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带着某种优越感的视角,凭借着自己国家的稳定和富有,带着“忧伤”的“人文情怀”环视了世界14个国家,带来了这样一本所谓谈论民主的书。但书中的一些小“幽默”令人怀疑作者的趣味,而动辄给这些国家领导人扣上独裁者、封杀、压迫的字眼,随便拉几个门童、生意人、出租车司机来聊几句,就表明了解民间疾苦,简直一塌糊涂。再看下简历就明白了,是的,应该平时还给《环球时报》写稿子吧,直接扔垃圾桶了。
民主化浪潮中那些小人物们的人生故事令人唏嘘,真的很感激现在还有一位这样工匠型的记者兼作者,不辞千辛万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带来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故事。作者十年的沉淀,共同 9个月的努力 ,绝对称得上是一本开智的好书~!
信息量大,写作上却有些散漫,一口气写十五个国家,贪多嚼不烂。书里采访的人物一大堆,功能性都太强,却鲜有把握住小人物动人之处。反倒是写大人物、大事件笔法娴熟,算是生动有趣的维基百科。
以前在凤凰记者里就比较欣赏周轶君,这本随笔不错。真实的革命或抗争必然是复杂多面的,人群分化,结果也大多难言完美,但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却那么鲜活动人。伊朗、乌克兰、德国、瑞士这四章最棒。
17年底到18年初看的。一句话,观念先行。作者明显是western democracy的支持者,所以看这些中东国家也是带着这样的价值判断。最后的结果是整本书了读下来,提到的数十个中东国家都是一个面目。可能对于完全不了解中东的人看着也有有趣的地方,可是对于想进一步了解中东问题的,这本书太浅薄了。
周轶君在锵锵三人行中就很抢眼,才华横溢的女记者(剑桥硕士),中等的颜值在气场映衬下居然颇为美丽,其文笔完全是欧美大报的成熟范,并不主题先行,文笔冷静平和,三观稳定(杜绝了国内部分人士描写境外经历就不由自主开始跪舔艳羡和崇洋媚外的臭毛病),作为女记者,观察的各种小细节尤其丰富,力求不偏不倚展现中东地区的复杂政治生态,但在不动声色中也可以看出她具有的敏锐政治洞察力和扎实的大局观,这大概算是中国涉外记者写作的教科书级范本了吧,其中关于“伊朗”和“埃及”那两篇最为精彩
深度与广度兼具的以中东观察为主,一些西方拉美国家为辅的人物采访随笔集。作者周轶君既具有一位资深记者的功力,同时兼具女性视角的人文情怀对众生的考察,有些人物兼具两次观察经历,其人生的前后对比更显可贵。作者指出中东革命的源头在于,大多数中东国家都是建立在小部分贵族、小部分中产阶级与大部分贫民阶级的结构之中,但是随着经济的腾飞,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断壮大,中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无法在政权中得以满足,于是爆发了以科技为工具,以自由为口号的中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活动,但是中产阶级的政治经验有限,革命搞完了把国家搞乱了,能够维持住国家平稳的还是军人阶级与上层贵族,于是中产阶级的革命很快发生,不出三年又宣告结束,中产阶级的自由革命成了笑柄。周轶君的采访,便是回到一个个参与革命的中产阶级个体人物身上从其经历寻找答案。
一本了不起的国际观察。周轶君笔下的中东不是大而化之的概念,也不是样板式的标签,而是通过行走、访谈勾勒出的一幅清晰深刻的体察。这本书的细节十分到位,作者非常善于通过细微的故事来传达她的见解;然后文字洗练也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不时冒出一句令人拍案叫绝的句子。
如果按照这个出版尺度,我觉得我还有戏。。
一手素材本身足以傲视江湖,文字也写得好。西亚北非这些年来目不暇接的巨变终于得知一二,阅读的同时不断地自问,换做是我们,愿意改变吗?有勇气提出不为面包为自由吗?
小君君在书中显示了自己资深国际记者的素质和实力。看节目总觉得她有点“没意思”,但看了她的文笔,也明白这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是一双看待世界的“冷眼”,也就是封底梁文道所说的“客观”。
最赞同的还是周说,战争发生在人不见人的时候 当我们因宏大的叙事而热血沸腾,忘记人类的共性时,集体的狂热通常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在当代中国尤甚,我们没有尊重个人的传统文化,后天又被革命这类磨灭个性的“运动”绑架已久,社会甚至不允许理性的讨论声音存在,高压态势催生出警察国家未来堪忧
比《中东死生门》好多了!
算游记吧,各部分质量不一,算比巴以那本好看一点点。
从实际视角出发,有一些新的东西,结合阿伦特和萨托利阅读可佳
读这样的书 倒真会对那些给差评的人有种“你行你上啊”的感觉 非常非常佩服作者
真的想耐着性子读完,至少把第一个国家土耳其看完,然而看到伊朗我就真的不行了,幼稚的问题幼稚的语气,带着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说一个人正常是因为那个人没有纹身没有染发,哪来的怪阿姨,还能更难看?香港记者真的只有一个好,跑的比谁都快,问的问题啊,naive
相当一般的采访手记+随笔+政治观察。作者讲“不幸教我谦卑”,但不幸的是,全篇我都没有读出谦卑,只读出了中产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对“失败国家”们散发出的廉价悲悯,采访单薄,分析浅薄,尤其是后面的欧洲部分,简直不知所云,舔英式mz舔的我都有点恶心。香港记者们啊,还是要多听听长者的话,提高知识水平!
2017-20 小视角更真实,最近连续基本有关民主的书,充分说明了网络很多大v的瞎逼逼
> 走出中东
155 有用 vic 2017-11-14 15:56:16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108 有用 bin. 2018-01-11 23:06:07
带着某种优越感的视角,凭借着自己国家的稳定和富有,带着“忧伤”的“人文情怀”环视了世界14个国家,带来了这样一本所谓谈论民主的书。但书中的一些小“幽默”令人怀疑作者的趣味,而动辄给这些国家领导人扣上独裁者、封杀、压迫的字眼,随便拉几个门童、生意人、出租车司机来聊几句,就表明了解民间疾苦,简直一塌糊涂。再看下简历就明白了,是的,应该平时还给《环球时报》写稿子吧,直接扔垃圾桶了。
48 有用 summertime 2017-07-27 17:28:49
民主化浪潮中那些小人物们的人生故事令人唏嘘,真的很感激现在还有一位这样工匠型的记者兼作者,不辞千辛万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带来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故事。作者十年的沉淀,共同 9个月的努力 ,绝对称得上是一本开智的好书~!
38 有用 虚弱橙 2018-01-15 13:50:04
信息量大,写作上却有些散漫,一口气写十五个国家,贪多嚼不烂。书里采访的人物一大堆,功能性都太强,却鲜有把握住小人物动人之处。反倒是写大人物、大事件笔法娴熟,算是生动有趣的维基百科。
18 有用 银圣 2017-08-19 08:40:01
以前在凤凰记者里就比较欣赏周轶君,这本随笔不错。真实的革命或抗争必然是复杂多面的,人群分化,结果也大多难言完美,但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却那么鲜活动人。伊朗、乌克兰、德国、瑞士这四章最棒。
26 有用 Bbgun 2018-03-25 12:11:15
17年底到18年初看的。一句话,观念先行。作者明显是western democracy的支持者,所以看这些中东国家也是带着这样的价值判断。最后的结果是整本书了读下来,提到的数十个中东国家都是一个面目。可能对于完全不了解中东的人看着也有有趣的地方,可是对于想进一步了解中东问题的,这本书太浅薄了。
12 有用 笑望江湖 2018-12-31 15:29:45
周轶君在锵锵三人行中就很抢眼,才华横溢的女记者(剑桥硕士),中等的颜值在气场映衬下居然颇为美丽,其文笔完全是欧美大报的成熟范,并不主题先行,文笔冷静平和,三观稳定(杜绝了国内部分人士描写境外经历就不由自主开始跪舔艳羡和崇洋媚外的臭毛病),作为女记者,观察的各种小细节尤其丰富,力求不偏不倚展现中东地区的复杂政治生态,但在不动声色中也可以看出她具有的敏锐政治洞察力和扎实的大局观,这大概算是中国涉外记者写作的教科书级范本了吧,其中关于“伊朗”和“埃及”那两篇最为精彩
8 有用 韧勉 2018-02-18 13:13:27
深度与广度兼具的以中东观察为主,一些西方拉美国家为辅的人物采访随笔集。作者周轶君既具有一位资深记者的功力,同时兼具女性视角的人文情怀对众生的考察,有些人物兼具两次观察经历,其人生的前后对比更显可贵。作者指出中东革命的源头在于,大多数中东国家都是建立在小部分贵族、小部分中产阶级与大部分贫民阶级的结构之中,但是随着经济的腾飞,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断壮大,中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无法在政权中得以满足,于是爆发了以科技为工具,以自由为口号的中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活动,但是中产阶级的政治经验有限,革命搞完了把国家搞乱了,能够维持住国家平稳的还是军人阶级与上层贵族,于是中产阶级的革命很快发生,不出三年又宣告结束,中产阶级的自由革命成了笑柄。周轶君的采访,便是回到一个个参与革命的中产阶级个体人物身上从其经历寻找答案。
7 有用 野原新之助 2017-10-17 13:31:45
一本了不起的国际观察。周轶君笔下的中东不是大而化之的概念,也不是样板式的标签,而是通过行走、访谈勾勒出的一幅清晰深刻的体察。这本书的细节十分到位,作者非常善于通过细微的故事来传达她的见解;然后文字洗练也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不时冒出一句令人拍案叫绝的句子。
7 有用 包子 2018-01-23 22:11:31
如果按照这个出版尺度,我觉得我还有戏。。
8 有用 薇妮 2017-09-15 13:55:36
一手素材本身足以傲视江湖,文字也写得好。西亚北非这些年来目不暇接的巨变终于得知一二,阅读的同时不断地自问,换做是我们,愿意改变吗?有勇气提出不为面包为自由吗?
6 有用 曼仔 2017-09-26 22:33:52
小君君在书中显示了自己资深国际记者的素质和实力。看节目总觉得她有点“没意思”,但看了她的文笔,也明白这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是一双看待世界的“冷眼”,也就是封底梁文道所说的“客观”。
11 有用 Solina 2017-09-29 17:12:48
最赞同的还是周说,战争发生在人不见人的时候 当我们因宏大的叙事而热血沸腾,忘记人类的共性时,集体的狂热通常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在当代中国尤甚,我们没有尊重个人的传统文化,后天又被革命这类磨灭个性的“运动”绑架已久,社会甚至不允许理性的讨论声音存在,高压态势催生出警察国家未来堪忧
3 有用 Nova 2018-02-16 14:55:42
比《中东死生门》好多了!
7 有用 凱特根斯坦 2017-08-21 12:37:25
算游记吧,各部分质量不一,算比巴以那本好看一点点。
5 有用 Kenny 2017-09-01 23:32:28
从实际视角出发,有一些新的东西,结合阿伦特和萨托利阅读可佳
11 有用 渔 2018-04-03 21:12:26
读这样的书 倒真会对那些给差评的人有种“你行你上啊”的感觉 非常非常佩服作者
12 有用 nakedcello 2018-01-25 07:13:57
真的想耐着性子读完,至少把第一个国家土耳其看完,然而看到伊朗我就真的不行了,幼稚的问题幼稚的语气,带着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说一个人正常是因为那个人没有纹身没有染发,哪来的怪阿姨,还能更难看?香港记者真的只有一个好,跑的比谁都快,问的问题啊,naive
4 有用 朗姆不是巧克力 2023-03-02 14:05:31 陕西
相当一般的采访手记+随笔+政治观察。作者讲“不幸教我谦卑”,但不幸的是,全篇我都没有读出谦卑,只读出了中产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对“失败国家”们散发出的廉价悲悯,采访单薄,分析浅薄,尤其是后面的欧洲部分,简直不知所云,舔英式mz舔的我都有点恶心。香港记者们啊,还是要多听听长者的话,提高知识水平!
6 有用 天马行空 2017-08-30 11:28:29
2017-20 小视角更真实,最近连续基本有关民主的书,充分说明了网络很多大v的瞎逼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