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参考用书。听课和读书最大的区别就是时间和场景的不同,一个讲座时长半个小时,那末文字版半个小时就能差不多读完。前者的好处时,因为前者速度慢,可以细细品味讲者的每句话,并且在头脑中做出反映。而且现场听,可以注意到哪些是讲者重视的东西,哪些是他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哪些是他突然发挥,但又极为精彩的东西。这样的话,文字背后丰富的形象就出来了。读书的好处是快,不浪费时间,最有感的东西多读几遍,无感的东西略读、跳读。好处是节省了时间,坏处是自己知识的学习很有限。因为吸收的东西只能全凭经验,就是一些地方可以通过经验看出文字背后的形象,但也不是什么都能看出的。
学校书店关门之前 以160两本的超低价嫖到阎老师的两本讲义。作为学生来说,在科大能听到写作课就很满足了哈哈,至少对理工商科本科学生,绰绰有余。
一邊看一邊默默在書單里添置新書 好多沒看的啊
非常浅显易懂的读者/创作者养成
这一本好多了嘛,“一个作家这样写作没有问题,这是她认识世界、人生和人的个体的具体方法”看得人心里痒痒的。
因为我买这本书的过程实在太费劲了,所以我对这本书理论上应该更喜欢,但实际我看了几本讲文学写作和故事的丛书之后,觉得这本书可能只能打三颗星。对于文学家的评论,实务用处并不是特别大,更多的是老师自己对于这些文学家的看法,据说还有一本19世纪的丛书,理解两本书应该放在一起看。
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人性是由文学来描述的”。的确如此,戏剧和电影中呈现人性的部分也是由文学来完成的。
这本比《发现小说》好多了,19世纪的暂时还没看。
#2021064#
文学为紧闭的虚无之门打开了一条缝,让永恒的光芒照进现实,为平淡的生活插上多彩的翅膀。那里既有理想之美,也有人性之恶。两百年不过宇宙之一瞬,但因为文学大师的惊人想象和创造,实现了无限可能。如果一个人没有文学梦,那至少有一个桃源梦。
补;没有亮点
整体上有些高开低走,不同章节水平深度参差不齐,诸如“元小说”等观念也是老调重弹。
创作者的文学功夫,其亮点不在于文本细读而在于对于文学传统的把握,虽然有点大而化之,但小说想要不断突破,其要点就在于寻找书写的出路。19世纪是人物、情节、环境的细密堆叠产生的传奇真实之感,而20世纪则是叙述方式的转移,探索人类心绪的流动与更复杂的人生、人性、人情之境界。以实用性言之,大量的文学阅读对于体验错杂的人类生存关系对抗与协作或有一定帮助。
阎连科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小说课讲稿,比张炜在香港浸会大学的《小说坊八讲》言之有物多了,实实在在能解答困惑。可与《堂吉诃德的眼镜》对照阅读,阎连科作为写作者眼力更加毒辣,剖析更加犀利,一针见血。阎连科很真诚,讲的都是自己在摸索写作道路过程中的收获,小说细读方面一点也不比科班出身的格非、毕飞宇差,但确实稍微有点浅。
还是要阅读经典作品。拆解20世纪的文学特点,看完担心中国文学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大师的凋零,是否还能看到文学大爆炸?当下诺奖得主能否引发阅读潮?
对一般文学读者是值得学习的。但我有一种直觉,他讲的都是文学上的一般概念和问题,形式上做得很漂亮,却缺乏独创的锋利见地。
“唯有自由,方可以摆脱革命文学和传统现实主义在题材——不仅是方法上的禁锢与约束,更是内容本身的无有不可,无有不能。”
3.5还可以。
3.5星
文学课
> 百年寫作十二講:閻連科的文學講堂
3 有用 怀疑的一代 2022-04-24 09:38:25
参考用书。听课和读书最大的区别就是时间和场景的不同,一个讲座时长半个小时,那末文字版半个小时就能差不多读完。前者的好处时,因为前者速度慢,可以细细品味讲者的每句话,并且在头脑中做出反映。而且现场听,可以注意到哪些是讲者重视的东西,哪些是他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哪些是他突然发挥,但又极为精彩的东西。这样的话,文字背后丰富的形象就出来了。读书的好处是快,不浪费时间,最有感的东西多读几遍,无感的东西略读、跳读。好处是节省了时间,坏处是自己知识的学习很有限。因为吸收的东西只能全凭经验,就是一些地方可以通过经验看出文字背后的形象,但也不是什么都能看出的。
2 有用 momo 2022-11-01 18:33:23 中国香港
学校书店关门之前 以160两本的超低价嫖到阎老师的两本讲义。作为学生来说,在科大能听到写作课就很满足了哈哈,至少对理工商科本科学生,绰绰有余。
1 有用 🪿 2023-07-11 00:45:45 福建
一邊看一邊默默在書單里添置新書 好多沒看的啊
1 有用 啟動救援自我 2018-04-15 14:07:52
非常浅显易懂的读者/创作者养成
4 有用 蒸发太平洋 2018-08-06 01:24:11
这一本好多了嘛,“一个作家这样写作没有问题,这是她认识世界、人生和人的个体的具体方法”看得人心里痒痒的。
1 有用 歪~ 2020-07-26 23:14:23
因为我买这本书的过程实在太费劲了,所以我对这本书理论上应该更喜欢,但实际我看了几本讲文学写作和故事的丛书之后,觉得这本书可能只能打三颗星。对于文学家的评论,实务用处并不是特别大,更多的是老师自己对于这些文学家的看法,据说还有一本19世纪的丛书,理解两本书应该放在一起看。
0 有用 Matt 2019-02-14 15:31:46
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人性是由文学来描述的”。的确如此,戏剧和电影中呈现人性的部分也是由文学来完成的。
0 有用 winds 2021-12-07 23:15:08
这本比《发现小说》好多了,19世纪的暂时还没看。
0 有用 ཉི་མ། 2021-08-08 11:04:42
#2021064#
0 有用 拱卒君 2019-01-27 17:03:13
文学为紧闭的虚无之门打开了一条缝,让永恒的光芒照进现实,为平淡的生活插上多彩的翅膀。那里既有理想之美,也有人性之恶。两百年不过宇宙之一瞬,但因为文学大师的惊人想象和创造,实现了无限可能。如果一个人没有文学梦,那至少有一个桃源梦。
0 有用 2:16 2023-06-19 13:53:18 福建
补;没有亮点
0 有用 镜子里的潜水蝶 2023-02-01 23:21:44 浙江
整体上有些高开低走,不同章节水平深度参差不齐,诸如“元小说”等观念也是老调重弹。
1 有用 乾元 2023-03-04 20:23:10 浙江
创作者的文学功夫,其亮点不在于文本细读而在于对于文学传统的把握,虽然有点大而化之,但小说想要不断突破,其要点就在于寻找书写的出路。19世纪是人物、情节、环境的细密堆叠产生的传奇真实之感,而20世纪则是叙述方式的转移,探索人类心绪的流动与更复杂的人生、人性、人情之境界。以实用性言之,大量的文学阅读对于体验错杂的人类生存关系对抗与协作或有一定帮助。
3 有用 应物兄 2023-04-30 20:58:33 江苏
阎连科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小说课讲稿,比张炜在香港浸会大学的《小说坊八讲》言之有物多了,实实在在能解答困惑。可与《堂吉诃德的眼镜》对照阅读,阎连科作为写作者眼力更加毒辣,剖析更加犀利,一针见血。阎连科很真诚,讲的都是自己在摸索写作道路过程中的收获,小说细读方面一点也不比科班出身的格非、毕飞宇差,但确实稍微有点浅。
1 有用 一一 2023-09-20 22:03:15 陕西
还是要阅读经典作品。拆解20世纪的文学特点,看完担心中国文学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大师的凋零,是否还能看到文学大爆炸?当下诺奖得主能否引发阅读潮?
0 有用 普鲁斯特起床了 2023-07-22 15:26:57 上海
对一般文学读者是值得学习的。但我有一种直觉,他讲的都是文学上的一般概念和问题,形式上做得很漂亮,却缺乏独创的锋利见地。
0 有用 王子毅 2022-08-22 19:59:58 广东
“唯有自由,方可以摆脱革命文学和传统现实主义在题材——不仅是方法上的禁锢与约束,更是内容本身的无有不可,无有不能。”
0 有用 静志~ 2024-04-16 23:27:19 陕西
3.5还可以。
0 有用 之之之ya 2023-02-23 21:49:30 江苏
3.5星
2 有用 K. 2023-04-15 16:17:26 广东
文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