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品方: 互文
原作名: Herr Lehmann
译者: 黄燎宇
出版年: 2017-8
页数: 320
定价: 42.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3591843
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雷曼先生》以弗朗克•雷曼为主线,讲述了两德统一前发生在柏林克罗伊茨贝格区的一连串故事。雷曼先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执着于细枝末节的文字游戏,习惯于解构一切宏大命题。他周围的朋友们或许比他多了一点追求,比如雕塑或音乐,但也并不是循规蹈矩的好青年。弗朗克到了而立之年,突然 发现原本的生活状态无法持续。路遇恶狗仿佛是一个征兆,随之而来的是父母造访带来的麻烦、女友卡特琳劈腿、好友卡尔精神崩溃,随着雷曼先生在絮絮叨叨中不断拆解难关,读者迎来了他的三十岁生日,摇摇欲坠的柏林墙也“波澜不惊”地倒塌了……
编辑推荐 :
1.德国摇滚明星斯文•雷根纳写作的幽默小说,好比崔健写出了王朔式作品;
2.北大德语系主任黄燎宇翻译,译文妙趣横生,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奖”;
3.被翻译成16种语言,德文原版畅销100万册,曾入选“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
内容简介:
《雷曼先生》以弗朗克•雷曼为主线,讲述了两德统一前发生在柏林克罗伊茨贝格区的一连串故事。雷曼先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执着于细枝末节的文字游戏,习惯于解构一切宏大命题。他周围的朋友们或许比他多了一点追求,比如雕塑或音乐,但也并不是循规蹈矩的好青年。弗朗克到了而立之年,突然 发现原本的生活状态无法持续。路遇恶狗仿佛是一个征兆,随之而来的是父母造访带来的麻烦、女友卡特琳劈腿、好友卡尔精神崩溃,随着雷曼先生在絮絮叨叨中不断拆解难关,读者迎来了他的三十岁生日,摇摇欲坠的柏林墙也“波澜不惊”地倒塌了……
编辑推荐 :
1.德国摇滚明星斯文•雷根纳写作的幽默小说,好比崔健写出了王朔式作品;
2.北大德语系主任黄燎宇翻译,译文妙趣横生,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奖”;
3.被翻译成16种语言,德文原版畅销100万册,曾入选“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1”;
4. 关于而立之年自我改变的故事,令人忍俊不禁之后掩卷沉思:“雷曼先生就是我们自己。”
名人推荐 :
“《雷曼先生》看得我哈哈大笑。我很少降低水准发出笑声。”
——“文学教皇”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
“我的天,这是一次玩笑,一场噩梦,一出荒诞剧。就像是匹克威克和格里高尔•萨姆沙手拉着手,去找唐老鸭的堂兄欢聚。”
——导演林德•豪尔曼
“人物对话令人捧腹,醉醺醺的日常生活令人心酸……通俗歌星雷根纳的第一部小说就出手不凡,勾勒出一个克罗伊茨贝格的奥勃洛莫夫,还有独一无二的社会氛围。”
——文学评论家赫尔穆特•卡拉赛克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斯文•雷根纳(Sven Regener):1961年1月1日生于德国不来梅,摇滚歌手、歌词作者、作家。1982年在扎托比克(zatopek)乐队发行了首张唱片,1984年加入了新爱(Neue Liebe)乐队,1985年创立了害群之马(Element of Crime)乐队,创作了很多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2001年出版长篇处女作《雷曼先生》(Herr Lehmann),销售一百万册,好评如潮。2004年出版第二部小说《垡尔南新区》(Neue Vahr Süd),2008年出版第三部作品《小兄弟》(Der kleine Bruder),和《雷曼先生》一起成为“雷曼三部曲”。
译者简介:
黄燎宇:1965年生,四川自贡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托马斯•曼》(1999)和《思想者的语言》(2012),主编...
作者简介:
斯文•雷根纳(Sven Regener):1961年1月1日生于德国不来梅,摇滚歌手、歌词作者、作家。1982年在扎托比克(zatopek)乐队发行了首张唱片,1984年加入了新爱(Neue Liebe)乐队,1985年创立了害群之马(Element of Crime)乐队,创作了很多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2001年出版长篇处女作《雷曼先生》(Herr Lehmann),销售一百万册,好评如潮。2004年出版第二部小说《垡尔南新区》(Neue Vahr Süd),2008年出版第三部作品《小兄弟》(Der kleine Bruder),和《雷曼先生》一起成为“雷曼三部曲”。
译者简介:
黄燎宇:1965年生,四川自贡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托马斯•曼》(1999)和《思想者的语言》(2012),主编并参译《托马斯•曼散文》(2014)。主要译作有:《批评家之死》(2004)、《恋爱中的男人》(2009,作者马丁•瓦尔泽获“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微山湖奖”)、《第十三章》(2015)、《艺术社会史》(2015)、《童贞女之子》(2016)。获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鲁迅文学翻译奖、“2016书业年度评选社科翻译奖”。
目录 · · · · · ·
再版译序《雷曼先生》之后的故事/ 001
第一章 狗 / 001
第二章 母亲 / 015
第三章 早点 / 029
第四章 午餐 / 046
· · · · · · (更多)
再版译序《雷曼先生》之后的故事/ 001
第一章 狗 / 001
第二章 母亲 / 015
第三章 早点 / 029
第四章 午餐 / 046
第五章 咖啡和蛋糕 / 061
第六章 晚餐 / 081
第七章 夜宵 / 101
第八章 星球大战 / 119
第九章 香烟 / 139
第十章 选帝侯大街 / 146
第十一章 酒店大堂 / 157
第十二章 晚宴 / 168
第十三章 艺术 / 184
第十四章 重新搭档 / 193
第十五章 首都 / 205
第十六章 直言不讳 / 216
第十七章 不期而遇 / 232
第十八章 代兵役 / 242
第十九章 乌尔班医院 / 262
第二十章 生日集会 / 27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两人就这么往下聊。将近一点的时候进来一个人。他走到吧台要了一瓶啤酒,然后站在他们旁边没走。 “你听说没有?”他问吧台后面的人。 “什么呀?” “墙开了。” “说什么?” “墙开了。” “我操。” “你听见了吗?”醉眼迷离的雷曼先生问海可。 “什么呀?”睡眼迷离的海可问道。 “墙开了。” “我操。” “听着,海可,你不是东面跑过来的吗?” “这已经烦我好几个星期了。一打开电视就是东面,东面,东面。我是从东面过来的,可是我有什么错?你知道那帮傻× 是怎么回事吗?同性恋在东面是什么——三孙子。墙开了,这又怎么着,墙开了。屁眼儿开了。” 雷曼先生看看左右。酒吧招待正在给其他的人传递消息,看这样子人人都在议论这事。不过谁也没有特别激动,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嗐,如果消息属实的话……也有可能。”雷曼先生说。 “就算是吧,这墙开了又怎么着。” “我哪知道。” 他们又要了一瓶啤酒。喝至一半,海可突然高兴起来。 “我们应该去看看。” “我们去奥贝鲍姆桥吧,”雷曼先生说,“从那儿可以过去。” “好。就看一眼。” “不过先把这瓶给喝了。”雷曼先生说。 他们干了啤酒,顺着斯卡利采大街往奥贝鲍姆桥走。街上没见什么动静。可能又是胡说八道,雷曼先生想。 可当他们走到奥贝鲍姆桥的时候,的确有人从对面走过来。稀稀拉拉的。也许第一股人潮已经过去了,雷曼先生想,墙果真开了,过来的人决不止这几个。他和海可去和正在那里看热闹的克罗伊茨贝格居民站在一起。对面的人和和气气、井然有序地走过来,过来之后再分道扬镳。不应该是这种气氛啊,雷曼先生想。 “他们就这么过来了,”海可深感诧异,“哪儿都这样?”他问旁边一个男的。 “你们必须去别的边境检疫站看看。这儿也就是小打小闹。”陌生人显然也喝多了点,已经分不清检查站和检疫站。“瞧他们稀稀拉拉的,就像小孩撒的尿。” 雷曼先生观察从东面过来的人。他们显得怯生生的,同时又机警地环顾四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20章 生日集会 -
西柏林与东柏林,其实是唇齿相依的。没有东柏林,哪来的西柏林?这不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游戏,这是一个很尖锐的现实问题。如果说苏、东剧变和随之而来的两德合并只给西德人带来了短暂的喜悦,如果说西德的普通百姓因为背上东德的经济包袱而不得不重新思考柏林墙倒塌的意义(也有东德人开始怀念柏林墙,德国人大都承认自己的脑子里还立着一堵柏林墙),那么身处克罗伊茨贝格的雷曼先生们就更有必要凭吊那业已倒塌的柏林墙。克罗伊茨贝格之所以成为西德的“波希米亚人”(该词的内涵及其译法还有待于探讨)的理想栖息地,是因为他们在这里享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如便宜得不可思议的房租(据雷根纳本人讲,雷曼先生那种一居半月租金仅九十马克,这在别的地方至少得翻倍),如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五彩缤纷的青年娱乐场所外加异域文化风情)等等。而这一切的一切,又和克罗伊茨贝格的“墙根儿”位置有关。随着围墙的倒塌,克罗伊茨贝格对“波希米亚人”的吸引力远不如前,所以他们——其中也有雷根纳——纷纷迁往东柏林的普伦茨劳贝格。自以为“柏林墙关我屁事”的雷曼先生们,终于发现倒塌的柏林墙还是会砸到自己的身上。(选自译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20章 生日集会
雷曼先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柏林墙坍塌时 他们的生活庸常依旧
> 更多书评 5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小郑同学 (顺风不浪 逆风别怂)
两人就这么往下聊。将近一点的时候进来一个人。他走到吧台要了一瓶啤酒,然后站在他们旁边没走。 “你听说没有?”他问吧台后面的人。 “什么呀?” “墙开了。” “说什么?” “墙开了。” “我操。” “你听见了吗?”醉眼迷离的雷曼先生问海可。 “什么呀?”睡眼迷离的海可问道。 “墙开了。” “我操。” “听着,海可,你不是东面跑过来的吗?” “这已经烦我好几个星期了。一打开电视就是东面,东面,东面。我是从东面...2017-08-21 11:53:38
两人就这么往下聊。将近一点的时候进来一个人。他走到吧台要了一瓶啤酒,然后站在他们旁边没走。 “你听说没有?”他问吧台后面的人。 “什么呀?” “墙开了。” “说什么?” “墙开了。” “我操。” “你听见了吗?”醉眼迷离的雷曼先生问海可。 “什么呀?”睡眼迷离的海可问道。 “墙开了。” “我操。” “听着,海可,你不是东面跑过来的吗?” “这已经烦我好几个星期了。一打开电视就是东面,东面,东面。我是从东面过来的,可是我有什么错?你知道那帮傻× 是怎么回事吗?同性恋在东面是什么——三孙子。墙开了,这又怎么着,墙开了。屁眼儿开了。” 雷曼先生看看左右。酒吧招待正在给其他的人传递消息,看这样子人人都在议论这事。不过谁也没有特别激动,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嗐,如果消息属实的话……也有可能。”雷曼先生说。 “就算是吧,这墙开了又怎么着。” “我哪知道。” 他们又要了一瓶啤酒。喝至一半,海可突然高兴起来。 “我们应该去看看。” “我们去奥贝鲍姆桥吧,”雷曼先生说,“从那儿可以过去。” “好。就看一眼。” “不过先把这瓶给喝了。”雷曼先生说。 他们干了啤酒,顺着斯卡利采大街往奥贝鲍姆桥走。街上没见什么动静。可能又是胡说八道,雷曼先生想。 可当他们走到奥贝鲍姆桥的时候,的确有人从对面走过来。稀稀拉拉的。也许第一股人潮已经过去了,雷曼先生想,墙果真开了,过来的人决不止这几个。他和海可去和正在那里看热闹的克罗伊茨贝格居民站在一起。对面的人和和气气、井然有序地走过来,过来之后再分道扬镳。不应该是这种气氛啊,雷曼先生想。 “他们就这么过来了,”海可深感诧异,“哪儿都这样?”他问旁边一个男的。 “你们必须去别的边境检疫站看看。这儿也就是小打小闹。”陌生人显然也喝多了点,已经分不清检查站和检疫站。“瞧他们稀稀拉拉的,就像小孩撒的尿。” 雷曼先生观察从东面过来的人。他们显得怯生生的,同时又机警地环顾四周。“这儿看起来和我们那边一样啊。”他听见一个女人这么说。 引自 第20章 生日集会 在雷曼先生30岁生日那天,柏林墙开了。文中东面的人和西面的人不是欣喜若狂,而是都怅然所失。这里没有提到自由、民主、制度和政治格局一类的大词,然而墙塌了,却并不是真的对雷曼先生们毫无影响:
西柏林与东柏林,其实是唇齿相依的。没有东柏林,哪来的西柏林?这不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游戏,这是一个很尖锐的现实问题。如果说苏、东剧变和随之而来的两德合并只给西德人带来了短暂的喜悦,如果说西德的普通百姓因为背上东德的经济包袱而不得不重新思考柏林墙倒塌的意义(也有东德人开始怀念柏林墙,德国人大都承认自己的脑子里还立着一堵柏林墙),那么身处克罗伊茨贝格的雷曼先生们就更有必要凭吊那业已倒塌的柏林墙。克罗伊茨贝格之所以成为西德的“波希米亚人”(该词的内涵及其译法还有待于探讨)的理想栖息地,是因为他们在这里享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如便宜得不可思议的房租(据雷根纳本人讲,雷曼先生那种一居半月租金仅九十马克,这在别的地方至少得翻倍),如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五彩缤纷的青年娱乐场所外加异域文化风情)等等。而这一切的一切,又和克罗伊茨贝格的“墙根儿”位置有关。随着围墙的倒塌,克罗伊茨贝格对“波希米亚人”的吸引力远不如前,所以他们——其中也有雷根纳——纷纷迁往东柏林的普伦茨劳贝格。自以为“柏林墙关我屁事”的雷曼先生们,终于发现倒塌的柏林墙还是会砸到自己的身上。(选自译序) 引自 第20章 生日集会 回应 2017-08-21 11:53:38
-
小郑同学 (顺风不浪 逆风别怂)
两人就这么往下聊。将近一点的时候进来一个人。他走到吧台要了一瓶啤酒,然后站在他们旁边没走。 “你听说没有?”他问吧台后面的人。 “什么呀?” “墙开了。” “说什么?” “墙开了。” “我操。” “你听见了吗?”醉眼迷离的雷曼先生问海可。 “什么呀?”睡眼迷离的海可问道。 “墙开了。” “我操。” “听着,海可,你不是东面跑过来的吗?” “这已经烦我好几个星期了。一打开电视就是东面,东面,东面。我是从东面...2017-08-21 11:53:38
两人就这么往下聊。将近一点的时候进来一个人。他走到吧台要了一瓶啤酒,然后站在他们旁边没走。 “你听说没有?”他问吧台后面的人。 “什么呀?” “墙开了。” “说什么?” “墙开了。” “我操。” “你听见了吗?”醉眼迷离的雷曼先生问海可。 “什么呀?”睡眼迷离的海可问道。 “墙开了。” “我操。” “听着,海可,你不是东面跑过来的吗?” “这已经烦我好几个星期了。一打开电视就是东面,东面,东面。我是从东面过来的,可是我有什么错?你知道那帮傻× 是怎么回事吗?同性恋在东面是什么——三孙子。墙开了,这又怎么着,墙开了。屁眼儿开了。” 雷曼先生看看左右。酒吧招待正在给其他的人传递消息,看这样子人人都在议论这事。不过谁也没有特别激动,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嗐,如果消息属实的话……也有可能。”雷曼先生说。 “就算是吧,这墙开了又怎么着。” “我哪知道。” 他们又要了一瓶啤酒。喝至一半,海可突然高兴起来。 “我们应该去看看。” “我们去奥贝鲍姆桥吧,”雷曼先生说,“从那儿可以过去。” “好。就看一眼。” “不过先把这瓶给喝了。”雷曼先生说。 他们干了啤酒,顺着斯卡利采大街往奥贝鲍姆桥走。街上没见什么动静。可能又是胡说八道,雷曼先生想。 可当他们走到奥贝鲍姆桥的时候,的确有人从对面走过来。稀稀拉拉的。也许第一股人潮已经过去了,雷曼先生想,墙果真开了,过来的人决不止这几个。他和海可去和正在那里看热闹的克罗伊茨贝格居民站在一起。对面的人和和气气、井然有序地走过来,过来之后再分道扬镳。不应该是这种气氛啊,雷曼先生想。 “他们就这么过来了,”海可深感诧异,“哪儿都这样?”他问旁边一个男的。 “你们必须去别的边境检疫站看看。这儿也就是小打小闹。”陌生人显然也喝多了点,已经分不清检查站和检疫站。“瞧他们稀稀拉拉的,就像小孩撒的尿。” 雷曼先生观察从东面过来的人。他们显得怯生生的,同时又机警地环顾四周。“这儿看起来和我们那边一样啊。”他听见一个女人这么说。 引自 第20章 生日集会 在雷曼先生30岁生日那天,柏林墙开了。文中东面的人和西面的人不是欣喜若狂,而是都怅然所失。这里没有提到自由、民主、制度和政治格局一类的大词,然而墙塌了,却并不是真的对雷曼先生们毫无影响:
西柏林与东柏林,其实是唇齿相依的。没有东柏林,哪来的西柏林?这不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游戏,这是一个很尖锐的现实问题。如果说苏、东剧变和随之而来的两德合并只给西德人带来了短暂的喜悦,如果说西德的普通百姓因为背上东德的经济包袱而不得不重新思考柏林墙倒塌的意义(也有东德人开始怀念柏林墙,德国人大都承认自己的脑子里还立着一堵柏林墙),那么身处克罗伊茨贝格的雷曼先生们就更有必要凭吊那业已倒塌的柏林墙。克罗伊茨贝格之所以成为西德的“波希米亚人”(该词的内涵及其译法还有待于探讨)的理想栖息地,是因为他们在这里享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如便宜得不可思议的房租(据雷根纳本人讲,雷曼先生那种一居半月租金仅九十马克,这在别的地方至少得翻倍),如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五彩缤纷的青年娱乐场所外加异域文化风情)等等。而这一切的一切,又和克罗伊茨贝格的“墙根儿”位置有关。随着围墙的倒塌,克罗伊茨贝格对“波希米亚人”的吸引力远不如前,所以他们——其中也有雷根纳——纷纷迁往东柏林的普伦茨劳贝格。自以为“柏林墙关我屁事”的雷曼先生们,终于发现倒塌的柏林墙还是会砸到自己的身上。(选自译序) 引自 第20章 生日集会 回应 2017-08-21 11:53:38
-
小郑同学 (顺风不浪 逆风别怂)
两人就这么往下聊。将近一点的时候进来一个人。他走到吧台要了一瓶啤酒,然后站在他们旁边没走。 “你听说没有?”他问吧台后面的人。 “什么呀?” “墙开了。” “说什么?” “墙开了。” “我操。” “你听见了吗?”醉眼迷离的雷曼先生问海可。 “什么呀?”睡眼迷离的海可问道。 “墙开了。” “我操。” “听着,海可,你不是东面跑过来的吗?” “这已经烦我好几个星期了。一打开电视就是东面,东面,东面。我是从东面...2017-08-21 11:53:38
两人就这么往下聊。将近一点的时候进来一个人。他走到吧台要了一瓶啤酒,然后站在他们旁边没走。 “你听说没有?”他问吧台后面的人。 “什么呀?” “墙开了。” “说什么?” “墙开了。” “我操。” “你听见了吗?”醉眼迷离的雷曼先生问海可。 “什么呀?”睡眼迷离的海可问道。 “墙开了。” “我操。” “听着,海可,你不是东面跑过来的吗?” “这已经烦我好几个星期了。一打开电视就是东面,东面,东面。我是从东面过来的,可是我有什么错?你知道那帮傻× 是怎么回事吗?同性恋在东面是什么——三孙子。墙开了,这又怎么着,墙开了。屁眼儿开了。” 雷曼先生看看左右。酒吧招待正在给其他的人传递消息,看这样子人人都在议论这事。不过谁也没有特别激动,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嗐,如果消息属实的话……也有可能。”雷曼先生说。 “就算是吧,这墙开了又怎么着。” “我哪知道。” 他们又要了一瓶啤酒。喝至一半,海可突然高兴起来。 “我们应该去看看。” “我们去奥贝鲍姆桥吧,”雷曼先生说,“从那儿可以过去。” “好。就看一眼。” “不过先把这瓶给喝了。”雷曼先生说。 他们干了啤酒,顺着斯卡利采大街往奥贝鲍姆桥走。街上没见什么动静。可能又是胡说八道,雷曼先生想。 可当他们走到奥贝鲍姆桥的时候,的确有人从对面走过来。稀稀拉拉的。也许第一股人潮已经过去了,雷曼先生想,墙果真开了,过来的人决不止这几个。他和海可去和正在那里看热闹的克罗伊茨贝格居民站在一起。对面的人和和气气、井然有序地走过来,过来之后再分道扬镳。不应该是这种气氛啊,雷曼先生想。 “他们就这么过来了,”海可深感诧异,“哪儿都这样?”他问旁边一个男的。 “你们必须去别的边境检疫站看看。这儿也就是小打小闹。”陌生人显然也喝多了点,已经分不清检查站和检疫站。“瞧他们稀稀拉拉的,就像小孩撒的尿。” 雷曼先生观察从东面过来的人。他们显得怯生生的,同时又机警地环顾四周。“这儿看起来和我们那边一样啊。”他听见一个女人这么说。 引自 第20章 生日集会 在雷曼先生30岁生日那天,柏林墙开了。文中东面的人和西面的人不是欣喜若狂,而是都怅然所失。这里没有提到自由、民主、制度和政治格局一类的大词,然而墙塌了,却并不是真的对雷曼先生们毫无影响:
西柏林与东柏林,其实是唇齿相依的。没有东柏林,哪来的西柏林?这不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游戏,这是一个很尖锐的现实问题。如果说苏、东剧变和随之而来的两德合并只给西德人带来了短暂的喜悦,如果说西德的普通百姓因为背上东德的经济包袱而不得不重新思考柏林墙倒塌的意义(也有东德人开始怀念柏林墙,德国人大都承认自己的脑子里还立着一堵柏林墙),那么身处克罗伊茨贝格的雷曼先生们就更有必要凭吊那业已倒塌的柏林墙。克罗伊茨贝格之所以成为西德的“波希米亚人”(该词的内涵及其译法还有待于探讨)的理想栖息地,是因为他们在这里享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如便宜得不可思议的房租(据雷根纳本人讲,雷曼先生那种一居半月租金仅九十马克,这在别的地方至少得翻倍),如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五彩缤纷的青年娱乐场所外加异域文化风情)等等。而这一切的一切,又和克罗伊茨贝格的“墙根儿”位置有关。随着围墙的倒塌,克罗伊茨贝格对“波希米亚人”的吸引力远不如前,所以他们——其中也有雷根纳——纷纷迁往东柏林的普伦茨劳贝格。自以为“柏林墙关我屁事”的雷曼先生们,终于发现倒塌的柏林墙还是会砸到自己的身上。(选自译序) 引自 第20章 生日集会 回应 2017-08-21 11:53:3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7.6分 119人读过
-
Goldmann (2003)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暂无评分 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ZS)
- 37°暖书单(一) (37°暖)
- 2017年7~9月出版的外国文学 (鲸岛)
- 互文·全部图书豆列 (互文)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雷曼先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韦🔥 2018-08-22 10:44:37
柏林墙倒塌前西德底层人民的颓废生活😂
0 有用 涵宝宝 2018-06-20 20:02:49
好的作品需要让更多的人看到!
0 有用 小小兽 2022-03-17 07:29:42
一切墙终会倒。
0 有用 嘉树 2019-04-24 21:37:45
本文又可称,雷曼先生和他去过的几百家酒吧,西柏林的酒吧真特么的多。雷曼初见卡特琳时对于生活方式的言论,看得我乐不可支,生活虽然平凡但是总得找点乐子,他是一个可爱的普通人,玩世不恭又生性敏感,内心戏丰富有趣,还有不在乎世俗的那股劲儿,他周围尽是这种人。后来柏林墙倒了,雷曼,那些人们,没有感觉地赶去看热闹,“管他狗屁历史,讲你的故事吧”。然而柏林墙倒塌了,还有什么也倒塌了,就像医生说的那样:年轻人在我... 本文又可称,雷曼先生和他去过的几百家酒吧,西柏林的酒吧真特么的多。雷曼初见卡特琳时对于生活方式的言论,看得我乐不可支,生活虽然平凡但是总得找点乐子,他是一个可爱的普通人,玩世不恭又生性敏感,内心戏丰富有趣,还有不在乎世俗的那股劲儿,他周围尽是这种人。后来柏林墙倒了,雷曼,那些人们,没有感觉地赶去看热闹,“管他狗屁历史,讲你的故事吧”。然而柏林墙倒塌了,还有什么也倒塌了,就像医生说的那样:年轻人在我们这儿生活很轻松:干点活,租间便宜的房子,成天寻开心。可时间一长,多数人还是需要为这种生活找一个合理的根基。一旦这东西没了……轰!这段看得笑了,又沉默了,“雷曼三十岁了,他要找一个这样的根基吗?我也三十岁了,在别人眼里过得还不错,但我有这样的根基吗? (展开)
0 有用 林深鹿饮溪 2021-05-14 21:01:32
咋说呢,挺有趣,但是对德国不了解,也不爱喝酒,看的不太真切。但是男主和别人争论的样子非常有趣~
0 有用 小小兽 2022-03-17 07:29:42
一切墙终会倒。
0 有用 无法排泄心废水 2021-08-02 01:36:27
最炎热的那几天,在空调坏掉的出租屋窗边看,有时下午醒来读,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读,这本书没有被带到舒适的咖啡店里去读,它要保持着我关于颓废柏林最生动的印象.
0 有用 Kaamos bun 2021-07-11 15:20:42
德式风味
0 有用 林深鹿饮溪 2021-05-14 21:01:32
咋说呢,挺有趣,但是对德国不了解,也不爱喝酒,看的不太真切。但是男主和别人争论的样子非常有趣~
0 有用 crophen 2021-04-21 15:49:26
完全是一部荒诞的黑色喜剧,主角的生活方式和常人些许不同,但他不是内向孤僻,只是活在自己设定的世界里 ,因为这些许不同,他在与人相处是难免会遇到不少误会和矛盾,从别人看来他是奇葩,从他看来别人也是奇葩。因为某次浪漫经历,打破了他原本固有的世界观。而为了融入这个他多年来一直放弃理解的社会,主角不得不改变自己,而这种改变是很困难的,甚至会让他变得不像自己,当他难以成功融入社会,难以改变自己后,回到原来的... 完全是一部荒诞的黑色喜剧,主角的生活方式和常人些许不同,但他不是内向孤僻,只是活在自己设定的世界里 ,因为这些许不同,他在与人相处是难免会遇到不少误会和矛盾,从别人看来他是奇葩,从他看来别人也是奇葩。因为某次浪漫经历,打破了他原本固有的世界观。而为了融入这个他多年来一直放弃理解的社会,主角不得不改变自己,而这种改变是很困难的,甚至会让他变得不像自己,当他难以成功融入社会,难以改变自己后,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后,又发觉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是那么让人失望。在成人式喜剧的外衣下又加入了悲剧的内核。 翻译方面带有很多方言,甚至有些方言要上网查才能看懂。虽然本土化比较接地气,但是过于本土化会让人觉得这不像是部国外作品,且加入大量方言反而画蛇添足,毕竟这是给整个国家的读者看的,不是单单一个地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