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城墙(共6册)》的原文摘录
-
●城墙是以其军事防御的功能,保护生活在某一公众区域(这个区域,与空间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联)的人们安居乐业。
※《易经·坎卦彖传》:“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王公高筑城墙,设置险阻,其目的是保卫国土的安全。 (查看原文)
-
●往往专指城市的城墙,即与“城池”的概念相通。
※《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常,城郭沟池以为固。”天子诸侯把财物和权位世代相传已成常事,建筑城墙、开挖护城河作为防御工事。→由此派生出“培土为城,掘土为池”之说,简称“城池”,其中“城”指城墙,“池”指护城河(或“濠”)。 (查看原文)
-
对于元代城市城墙,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第三篇《中国的城》中提出:“蒙古人是粗野的游牧部族,对妨碍他们横冲直撞的城,当然没有好感。在《元史》和《元一统志》等书中,绝难看见造城的记载。有一个时期,曾禁止汉人筑城或补城。所以到元朝被推翻时,许多城已破损不堪。”
在元代法律《元典章》中,还出现以“奉圣旨‘修城子里,无体例’ ”为由,在很长一段时间全国禁止修城和筑城。但是,同样不能绝对化。
到了元末明初,由于全国各地大范围爆发战争,导致各地出现修城和筑城, (查看原文)
-
尤其在明代,出于防御倭寇及海盗的需要,朝廷在沿海增设了一些卫、所,增筑或改建了一大批城池、寨堡和烽火台
内地因有民反而修筑城池 (查看原文)
-
┃城墙包砖
┃明清时期城墙的墙体广泛采用以城砖和石料砌筑,替代原先单一的夯土形制
<书外拓展:古时建筑用砖多是铺装室内地面,或砌于建筑的外表防(雨)水,更多的是用于墓葬的修建,砌筑墓室拱券。在城墙上使用砖材料也相对较晚>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新建城墙时,大多直接采用了砖石构造,或初建采用夯土,后再改筑砖石,极少采用木栅为城。
┃台湾地区的城墙具有特殊性,主要受政治的影响,不仅筑城较晚,且在短时间内经历了竹木城、土城、砖石城三个不同阶段。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攻取台湾后,由于受清政府“不许台湾兴建城垣,只以种竹为墙,以避免成为乱党的堡垒”等对台政策的影响,许多地方并未建造城墙。
┃由于不断受到原住民起事围攻,直到雍正十一年,福建总督郝玉麟等上奏请修筑城并得到雍正帝的《谕告书》后,台湾各地才始建竹、木城。如彰化的竹城、新竹(淡水厅)的竹城、台南的木栅城、嘉义的木栅城等。
┃直到嘉庆年间之后,由于竹城、木栅城过于单薄,于城防无益且需时常修补,遂在地方官吏默许下,纷纷改建土城和砖石城。清晚期时,台湾新筑城墙时就直接采用砖石构造了,如恒春城墙等。 (查看原文)
-
┃明清时期,修城、筑城的资金主要还是依靠国库和地方财政负责或调拨,也有从军费和地方财政共同支出、分段修缮的情况。同时,各级官吏为修城带头捐款,乡绅商贾甚至百姓捐资修城的现象,在清代也比较普遍。
┃地方城池修缮资金的来源相对比较复杂。浙江在筑城、修城的资金方面,明代大部分采用的是库银或军费等项,也有利用城、河之间的空地收取岁银,“为缮城之费”(如嘉兴城)。到了清代,其资金除沿袭明代旧制外,还出现了不少地方官吏“捐俸”修城的情况;也有地方采用平时积累修城之材、以备急时所用的办法。
┃从筑城方式看,除一次性建城竣工外,还有因财力不足、时间不够等因,采取了先筑城门、稍后再补筑城墙的做法。 (查看原文)
-
西方这些新型筑城技术被介绍到中国,其中影响最大的以韩霖《守圉全书》(十四卷,崇祯九年刊本)为代表。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