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的歷史》的原文摘录

  • 在触摸屏上画的素描依然是手绘,所用的软件只不过是另一种作画工具,就像画笔、画架,或者史前艺术家咀嚼之后轻轻吹在手掌上的木灰一样。 (查看原文)
    子焰 1赞 2023-09-07 14:58:16
    —— 引自章节:无尽的图画史 334
  • “艺术并没有进步。最好的图画有些就是最早的一批画。艺术家个人可能在发展,以为生活在变化,但艺术本身并不发展。”这段话正好印证了我这几天的一点想法,绘画风格由最初的写实古典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先锋艺术等等,其实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就困在了想象力里,那么想象力之外又是什么?毕加索曾说,从阿尔塔米拉时代起艺术一直在堕落。2020.5.22--《图画史—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 (查看原文)
    Sumi 2020-05-22 18:08:22
    —— 引自章节:图画与现实 20
  • David Hockney:一切图画都是对观看的记述。图画的历史非常非常古老,可能比语言还要古老。第 一个画出小野兽的人是在别人的观看下画的,看过画的人再看真野兽时,会看得更清楚。17000年前画在法国西南洞穴中的牛起到的就是这个效果。牛的图像是画家留在平面上的证词,证明他看见了这头牛,图画能起到的作用不过如此,图像 不是牛本身。 一切人工制图都要遵循法则,就连停车场的监控相机也不例外,……它的视角是被选择的。 Martin Gayford:换句话说,一切图画,不论好坏,即便看上去不带个人倾向,呈现的其实也只能是从个人角度看到的现实。(人类是如何对身边的世界进行视觉再现的 (查看原文)
    May 2021-05-31 19:20:18
    —— 引自章节:导论:图画、艺术与历史 8
  • 盖福德:是什么东西让一张画被人记住?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可能与主题有关,但最持久的画常常没有惹眼的场景,仅仅是房间里的两个人,或者四个人在酒吧里聚会,这些画的力量也许在于它的结构。 霍克尼:许多第一流的摄影师,比如卡蒂埃一布列松( Cartier- Bresson),都接受过艺术家的训练,就是说他们都会画画,都接受过观察训练。卡蒂埃-布列松看得更多,看见的也更多,因此拍的照片也更好。他拍的照片让人记得住。 (布列松)总是告诉我,照片之所以好,就好在几何。我对卡蒂埃-布列松说:“对,是的,就是将三维翻译成二维的问题,就是创造图式、安排图式,同时也是观看边界的问题。” 我曾对她(妹妹)说:“你告诉我取景时要看着边界而不是中心,我觉得这是最起码的,是第一注意事项,绘画构图也是一样。”边界对卡蒂埃-布列松尤其重要,因为他取景时故意不裁切掉任何物体,他要确保照片的效果和他的取景效果一样。 盖福德:卡蒂埃-布列松的目标是在身边的世界里发现超现实主义式的、构图完美的图画。为此,他训练自己的眼光和反应,从而能在电光石火的一瞬间按下快门,捕捉到潜在的图像。他把这样的一瞬间叫作“决定性时刻”。当然,他在身边的世界中发现的就是他自己,他自己那种图画。 (查看原文)
    May 2021-06-02 04:57:40
    —— 引自章节:图画与现实 20
  • 霍克尼:一切图画都是这样,它们都是以一个特定视角绘制的。我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观看世界,即便看一个小小的方形物体,比如说看一只盒子,人和人之间的看法都不一样。走进房间时,每个人根据其不同感觉、记忆和兴趣,注意到的东西也不同。……现实是一个滑溜溜的概念,因为它和我们个人分不开,现实就在我们的心里。 霍克尼:艺术并没有进步。最好的图画有些就是最早的一批画。艺术家个人可能在发展,因为生活在变化,但艺术本身并不发展,因此“原始”艺术这个概念是错的,因为它假设艺术在进步。瓦萨里( Vasari)在16世纪中期写成了《艺苑名人传》( Lives of the Artists),他把乔托看作艺术发展的起点,将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看作艺术的终结,认为没有人能超越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可是拉斐尔并不比乔托好。 乔托在湿壁画中描绘的人物是有个性的人,我记得他们的面孔。从一方面看他们是类型化的,并非从真人写生而来,但他们具有生动的表情,有个性,他们的眼睛特别有神采。乔托刚在帕多瓦完成整个斯科洛维尼教堂的壁画时,场面肯定非常 生动,宛如现实。它比电影、电视有力得多。如今这仍是一座神奇的教堂。 (查看原文)
    May 2021-06-01 08:02:48
    —— 引自章节:图画与现实 20
  • 盖福德:描绘的全部基础就是人把一物看作另一物的能力。正如莎土比亚在《安东尼与克奥帕特拉》( Aotony and Cleopatra)中所写: 有时我们看见一朵龙一般的云, 有时一股雾气活像熊和狮。 我们能从天空中找到图画,也能像莱奥纳尔多・达・芬奇提议的那样,从“满污或杂石混的墙上”看出图画。从墙上随机产生的痕迹中,具有强大想象力的菜奥纳尔多不仅能看出“由山峦、河流、丛岩、树木、平原、宽谷以及群群小丘构成的风景”,还能看出“各种战斗场景、快速运动的人物、奇异的表情、异国情调的服饰以及无穷无尽的其他物象”。 (查看原文)
    May 2021-06-02 05:19:16
    —— 引自章节:图画与现实 20
  • 霍克尼:是什么让笔痕获得含义?是它们的运动。线条包含着速度,它是疾速画出的还是慢慢画出的,这是可以看出来的。正因为如此,素描、笔痕外露的徒手绘才会吸引人,而不露笔痕的图画就没有这种吸引力。我们需要笔痕。画在纸上的几条线几乎能代表任何东西,简洁之所以成为素描最受推崇的品质,其原因就在于此。简洁是美德,少即是多。手段的简洁会给每个人留下印象,就连意欲繁复的人也不例外,有时我们都想要一点儿繁复。 我觉得爱德华蒙克( Edward Munch)是位杰出的艺术家,…看印刷品有时看不出他手段的简洁,看原作令人激动。看他的床一一寥寥数笔就再现出一张床。 盖福德:《六柿图》( Six Persimmons)出自13世纪一位中国禅僧兼画家牧溪之手,…常被看作少即是多的杰出典范。画很小(31cmx29cm),着墨甚少,你可以数出画家用了几笔,但是墨色的浓淡、运笔的方向和速度都有着极其微妙的变化,将几只各不相同的水果,连同其空间,都令人信服地画了出来。 (查看原文)
    May 2021-06-02 05:37:30
    —— 引自章节:笔痕 34
  • 有时候艺术家将毛笔的笔触藏进画面,使之可以被学院派观点接受。约翰・康斯太布尔( John Constable)的导师,皇家美术学院的高级院士约瑟夫・法灵顿( Joseph Farington)曾告诚康斯太布尔,他的画“完成度”再高一点儿,成为 学院成员的希望本来会大得多。约瑟夫・法灵顿在1814年夏天的一次早餐中把这一点告诉康斯太布尔一一“我告诉他他的画之所以被否决是因为它们没有完成”。其他画家和评论家也指出了相同的问题。 霍克尼:他们的意思是画面上的笔触不应该这样明显。18世纪晩期的艺术是要消除笔触。 (查看原文)
    May 2021-06-02 19:29:59
    —— 引自章节:笔痕 34
  • 我注意到20世纪60年代的许多画现在看起来感觉都不如它们刚问世的时候好。比如罗伊利希腾斯坦( Roy Lichtenstein)的画,现在看来更像是工业设计什么的我得沃霍尔的画持久性好多了。当然,沃霍尔的画里有更多手工的痕迹,就算他用丝网印刷图画,也是他的一双手做出了颜色。 (查看原文)
    May 2021-06-02 19:31:48
    —— 引自章节:笔痕 34
  • 霍克尼:我一直也画一点儿阴影,因为给人物脚下画点儿投影,才能让他站得稳,不过我的阴影更像乔托的陰影而非卡拉瓦乔式的。我的眼影是正常光照条件下的阴影,卡拉瓦乔那种阴影(好莱坞式的光效)在自然世界里可找不到。 (查看原文)
    May 2021-06-02 20:03:32
    —— 引自章节:阴影与欺骗 56
  • 《蒙娜丽莎》是最早融入阴影的肖像画之一。面部被神奇地照亮,鼻底的阴影,还有那种微笑。从颧骨到下颚的柔和过渡非同寻常。肌肤从亮部过渡到暗部要通过色彩渐变达成,其微妙程度令人难以置信,从技法上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画到这样的效果,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这样的光影效果在自然条件中见不到,但在光学器材所产生的投影图像中肯定能见到。画中令人叫绝的柔和过渡看起来具有照片的特点,这种照片效果正是这件作品了不起的地方,也是她的微笑之所以显得神秘的原因。这是一张看了会萦绕在心的脸。 (查看原文)
    May 2021-06-02 20:12:59
    —— 引自章节:阴影与欺骗 56
  • 换句话说,电影人处理的是光——一个卡拉瓦乔( Caravaggio)和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等许多杰出画家都曾想过的问题。准确地说,他们想过的共同问题就是如何给描绘对象用光,从而制成最富表现力的图画。 (查看原文)
    2022-01-01 18:02:16
    —— 引自章节:导论:图画、艺术与历史
  • 盖福德:图画在某些方面变化很快。现在有更多人制作图画、编辑图画,速度很快,非往昔可比。不过所有这些图画仍不过是对真实世界的二维描绘。 (查看原文)
    2022-01-01 18:02:16
    —— 引自章节:导论:图画、艺术与历史
  • 霍克尼:人们喜欢图画。图画强烈地影响着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大多数人宁愿看图而不愿读文字,可能永远都会如此。我认为人喜欢图像胜过观念。我喜欢看着世界,我们是怎么看的,又看见了什么,我对这些问题永远怀有兴趣。 (查看原文)
    2022-01-01 18:02:16
    —— 引自章节:导论:图画、艺术与历史
  • 盖福徳:本书写的就是这两个问题:我们是怎么看的,又看到了什么,以及将观看体验翻译到二维平面上的各种方式。图画是再现世界的方式,也是理解和检验世界的方式。也就是说,图画是知识的形式和交流的手段,从一幅图像中我们可以立即捕获大量内容。但图画所展示的到底是什么?现实还是虚构?真相还是谎言? (查看原文)
    2022-01-01 18:02:16
    —— 引自章节:导论:图画、艺术与历史
  • 除了疯子和隐士,一切图画都是为观众而作。画就是为了让人看才画的,而且要让看的人理解。我们看一张画时,会假设它有含义,要是含义不明显,我们就会问这画有什么含义。 (查看原文)
    2022-01-01 18:02:16
    —— 引自章节:1.图画与现实
  • 盖福德:卡蒂埃一布列松的拍摄技术要求相机必须又小又轻。他给自己装备好这么一架相机,然后上街去狩猎图像。他的目标是在身边的世界里发现超现实主义式的、构图完美的图画。为此,他训练自己的眼光和反应,从而能在电光石火的一瞬间按下快门,捕捉到潜在的图像。他把这样的瞬间叫作“决定性时刻”。当然,他在身边的世界中发现的就是他自己,他自己那种图画。 (查看原文)
    2022-01-01 18:02:16
    —— 引自章节:1.图画与现实
  • 两条线一条先画,一条后画,从笔痕里我们能读出各种物象,我们能从很少一点儿笔痕中看出风景、人物或面孔。这全都取決于人类把笔痕看作描绘的能力。 (查看原文)
    2022-01-03 20:00:17
    —— 引自章节:2.笔痕
  • 我们能从天空中找到图画,也能像莱奥纳尔多・达・芬奇提议的那样,从“满污渍或杂石混砌的墙上”看出图画。从墙上随机产生的痕迹中,具有强大想象力的莱奥纳尔多不仅能看出“由山峦、河流、丛岩、树木、平原、宽谷以及群群小丘构成的风景”,还能看出“各种战斗场景、快速运动的人物、奇异的表情、异国情调的服饰以及无穷无尽的其他物象”。 (查看原文)
    2022-01-03 20:00:17
    —— 引自章节:2.笔痕
  • 是什么让笔痕获得含义?是它们的运动。线条包含着速度,它是疾速画出的还是慢画出的,这是可以看出来的。正因为如此,素描、笔痕外露的手绘才会吸引人,而不露笔痕的图画就没有这种吸引力。我们需要笔痕。画在纸上的几条线几乎能代表任何东西,简洁之所以成为素描最受推崇的品质,其原因就在于此。简洁是美德,少即是多。手段的简洁会给每个人留下印象,就连意欲繁复的人也不例外一有时我们都想要一点儿繁复。 (查看原文)
    2022-01-03 20:00:17
    —— 引自章节:2.笔痕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