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猴子,初时他不谙世事,高呼山水轮流转,打上天宫去。不知道是为了说佛法教化恶人,还是为了讲反骨终低头,九九八十一难后,从此做了佛。
在之后的改编中,有《大话西游》里的深情,有《西游记后传》里的曲折,也有《唐山葬》里的马赛克。
然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好像想象中的大圣不该是这样的。童年时候,他该是无所不能毫无畏惧的模样,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年纪稍长,便觉得不同。他不再是少年急义好勇的偶像,而是一个更难得的形象,自由叛逆,不被拘束。于是很多人说,《西游记》是一个倒过来的故事,沙僧遁入流沙河,老猪去了高老庄,猴子一怒之下打上天庭,心灰意冷化作了磐石。《宝莲灯》含香救母的故事里面,便有猴子悄悄收了含香做弟子,又抛下袈裟大打一场的情节。
似乎这里的猴子,谙熟人情世故,却还有三分血性。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终究还是有枷锁,终究还是不够放开。
难道取经归来,便要在神坛上做一尊不谙世事的泥菩萨了?!
到底是等来了《西行纪》。它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也不讲天下无双。这部漫画仿佛还活在港漫的黄金时代,互相碰撞,兽血沸腾。
漫画里的杀心说过,如果天庭要向暗影低头,那么这个天神,他不做了。
漫画里的猴子说过,本来两边斗得要生要死,现在忽然沆瀣一气把锅丢给他了。既然如此,那便来吧,他孙悟空会不怕。
无论是猴子还是这部作品,都充满了一股坚守和自由的力量,从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里,从每一段平淡如水或者慷慨激昂的对话里。
有人说猴子巨猿化的形态不符合原著,有人说天龙八部众不该是如此,还有人说它画的不够唯美。毁誉参半,但它并不是拾人牙慧的作品,更不是西游记的附庸。
它早就脱出了那份桎梏,独留你还在里面。它每一个角色,每一句对话,每一根毛发都在诉说自己的东西。
那便痛痛快快打一场吧。
像西游之类的题材的确是年年都有,毕竟是个人都知道它,比起其他题材,当然是西游更容易让人理解,也更有情怀。也因此,流量容易蹭,好作品难得。
《西行纪》的番剧马上要出,3D预告片看了下,人物的形象里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对它的解读。在我看来,这部3D预告还不错,电影一般的画面的确很适合这个主题。不管褒贬,人总要有个态度和自己的解读。
这才是文创作品该有的魅力。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活力。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