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常识 短评

热门
  • 193 罗成 2018-03-06 16:25:28

    终于再版!国内读哲学跟着陈嘉映和邓晓芒读不会错!

  • 94 NADPH 2018-04-11 22:47:27

    《科学中的革命》《哥白尼革命》《终极理论之梦》《存在巨链》《何为科学真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牛顿研究》《近代科学的建构》《科学哲学》《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费曼讲物理入门》《西方科学的起源》《自然科学史》…+《物理学》《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宇宙体系》…

  • 57 Phaedo 2018-05-11 02:23:26

    读到一半已经知道知识上的收获不会太多,但欲罢不能;这样的阅读是一种享受。陈老师喜欢说自己的书是为了“有教养的人”,我是用假想自己来写这本书来考虑这个问题:无疑,大部分的观点及其材料于我已然清晰,但是如何写作,如何组织,如何处理观点的深度,如何处理此观点与别者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关联,哪些是我需要慎重处理的——最重要的是,我如何在写作中逐渐体认自己写作的目的。陈老师和李泽厚先生并非一代人,而后者在文学史中,曾将其哲学性文章视为当代散文实践的一例,那么,我也会对前者偏向性地断言,与其说是一位哲学家无意为之的通俗化写作实践,不如视为汉语文体的突破,一种写作范式的可能。一个语言训练良好,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对各个学科的历史与框架有大概理解的人的阅读有可能对应一种新的通论式文体,这样的想法影影绰绰

  • 21 Lincredible#0 2018-05-01 14:38:47

    某种意义上可以读成陈嘉映老师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夫子自道”或自我剖析与辩护:近代科学以降,哲学无法再形成普遍性理论,只能处理“道理”背后的问题。从感应到感性到理性,这是一部人类(主要是西方)传统内部不息的思想斗争史。如何面对自然科学霸权下的思考困境,应当是每个严肃的哲学研究者思考的问题,陈老师这本书是个层次不低的导论。另外,这种渗透着英美分析哲学的简练与清晰、亦庄亦谐的accessable文风实在是太招人喜欢了,并没有那么容易学。

  • 17 伊夏 2018-04-16 20:00:16

    没想到这类书还能读出惊心动魄来。(其实该想到的)

  • 12 nous 2018-04-06 21:58:59

    在这流行科学自然主义的年代,作者为基于常识的“自然理解”一辩。全书对“科学何为”的历史总览、概念分析可谓鞭辟入里,不过作者在新版末章中坦承,哲学还需要“从内部反思自身的历史,获得更清醒的自我认识,获取新鲜的生命形态”,是为该书未竟之业。

  • 14 安德烈大叔 2020-03-19 11:00:33

    杰作,本书所带来的冲击感不亚于一趟壮阔的旅程,舒畅感通达五体。哲学和科学最重要的分野在数学化这个节点,数学不受自然理解的束缚,使思维能通达感性限制所不能企及的远程真实,如今现代科学已逐步发展至远离人类的经验世界。至此哲学已经放下探索事务客观结构的任务,普适的理论已不是哲学所执,经验反思和概念考察成为主要任务,这注定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倾向。科学并不是哲学的终结,而是哲学的完成。把科学化的普适理论当作唯一真理还是过于傲慢,科学是真理,但它终究只是真理的一部分,哲学仍然还有科学世界画面之外但却很重要的东西,但哲学必须通过自身的反思去获取新鲜的生命形态,其路漫漫。陈嘉映很厉害,终于把科学与哲学复杂交织的历史渊源梳理清晰;也被其对当代哲学去路的坦诚反思所吸引。这也是一个鲜活的开始。

  • 14 琴酒 2019-08-04 15:34:46

    科学史的著作看得稍多一点后,会看到这里关于近代“科学”最核心的理解受《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影响很大,一种数学化的均匀的抽象。在这个方面他演绎得很好,说“数学是一种通用的语言”,“我们平常所谓理解,始终是包含着感觉的理解”,“在数量关系中,感性内容被清晰掉了”,“数学语言之所以适合于长程严格推理,恰因为它不受弥漫感受性的约束,恰因为它不是由感觉引领进行推理的”,说的非常肯綮。另外厉害的地方就是对于概念、语词和所指物间关系的敏感,比如指出“经验科学”这个名词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理解的误解,比如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间的差异。

  • 18 呱呱 2019-05-14 15:07:59

    微博已说。有种被浪费了时间的“气愤”。五星评论你们是帮凶。

  • 10 抱紧我的冷板凳 2018-05-10 23:31:34

    本书最后一章是核心,前面的科学史可以去读柯瓦雷等人的专门著作。总的问题是,在科学昌明的现代,哲学的本质变了吗?哲学还有什么用?陈老师的解答是,哲学没有因为科学的剥离而失去“求真”的本质,相反,这一本质更加清晰。因为科学只能提供部分的客观知识,而哲学让我们学会反思自己经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去追索经验背后的深层道理。无论知识的形态和评价标准如何变化,后者这种“真”都只能通过哲学去追求。(减一颗星,因为这本书最后几页的编辑工作简直车祸现场,不是针对作者和内容。)

  • 8 叔本不华 2018-04-11 17:07:53

    在当今,不深入理解科学,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哲学家。陈嘉映上下古今,融通中西,将哲学、科学的合分演变讲得深入浅出,条分缕析,简直大开脑洞!书中对数学以及近代科学数学化的分析,信息量超大。数学实现长程推理的正确性,使思维能推进到超出日常经验的深处,而不陷入纯粹形而上学的玄思。这就是本书对我的一道闪电。

  • 10 小美她爹大帅 2018-05-24 18:38:52

    好书~佩服这种能把复杂问题整理得一清二楚又接地气的哲学家,膜拜陈嘉映。开篇就是麦克法兰式视角,李约瑟问题一直表达错了,并非中国为何没有发生科学和工业革命,而是为何全世界只有英国创生了工业革命~赞

  • 8 hygge 2021-05-07 06:29:22

    零碎。当入门读乱七八糟,有一定基础的没必要读,读相关专著更有易。简史不是简史,不成体系。

  • 9 BXQ 2020-10-05 16:59:02

    我觉得是豆瓣虚高吹出来了,忍着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了,虽然能理解陈老师是为了追根溯源的讲讲哲学的发展和科学的联系,但是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柏拉图的故事从小到大都听烂了,真的不值得再看这本书复习一遍。

  • 5 RM的K 2018-03-08 20:27:47

    总算再版了!

  • 6 陌生人 2019-04-20 21:03:17

    一会看得懂,一会看不懂

  • 6 都柏林的斯蒂芬 2018-04-06 13:50:48

    读之前担心自己基础差看不懂,读完一章踏实了。不过错别字有点多,扣一星……没校对吗?

  • 7 StEve木木 2018-12-19 21:49:32

    才疏学浅,第一次听说陈嘉映先生居然是因为这本书。 书是从同事那里二手收来的,全新未开封,五折。如果这位同事没有通过其他途径读过,真挺替他遗憾的。 全书一半聊历史,追根溯源,把这三个概念的发源发展讲得有张有弛;另一半聊认知,把科学要什么,哲学要什么,尝试要什么讲得恰如其分。 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从这些角度考虑过这些问题,所以这是本盲维拓展书,如果渴望新的认知,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顺便说一下,这本书几乎没告诉我任何答案,只是告诉我这里有些有趣的问题。

  • 6 🍊续缘 2021-04-08 13:55:45

    除了最后一章与p339页和p340页有重复之外,都不错。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