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品方: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原作名: Attachment Vol.2 Separation
译者: 万巨玲
出版年: 2017-6
页数: 456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依恋三部曲
ISBN: 9787519232818
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二卷。本书主要探讨了婴幼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分离的种种情况对其造成的影响。亲子之间的分离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离的时间长短、分离期间是否有稳定的替代照顾者以及母亲的态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鲍尔比认为,某些形式的神经官能症和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要么是由于剥夺了母亲的照顾,要么是由于幼儿与母亲人物的关系存在断裂点。母亲人物的存在或者缺失本身对于决定幼儿的情绪状态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亲子关系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
了解四种依恋类型,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
帮助为人父母者理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名人推荐: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研究关注母婴分离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让中国的父母重视儿童的早期养育,也期待这套书中的理念能够推...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二卷。本书主要探讨了婴幼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分离的种种情况对其造成的影响。亲子之间的分离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离的时间长短、分离期间是否有稳定的替代照顾者以及母亲的态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鲍尔比认为,某些形式的神经官能症和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要么是由于剥夺了母亲的照顾,要么是由于幼儿与母亲人物的关系存在断裂点。母亲人物的存在或者缺失本身对于决定幼儿的情绪状态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亲子关系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
了解四种依恋类型,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
帮助为人父母者理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名人推荐: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研究关注母婴分离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让中国的父母重视儿童的早期养育,也期待这套书中的理念能够推动中国研究,能向大众普及相关的科学育儿的理念,增加大家对婴儿以及对母婴关系的理解。
——易春丽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讲师
阅读鲍尔比的系列书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义,虽然分离在这个快速的社会里显得稀松平常。
——施琪嘉
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鲍尔比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和心理学。1946—1972年以陆军精神病学家的身份长期在塔维斯托克诊所和人类关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和家庭精神病方面的医疗、教学和临床研究。他系统研究了母爱剥夺对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理论。
目录 · · · · · ·
安全焦虑与困扰
第一章人类悲伤的原型 002
第二章分离与丧失在精神病理学中的地位 026
第三章母亲在场或者母亲不在场时的行为表现:人类 035
第四章母亲在场或者母亲不在场时的行为表现:
· · · · · · (更多)
安全焦虑与困扰
第一章人类悲伤的原型 002
第二章分离与丧失在精神病理学中的地位 026
第三章母亲在场或者母亲不在场时的行为表现:人类 035
第四章母亲在场或者母亲不在场时的行为表现: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062
第二部分
研究人类恐惧的行为学方法
第五章焦虑与恐惧理论的基本假设 084
第六章预示恐惧的行为 094
第七章唤起人类恐惧感的情境 104
第八章可引起动物恐惧的情境 131
第九章危险和安全的自然线索 145
第十章自然线索、文化线索,以及对危险的评估 159
第十一章合理化、错误归因和投射 179
第十二章对分离的恐惧 189
第三部分
对恐惧的敏感性的个体差异:焦虑型依恋
第十三章一些导致个体差异的变量 196
第十四章对于恐惧的敏感性以及依恋对象的可得性 209
第十五章焦虑型依恋及一些促成条件 219
第十六章“过度依赖”和溺爱理论 246
第十七章愤怒、焦虑和依恋 254
第十八章焦虑型依恋和儿童时期的“恐怖症” 266
第十九章焦虑型依恋和“广场恐怖症” 299
第二十章家庭背景的遗漏、压抑和弄虚作假 320
第二十一章安全依恋与自立的成长 329
第二十二章人格成长的路径 372
附 录
附录1分离焦虑:文献综述 380
附录2精神分析和进化论 400
附录3专业术语的问题 404
参考文献 40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在人的每个年龄段都可以观察到有形或是无形的依恋行为,从童年期、青少年时期一直到成年时期。有许多词语可以描述这种依恋行为。形容他们的词有“嫉妒”“占有欲”“贪婪的”“不成熟”“过度依赖”以及“强的”或“强烈的”依恋。从科学和临床的目的来说,这些用词都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们来源于一个逐渐被人放弃的理论,又或者因为这些词描述得都很模糊,但最重要的可能是这些词都带有负性的价值判断,这是不恰当且没有帮助性的。 “嫉妒”和“占有欲”两个词尽管准确,但带有一些轻蔑的意味。同样的词还有“贪婪”。这个词常常意味着使用者的思维受到了这样一种假设的影响,即认为依恋来源于被喂养。 “强的”依恋和“强烈的”依恋的意思也是模糊的:这两个词,尤其是前一个词甚至暗示这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 “不成熟”这个词来源于退行的理论,这个理论在前一章的最后有所涉及,但该理论与现有证据是相悖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过度依赖”和焦虑型依恋 -
为什么一些个体能够很大程度地或者完全地从分离和丧失的经历中恢复,而另一些人看起来并没有,这是核心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存在于生命体中的反应的多样性是有规则的,但是关于它的解释常常令人难以捉摸。在所有感染了小儿麻痹的个体中只有1%会变成瘫痪,还有不到1%的个体会持续跛足。总的来看,一个人究竟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这仍是不清楚的。有人争辩说,不能因为有99%的人可以恢复,就认为小儿麻痹是一种没有损害性的感染,如果这样说就太荒谬了。同样地,在那些正在研究中的领域,有些观点认为,因为大多数个体都能够从分离或者丧失的经历中恢复过来,所以这些经历不重要,这些观点也是荒谬的。 有差异性反应的问题仍旧很重要。环境可能会在以下两种主要情况下变得重要: (1)那些固有的或与分离本身密切相关的情况,尤其是当幼儿离开母亲时受照顾的情况; (2)那些较长时间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的情况,尤其是在事件发生前后的几个月或者几年里他与父母的关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幼儿对与母亲分离的反应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的人也喜欢 · · · · · ·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看完书的可以来讨论一下自己的依恋类型~ | 来自LALABOBO | 4 回应 | 2018-01-09 00:41:0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Basic Books (1976)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小樹文化 (202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一) (37°暖)
- 精神分析/心理咨询相关 (三浦ウリエ)
- 【世图心理口碑榜】豆瓣评分8分以上 (牙齿晒太阳)
- 精神分析 (西祠)
- 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书单 (isisma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猫咪探测器 2019-09-09 11:31:23
不看了不看了,都是事后。 干活干活。 in Kangquan Library, Shanghai.
0 有用 常旅客 2022-08-03 22:41:03
看过书中大量的婴儿实验我好想知道自己小时候面对分离是怎样的…
1 有用 Karinse 2020-05-15 00:51:03
还是那么晦涩难懂,还是那么引人深思。不过作者变得自信了,他不像上一卷那么拼命地往弗洛伊德的理论去靠拢了,第一卷里的他真的是太委屈了,可能是第1卷出版以后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吧?其实我挺怀疑作者是不是有意布了这么大的局,123卷构思好了主题才慢慢地写。版权信息页面说的原标题是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1973,全大写),那他应该不是一开始就布好局的,123卷是作者翻译... 还是那么晦涩难懂,还是那么引人深思。不过作者变得自信了,他不像上一卷那么拼命地往弗洛伊德的理论去靠拢了,第一卷里的他真的是太委屈了,可能是第1卷出版以后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吧?其实我挺怀疑作者是不是有意布了这么大的局,123卷构思好了主题才慢慢地写。版权信息页面说的原标题是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1973,全大写),那他应该不是一开始就布好局的,123卷是作者翻译引进到中国时,才把这三本著作合并成三卷的吧。主要是讲分离焦虑,因为我有一点偏向焦虑型依恋,还怕狗(被吠哭),所以比较符合我的情况。内容上和无条件养育有一定的重合度。43.8万字。区图B844.12-49 272722 2888915 (展开)
0 有用 轻声鹿 2022-11-08 14:06:57 广东
大部分恐怖症都是“假恐怖”,实质是依恋相关的焦虑。
0 有用 纳兰 2022-04-30 23:26:56
好枯燥啊几乎全是理论报告。关于怎么办的阐述的非常少,只是说明了一些案例情况而已。
0 有用 GiGi_zZ 2023-05-21 21:40:37 北京
感觉更适合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来读... 绝大部分都是在梳理回顾前人的研究方法、实验过程、研究结论,探讨各派理论的侧重点,门外汉读起来还是比较枯燥的。翻译也不太行,有的病句让人搞不清意思。只记住了几个小知识点,陌生和独自一人容易造成恐惧(或者说人倾向于回避这些情况),这是写进人类基因的自然线索。婴儿应对分离有三种阶段,分离焦虑、哀悼和防御,而行为方式的反应偏好及程度也和依恋对象的“可得性”和“反应性”... 感觉更适合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来读... 绝大部分都是在梳理回顾前人的研究方法、实验过程、研究结论,探讨各派理论的侧重点,门外汉读起来还是比较枯燥的。翻译也不太行,有的病句让人搞不清意思。只记住了几个小知识点,陌生和独自一人容易造成恐惧(或者说人倾向于回避这些情况),这是写进人类基因的自然线索。婴儿应对分离有三种阶段,分离焦虑、哀悼和防御,而行为方式的反应偏好及程度也和依恋对象的“可得性”和“反应性”有关。 (展开)
0 有用 w 2023-04-14 21:42:40 四川
十六章以后很有意义,小时候生长在比较混乱家庭的孩子,想觉察自己内心,更了解自己的话很值得看。前面是理论偏多。
0 有用 红泥小火炉 2023-03-26 18:01:27 北京
对于学校恐怖症的阐释太过精彩了
0 有用 Ephemera 2023-01-17 05:04:24 荷兰
20230116||系统地描述并对比了各种依恋理论和相关实验,强调了依恋在每个家庭以及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儿童时期长期分离的亲身经历者,最开始看这本书是想找有没有自救的方法,一边看一边回忆自己小时候的表现并评估严重程度,得出的结论是没救了。
0 有用 Achorien 2023-01-02 23:29:50 河南
看完两本后,又打开了《红书》,它告诉我,因为我无法杀死自己的神,所以我杀死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