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丹麦] 基尔克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副标题: 静默者约翰尼斯的辩证抒情诗
原作名: Fear and Trembling
译者: 赵翔
出版年: 2017-10-1
页数: 290
定价: 5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基督教与古典传统
ISBN: 9787508092577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副标题: 静默者约翰尼斯的辩证抒情诗
原作名: Fear and Trembling
译者: 赵翔
出版年: 2017-10-1
页数: 290
定价: 5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基督教与古典传统
ISBN: 978750809257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19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家、诗人基尔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克尔凯郭尔)的著作,以讲述亚伯拉罕故事的奇岖和信仰的悖谬令无数后来的读者和学人的震撼、深思,也给作者带来了不朽的声誉。此新译本里有大量译者的注释,解释、介绍作品中涉及的名词与背景知识、相关隐喻;还选译了克氏自己与本书相关的日记,以及克氏专家对本书的分析“《恐惧与战栗》究竟说了什么?”并有译者专为本书编就的基尔克果年表。使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名作以更准确的表达、更丰富的背景、更深刻的诠释进入我们的阅读。
恐惧与战栗的创作者
· · · · · ·
-
索伦·克尔凯郭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19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家、诗人基尔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克尔凯郭尔)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有《或此或彼》《重复》《人生道路诸阶段》《哲学片断》《论反讽概念》等多种深刻的传世著作。
目录 · · · · · ·
中译者前言(赵翔)
恐惧与战栗——静默者约翰尼斯的辩证抒情诗
序曲
调音篇
亚伯拉罕颂辞
疑难谱集
心曲初奏
疑难一:存在对伦理的目的论悬置吗?
疑难二:是否存在对上帝的绝对责任?
疑难三:亚伯拉罕向撒拉、以利以谢和以撒隐瞒自己的意图,这能从伦理上得到辩护吗?
尾声
附录
基尔克果日记选(与《恐惧与战栗》相关)
《恐惧与战栗》究竟说了什么?(李匹特)
基尔克果年表
· · · · · · (收起)
恐惧与战栗——静默者约翰尼斯的辩证抒情诗
序曲
调音篇
亚伯拉罕颂辞
疑难谱集
心曲初奏
疑难一:存在对伦理的目的论悬置吗?
疑难二:是否存在对上帝的绝对责任?
疑难三:亚伯拉罕向撒拉、以利以谢和以撒隐瞒自己的意图,这能从伦理上得到辩护吗?
尾声
附录
基尔克果日记选(与《恐惧与战栗》相关)
《恐惧与战栗》究竟说了什么?(李匹特)
基尔克果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某些情况下,很多人——也许是绝大部分人——能够在对自己的生活毫无真正意识与洞察的情况下生活。是该满怀期待地坚持那个可能性,还是该干脆放弃它?这样的决定从来不能引起他们热切的关注——而且他们觉得一切顺理成章。他们生活在暧昧不明的混沌中。 与之不同,个体们的本性就在于拥有自觉意识。他们亦可以放弃某些事物。甚至是放弃他们最珍视的心愿,但他们一定要清楚地知晓:自己该期待什么,不该期待什么。 那些直接性的、自发的、或者欠反思的心性不可能理解这一点。因此,他们甚至无法区分弃绝与信仰。 这也是静默者约翰尼斯不断叮嘱过的。他曾说:一切都取决于热忱的投入。 于是,当我们看到有人试图纠正约翰尼斯,试图将一切复归于普通心智所具有的暧昧不明中(不可否认,这种状态在世人中无比正常)——那么,是的,那么他当然就算成功地得到了大众的理解。 于是,如下情形总是一再地出现:一位值得信赖的思想者所推出的完全合理的结论,总是被一些人热心地纠正着,而这些人恰恰“是那位思想者从一开始就远远拒之门外的”。 1850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4页 -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若是热爱上帝,那实际上是在反映自己,而热爱上帝则者则反映上帝。亚伯拉罕就站在这个绝顶上,他唯一不能看见的阶段是无限的弃绝。他果真前进了,并且是向着信仰前进。有些人对信仰讽刺模仿,有些可怜的、毫无热忱的冷漠者想:‘这其实没有必要,也不值得事前忧虑,’有些失望者说:‘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也许就是这样的吧!’至于这些人,这些歪曲都属于生活的卑鄙,并已遭到无限弃绝的无限嘲讽。……止步于信仰,这难道不也是最好吗?人人都想前进,这岂不令人烦恼?当今的人们(正像他们的种种宣告实际表示的那样)并不愿止步于爱,他们正走向何处呢?走向世俗的学问,走向卑微的算计,走向猥琐和悭吝,走向一切能将人的神性本原置于怀疑之中的东西吗?依旧抱有信仰,去信仰一个站定脚跟、极力不使自己沉沦的人,这难道不是更好吗? ……人们到世界各地旅行,为的是去看河流、群山、新星、艳丽的小鸟、畸形的鱼以及各种怪异的人种。他们沦为麻木不仁,面对存在打哈欠。他们认为自己确实已经见识过一些东西。我并不关心这个。不过,倘若我知道这样的信仰义士住在何处的话,我就会徒步跋涉到他那里去,因为这个奇迹绝对与我自己有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基督教与古典传统(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
《保罗与马克安》《探究哲学与信仰》《无执之道》《浪漫派的将来之神》《恐惧与战栗》
等
。
喜欢读"恐惧与战栗"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阿提卡之夜(6-10卷) 8.6
-
- 柏拉图与赫西俄德 8.7
-
- 中世纪晚期的认知理论 9.1
-
- 图斯库路姆论辩集 9.7
-
- 陶冶性的讲演集 8.8
-
- 论反讽概念 9.0
-
- 中世纪哲学 8.5
-
- 物性论 9.6
-
- 修辞术的诞生 8.7
-
- 希腊人与非理性 9.2
恐惧与战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8 条 )



齐克果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恐惧与战栗》,这本书就会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我以前误将齐克果看作是意志论者,实在是大错特错。齐克果说,信仰骑士是那极少数人;又说,成为信仰者首先要完成“跃迁”。但是这跃迁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齐克果并没有给我们清楚的答案,因为他自己也根...
(展开)

the superiority of faith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Kierkegaard’s Fear and Trembling is a provocative study of the story of Abraham’s attempt to sacrifice Isaac. It highlights the most serious ethical-religious conflicts in human existence—what is condemned as murder in the ethical realm can be praised as... (展开)

The Unspeakable Time of Fear and Trembling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The Unspeakable Time of Fear and Trembling Thank God. I’m glad that I took a second read of this book. Reading Fear and Trembling is more than an intellectual activity. Kierkegaard requires the readers to empathise with him as he did with Abraham to embody... (展开)> 更多书评 4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8.7分 468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1986)8.6分 99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1999)8.7分 833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13)9.4分 64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8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恐惧与战栗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abitobssesed 2018-09-30 15:48:56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亚伯拉罕处在信仰核心中,他服从上帝命令去杀死自己的儿子。这非常荒谬,但在信仰传统中它合理。克尔凯郭尔用了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考验人们信仰的虔诚度。看的出来克尔凯郭尔一定程度上是钦羡这种悲剧英雄一样的信徒的,但克仍用审慎的目光打量信仰,他认为亚伯拉罕在献祭以撒的时候并未深刻认识自己的行为,也不是他作为个体的信仰完成。上帝是存在的,但个人也是存在的,个人不论在信仰与否,都逃脱不了自身...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亚伯拉罕处在信仰核心中,他服从上帝命令去杀死自己的儿子。这非常荒谬,但在信仰传统中它合理。克尔凯郭尔用了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考验人们信仰的虔诚度。看的出来克尔凯郭尔一定程度上是钦羡这种悲剧英雄一样的信徒的,但克仍用审慎的目光打量信仰,他认为亚伯拉罕在献祭以撒的时候并未深刻认识自己的行为,也不是他作为个体的信仰完成。上帝是存在的,但个人也是存在的,个人不论在信仰与否,都逃脱不了自身:恐惧与战栗、有限与虚无。我想,克尔凯郭尔其实想要那种绝对地信仰的,但又想让人在感知局限性、悖谬性后真正地跃入信仰,更高程度的信仰,成为可以高于普遍性的特殊个体,或者说成为信仰骑士而非悲剧英雄。其实尼采的终极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如出一辙 (展开)
0 有用 振翼风时势 2022-11-17 10:16:41 天津
最美妙的阅读往往是源于交叉与碰撞:艺术家写的批评文章,比如王尔德的《意图集》;学者写的小说,比如埃科、托尔金和C.S.路易斯;神学家写的哲学,比如克尔凯郭尔。以前听闻这个名字还来自“存在主义”的先声那一瞥,如今捧着文采斐然又“固执地”无可辩驳的“信仰之书”,实在相见恨晚。很难相信,在19世纪竟仍有人坚信着自己的信仰,这对于信仰缺失的我不啻当头一棒——于是更难相信,受到克尔凯郭尔影响的尼采缘何说出那... 最美妙的阅读往往是源于交叉与碰撞:艺术家写的批评文章,比如王尔德的《意图集》;学者写的小说,比如埃科、托尔金和C.S.路易斯;神学家写的哲学,比如克尔凯郭尔。以前听闻这个名字还来自“存在主义”的先声那一瞥,如今捧着文采斐然又“固执地”无可辩驳的“信仰之书”,实在相见恨晚。很难相信,在19世纪竟仍有人坚信着自己的信仰,这对于信仰缺失的我不啻当头一棒——于是更难相信,受到克尔凯郭尔影响的尼采缘何说出那惊世之言(尽管在工业社会中其实早成定局)——要去读克尔凯郭尔的全集,更要去找自己的信仰。 (展开)
0 有用 砂原 2022-02-24 23:15:10
感谢生命中的关键时刻有克尔凯郭尔
0 有用 未来主义修会® 2022-11-06 10:35:59 英国
侵犯并悬置了整个伦理,和“那普遍的”道德是无法和解的。恐惧、战栗和焦虑是纯粹的单个人的秘密和绝对义务的孤独表征。弃绝有限性之后的生存之悖谬,构成此生必胜的信仰,不是审美式的为普遍性的拯救牺牲自己,而是仅为自身与绝对者的缘故献祭以撒和整个伦理。
0 有用 小熊QQ 2020-07-29 19:15:11
亚伯拉罕故事,引发的哲学思考。信仰的悖论,生命的荒诞与偶然,爱的广阔永恒。行文流畅浪漫,非常喜欢,希望收藏再读。刘继 译,陈维政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