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哈夫纳回忆录,1914—1933
原作名: 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译者: 周全
出版年: 2017-9
页数: 380
定价: 55
装帧: 精装
丛书: 哈夫纳作品
ISBN: 978754476943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德国著名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青年时代的回忆录。全书始于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结束于1933年底,即哈夫纳在“候补文官营区”通过“世界观教育”之际,而那一年正是第三帝国元年。在本书中,哈夫纳着力展现了两个实力悬殊对手之间的决斗:一方是强而有力且肆无忌惮的国家,另一方则是一个既渺小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青年。作为一个成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普通德国青年,作者生动描述了那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亲历的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这部大师之作……娓娓道出希特勒帝国难解的重重谜团,几乎令现代探讨同一主题的长篇大论均瞠乎其后。
——美国《评论月刊》
哈夫纳通过卓越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以生动逼真和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德国普通平民的心理状态……其深刻的见解说明了希特勒如何得以大权在握。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这本青...
本书是德国著名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青年时代的回忆录。全书始于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结束于1933年底,即哈夫纳在“候补文官营区”通过“世界观教育”之际,而那一年正是第三帝国元年。在本书中,哈夫纳着力展现了两个实力悬殊对手之间的决斗:一方是强而有力且肆无忌惮的国家,另一方则是一个既渺小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青年。作为一个成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普通德国青年,作者生动描述了那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亲历的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这部大师之作……娓娓道出希特勒帝国难解的重重谜团,几乎令现代探讨同一主题的长篇大论均瞠乎其后。
——美国《评论月刊》
哈夫纳通过卓越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以生动逼真和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德国普通平民的心理状态……其深刻的见解说明了希特勒如何得以大权在握。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这本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以难得一见的方式,精确而深刻地描绘出纳粹主义崛起的时代氛围。
——德国中部广播电视台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的创作者
· · · · · ·
-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1907年生于柏林,逝于1999年,被公认为20世纪德国历史最重要的时代见证者之一。1938年移居英国担任记者,1954年以英国《观察家报》海外特派员的身份重返德国后,自1961年起先后为德国《世界报》《明星周刊》撰写政论专栏。哈夫纳著有一系列以历史为主题的畅销书,其中包括《解读希特勒》《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回忆录,1914—1933》等。
目录 · · · · · ·
第一部 序幕
01 哑谜
02 历史事件的不同强度
0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04 一场国家大戏
05 “十一月革命”与德皇退位
06 革命的破坏者与“义勇军”
07 内战的“战火洗礼”
08 卡普政变
09 拉特瑙部长遇刺身亡
10 群魔乱舞的1923年
11 平淡的施特雷泽曼时代
12 “体育病”
13 施特雷泽曼之猝逝——末日的开端
14 严峻的布吕宁时代
15 准备就绪
第二部 革命
16 我的父亲——普鲁士清教徒
17 假革命(1933年2月)
18 柏林的嘉年华舞会
19 国会大厦纵火案
20 “第三帝国”的诞生(1933年3月)
21 生活正常如昔
22 真革命
23 柏林高等法院的沉沦(1933年3月31日)
24 查莉——两段奇特的插曲
25 抵制犹太人的行动与弗朗克•兰道之流亡
第三部 告别
26 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事件?
27 与狼共嗥(1933年4月)
28 旧世界的解体
29 三种“置身事外”的诱惑
30 一群朋友的分崩离析与“科佩尼克大屠杀”
31 自己祖国之内的流亡者
32 异族统治是否胜过纳粹统治?
33 不真实的夏天
34 泰蒂重返柏林
35 你怕我,我怕你——“第三帝国”的精髓
36 抵达于特博格候补文官营区
37 于特博格的“世界观教育”
38 “我”而今安在?
39 被“同志化”的德国人
40 两个狂欢晚会
后 记
增订版说明
大事年表
· · · · · · (收起)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试读 · · · · · ·
31 自己祖国之内的流亡者 不问世事的做法,到头来只是徒劳无功而已。不论退隐至何处,都躲不开自己原本避之惟恐不及的东西。我终于明白,政治事件与私人生活之间的分野,已被纳粹革命连根铲除。此后即无法再将那场革命视为单纯的“政治事件”。它不但发生于政治领域之内,也出现于每个人私底下的生活当中。其作用能力就像毒气,可穿透任何墙壁。而若想彻底摆脱这种毒气,唯一的解决办..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发生于5月的象征性焚烧禁书行动,那只不过是报纸上面出现的新闻而已。真正令人不寒而栗的事件,却是书店和图书馆内的许多书籍也失去了踪影。当代的德国文学撰著,姑且不论其好坏如何,已经全部下架。去年冬天新出版的作品,如果在4月以前还没有弄到的话,现在就再也读不着了。基于某些特定的原因,还有少数几位作家受到容忍,他们的书籍就像尚未被击倒的保龄球瓶,兀立于空荡荡的书架上。除此之外只剩下了古典文学名著,以及有如雨后春笋一般,突然大量冒出来的“种族文学”和“本土文学”作品。后二者的水平极其窳劣,读了只会让人引以为羞。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8 旧世界的解体 -
《德国超越一切》即当时的德国国歌歌词:“德国,德国超越一切,超越世上的一切。时时保护及捍卫之,兄弟般心手并用。从马斯河到默美尔,从埃施到贝尔特——德国,德国超越一切,超越世上的一切。”(马斯、默美尔、埃施和贝尔特乃四条河流,《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分别位于法国、立陶宛、意大利及丹麦境内)。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千万不要迷恋毒品——“同志般的团体生活”

为什么希特勒一人足使德国翻天覆地?

读后感-深夜失眠的哀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后感-深夜失眠的哀叹 最近几个月被交叉着几件事,一个是作为高龄打工者被下课后苦苦寻求新的工作机会,一个是被隔壁漂亮国新老板上台后种种负面消息冲击,当然还有就是,连着读了基本大概100年前的作品。——波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彼得德鲁克的《旁观者》、艾里希弗洛姆... (展开)>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Picador (2003)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花城出版社 (2009)8.6分 244人读过
-
左岸文化 (2005)8.9分 38人读过
-
左岸文化 (2017)暂无评分 1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世界历史】 (爱玛·包法利)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豆瓣阅读会员可免费读的好书 (你老公我不怕他)
- 罗翔老师安利的书单 (天生反骨的佩奇)
- 2018年购书目录 (思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15 有用 #暗蓝# 2018-09-05 14:19:49
在山雨欲来之时,你应当看到一些东西。哈夫纳厌恶德国,并且最终也“成为”了英国人,但他作为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却真实又珍贵地记录了个人在当时当地所面临的“历史”。这种历史不同于我们通常以为的那些卷帙浩繁,但却更值得阅读,因为它提示了我们参与历史的方式,以及我们可能面临的命运。
14 有用 苜蓿白鲜 2018-06-05 15:38:20
本来想把这本书当参考字典用的,因为乍一看行文甚是冷静。结果它太冷静了,没能看下去,就记住了一句“(一战)它爆发于放暑假的时候——直截了当地说,这场战争最令人恼火之处,就是它摧毁了我的假期。”
13 有用 胡一刀 2018-10-07 20:07:48
承认吧,自由主义史观其实就是,先逃了再说,管它背后洪水滔天。
9 有用 维舟 2020-09-02 21:28:36
4.5星。这原本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也颇有文学意味,但当它在2000年重见天日时,真正让人感兴趣的却是其文本价值——它被视为1933年纳粹上台时最好的时代记录之一。作者1939年草成时年仅32岁,但具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洞察力。读时让我想起加藤周一的《羊之歌》,他们都是异类,只是哈夫纳这本名为自传,更多的还是落笔在对德国国民性的犀利观察上。萧条异代不同时,很多段落中国人当下读来,也会心有戚戚焉。
4 有用 译林出版社 2017-12-07 10:47:41
#哈夫纳# 着力展现了两个实力悬殊对手之间的决斗:一方是强而有力且肆无忌惮的国家,另一方则是一个既渺小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