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奥威尔懂得如何描写绵长而又噬人的痛苦,这让我读出几分毛姆感。书中不乏“语出惊人的譬喻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一个零余者,体制内的身份让他目睹了殖民统治的残暴和贪婪,作为下层官吏他痛恨不义蔑视权威,但他无力改变。他同情当地人,对他们的麻木怒其不争,然而一旦发生动乱,他还是会站在政府的立场抬起枪口。在他“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过着内敛孤独的生活,活在书本里,活在自己不可言及的秘密想法里”后,他发现一切全是虚伪,却不愿放弃希望。他试图在一个新来的女人身上获得救赎,最终幻想破灭,他选择了死。主人公不幸的根源在于不管如何不认同自己的身份,还是会在无形的束缚中按照身份行事,这种分裂毁了他。奥威尔把缅甸期间亲身经历化为一部小说,文字充满了犀利的刻薄,让处境相似的读者极不舒服,然而读者明白这种讽刺也指向奥威尔自己
41°高温读物。弗洛里受制于胎记般的回归热病,归国不成、恋上伊丽莎白、地震发生到突发暴动,命运像是环环相扣的蛇之拥抱,害他无法从殖民体制中解脱。但冥冥中的宿命,让他成为了“那个死在缅甸的英国人”之一员,仅此而已。至于爱情是不是幻觉,殖民时代是不是望不到头,缅甸的炎热丛林和伊洛瓦底江的涌流是否无休无止下去,答案早写好了。尽管书中人物立场各不相同,但英国人、印度人和缅甸人,无一例外是受到体制奴役与支配。弗洛里的内隐与脆弱,令他无法斩掉殖民地的症候。但他在失败与绝望中的勇气,甚至是最终选择,都让他真正得以抽身。与此同时,所谓的转世轮回中,那个恶棍大概真变成了一只青蛙。
大英帝国的斜阳,白人对当地人的偏见,当地人之间的争斗,挣扎在阶级与圈子的漩涡中。基于前阵子读完毛姆的《木麻黄树》,在读这部时总感觉风格很像毛姆。
豆瓣閱讀購入電子書。閱讀過程屢屢懷疑是不是毛姆的……
殖民地这个主题在20世纪被反复写,现在后殖民也很热。这篇处女作,可以说成熟,也可以说有模仿,如果继续这么写,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毛姆或福斯特,但奥威尔这个人最厉害的一点就在于有强烈的自省,所以才走出自己的路来。
较多的是历史参考价值,写成纪实体裁或许更有嚼头。奥威尔写小说可真不怎么样呐。这版译文通达许多。
奥威尔早期小说,故事结构笨拙,节奏推进仿佛儿戏,人物脸谱化更是严重。奥威尔似乎有把人物朝单一性格上往死里写的冲动,有时竟能取得惊人的效果,比如男主愚蠢到让人失去所有对他的同情,甚至忙不迭期待他赶紧完蛋。而女主的薄情狠毒则被刻画成超道德的本能,这一本能比理性甚至利己动机更加深刻,因之反而令人生出认同,虽然觉得恶心。就政治角度而言,奥威尔对殖民主义不像毛姆那样还留有一丝温情,一丝审美上的浪漫。奥威尔对之给出的是毁灭性的评价,他一语中的地道出殖民者的心态:“大多数人只有在蔑视当地人的情况下才能在异国他乡住得踏实。”在他笔下,帝国主义并没有腐蚀当地人民,而是使殖民者——无论地位,无论善恶——的道德彻底败坏,暴露出人类灵魂中最卑劣的一面。
至今白人老爷们嚯嚯过的缅甸,仍留下无数吴柏金腆着肚子偷乐,也给我留下了缅甸服务态度真他妈好的印象。
很艰涩的开场,好在坚持后慢慢地进入了小说的情境,描写人的孤独感抓住了我。一个得逞的阴谋,一场有疾而终的爱情;一个帝国即将退场的背影…
一个人不认同自己的身份,却因为害怕不合群而不敢公开反抗,最终也将酿成悲剧。既然弗罗利自诩是一个清醒的人,那么在第一次被伊丽莎白拒绝之后明明看清了她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还要这么执着,难道真的相信她可以救自己脱离往日的生活?或者说爱情就是这么不合理,好讽刺。
老乔对缅甸气候和环境的描写相当说明他曾在那里挨过这样的日子 酷日漫长 凉晨苦短 很多年前看这本书时我可能坐在空调房里 所以谈不上有什么感同身受的感觉 而今我身在同为热带季风气候笼罩的蓝毗尼 重读此书算是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意味了 四月中下旬的太阳已如斗大 苍翠的菩提树叶随风招展 也能泛起白银般的耀眼色泽 犹如一面面细碎的玻璃镜子 晃得人头晕目眩 更别提这酷热带来的强烈体感了......
这本书,很不像乔治·奥威尔的书,不是很喜欢。 没有金钱、没有容貌、没有名誉会让一个人失去爱的能力,也没办法让别人爱上自己。 所以,弗罗利一直都只是伊丽莎白想结婚、以脱离寄人篱下的不安、做自己生活主宰的备胎。 伊丽莎白最后什么都得到了——感情、金钱、专横、奢靡——留给弗罗利的只有胸口的洞和一地残渣。
情人眼里出西施,伊丽莎白还没有弗洛懂Flory
一群生活在帝国权利边缘的小官吏,依靠种族来获得优越感,从弗洛利内心的撕扯和冲突中,看到的是奥威尔冷峻的良心,对自身殖民者身份和行为的反思。
一股陈旧的气息,像中学里面看的外国名著
殖民体制-奴役与支配 一个人,没有特别做什么好事,也没有特别做什么坏事,因为命运使然,陷入了悲惨的境地,这就是悲剧。
夏日炎炎读这本书,书中描写的炎热感扑面而来。爱情是虚幻的错觉,那个女孩根本不谈爱情,所以他注定悲剧。
奥威尔的文字好像使人留在了那片闷热潮湿的缅甸丛林
自杀才是终极答案
依然最爱作家前三名,翻译很加分。
> 缅甸岁月
37 有用 海扬尘 2018-10-05 15:40:36
奥威尔懂得如何描写绵长而又噬人的痛苦,这让我读出几分毛姆感。书中不乏“语出惊人的譬喻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一个零余者,体制内的身份让他目睹了殖民统治的残暴和贪婪,作为下层官吏他痛恨不义蔑视权威,但他无力改变。他同情当地人,对他们的麻木怒其不争,然而一旦发生动乱,他还是会站在政府的立场抬起枪口。在他“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过着内敛孤独的生活,活在书本里,活在自己不可言及的秘密想法里”后,他发现一切全是虚伪,却不愿放弃希望。他试图在一个新来的女人身上获得救赎,最终幻想破灭,他选择了死。主人公不幸的根源在于不管如何不认同自己的身份,还是会在无形的束缚中按照身份行事,这种分裂毁了他。奥威尔把缅甸期间亲身经历化为一部小说,文字充满了犀利的刻薄,让处境相似的读者极不舒服,然而读者明白这种讽刺也指向奥威尔自己
17 有用 木卫二 2018-06-06 02:40:17
41°高温读物。弗洛里受制于胎记般的回归热病,归国不成、恋上伊丽莎白、地震发生到突发暴动,命运像是环环相扣的蛇之拥抱,害他无法从殖民体制中解脱。但冥冥中的宿命,让他成为了“那个死在缅甸的英国人”之一员,仅此而已。至于爱情是不是幻觉,殖民时代是不是望不到头,缅甸的炎热丛林和伊洛瓦底江的涌流是否无休无止下去,答案早写好了。尽管书中人物立场各不相同,但英国人、印度人和缅甸人,无一例外是受到体制奴役与支配。弗洛里的内隐与脆弱,令他无法斩掉殖民地的症候。但他在失败与绝望中的勇气,甚至是最终选择,都让他真正得以抽身。与此同时,所谓的转世轮回中,那个恶棍大概真变成了一只青蛙。
24 有用 河童 2018-01-26 01:23:25
大英帝国的斜阳,白人对当地人的偏见,当地人之间的争斗,挣扎在阶级与圈子的漩涡中。基于前阵子读完毛姆的《木麻黄树》,在读这部时总感觉风格很像毛姆。
12 有用 松如 2019-02-18 23:54:52
豆瓣閱讀購入電子書。閱讀過程屢屢懷疑是不是毛姆的……
7 有用 渡边 2019-03-06 12:34:18
殖民地这个主题在20世纪被反复写,现在后殖民也很热。这篇处女作,可以说成熟,也可以说有模仿,如果继续这么写,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毛姆或福斯特,但奥威尔这个人最厉害的一点就在于有强烈的自省,所以才走出自己的路来。
2 有用 奈々 2020-10-06 02:18:49
较多的是历史参考价值,写成纪实体裁或许更有嚼头。奥威尔写小说可真不怎么样呐。这版译文通达许多。
2 有用 虾米 2023-12-08 10:06:16 上海
奥威尔早期小说,故事结构笨拙,节奏推进仿佛儿戏,人物脸谱化更是严重。奥威尔似乎有把人物朝单一性格上往死里写的冲动,有时竟能取得惊人的效果,比如男主愚蠢到让人失去所有对他的同情,甚至忙不迭期待他赶紧完蛋。而女主的薄情狠毒则被刻画成超道德的本能,这一本能比理性甚至利己动机更加深刻,因之反而令人生出认同,虽然觉得恶心。就政治角度而言,奥威尔对殖民主义不像毛姆那样还留有一丝温情,一丝审美上的浪漫。奥威尔对之给出的是毁灭性的评价,他一语中的地道出殖民者的心态:“大多数人只有在蔑视当地人的情况下才能在异国他乡住得踏实。”在他笔下,帝国主义并没有腐蚀当地人民,而是使殖民者——无论地位,无论善恶——的道德彻底败坏,暴露出人类灵魂中最卑劣的一面。
4 有用 齐自多 2019-02-24 13:50:26
至今白人老爷们嚯嚯过的缅甸,仍留下无数吴柏金腆着肚子偷乐,也给我留下了缅甸服务态度真他妈好的印象。
3 有用 左叔 2019-01-16 20:46:54
很艰涩的开场,好在坚持后慢慢地进入了小说的情境,描写人的孤独感抓住了我。一个得逞的阴谋,一场有疾而终的爱情;一个帝国即将退场的背影…
3 有用 九龍公園游泳池 2019-06-15 11:43:59
一个人不认同自己的身份,却因为害怕不合群而不敢公开反抗,最终也将酿成悲剧。既然弗罗利自诩是一个清醒的人,那么在第一次被伊丽莎白拒绝之后明明看清了她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还要这么执着,难道真的相信她可以救自己脱离往日的生活?或者说爱情就是这么不合理,好讽刺。
2 有用 宁十三 2024-04-19 15:47:05 尼泊尔
老乔对缅甸气候和环境的描写相当说明他曾在那里挨过这样的日子 酷日漫长 凉晨苦短 很多年前看这本书时我可能坐在空调房里 所以谈不上有什么感同身受的感觉 而今我身在同为热带季风气候笼罩的蓝毗尼 重读此书算是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意味了 四月中下旬的太阳已如斗大 苍翠的菩提树叶随风招展 也能泛起白银般的耀眼色泽 犹如一面面细碎的玻璃镜子 晃得人头晕目眩 更别提这酷热带来的强烈体感了......
4 有用 北斋锖绿 2021-01-19 16:17:52
这本书,很不像乔治·奥威尔的书,不是很喜欢。 没有金钱、没有容貌、没有名誉会让一个人失去爱的能力,也没办法让别人爱上自己。 所以,弗罗利一直都只是伊丽莎白想结婚、以脱离寄人篱下的不安、做自己生活主宰的备胎。 伊丽莎白最后什么都得到了——感情、金钱、专横、奢靡——留给弗罗利的只有胸口的洞和一地残渣。
1 有用 Sway 2021-12-13 12:37:08
情人眼里出西施,伊丽莎白还没有弗洛懂Flory
1 有用 别格莫特 2022-01-14 11:33:52
一群生活在帝国权利边缘的小官吏,依靠种族来获得优越感,从弗洛利内心的撕扯和冲突中,看到的是奥威尔冷峻的良心,对自身殖民者身份和行为的反思。
1 有用 耳朵 2019-01-01 00:32:49
一股陈旧的气息,像中学里面看的外国名著
2 有用 意识边界⦿⃤ 2020-07-09 10:54:45
殖民体制-奴役与支配 一个人,没有特别做什么好事,也没有特别做什么坏事,因为命运使然,陷入了悲惨的境地,这就是悲剧。
2 有用 tuoyu 2019-08-24 20:17:03
夏日炎炎读这本书,书中描写的炎热感扑面而来。爱情是虚幻的错觉,那个女孩根本不谈爱情,所以他注定悲剧。
1 有用 清:砍过一条街 2018-12-20 13:14:04
奥威尔的文字好像使人留在了那片闷热潮湿的缅甸丛林
1 有用 一个老猛男 2024-04-10 17:56:48 上海
自杀才是终极答案
4 有用 覆盆子与木莲i 2019-09-15 20:38:31
依然最爱作家前三名,翻译很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