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猫头鹰文化
原作名: Les Bienveillantes
译者: 蔡孟贞
出版年: 2017-12
页数: 972
定价: 12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1148088
内容简介 · · · · · ·
● “我只有一句话:这是一部非常非常伟大的小说。”
——龚古尔奖评委会秘书长迪迪埃·德库安
————————————————————————————————
● 从理想主义者变为魔鬼,人的内心会经历怎样的转变与折磨?
● 历时六年创作,全世界30种文字出版,现象级当代文 学巨著
● 让法国读者失魂落魄,抢手到让《哈利波特》紧急停印,畅销超过100万册
● 同时入围法国六大文学奖,并最终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奖”两项殊荣
● 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度十佳小说
● 英国《泰晤士报》十年来百大好书
● 法国《费加罗》杂志20世纪初最佳九大法文书
————————————————————————————————
本书主人公马克·奥尔是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倾心于哲学思辨、文学与音乐,期待有机会成为作家或老师,最终选择加入纳粹党...
● “我只有一句话:这是一部非常非常伟大的小说。”
——龚古尔奖评委会秘书长迪迪埃·德库安
————————————————————————————————
● 从理想主义者变为魔鬼,人的内心会经历怎样的转变与折磨?
● 历时六年创作,全世界30种文字出版,现象级当代文 学巨著
● 让法国读者失魂落魄,抢手到让《哈利波特》紧急停印,畅销超过100万册
● 同时入围法国六大文学奖,并最终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奖”两项殊荣
● 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度十佳小说
● 英国《泰晤士报》十年来百大好书
● 法国《费加罗》杂志20世纪初最佳九大法文书
————————————————————————————————
本书主人公马克·奥尔是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倾心于哲学思辨、文学与音乐,期待有机会成为作家或老师,最终选择加入纳粹党。
在战场上,马克斯眼睁睁看到士兵屠杀犹太女人和小孩,听到林野沟壕边行刑厂中可怕的呻吟,他发觉自己纯真的“为国效力”换来的确是刽子手的经历。随着一次次的行刑,他成为这丑恶又疯狂的蓝图中的一部分,不自觉地沉沦到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中。
在柏林被苏军攻战时,奥尔杀死最好的朋友托马斯,用托马斯的证件逃出了包围圈。战后,他躲过被俘和受审,成为生产销售花边的商人,过着安逸的生活。
本书以丰富的细节描写,详尽记述了一个年轻纳粹党卫军军官的人生,也首次从“刽子手”的内心世界出发,通过一个集体罪行参与者的记忆和讲述,探索人在杀戮之下的精神崩解。
法国评论界将本书评为能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以及司汤达等伟大作家的代表作相提并论的巨著。
————————————————————————————————
● 面对这样的巨著,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龚古尔奖评委会主席夏尔-鲁
● 这是一本每个有思想的人都应该读,并且没有人能对它无动于衷的书。
——(英)阿里森·萨穆尔
● 本书主人公一开始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被自己的理想引导着一步步变成恶魔。他像一个萨德,向我们的伦理和准则挑战,我曾经思考过:一个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德国人,怎么能够变成纳粹死亡机器的齿轮?这本书就提供了答案。
——(美)马克·E.约翰逊
● 在利特尔名字前冠以‘大师’头衔并不过分。用小说来诠释历史,在这方面利特尔的驾驭能力,一点都不亚于文学大师福楼拜。
——《世界报》
●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大作,更能称其为伟大。从法国现代文学史的史书上,还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刚出山就有如此勃勃向上的雄心壮志、如此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如此入木三分的尖锐洞察力、如此摄人心魄的文字掌控力。
——《新观察家》
● 这部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费加罗报》
善心女神的创作者
· · · · · ·
-
乔纳森·利特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乔纳森·利特尔(Jonathan Littell)
1967年生于美国纽约,父亲是知名间谍小说家罗伯特·利特尔,家族源自19世纪末从俄罗斯迁居美国的犹太人。三岁移居法国,十三至十六岁回美国就学,随后在法国完成中学会考,之后进入耶鲁大学。大学时他以英文写下科幻小说处女作, 并致力于将法国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毕业后他参加“反饥饿行动组织”,在波黑、车臣、刚果等地工作了九年,2001年在车臣中伏击受轻伤,同年决定专注写作。
随后他花了五年时间搜集大量资料,阅读超过两百本关于纳粹德国跟东线战场的书之后,四个月即完成了厚达九百多页的原稿。《善心女神》在法国首印一万两千册,短短三天就销售一空,随后狂销百万册。同时,《善心女神》同时入围法国六大文学奖,斩获了最富盛名的“龚古尔奖”和“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利特尔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作家。
利特尔精通多国语言,英语...
乔纳森·利特尔(Jonathan Littell)
1967年生于美国纽约,父亲是知名间谍小说家罗伯特·利特尔,家族源自19世纪末从俄罗斯迁居美国的犹太人。三岁移居法国,十三至十六岁回美国就学,随后在法国完成中学会考,之后进入耶鲁大学。大学时他以英文写下科幻小说处女作, 并致力于将法国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毕业后他参加“反饥饿行动组织”,在波黑、车臣、刚果等地工作了九年,2001年在车臣中伏击受轻伤,同年决定专注写作。
随后他花了五年时间搜集大量资料,阅读超过两百本关于纳粹德国跟东线战场的书之后,四个月即完成了厚达九百多页的原稿。《善心女神》在法国首印一万两千册,短短三天就销售一空,随后狂销百万册。同时,《善心女神》同时入围法国六大文学奖,斩获了最富盛名的“龚古尔奖”和“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利特尔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作家。
利特尔精通多国语言,英语、俄语、法语都能运用自如。利特尔表示,之所以用法语来写作《善心女神》,是因为自己崇拜的文豪——福楼拜和斯汤达——都是用法语写作的作家。
————————————————————————————————
蔡孟贞
1965年生。辅仁大学法文系毕业,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应用外语硕士。译有《蚂蚁》《偶遇》《布拉格墓园》《法兰西组曲》等作品。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军官们大声训斥他们,让他们喝一些烈酒,但是这并不能改善他们的成绩。新鲜的血液见到了积雪上,流淌在沟里,在冻硬了的地面上形成了一洼又一洼;它冻不住,黏糊糊地蠕动着。周围,向日葵灰色的枯秆依然挺立在白花花的田野中。所有的声音,即便是喊叫声和开枪声,似乎都被裹在了棉花里;积雪在脚下嘎吱嘎吱响。我们还是用了索瑞尔卡车,但是我没有去看它。现在,我常常呕吐,感到自己可能是病了;我有些热度,并不太高,还不必卧床休息,但总是发抖,一种很脆弱的感觉,仿佛我的皮肤成了水晶。在沟壑中,一阵阵扫射之间,这一痛苦的低烧掠过我的全身。天地一片白色,白得可怕之极,除了溅在雪地上,士兵的身上,我的大衣上,总之减在到处的血。天空中,一大群一大群的大雁飞过,安安静静地飞往南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7页 -
从这些数据,您可以运用想象力把数字具体化。例如拿一只表,看着秒针每走4.2秒(或者每走6.12秒、24秒或40.8秒,这要看您更愿意怎么计数),开始默念一人死亡、两人死亡、三人死亡,如此这般继续下去,试着想象您口中一人死亡、两人死亡、三人死亡的那些人,尸体就躺在您眼前,逐渐堆积成形。您将发现这是很棒的默想训练。要不,想想另外一件比较近代、让您久久不能自已的悲惨事件也行,再来加以比较。 举例来说,如果您是法国人,想阿尔及利亚的小小冒险,那曾经是贵国人民心中不能碰触的痛。贵国在七年间,包括意外死亡的人数,痛失了25000人:这个数字相当于东部战线一天十三个小时的死亡人数,也可以比拟为犹太人遭屠杀七天的累计人数。当然,我在这里没有把阿尔及利亚人的伤支亡人数计算在内:因为您几乎绝口不提。无论是在您出版的书籍,还是制作的电视节目里,从来都没有人提过,这对您来说无足轻重吧。 事实上,每失去一个法国人,背后代表着十位阿尔及利亚人的死亡,就算眼我们相比,贵国效率之高仍令人竖起大拇指。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托卡塔曲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善心女神"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善心女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 条 )



读乔纳森•利特尔《复仇女神》

好一条纳粹变色龙--Samuel Moyn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06年秋, 乔纳森·利特尔挟带甫获龚古尔奖(法国最高文学奖)的小说《善心女神》如暴风骤雨般席卷法国,热销数十万本。08年在德国出版后更是捅了马蜂窝,商业成功也来煽风点火,使它一举撺升畅销书榜首。这部长达千页的“大河小说”(译者按:通过描写个人或家族史来反应时代... (展开)
《the kindly ones》读后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近不算是读书的好时间,很多令人疲惫、悲伤和不解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但最近也算是读书的好时机,因为阳了之后其实没啥地方可以去,自我隔离之下能够天天做最喜欢的事情,也算是极为幸运的了。 这本书非常好看,但非常不好坚持。英文原著975页,基本没有分段,中间夹杂... (展开)> 更多书评 23篇
论坛 · · · · · ·
复仇女神和善心女神有啥区别 | 来自亚特兰蒂斯 | 2023-08-24 15:05:36 | |
大家如何看待P154的梦境的描写,想跟大家讨论讨论 | 来自矛盾的阿Q | 3 回应 | 2023-01-06 09:57:39 |
轻型纸 | 来自瓦尔登湖 | 2021-10-26 23:09:06 | |
预售了三个月…… | 来自Trarbach | 3 回应 | 2018-07-03 16:39:12 |
新版和译林老版字数的差别? | 来自kafka | 2018-03-21 21:11:0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8 )
-
Blackstone Audiobooks, Inc. (200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0)8.6分 190人读过
-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2)8.4分 20人读过
-
皇冠 (2010年05月31日)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国内出版的外国同志文学作品 (kafka)
- 2017年10~12月出版的外国文学 (鲸岛)
- 每月一本大部头 (野原新之助)
- 文治书目 (文治wenzhi图书)
- 2015-2019书架 - 国内图书 (苇间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9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善心女神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Mephistopheles 2023-08-09 17:07:48 德国
(原来我十多年前就标想看了译林的版本了)感觉作者是看了过多的二战书和电影搞出来的这,主角人生过得十分浓缩,经历了过多的熟悉桥段。但蛮好玩的,被人吐槽为所谓“掉书袋”的“无关讨论”我也看得觉得十分有趣。最浪漫的大概是从克里米亚到高加索那段,有炮友有基友(最喜欢语言学家基友,可惜)感觉作者应该确实去那儿旅游过。还有几对非常漫画化的人物,过于不真实甚至觉得像是主角想象出来的(两个企业巨亨,两个刑警),甚... (原来我十多年前就标想看了译林的版本了)感觉作者是看了过多的二战书和电影搞出来的这,主角人生过得十分浓缩,经历了过多的熟悉桥段。但蛮好玩的,被人吐槽为所谓“掉书袋”的“无关讨论”我也看得觉得十分有趣。最浪漫的大概是从克里米亚到高加索那段,有炮友有基友(最喜欢语言学家基友,可惜)感觉作者应该确实去那儿旅游过。还有几对非常漫画化的人物,过于不真实甚至觉得像是主角想象出来的(两个企业巨亨,两个刑警),甚至斯大林格勒过后的基友托马斯。 有时候一些人名会翻译出好几种,只能靠猜。另外目前版本里的奇情黄还挺多的(原文会不会更多?)不知道2021年新版有没有删减 (展开)
0 有用 凡尘的一束光 2023-01-22 19:58:01 浙江
那些高分评论,要么就是装逼,要么就是、大家看的不是一个译本。进度条30%,含泪弃了,一本不知所云的大块头浪费了我这么久的时间!
1 有用 疯狂大帆船 2022-11-29 00:49:33 上海
晦涩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大量心理描写却并不显得长篇累牍。《善心女神》则反之,整本书都在解释纳粹之恶。然而奥斯维辛之后,讨论恶已无意义。作者构建的自白虚假且残忍,我们宁愿看到凶徒被鞭尸三百,也没空听他自白或自污。为什么需要一场“秀”来帮读者我们理解纳粹之恶是有来源或者根本没有根源呢?关我啥事?肉体消灭精神诅咒就好了。相比老妥老派但是有社会担当得对主人公犯罪心理的解构,映射到社会救赎,本书更像... 晦涩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大量心理描写却并不显得长篇累牍。《善心女神》则反之,整本书都在解释纳粹之恶。然而奥斯维辛之后,讨论恶已无意义。作者构建的自白虚假且残忍,我们宁愿看到凶徒被鞭尸三百,也没空听他自白或自污。为什么需要一场“秀”来帮读者我们理解纳粹之恶是有来源或者根本没有根源呢?关我啥事?肉体消灭精神诅咒就好了。相比老妥老派但是有社会担当得对主人公犯罪心理的解构,映射到社会救赎,本书更像艾希曼审判,文艺青年们需要一种解释来给历史给自己一个交代,那就开始你们的表演吧!简直无聊。最后,本书的翻译挺辛苦的,一本叨叨叨的作品是很耗费精神的,作者无时不刻揣着明白装精神病,从文字把控上,可以看到译者想要快点解脱的焦虑。 (展开)
1 有用 nearly 2022-05-12 23:58:38
本书与瓦西里·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可视作相互观照的一体两面,后者主要从受苦的角度追索,前者则是从作恶的角度细究。 “战争当然结束了,而且世人也都得到了教训,这种事不会再发生了。然而,您敢确定世人真的得到了教训?您真的确定这种事绝对不会再发生了?再说,您真的百分之百确定战争已经结束了吗?” "我们一遍遍地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去解释这种荒诞的邪恶,解释普通人为什么会参与其中,但是... 本书与瓦西里·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可视作相互观照的一体两面,后者主要从受苦的角度追索,前者则是从作恶的角度细究。 “战争当然结束了,而且世人也都得到了教训,这种事不会再发生了。然而,您敢确定世人真的得到了教训?您真的确定这种事绝对不会再发生了?再说,您真的百分之百确定战争已经结束了吗?” "我们一遍遍地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去解释这种荒诞的邪恶,解释普通人为什么会参与其中,但是解释完之后我们又总是感到不满足,又不断去寻找新的答案,似乎如果我们真的完成了对它的解释,这种理解本身也构成对受害者的背叛。" 尤其建议各色卫兵必读此书,在授勋仪式上捏元首的鼻子那段真令人忍俊不禁。 (展开)
6 有用 眼泪流回去 2017-12-05 10:10:52
史上最漫长的预售-----两个月!请不要这么玩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