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最近和我妈关系不好,想在书里找答案,但其实只找到了共鸣
日版原题是「守墓女儿的叹息」。书里集中分析了日本战后婴儿潮(1946-50年)出生的母亲们,以及她们跟自己女儿的关系,并指出这其中也有父亲的作用和影响。如作者所言:「我为了让母亲与女儿之间那种自在轻松的一体感出现裂痕,因而才有本书的诞生」,她更多地站在女儿的角度去分析,“戳破”女儿们的「母爱幻想」,也尽量少用人格特质和病理水准等语言来描述,加入了社会学和性别视角,提出的「将对母亲的罪恶感转换成人生... 日版原题是「守墓女儿的叹息」。书里集中分析了日本战后婴儿潮(1946-50年)出生的母亲们,以及她们跟自己女儿的关系,并指出这其中也有父亲的作用和影响。如作者所言:「我为了让母亲与女儿之间那种自在轻松的一体感出现裂痕,因而才有本书的诞生」,她更多地站在女儿的角度去分析,“戳破”女儿们的「母爱幻想」,也尽量少用人格特质和病理水准等语言来描述,加入了社会学和性别视角,提出的「将对母亲的罪恶感转换成人生经费的想法」很有意思,是很好读也值得读的一本书。 (展开)
团块世代组成的家庭结构和中国很像了: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下,忙碌于工作家庭养育中缺位的父亲,教育平等但是工作机会不平等的内心受挫及对丈夫不满的母亲,少子化趋势下独生子女为多的孩子。代际边界不清,现代"家庭"和"母爱"观念下的矛盾。很好读的一本小书。
> 3人读过
> 126人想读
订阅关于母爱的疗愈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半梦半醒半出尘 2021-12-18 22:23:17
最近和我妈关系不好,想在书里找答案,但其实只找到了共鸣
2 有用 [已(手动)注销] 2019-07-28 13:16:47
日版原题是「守墓女儿的叹息」。书里集中分析了日本战后婴儿潮(1946-50年)出生的母亲们,以及她们跟自己女儿的关系,并指出这其中也有父亲的作用和影响。如作者所言:「我为了让母亲与女儿之间那种自在轻松的一体感出现裂痕,因而才有本书的诞生」,她更多地站在女儿的角度去分析,“戳破”女儿们的「母爱幻想」,也尽量少用人格特质和病理水准等语言来描述,加入了社会学和性别视角,提出的「将对母亲的罪恶感转换成人生... 日版原题是「守墓女儿的叹息」。书里集中分析了日本战后婴儿潮(1946-50年)出生的母亲们,以及她们跟自己女儿的关系,并指出这其中也有父亲的作用和影响。如作者所言:「我为了让母亲与女儿之间那种自在轻松的一体感出现裂痕,因而才有本书的诞生」,她更多地站在女儿的角度去分析,“戳破”女儿们的「母爱幻想」,也尽量少用人格特质和病理水准等语言来描述,加入了社会学和性别视角,提出的「将对母亲的罪恶感转换成人生经费的想法」很有意思,是很好读也值得读的一本书。 (展开)
2 有用 Koyota 2018-09-05 14:31:48
团块世代组成的家庭结构和中国很像了: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下,忙碌于工作家庭养育中缺位的父亲,教育平等但是工作机会不平等的内心受挫及对丈夫不满的母亲,少子化趋势下独生子女为多的孩子。代际边界不清,现代"家庭"和"母爱"观念下的矛盾。很好读的一本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