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短评

热门
  • 10 weictsai 2019-01-11 17:06:06

    三處主要改動:一是將書的標題更動,將天下改為「天下」;二是將「多民族統一國家」改為「多民族國家」;三是統一了「漢化」、「漢人」與「漢族」的使用規範。

  • 6 Octopus 2019-12-19 13:13:02

    离岸中华主义。槽点太多,兹举一二。1、把天下阐释为一个令四夷荒服都甘之如饴的类超我型构,除了“先验”地把大家跟驻马店绑定在一起还有啥意义呢?“欧洲”甚至“地球”都可以这么建构。2、问过内亚、百越、西南蛮族人民了么?根本地,几乎全部依赖驻马店传世文献进行的此类研究效力何在(尤其解释中古及之前)?3、把回部建省解释为多元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标志,这么说起来秦始皇才是民族国家第一人啊。4、或许这就是作者一直把nation-state写作“民族国家”的理由吧,“-”之必不可少,在于两端承载着无法通约的价值。

  • 1 AlonsoQuijano 2018-09-09 21:00:43

    应是多年前日文博论的修订。说是谱系学,可是看到的更多是连续,而非断裂,断裂只有出现在新疆部分,而那也是全书最出彩的地方。还有一个问题是,书中大量出现「中国」(加括的),作为相对的中国(不加括的),貌似第一次出现在89页胡人政权,再次出现是辽,之后才大量出现不加括的中国;作者自己没有声明,台湾编辑对中国加括应该也不会出错,而且这种引号肯定不是现象学:看来,这个中国(不加括的)指的是非汉族的政权的华,即蛮夷之华夏,加括的是指日常讨论中的中国概念

  • 1 百噸 2017-12-19 14:06:40

    「多重型」與「多元型」兩種解釋方式很有意思,適恰地強化了作者強調最後一個王朝是非漢民族王朝,對於理解近現代中國民族問題是關鍵這個論點,後面兩章事實上並不深入,反而顯得論述不足,特別是最後一章與結論的摘要,銜接更出現了問題。對於近現代中國的部分,想更深入瞭解者,應讀作者的《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和《消失的「國民」》二書,有更詳細的闡述。

  • 0 这么近,那么远 2019-12-23 15:06:28

    按需。中國的多民族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 0 我愛freitag 2022-11-19 13:47:11 上海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 0 pacinoson 2020-01-23 20:53:41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和包容性有着独特性,德统和天下的合法性一直贯彻在朝代迭代中。只不过遇到现代化进程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传统中华天下模式便无法延续了。边疆的民族问题在最近一百年的冲突中愈演愈烈。只能说清朝的中华正统和民族联盟双重统治模式埋下了太多祸根。民族自决的问题在当下更难以解决,中华民族的统一认知也难以真正建立。

  • 0 舍利子 2019-08-19 03:40:58

    可以與黃興濤的《重塑中華》一書結合來看。

  • 0 Ishmael 2021-08-09 15:56:00

    「近代以前的中國王朝追求『天下』 ,進入近代以後的中國政權追求民族國家,而近代以後的國內社會現實和國際政治又迫使中國各個政權在建設民族國家與天下國家的理念之間搖擺。」前半段都是老生常談,但這「中華大一統帝國的歷史連續性」看起來似乎未免過於籠統絲滑;最後兩章又顯得有些倉促;還是第七、八章寫關於清對疆政策轉變的過程分析最有意思。

  • 0 2025-01-08 13:08:32 北京

    用这个来标另外一本王先生的著作吧。消失的“豆瓣”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