏

    要是没有卡特总统希望结束冲突的坚定信念,确实没有可能性诞生戴维营协议,可惜,在卡特之前与之后,都没有哪位大统领愿意冒个人声望甚至大统领之位的风险,来追求一个“天真梦幻”的目标。(经常与朋友聊到莱特的神通,从哪里找到那么多资料来写书的啊,我感觉他比当事人都清楚当时在发生什么。)

  • 6 自成方圆 2019-05-26 15:10:11

    里面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个场景:失明的以色列士兵的儿子把父亲牵到坐轮椅的埃及士兵面前,两人互相问候,而这位失明的父亲对儿子说,不要害怕,这些阿拉伯人是好人。这个场景让我的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有限的和平如此珍贵。作者的写作风格很有特色,有历史的冷硬,也有坚硬之下的克制和悲悯。

  • 8 2017-10-05 23:05:39

    回顾了戴维营的十三天,中间穿插了很多对过去历史的回顾和相关人物生平的介绍,看过此书,对了解早期中东战争的历史很有帮助,也可以让我更加辩证地看待如今的巴以关系。作者是个严谨的学术派,表达的观点比较客观,

  • 4 北京美美丹 2020-10-03 22:11:15

    准备在部门内部会议上做一次读书分享,感叹萨达特,如果去埃及开罗,一定要挤出时间去萨达特纪念碑前缅怀这位和平英雄

  • 2 贺兰天马 2017-11-28 21:14:10

    精彩绝伦的新闻速写与传记文学,有史诗般的质感和场景渲染,作者功力了得,见识过人,把复杂的矛盾和看似枯燥的13日会议梳理的清晰可读。酣畅淋漓

  • 2 猪头妖怪 2021-05-19 19:51:58

    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是受创极深的民族。前者将自己所遭受的所有苦难都归咎于后者,而后者坚信历史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安全绝不能交给任何其他人。因此,以色列的一大困境在于,他们首先需要搞清楚,和平对于他们来说,到底值多少?因为在他们中的很多人看来,只有土地才是有形的,而和平是稍纵即逝、可以被推翻的。萨达特也由此认为,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冲突中70%都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如果他可以让和平看起来是真实的、可以实现的,那么许多事情就可以达成。然而,“宗教不仅可以塑造历史,也使得人们难以抛弃那些不断把社会带入冲突的神话观念……而且,与战争天赋不同,缔造和平的天赋往往极为罕见。”他为之付出了血的代价。最终,“每一次战争都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种子……和平变成了一种可耻的东西。”

  • 2 晴空s笑 2017-11-18 16:15:47

    精彩绝伦,作者真是政治新闻写作的绝佳好手,能把原本拖沓乏味的会议纪录描写得如此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读罢深深感受到每一项重要协议的签订内中包含的妥协和无奈。

  • 1 滂沱年糕 2021-12-03 22:11:36

    作者写的比较客观,穿插各种背景介绍。谈判的角色偏偏落在了贝京这个并不真心想要和平的右翼身上,而历史没有如果。当时看起来并不是最主要矛盾的巴勒斯坦人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成为延续至今的最大问题。和平真的会实现吗?lo dudo.

  • 1 归宿 2022-03-10 18:51:14

    1967-1973-1978 最不受欢迎的总统推动了史上最伟大的妥协,构建了现代中东的总体框架。

  • 1 Mumbo 2023-03-10 00:46:12 湖南

    原来政治妥协是这样达成的。

  • 1 桃桃酱 2022-05-23 12:11:49

    从未见过如此无耻之人,对以色列一点好感也无。卡特、贝京和萨达特在戴维营的十三天,基本讲述这十三天发生的事,非常之详细到没啥必要,有一点点无聊,然后穿插了些历史。实在难以理解头号恐怖分子贝京为什么能转型成为政治家,本拉登都拜读他的回忆录想要效仿。又对以色列建国有了一点点新认识,必须是以色列而不是其他定居点,扯着应许之地的大旗子,几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 1 月食 2023-08-16 17:11:51 北京

    好看。刚读完《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更倚重历史脉络和利弊;这本配有人物小传,对他们的反应和选择有了补充。

  • 1 YS 2023-06-07 08:24:28 天津

    作为剧本可以五星,结尾看到创作缘起果然是剧本。但本书定位为非虚构的历史和新闻作品,则太过美化卡特的作用,他国领导人不是疯批就是煞笔,卡特始终情绪稳定把控全场,连夫人都有功。毕竟这是个只有单方证词的笔录。美国总统确实有巨大作用,那就是威胁恐吓。不得不再次为巴勒斯坦感到唏嘘,无人领导的国家,只能任由他人宰割。

  • 1 瘦煎饺 2024-04-12 17:49:16 湖南

    想看贝京的传记

  • 1 殷顽民 2022-08-13 09:59:15

    作者的写作技巧一流,布局经营巧妙,在叙述谈判的日程中穿插讲述了戴维营峰会前的阿以历史和主要人物的经历。赖他的生花妙笔,把这场枯燥的协商和非一流历史人物群(特别是吉米·卡特)的形象都拔高了一层,非虚构创作值得借鉴的佳构

  • 1 狐狸骑士 2018-03-31 14:29:59

    甲骨文丛书定位从不是学术性。

  • 1 rainbless2004 2019-06-30 00:39:25

    戴维营峰会是个异类,通过此书,吉米卡特在达成协议上所起到的作用被充分展现。为了让两方完全不能用一种语言交流的敌对国家最终达成一个协议,卡特及其背后智囊团用了出色的技巧,通过单一谈判文本的策略,软磨硬泡,让双方不纠缠于差异,朝着同一个方向逐步减少分歧。诚如诺贝尔理事会主席后来承认的,早在当年,卡特就应该拿和平奖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