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会放在本人豆瓣日记~~
在这本书出版之际,作为一个其实对思想史,尤其是西方思想史很无知的伪学术女青年,我要来说说这本书的封面。是的,我没资格说内容或者译文怎么样,但是这个做书过程,我要来说说。
这本书作为丛书的第一本,想在2017年上海书展上架,但是。。。封面迟迟未定。正因为是丛书的第一本,又是面向市场的小众学术书,想做的高大上,要看起来逼格很高。在预备做封面时,我们总编就说,要让这套书能放在学者书架上,看起来很有面子。
一开始,作为责编,的确是想着快点做好封面,快点上架和读者见面,尤其是考虑到精装书的制作时间比较长。所以,选择方案时,倾向更安全的外面是全封的。如下图,看起来是比较常见的封面,中规中矩。

但是,在定稿的这天。纠结的我,突然觉得这封面,不够吸引人,放在书架上也不够醒目,或者说,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于是,顶着美编的白眼,描述了自己想象中的封面。美编找出了之前的一个方案,还埋怨我干嘛不早点说清楚。。。。》《。。。。。。。。。
然后,我看到了下面这个,女神像是我在网上找了N个克里奥的塑像或者图,提供给美编,美编选了一个,一点点抠出来的。。。而且还收了我做LOGO的钱。。。然而,我一开始居然拒绝了这个方案。。。因为嫌麻烦。。。

我把两个方案发到出版社工作群、读者群和一个出版业同行群,投票结果是6:18,大多数人都倾向第二种,也有人提出了其他建议。但是出版科方面质疑精装封面烫金不能呈现出完美的女神像,女神像大面积色块聚合,容易烫糊掉。而作为丛书LOGO的女神像,又是本丛书的标志设计,无论是责编还是美编,都希望在封面上有所体现。
在和出版科沟通后,又有了第二个方案,精装封面用专色印金,logo的地方用哑金(此处,为了让责编有个清晰认识,美编拿出了一条巧克力,指着上面的品牌字体说,这就是哑金)。不过,这个方案有个风险,就是印厂能否把金色印得均匀,以及封面LOGO的地方,在墨绿色的纸上能否用金色印清楚。
美编又提出,如果封面实在无法放女神像,那么可以把LOGO放在环衬上。封面和书脊只有书名烫金。
为了有更多的灵感,美编提出去书店再看看其他社的精装是怎么做的。于是某个工作日下班后,美编、责编、某出版和某发行,去了某书店看了一圈,在摸了十几本书,并且讨论到书店的人以为我们要偷书之后,美编想用布面来做,因为她看到了这本。

然而,做出版的都知道,布是很贵的!起码比纸要贵出一倍的价格。而作为一本没有补贴的学术小众书,况且我还打算做一套。要是第一本用布,后面每一本都是布,这个成本。。。。估计领导不会再让我出后面的了。。。
但是,感谢美编(此处请给美编掌声),在我们翻了一遍纸样后,居然发现了一种叫“富贵绒”的纸。是的,它是纸,但是触感是绒,而且价格美好,成本和艺术纸差不多。关键是效果和我想要第二个方案差不多。于是,我们立刻找纸厂申请了纸样,实际到手的效果还不错。
然而,意外总是如影随形。如果一本书没有任何一点意外地印出来,我就很谢天谢地了。本来这个墨绿色有2个色号,我想要的是饱和度更高、更艳的。结果,我到印厂去监督封面印刷的那天,居然发现纸厂送来的货是偏浅偏灰的。。。。orz 我已经不想纠结到底是我给出版科的时候把货号抄错,还是出版科订错,还是纸厂送错了。当时的情况就是,印厂机器要是开了,停下来就又是一笔损失,而且估计大半是算在我头上。于是,我只能将就了下现有的货。。。可是,我还是很想要原来的纸啊!!!
所以,这次经历告诉我,做封面是一件需要多方沟通、合作,甚至博弈和妥协的事情。当然,这个过程,我还是比较享受的。尤其是挑纸和下印厂(印厂为啥都在郊区!!从魔都东北角跑到金山要多远啊!!!)可以学到很多。我想,这就是作为一个编辑的快乐吧。
最后,我想问下这本书的读者,和未来潜在的读者们,你们能接受我的丛书的封面是不一样的颜色吗?我还是很喜欢原来那个更艳更绿的纸啊!!!
为什么不用女神像做一个压凹呢
嗯,我喜欢那个更艳更绿……我没去过印厂,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机器一开就非得一气呵成,停不下来
一是和烫金一样,色块多的情况下,担心压凹糊掉,二是因为压凹没有烫金效果好。
因为据说停下来要再调试什么的,耗费成本和时间
确实 还是喜欢第二种……要是我的话 可能把标题uv一下可能就过去了……
我社之前发生过UV没做好的情况。。。。
UV还能做不好……可能我们经常做精装书,印厂工艺还不错……
是北京的吗?还是江浙沪的?我现在很需要技术合格的印厂
廊坊的……貌似我们还用过金坛的印刷厂印古籍
你好棒👍我们需要你这样的好编辑哇,加油!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