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可能这本书在那个年代会比较有启发性,但是放在现在的政治哲学谱系中还是没什么出彩之处。她想论证的是不能用同一性掩盖差异,但是这些问题福柯、德里达和克里斯蒂娃有过相当充足的论述,放在美国就显得很时髦。她想挑战当今的以分配范式为核心的正义理论,在书中加入了Feminism,Les和gay的例子,读起来很有意思,也能理解她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的焦虑,不过总得来说略显老套。
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五星,后结构+激进民主,最后给出规范性的城市理想模式,替代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可以说是这类主题中最为全面的论著之一了。同意作者的批判统一但不同意过于强调差异。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被当作哲学政治学著作翻译的标杆。至于内容方面,作者在最后明确的说过,他在本书讨论的问题不能被简单的扩展到南半球和东半球的国家。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不正义现象来源于宰制和压迫而非歧视(结合第七章的内容,或者将其理解成差别化看待更好?)的观点,着实是很有力的。更遑论这本书的初版年代是二十多年前。对于正义的唯分配范式之进路批判这些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论述了。而杨对尊重差异的推崇也已经延申出了弗雷泽的三个维度。我当然还是比较倾向于弗雷泽的解释模型的。但是杨的认识毋宁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得以意识到,这个世界在深层的结构上就是多么的不平等,并燃起为之奋斗将之修正的热情。最后,我要在表扬一次本书的译者,译的如丝般顺滑,至少在可读性(通顺度)上来说,他已经做到了一百分。大赞
补m,毕竟写得早。前段时间正好问到她的其他作品引进,丢球那本繁体版都再版了,国内还没出来。
对于刚出版的那个时代来说是有很强启发性,但过分地强调差异政治还能否在这个时代适用我还是持保留意见。当然压迫的五个面孔那里写得很好
对于我这个基本没接触过政治学相关的外行来讲,这本给我的启发性很大,关于正义、身份政治等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比我先前杂七杂八看的书更进了一步,还比较贴近时代当下,到了点子上,兴奋,值得我反复钻研,或者说以此来深入这方面领域
看到了当下一些已成“公论”“常识”的说法的理论表述。有些翻译用词颇为奇怪,跟整体上明白晓畅的文风不太搭。
对差异的否定构结了西方理性,差异意味着个殊性、身体与情感的异质性、语言与社会关系因其起源上的多元与差异化而具有不可穷尽性。同一性逻辑的反讽之处在于通过将相互有别的相似性还原为同一性,它实际上将单纯的差别转换成了绝对他者,它不可避免地制造出二元对立而不是同一,而它又不愿承认失败,于是将差异推进了二分法的等级对立当中。
不特别赞同杨,但钦佩她的学术努力与自觉
第五和第六章挺有启发性。差异除了压迫和支配,还能走向解放
最触动我的莫过于引言当中说的:正义感不起源于惊异,也不起源于观看,而是来自倾听。 杨认为,分配正义范式存在着诸种不足,例如个人的原子化,忽略了人的行动和分配背后的制度结构等等。在她看来,正义不是占有而是行动,不是having而是doing。(social movement构成社会背景) 传统的公共性理论存在着严重不足,它的背后是一种同一性逻辑。它造成了情感和理性、普遍和特殊之间的断裂。这一公共性的观念无力转化为现实,在现实中特殊伪装成了普遍,并将自身设定为标准来打压差异性。 应当容许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差异乃是自我定义而非被定义的(不存在某个中心化的标准,一切差异都只是相对的,不能纳入到A与非A的二元对立之中)。在群体内部可以进一步容纳更多的差异,差异是动态的、生成的。
很有启发。(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真是拖了非常久,或许阅读习惯也有望恢复。)
观点相对老旧,核心观点大概是,正义的形式,分配正义,跟宰制,正义跟分配有关系,而争取分配权利本身意义不大,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的问题,还有就是针对女性跟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作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群体性的问题,当你身处在一个环境之中,简单点说若自身未经历事件,但是长久的种族文化会让一种思想生根发芽,这是危险的。
旧瓶装旧酒,上贴新标签
不行
作者批判的部分还是不错的,但最后提出的政治理想也会遭遇同样的批判。 另外,作者对群体的认知能力似乎过分乐观了。
精读了第五章,其他部分略读。简中翻译成身份政治似乎不太准确,作为参考,繁中里的翻译是认同政治。
需动态看待问题。
我更支持南茜.弗雷泽的观点,这本书对身份政治的主张过于盲目乐观了,承认差异的诉求往往并不是唯一且最终的目的,身份政治并不能完全实现再分配,文化能够对再分配产生影响,但是并没有达到决定性的地步
读书会的书,拖的时间太长了,读累了,但是挑战了传统的分配正义模式的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本书对传统的批评太多,最后一章提出的解决方式,在城市中实行赋权政治的理想反而没有特别出彩。
> 正义与差异政治
7 有用 יוֹחָנָן 2018-01-31 10:31:50
可能这本书在那个年代会比较有启发性,但是放在现在的政治哲学谱系中还是没什么出彩之处。她想论证的是不能用同一性掩盖差异,但是这些问题福柯、德里达和克里斯蒂娃有过相当充足的论述,放在美国就显得很时髦。她想挑战当今的以分配范式为核心的正义理论,在书中加入了Feminism,Les和gay的例子,读起来很有意思,也能理解她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的焦虑,不过总得来说略显老套。
3 有用 Blade King 2019-05-31 16:54:12
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五星,后结构+激进民主,最后给出规范性的城市理想模式,替代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可以说是这类主题中最为全面的论著之一了。同意作者的批判统一但不同意过于强调差异。
2 有用 [未注销] 2020-07-27 09:42:17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被当作哲学政治学著作翻译的标杆。至于内容方面,作者在最后明确的说过,他在本书讨论的问题不能被简单的扩展到南半球和东半球的国家。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不正义现象来源于宰制和压迫而非歧视(结合第七章的内容,或者将其理解成差别化看待更好?)的观点,着实是很有力的。更遑论这本书的初版年代是二十多年前。对于正义的唯分配范式之进路批判这些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论述了。而杨对尊重差异的推崇也已经延申出了弗雷泽的三个维度。我当然还是比较倾向于弗雷泽的解释模型的。但是杨的认识毋宁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得以意识到,这个世界在深层的结构上就是多么的不平等,并燃起为之奋斗将之修正的热情。最后,我要在表扬一次本书的译者,译的如丝般顺滑,至少在可读性(通顺度)上来说,他已经做到了一百分。大赞
1 有用 小波福娃 2023-08-30 16:30:08 上海
补m,毕竟写得早。前段时间正好问到她的其他作品引进,丢球那本繁体版都再版了,国内还没出来。
1 有用 诗凛 2022-03-30 15:19:49
对于刚出版的那个时代来说是有很强启发性,但过分地强调差异政治还能否在这个时代适用我还是持保留意见。当然压迫的五个面孔那里写得很好
0 有用 脑壳儿疼疼 2021-11-07 16:56:43
对于我这个基本没接触过政治学相关的外行来讲,这本给我的启发性很大,关于正义、身份政治等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比我先前杂七杂八看的书更进了一步,还比较贴近时代当下,到了点子上,兴奋,值得我反复钻研,或者说以此来深入这方面领域
1 有用 像玉的石头 2022-01-21 17:50:55
看到了当下一些已成“公论”“常识”的说法的理论表述。有些翻译用词颇为奇怪,跟整体上明白晓畅的文风不太搭。
0 有用 G 2024-04-18 17:36:08 西班牙
对差异的否定构结了西方理性,差异意味着个殊性、身体与情感的异质性、语言与社会关系因其起源上的多元与差异化而具有不可穷尽性。同一性逻辑的反讽之处在于通过将相互有别的相似性还原为同一性,它实际上将单纯的差别转换成了绝对他者,它不可避免地制造出二元对立而不是同一,而它又不愿承认失败,于是将差异推进了二分法的等级对立当中。
0 有用 等待戈多 2022-08-24 23:34:16 重庆
不特别赞同杨,但钦佩她的学术努力与自觉
0 有用 🤐 2022-06-06 19:33:15
第五和第六章挺有启发性。差异除了压迫和支配,还能走向解放
0 有用 浙南酋长 2024-10-07 21:25:01 辽宁
最触动我的莫过于引言当中说的:正义感不起源于惊异,也不起源于观看,而是来自倾听。 杨认为,分配正义范式存在着诸种不足,例如个人的原子化,忽略了人的行动和分配背后的制度结构等等。在她看来,正义不是占有而是行动,不是having而是doing。(social movement构成社会背景) 传统的公共性理论存在着严重不足,它的背后是一种同一性逻辑。它造成了情感和理性、普遍和特殊之间的断裂。这一公共性的观念无力转化为现实,在现实中特殊伪装成了普遍,并将自身设定为标准来打压差异性。 应当容许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差异乃是自我定义而非被定义的(不存在某个中心化的标准,一切差异都只是相对的,不能纳入到A与非A的二元对立之中)。在群体内部可以进一步容纳更多的差异,差异是动态的、生成的。
0 有用 Silmarien 2025-01-18 02:58:24 山东
很有启发。(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真是拖了非常久,或许阅读习惯也有望恢复。)
0 有用 马耳他岛上的鸟 2019-02-19 15:05:46
观点相对老旧,核心观点大概是,正义的形式,分配正义,跟宰制,正义跟分配有关系,而争取分配权利本身意义不大,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的问题,还有就是针对女性跟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作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群体性的问题,当你身处在一个环境之中,简单点说若自身未经历事件,但是长久的种族文化会让一种思想生根发芽,这是危险的。
0 有用 波将金村民 2019-12-31 13:11:22
旧瓶装旧酒,上贴新标签
0 有用 怒歬 2021-01-09 14:55:08
不行
0 有用 请叫我小白杨 2024-05-21 21:13:38 湖北
作者批判的部分还是不错的,但最后提出的政治理想也会遭遇同样的批判。 另外,作者对群体的认知能力似乎过分乐观了。
0 有用 云云ii 2025-04-16 23:23:40 湖南
精读了第五章,其他部分略读。简中翻译成身份政治似乎不太准确,作为参考,繁中里的翻译是认同政治。
0 有用 Chincualex 2020-05-19 16:33:16
需动态看待问题。
1 有用 Franziska 2024-04-17 14:43:02 甘肃
我更支持南茜.弗雷泽的观点,这本书对身份政治的主张过于盲目乐观了,承认差异的诉求往往并不是唯一且最终的目的,身份政治并不能完全实现再分配,文化能够对再分配产生影响,但是并没有达到决定性的地步
1 有用 🍃 2021-01-19 21:28:58
读书会的书,拖的时间太长了,读累了,但是挑战了传统的分配正义模式的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本书对传统的批评太多,最后一章提出的解决方式,在城市中实行赋权政治的理想反而没有特别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