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原作名: Interpreter of Maladies
译者: 卢肖慧 / 吴冰青
出版年: 2017-10
页数: 264
定价: 42.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9801593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 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耀目文坛处女作
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
创造该奖项史上最年轻获奖者纪录并保持至今。
☆ 世上本没有说不明白的痛苦 / 说得久了 / 只剩听不懂的孤独
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收录了九个独特的故事,讲述了那些在袭以成俗的祖先传统与令人迷惑的新世界之间,被时代忽视的喁喁私语。
☆ 拉希莉的短篇小说曾三度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年鉴》(1999/2000/2002),被认为是继承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得主巴拉蒂·慕克 吉的文坛声音。
----------------------------------------------------------
▲本书得奖记录
1997 -《路易斯维尔书评》杂志年度最佳短篇小说
1999 - 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1999 - 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年度最佳处女作·...
▲编辑推荐
☆ 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耀目文坛处女作
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
创造该奖项史上最年轻获奖者纪录并保持至今。
☆ 世上本没有说不明白的痛苦 / 说得久了 / 只剩听不懂的孤独
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收录了九个独特的故事,讲述了那些在袭以成俗的祖先传统与令人迷惑的新世界之间,被时代忽视的喁喁私语。
☆ 拉希莉的短篇小说曾三度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年鉴》(1999/2000/2002),被认为是继承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得主巴拉蒂·慕克 吉的文坛声音。
----------------------------------------------------------
▲本书得奖记录
1997 -《路易斯维尔书评》杂志年度最佳短篇小说
1999 - 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1999 - 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年度最佳处女作·虚构类
1999 - 短篇小说《解说疾病的人》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年鉴》
2000 - 短篇小说《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年鉴》
2000 - 《纽约客》年度最佳处女作
2000 - 普利策文学奖
----------------------------------------------------------
▲媒体推荐
◎ 普利策奖评委 Wendy Lesser:拉希莉在情绪刻画中所展现的极致细腻的方式,令人赞叹——她是真正杰出的作家。
◎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拉希莉向故事的每页讲述中注入了出乎意料的强大生命力……她的成功绝非偶然:故事情节的设计妙入毫颠,如同优雅的数学证明。
◎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Minneapolis Star Tribune):文笔优雅、情感深邃的处女作。每一篇故事都缓缓铺陈开来.颇有艾丽丝·门罗和巴拉蒂·慕克吉的风范,带领读者进入精心描绘的小说人生。
◎ 《圣迭戈联合论坛报》(San Diego Union-Tribune):精确的人物刻画与略带讽刺的腔调——一部融合了丰盈细节的杰作。这本小说集中,每个故事都展示出了自己的色彩、味道、气息和质感。很少有小说集的每个单篇都非常出色,而这一本做到了。
◎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书中的)这些故事令人动容,精准地记录下了身份变迁中的个体与其体会的文化冲击。
◎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拉希莉的笔触惊人地温柔。在这本小说集中,她精准的观察焕发着持久的光彩;这些五味杂陈的故事所散发的怀旧与乡愁,令每篇小说魅力无边,深入人心。
◎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本书宣告了拉希莉以惊艳的、与众不同的文坛新声形象步入了文学殿堂。事实上,她的文笔极具感染力且行文老练、稳健,几乎令人忘了这是她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作品。拉希莉一面以抽离和同情地笔触绘制笔下人物的生活,一面又熟稔精准地记录着他们情绪的温度。她的写作展现了非同寻常的优雅与沉着,《解说疾病的人》是一本天才的处女作。
◎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爱默生说,在从过去向一个新的状态转变的时刻,力量诞生了。拉希莉的小说因其展现的文化转变与带来的丧失感,而充满力量……她笔下的人物从自己的身份出发寻求自我的尊严,仿佛被海浪遗留在沙滩上的绚丽贝壳,身上依然覆满大海的财富——炫目的光泽,丰富的色彩——但在一切均一的、唯一的装饰物只有沙堆痕迹的海滩上,它们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 《书单》(Book List):拉希莉的天赋之一是她掌握了在多重叙事视角和不同人物角色中自如切换的能力。
◎ 《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拉希莉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稳健,没有任何偏离基调的杂音,不带任何生硬的劝谕。
◎ 《今日美国报》(USA Today):令人着迷的写作。简单来说:关于描写他人的生活,拉希莉展现了她杰出且成熟的想象力。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独特之处,《解说疾病的人》是一份给读者的飨宴。
◎ Salon.com:简洁、直接的语言风格中隐藏着细腻与优雅。拉希莉的写作天赋向其笔下的日常生活注入了饱满的情绪,让读者得以贴切感受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
◎ 《卫报》(The Guardian):不疾不徐的节奏,颇具长度的篇幅,加上几乎可谓沉重的笔调——她的故事耐心地集聚着细节,只为循序渐进地注入极具力量的情绪。
◎ 《旧金山纪事报》(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拉希莉的叙事展现了出乎寻常的美妙与非凡的写作技巧。
◎ 全美最大的非盈利文学机构之一“诗人与作家”(Poets and Writers):《解说疾病的人》之所以出众,是因为这本书的低调——拉希莉没有选择将故事写成震撼读者的离奇情节,而是聚焦于展示日常生活的独一无二性。书中角色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因为他们的困境也可能成为你的困境。
作者简介 · · · · · ·
裘帕·拉希莉(1967—),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出道处女作创造普利策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得奖者纪录,并保持至今。
著有短篇小说集两部《解说疾病的人》(1999)与《不适之地》(2008)、长篇小说两部《同名人》(2003)与《低地》(2013)及随笔集两部《另行言之》(2015)与《书之衣》(2016)。
拉希莉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了极高的写作技艺,三度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年鉴》,小说集登顶《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更获得诸多文学奖项:
普利策文学奖、
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年度最佳虚构处女作、
《纽约客》杂志年度最佳处女作、
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
美国笔会/马拉姆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
此外,拉希莉亦先后获得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艾迪森·梅特卡弗奖(2000)、古根海姆奖(2002)及美国文学和人文科学委员会的国家人文奖章(...
裘帕·拉希莉(1967—),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出道处女作创造普利策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得奖者纪录,并保持至今。
著有短篇小说集两部《解说疾病的人》(1999)与《不适之地》(2008)、长篇小说两部《同名人》(2003)与《低地》(2013)及随笔集两部《另行言之》(2015)与《书之衣》(2016)。
拉希莉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了极高的写作技艺,三度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年鉴》,小说集登顶《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更获得诸多文学奖项:
普利策文学奖、
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年度最佳虚构处女作、
《纽约客》杂志年度最佳处女作、
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
美国笔会/马拉姆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
此外,拉希莉亦先后获得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艾迪森·梅特卡弗奖(2000)、古根海姆奖(2002)及美国文学和人文科学委员会的国家人文奖章(2014)。
◎译者介绍
卢肖慧,60年代出生于上海,毕业于纽约大学商学院。从事文学翻译十余年,以美国现、当代文学为主,所译小说家包括: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爱德华·P·琼斯(《已知的世界》),安·泰勒(《呼吸课》)等。现居美国纽约。
吴冰青,1967年生于四川,物理学博士,现供职于华尔街金融机构。爱好文学,出版的译作包括《第二十二条军规》、《同名人》等。现居美国新泽西州。
目录 · · · · · ·
柏哲达先生来搭伙 / 29
解说疾病的人 / 55
真正的门房 / 89
性感 / 107
森夫人 / 143
福佑之宅 / 175
比比·哈尔达的治疗 / 203
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 / 22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儿子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最初激励我游历世界的那股勃勃雄心。几年以后,他就要毕业,独自走自己的路,无人保护了。但是我心里默想,他的父亲依然健在,母亲快乐而坚强。任何时候他感到沮丧,我都会告诉他,如果我能在三块大陆谋得生存,那就没有他征服不了的困难。那些宇航员,那些永远的英雄,他们在月亮上不过待了几个小时,而我在这个新的世界里生活了近三十年。我知道我的成就不过普普通通,我不是唯一一个,也断不是第一个远离家园追寻幸福的人。很多时候,我仍然会为我走过的每一英里路、吃过的每一餐饭、认识的每一个人、睡过的每一个房间而迷茫不解。这一切尽可以显得平平常常,然而总有一些时候,它们却是超乎我想象的奇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5页 -
就这样,她混淆事实、自相矛盾,几乎每件事都要添油加醋。然而她的夸夸其谈太有感染力,她的忧愁烦恼太活灵活现了,你很难不把她当回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真正的门房 / 89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解说疾病的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解说疾病的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解说疾病的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4 条 )


“Interpreter of Maladies”—— 冬日暖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寒假里利用学车的间隙开始细细地阅读,到今天读完了全部的197页。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中,陶醉在小说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文风中,是一种纯粹的享受。 由于作者是印度裔,出生在英国,在美国罗德岛长大,现居住在纽约,她将自己对成长、生活的见闻和理解揉进了创作中,一条共同的... (展开)
清新的文风,细腻的笔触——既去而余韵绕梁俪,三年不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几年前上英语辅修专业的英语写作时,外教Brian推荐了这样一篇小说“The Third and Final Continent ”,作者是英国新生代女作家Jhumpa Lahiri,文章非常有味道。我写的textual analysis 可能是我至今写的最长的一篇英文作文,按照规定的结构,没有参考其他资料,老师给了100分... (展开)
> 更多书评 34篇
-
思绪游走,他感到一阵轻微而快活的悸动。相似的感觉他也曾经历过,那是在很久以前,经历了几个月都依靠字典的翻译后,突然有一天能够流畅无碍地读一段法语小说或一首意大利语十四行诗,而且字字明白、毫不费力。在这样美妙的时刻,卡帕西先生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努力都将有所回报,而生命中所有的失误最终也都是有意义的。
2017-11-19 12:41 3人喜欢
-
在儿子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最初激励我游历世界的那股勃勃雄心。几年以后,他就要毕业,独自走自己的路,无人保护了。但是我心里默想,他的父亲依然健在,母亲快乐而坚强。任何时候他感到沮丧,我都会告诉他,如果我能在三块大陆谋得生存,那就没有他征服不了的困难。那些宇航员,那些永远的英雄,他们在月亮上不过待了几个小时,而我在这个新的世界里生活了近三十年。我知道我的成就不过普普通通,我不是唯一一个,也断不是第一... (1回应)
2017-09-20 12:38 2人喜欢
在儿子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最初激励我游历世界的那股勃勃雄心。几年以后,他就要毕业,独自走自己的路,无人保护了。但是我心里默想,他的父亲依然健在,母亲快乐而坚强。任何时候他感到沮丧,我都会告诉他,如果我能在三块大陆谋得生存,那就没有他征服不了的困难。那些宇航员,那些永远的英雄,他们在月亮上不过待了几个小时,而我在这个新的世界里生活了近三十年。我知道我的成就不过普普通通,我不是唯一一个,也断不是第一个远离家园追寻幸福的人。很多时候,我仍然会为我走过的每一英里路、吃过的每一餐饭、认识的每一个人、睡过的每一个房间而迷茫不解。这一切尽可以显得平平常常,然而总有一些时候,它们却是超乎我想象的奇迹。 引自 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 1回应 2017-09-20 12:38 -
如果从书里的视角来看,人生就变得很难接受。出生、玩耍、读书、漂泊、吃牛奶泡麦片、结婚生子、坐在钢琴凳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听歌听新闻,然后回忆自己的一生。从书里抬起头的片刻,和之后许许多多的片刻,我的人生的轨迹好像从过去一直延伸,延伸到已经老旧起锈的未来。如果日子这么无味的话,如果所以故事都如出一辙,早已被写在泛黄的书页上的话,我要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每个潮湿的清晨? (1回应)
2019-04-07 17:28 1人喜欢
论坛 · · · · · ·
这书得奖记录&媒体获誉可以说是非常惊人了 | 来自艾米 | 4 回应 | 2018-12-24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Mariner Books (1999)8.6分 277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8.3分 728人读过
-
暂时无货, 9天前曾上架
-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0)8.9分 42人读过
-
天培 (2001)9.4分 2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解说疾病的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柏拉不图 2018-04-15
虽然说的是美籍印裔的事儿,但人类普遍的情感都是相通的,特别喜欢“停电时刻”那篇。
2 有用 阿巴厮 2019-03-27
很精湛的短篇集,但是也太过创意写作的感觉,感觉跟尼日利亚的阿迪契有点像?这边就是印度移民的乡愁和情感,人物立体,故事有韵味,但总体很伤感,不过最后一篇新移民落脚的故事又很正能量。
26 有用 [已注销] 2017-10-25
非常迷人。没一篇读起来不现实,但每一篇都不动声色地隐喻出更广阔的东西:停电时分的大冒险,嘴里含着糖果的祈福,因为对方转译疾病所以坦白深藏的秘密……作者就动用这些极日常的视角挖出了极私密的情感。少有人会煞有其事地看到一个人的孤独,而即便看到,其实也会不动声色地走开,独自将情绪散开。
5 有用 默音 2019-05-26
即便去掉国度与民族的印记,拉希莉的小说也不减魅力。她的主人公经常是内向又思虑重的人,有笨拙的温柔,受了伤也不懂得如何诉说。
16 有用 艾米 2017-10-13
精致,含蓄,隽永,有时候让人想起耶茨,有时有门罗的风度。拉希莉有小说家中最好的共情能力,这些故事令人心碎。
0 有用 龙小翊霓 2021-03-02
向生活投掷的一枚深水炸弹,对故土与新居的内在观察。对移民身份的多重场景剖析,从中生出了共同的焦灼感与游离感。看多了会疲倦,适合一天一篇慢速渐进。
0 有用 墨台柳 2021-02-27
如果说《不适之地》的隐含主题是哀伤,那这一本的隐含主题大约是孤独吧。夫妻之间,忘年友人之间,邻里之间,导游与陌生的旅行者之间,房东与租客之间,他们保持或许短暂或许长久的亲密关系,在某一个刹那或者某一个节点发现孤独,然后悄无声息地帮助对方掩饰这种孤独。拉希里的讲述始终都带着柔情,可是事实上无论是孤独本身还是对于他人孤独的距离感,都是让人叹息的事情啊。
0 有用 33是珊珊 2021-02-26
这本书文笔还挺白描的很多细节无比真实细思极恐... 第一篇还比较喜欢停电这个场景很好的安放了情感的冲突高级 第三篇挺有共鸣的那种期待落空不被理解袒露的不易是很心酸的 第五篇“性感"这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喜欢上一个陌生人”乍-听不明所以其实是很灵动的一个解释诶 第六篇异乡的无助和惆怅看到一篇评价有一句话写的特别好“在熟悉中导找被忽视的陌生,在陌生中确认可理解的熟悉。 最后一篇写的太棒了。异乡的... 这本书文笔还挺白描的很多细节无比真实细思极恐... 第一篇还比较喜欢停电这个场景很好的安放了情感的冲突高级 第三篇挺有共鸣的那种期待落空不被理解袒露的不易是很心酸的 第五篇“性感"这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喜欢上一个陌生人”乍-听不明所以其实是很灵动的一个解释诶 第六篇异乡的无助和惆怅看到一篇评价有一句话写的特别好“在熟悉中导找被忽视的陌生,在陌生中确认可理解的熟悉。 最后一篇写的太棒了。异乡的孤独迷茫再到坚定自在,看的超级感动。虽然没有这种经历,但是能透过看似平淡的笔触理解到这种生活的动人之处。 (展开)
0 有用 刘二狗 2021-02-25
喜欢每一篇里绵密的情感,平时的话语。不用什么深刻的道理和设定,就是生存在“第三大陆”的外来人的感情和体会。那些主动或被动飘在外的人,用力适应周遭生活的样子,想起了自己的样子。最喜欢《停电时分》和《性感》。
0 有用 过盐患者 2021-02-25
印度裔角度下的生活,传统又跟随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