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版,全彩精装,首次加入大量珍贵实拍图及手绘图
"香港学"的开山之作,唯一一部全面介绍香港方物的博物志
自然科学、历史民俗与人文情怀相融合的经典读物
最新繁体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出版并同步上市
释读方物,在散文中遇见科学;图解香港,让历史立体鲜活。
香港是个可爱的地方,既有都市的繁华也有乡郊的朴实宁静。不过,除了繁华的一面外,很少有人会留意这座城市素淡的一面,去考察了解其中的风土物种。许多人或许会奇怪,这个繁华市声所在之地居然也会有这么些鸟兽虫鱼么?《香港方物志》便是这样一本描写香港的山川风土和草木虫鱼的小书,它是作者把香港的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以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全新视角记录下来,知识、情趣、文笔都在不大的篇章里传达自如,因此读起来亲切宜人。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现在,在“博物热”兴起的今日,时空隔阂的作品以照片...
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版,全彩精装,首次加入大量珍贵实拍图及手绘图
"香港学"的开山之作,唯一一部全面介绍香港方物的博物志
自然科学、历史民俗与人文情怀相融合的经典读物
最新繁体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出版并同步上市
释读方物,在散文中遇见科学;图解香港,让历史立体鲜活。
香港是个可爱的地方,既有都市的繁华也有乡郊的朴实宁静。不过,除了繁华的一面外,很少有人会留意这座城市素淡的一面,去考察了解其中的风土物种。许多人或许会奇怪,这个繁华市声所在之地居然也会有这么些鸟兽虫鱼么?《香港方物志》便是这样一本描写香港的山川风土和草木虫鱼的小书,它是作者把香港的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以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全新视角记录下来,知识、情趣、文笔都在不大的篇章里传达自如,因此读起来亲切宜人。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现在,在“博物热”兴起的今日,时空隔阂的作品以照片加手绘的方式再度呈现,便增添了满满的新意。
有关香港史地知识的出版物十分缺乏,尤其是关于方物的记载近乎一片空白,不论是上世纪50年代还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今日。因此叶先生的这本小书,无可避免地填补了这空虚。这本香港方物志(珍藏版)不是新书,又是新书。早在1958年繁体版首先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1973年由上海书局重版;2010年再次由香港中华书局进行重版。简体中文版则首次于198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13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重版。多次的出版印证了这本书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这本2017年最新的简体中文版加入大量珍贵的实拍图与手绘图,并补充了相关物种信息,由商务印书馆倾心推出;繁体插图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同步推出。
作者简介 · · · · · ·
叶灵凤,1904年生,江苏南京人。早年就读上海艺术大学,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以小说为主的写作,是创造社第二期著名作家。曾在上海主编《戈壁》《幻洲》及《现代小说》等文艺刊物。 1938年南来香港,在此定居直到 1975年逝世。期间先后主编《星岛日报》及《立报》文艺副刊。著作转以随笔小品及翻译为主,并从事香港掌故、方物的开创性研究。 叶氏著作甚丰,小说集有《未完成的忏悔录》《女祸氏的余孽》等;随笔有《天竹》《白叶杂记》; 译作有《新俄短篇小说集》等。
叶先生酷爱版画和设计艺术。20世纪30年代上海良友出版社曾出版四册专书介绍西方版画艺术,其中英国版画家比亚兹莱一册由叶灵凤选编及作序,其余三册编撰者有鲁迅、柔石等。当时西方文学界流行藏书票,叶老为自己设计了一款含有凤凰图案的中国古典木刻藏书票,并与日本、英美等地的作家、藏书家交换,应为中国开展藏书票活动...
叶灵凤,1904年生,江苏南京人。早年就读上海艺术大学,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以小说为主的写作,是创造社第二期著名作家。曾在上海主编《戈壁》《幻洲》及《现代小说》等文艺刊物。 1938年南来香港,在此定居直到 1975年逝世。期间先后主编《星岛日报》及《立报》文艺副刊。著作转以随笔小品及翻译为主,并从事香港掌故、方物的开创性研究。 叶氏著作甚丰,小说集有《未完成的忏悔录》《女祸氏的余孽》等;随笔有《天竹》《白叶杂记》; 译作有《新俄短篇小说集》等。
叶先生酷爱版画和设计艺术。20世纪30年代上海良友出版社曾出版四册专书介绍西方版画艺术,其中英国版画家比亚兹莱一册由叶灵凤选编及作序,其余三册编撰者有鲁迅、柔石等。当时西方文学界流行藏书票,叶老为自己设计了一款含有凤凰图案的中国古典木刻藏书票,并与日本、英美等地的作家、藏书家交换,应为中国开展藏书票活动的第一人。70年代叶老在港病逝后,其历经战火迁徙仍保存完好的一批珍贵藏书票,连同其部分手稿捐献予北京的中国文学馆收藏。
叶老在港居住大半辈子,已经将这个南方小岛视作其第二故乡,而且以独到的眼光对香港历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当时,关于香港的历史,特别是一个半世纪前被英国殖民者侵占的经过,主要文字数据均为英国文献;叶灵凤从英国书店订购大量英文书籍,结合中国史料,从两个方面对香港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创作了大量文章,包括香港“失落”的经过、著名的“海盗”张保仔事迹以至花鸟虫鱼等,开创了有关这方面研究写作的先河。后人有称此领域的研究为“香港学”,叶灵凤堪称是“香港学”筚路蓝缕的创始人。
在叶老逝世后,其生前好友夏衍先生说,“叶灵凤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有关香港历史掌故的工作。其有关著述为国家其后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目录 · · · · · ·
Ⅲ 叶灵凤生平简介
Ⅸ 一九五八年初版《香港方物志》前记
Ⅺ 一九七三版《香港方物志》序言
001 香港的香
007 舶寮洲的古物
011 英雄树木棉
014 一月的野花
018 香港的哺乳类动物
021 香港的野马骝
024 新蝉第一声
027 夜雨剪春韭
029 后海湾的鹭鸶
032 青草池塘处处蛙
035 三月的野花
038 三月的树
040 青竹蛇
042 四月的花与鸟
046 猫头鹰
049 山狗和水獭
051 害虫的天堂
053 从鳄鱼谈到爬虫类
056 香港的茶花
058 山猪和箭猪
061 蚝和蚝田
065 蓝鹊——香港最美丽的野鸟
068 香港蚊虫的现在和过去
070 荔枝蝉,荔枝虫
072 香港的马骝和骆驼
074 海参的故事
076 西洋菜
078 香港的野鸟
081 呢喃双燕
083 禾虫和禾虫瘾
087 姜之种种
091 闽粤荔枝之争
093 竹和笋
096 琵琶鱼——魔鬼鱼
098 香港的蝴蝶
101 朝生暮死的蜉蝣
103 毒蛇的鉴别
106 夏天的毒蛇
108 蛇王林看劏蛇
112 鱼猪与猪鱼
114 可炒可拆的香港蟹
117 南方的李
119 杜鹃鸟的疑案
122 再谈杜鹃鸟
125 野百合花
127 香港的蜘蛛
130 相思——绣眼
133 鱼虾蟹鲎的鲎
137 黄麖
139 香港的杜鹃花
142 香港的百足
146 蜡嘴,窃脂
149 香港的鸭
151 香港的狐狸
153 水母——白蚱
156 沙滩上的贝壳
160 街边和水边的蛤乸
163 白兰,含笑
165 老榕树
167 香港的麻鹰
169 枸杞和枸杞子
171 香港的野兰
174 香港的龟与鳖
177 香港的大蜗牛
179 可怕的银脚带
181 大南蛇
183 缘木可求的海狗鱼
185 蚬与??
189 啄木鸟
191 香港的海鲜
195 穿山甲——香港动物界的冤狱
198 菩提树,菩提纱
200 美人鱼
202 大树波罗
204 苦恶鸟的传说
206 幼细的铁线蛇
208 芋乸芋仔
210 薯仔和番薯
212 外江鳄鱼
214 红嘴绿鹦哥
216 猪屎渣
218 比目——挞沙,龙脷
221 翡翠,鱼郎
224 糯米包粟
227 行不得也哥哥
229 孔子家禽
231 海镜——明瓦
233 香港的老虎
235 墨鱼——乌贼
238 可怕的白蚁
240 “家婆打我!”
242 鬼鸟——蚊母鸟
244 古怪的海星
246 沙追
248 果子狸及其他
251 香港的凤尾草和青苔
253 香港的核疫和鼠患
256 充满咸鱼味的长洲
259 大埔的珠池
261 冰与雪
265 香港唯一的一部植物志
268 香港的“一岁货声”
270 香港的年糕
272 “年晚煎堆”
274 吊钟——香港的新年花
278 牡丹花在香港
281 水仙花的传奇
285 过年用的茶素
287 唐花熏货
289 贺年的糖果和果盘
291 年宵花市
294 除夕杂碎
· · · · · · (收起)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试读 · · · · · ·
今年立春立得早,加之早几天的天气又特别燠暖,新年才过,香港的木棉树竟已经开花了。香港人素来相信,只要木棉开了花,天气便不会再冷。尤其是水上人家更相信这征候,他们从前总是以铜锣湾避风塘附近渣旬的那棵大木棉树为准,只要树上的花一开,便将仅有的破棉胎卷起来,拿上岸去实行“赶绵羊”了。本来,香港的气候,在阳历二月,即农历的新年头,照例会特别冷几天的,但木棉既然开..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今日香港虽然仍旧有不少蚊虫,但就蚊虫本身来说,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了。因为在早年的香港,蚊虫曾经是当年那些最初的殖民地开拓者的最大敌人。黄泥涌道的山上是最初被当作理想住宅区的,可是山下水田里所滋生的蚊虫,使得住在那里的人多数直着走进屋去,却要横着被抬出来。后来赶紧将所有的水田和溪流填没(这就是今日跑马地的前身),但是今日快活谷里仍留着岛上最旧的坟场遗迹。赤柱原本是重要的驻军区,可是驻在黄麻角一带的军队的死亡率之高,使得当局赶紧将军营中心从赤柱搬到西环(这就是西营盘这名称的由来),然后又从西环搬到今日的玛丽兵房一带。但是你如到赤柱坟场去看看那些一八五〇年时前后墓碑的题记,墓中人十九是当年驻防赤柱的兵士,就可以知道当年的死亡率之高。而这一切都是香港蚊虫的成绩。 甚至后来修筑水塘,并且已经有了对付疟疾的奎宁,可是无数工人仍成了疟疾的牺牲者。据说当年香港人有一种荒唐的迷信,认为吃了奎宁便会断种不能生子,因此,患疟疾的建筑水塘的泥工和石工,宁可捱着等死,也不肯吃老番的“发冷丸”。后来听说由一位姓马的医生,想出了折衷办法,将奎宁粉搀和饭焦,搓成中式的药丸,骗他们说是中国药材制炼的药丸,他们才肯服用。这才遏止了疟疾的猖獗。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9页 -
香港春天多雾,又多南风。南风一起,天气就“回南”,这时就潮湿得令人浑身不舒服。有时天空又降下浓雾,白茫茫的一片,似烟似雨,不仅模糊了视线,就是呼吸好像也被阻塞了似的。这是沿海一带春天常有的天气,海滨渔民称这种天气为“落蚬天”,因为他们相信海边所产的蚬,乃是在雾中从天空降下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香港方物志(珍藏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有趣好读的报纸专栏文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上个月回老家,看到楼下的红色塑料报纸箱,不禁用双手上去抚摸了一下。红色的塑料小报箱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已经很旧了,红颜色变得发白,积有灰尘。妈妈以前在塑料小箱子上挂一把小锁头,邮递员把报纸从包装箱的上方狭口投进去,妈妈每天下楼来打开小锁,拉开报箱的门,取出报纸... (展开)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3)7.2分 50人读过
-
香港中華書局 (2011)8.0分 35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8.2分 2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看一本少一本 (寡人有疾)
- 这几本有点意思 (Endler)
- 新京报书评周刊秋季书单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购书单 (波豆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香港方物志(珍藏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三蝶纪 2017-09-21 11:15:47
终于以理想的状态呈现了这本书。新瓶装旧酒,酒本身也很醇厚。华南区的人看会非常亲切。科学又文艺的科学小品。
0 有用 阿芙佳朵 2022-02-06 15:13:19
感觉比较一般,逻辑也不是很清晰,前后有重复。东西讲的也很浅
1 有用 劈头士》睁木 2019-06-29 22:26:27
已购。内容还算有趣,但偏浅,且编排乱。有几篇特好:蚝田被称为沉田,因养在水底泥潭中。且多在咸淡水交界的海边或河口,因为那是最理想的地点。蚝田的底要砂石作底,同时还要杂有污泥。没有污泥,蚝不易肥,但污泥太深,又妨碍繁殖。蚝怕风又怕阳光,蚝田最好能避风,遇到飓风是对蚝田最大损失,水太浅让阳光晒到也不行。新界养蚝人经常将砖瓦、陶器的碎片以及空蚝壳倒入田底,并且将砖块用火烧红投入,说是容易生蚝。蚝有八到十... 已购。内容还算有趣,但偏浅,且编排乱。有几篇特好:蚝田被称为沉田,因养在水底泥潭中。且多在咸淡水交界的海边或河口,因为那是最理想的地点。蚝田的底要砂石作底,同时还要杂有污泥。没有污泥,蚝不易肥,但污泥太深,又妨碍繁殖。蚝怕风又怕阳光,蚝田最好能避风,遇到飓风是对蚝田最大损失,水太浅让阳光晒到也不行。新界养蚝人经常将砖瓦、陶器的碎片以及空蚝壳倒入田底,并且将砖块用火烧红投入,说是容易生蚝。蚝有八到十年的生命,养了五年采的最肥美。遇连绵的大雨,蚝田水会变质,造成蚝大量死亡,海星也是吃蚝的。海滨居民将采蚝称为打蚝,用形同上字的泥橇,一只脚跪在横木上,手扶直木,另一只脚踏在水中,飞速滑行。另广东人爱吃的禾虫。另,海镜、海月的贝壳,全身扁平,可嵌在窗上替代玻璃,称为“明瓦”。另1894年鼠患带来核疫。 (展开)
0 有用 Kay 2022-04-30 16:39:31
香港的she太多了😓
0 有用 快乐冲浪 2022-11-15 18:42:29 广东
香港花鸟虫兽科普
0 有用 Natural 2023-03-20 16:10:01 四川
在《台港文学选刊》有幸读到,很有趣
0 有用 雅克 2023-03-12 18:55:20 广东
一直觉得生活在广东,四季变迁感受不到,自然和景色似乎也比四季分明的其他省份匮乏,但作为临近和气候相同的香港,作者却能在我早已司空见惯的景色中描绘得有声有色且细致,不得不佩服细微之极的观察能力和生活感悟。
0 有用 黄小米 2023-01-27 02:27:17 美国
卷首一幅手迹照片是纪念许地山的文章,不知哪里有完整版。
0 有用 快乐冲浪 2022-11-15 18:42:29 广东
香港花鸟虫兽科普
0 有用 摘星 2022-10-03 23:24:11 重庆
可一读,也算文人跨界写博物,除开风俗外,科学部分偶有不严谨,但是脑子里典故多,就像兜里揣着一大兜瓜子,随时都能嗑起来,就是许多生僻字,读起磕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