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六筹备开始,我就很激动,感觉是生命里一个新的火花在碰撞,或者说,是沉寂了已久的渴求,有能力去发声。毕竟,对于我来说,为了生存,很难系统的再去学习哲学,但把哲学当作一种消遣,这是我可以选择的。 阅读也好,阅读哲学也罢,不是一项工作或者任务,而是作为我娱乐的一部分,然后,还有几个小伙伴一起,共同闲侃,这也会无聊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我本想如实记录这个晚上的交流,但是我在读到第一页,我就放弃了。 第一页如此写道:“柏拉图或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并且第一个把各种不同思想与争论整理成册供所有人阅读。”而后世很多人在争论,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是不是真实的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的思想。也想起了前天,看到一个微信公众号里说的,不要看哲学家的哲学史,不是否定人家哲学史的意思,而是说明,哲学家在写哲学史的时候会倾向于证明自己的理论。如此一来,我对于小组交流的记录,不可避免地受我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影响,所以,我所有的记录,也无法如实,只能记我想记的。 因为《理想国》不在我手边,我拿着《柏拉图》边介绍边去拿书去了,觉得自己也挺好玩的,真的就只管着我自己啦,那样的投入到了这个介绍中,以至于忽视了小组成员是否听到和看到我都没在乎。 随后我们一起聊了几句我们为何聚到这一起聊这样的话题,孙妹妹说:“因为哲学可以让她更好地帮到来访者。”我马上跳出来说:“不,哲学帮不到,如果你有这个期望,只会让你失望。或许可以用哲学式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而没法用哲学让生活过得更好。今天我恰好看到了陀翁的一个介绍,纪念陀翁201周年诞辰,就说到了陀翁的一句话,大概说他只担心一件事,怕对不起自己所受的苦难。那么哲学,不会将我们带出苦难,但可以帮我们寻找生活的意义。重新看待生活。”Kelly一向反对苦难,直接跳出来了说,反对渲染苦难的意义。当然我也不愿意有苦难呀!但苦难来了,我能咋办?委屈巴巴如我!舒暘说同意我的观点,需要落实到生活中,回到现实,她自己已经很久不参与这样的交流,因为觉得那依旧改变不了生活。欧说,哲学式的态度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她表示疑问。的确,好像没有一个这样的公共词汇,专门阐述一个哲学态度,而只有哲学下面的各个哲学家,有自己的人生态度。一开始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胡言乱语,自己造词,但为了表达自己清晰的观念,后续或许我们要更为严谨。 进入主题,大家整体性的围绕着柏拉图的出生和雅典世界的一些事儿交流了几句,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当时的雅典处于一个动荡且最终走向灾难的年代,到405年,斯巴达讨伐雅典,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斯巴达和雅典的最后一场战争中,柏拉图可能参与了,但作者说,柏拉图和雅典上流社会的其他青年人一样,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比较矛盾。我就疑惑啦,柏拉图为何矛盾?大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比如说柏拉图对当下政权的失望,但又想民众过得更好(舒暘);一边仰慕斯巴达的贵族社会,一边面对的是一个外邦(Kelly);雅典民主有其自身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放弃,一个是打补丁(欧);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作者这里说的矛盾是啥,或许我们可以一边猜测,一边思考,未来,我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许又会有新的假设! 还有下面一段,作者说历史如果稍加改写,柏拉图可能就会像他的亲戚克里底亚与卡米德斯一样,成为这个政权的一员。这也令我费解,稍加改写,要怎么改呢?斯巴达政权对柏拉图又有什么影响呢?或许,这样的困惑,就是不断拓展知识和学习的动力,这也是阅读的乐趣所在了!等待着下周的继续阅读,或许不会有答案,但我们在追寻答案的路上! 书的链接: 柏拉图 (豆瓣) (douban.com) 有一起共读的可以私我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