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小川环树(1910-1993),原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日本学士院会员,二十世纪日本最著名汉学家之一,与吉川幸次郎齐名。著作宏富,对中国文史哲的研究范围自先秦直至现当代,而在唐宋文学研究方面建树尤多;对汉语语言学亦有精深研究。兴膳宏选编的五卷本《小川环树著作集》是我们了解其学术成就的最佳窗口。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总之,宋代的诗人,跟对巨大的自然物相同,对小小的生物所抱持着的关心也同样是非常强烈的。像杨万里的塞雀》和《冻蝇》之类的作品即为其例,特别是后者,会令人联想起一茶的俳句来。(译者注:一茶即小林一茶,本名小林弥太郎,是十八至十九世纪时一个著名的日本俳句作家,作品中往往表现出对弱小者以至花草鸟虫的同情与减的爱。)还有,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的促织、周密《西塍秋日即事》中的络纬等,例子甚多。黄庭坚亦有“人骑一马钝如蛙”(《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叙》)之句。对于马足迟缓说成如蛙这种比拟,是唐诗之中还很少见的新奇表现方式,而这么样的句子之所以产生,殊非偶然。 160页 至于更详细的规程例如平仄、押韵、对仗等等,宋代也没有什么新出现的东换言之从外在形式上来说,宋诗可说是唐诗的延续,像魏晋诗人们那种开始竞作五言诗,或者唐初(七世纪)时诗人们专心从事于七言诗制作等那种寻求新的形式的热情,已经不可复见。宋代作家就演变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实质的而非外形的。因而,唐诗与宋诗之不同,不是那么显眼地一下子便看得出来,需要更细细地阅读、比较,然后对于它的本质才能逐渐有所了解,而我们若欲解说它,便不会是容易的事。若以文字的演变为例来说,唐诗跟宋诗的不同,并非如金文、篆书与隶书、楷书这些书体之间那么样的分別,而是同用楷书或行书来书写,只因时代之异而风格不同的情形相仿。这种不同,可说是极为微妙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9页 -
浦氏又说:“无论在古文,在诗词,都有它们的声调和气势,这种声调和气勢是从语言里模仿得来的,提炼出来的。”他的看法深入透彻,换言之,宋词是构筑在白话的节奏上(即浦氏所谓声调和气势),而按着这节奏排比和点缀“辞藻(多半是文言的词头)而造成的了。我认为南宋诗也有相仿的情形,尤其是杨万里的作品,颇有“在白话里面想”(此亦用浦氏语)而用文言写出来的意趣。例如《冻蝇》云: 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撄挲弄晓晴。 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 还有《寒雀》《秋感》等也可作这类例子看。他的诗之所以与日本的小林一茶(俳句作1763-1827)相似,并非徒然在题材方面,甚而在俗语性方面,即平民大众所用的语言方面,亦多有相类之处。但是,要是多读其诗(特别以绝句为然)时,便不免会觉得他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同类构思的做法太多。在其五言古诗中反而往往会见到些意外的佳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论中国诗"的人也喜欢 · · · · · ·
论中国诗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论中国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其羽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此外,佛教僧侣们跟普通人同样地去作诗,早在南朝(五世纪)开始便有,在唐朝时也不乏这方面的例子,到了宋代就更加多了。而妇女中亦有作诗的,但跟男子相较起来,人数便少得多。比起唐诗来说,宋诗可以说更属于男子的事,这些现象跟诗的内容并非毫无关系的。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小小的结论。宋诗的作者虽然不应该忽视为数不少的例外,但大体上来说,高级官僚仍占着其主要部分。当然,父亲曾为高官,本身的地位稍低之类也所...2020-05-09 20:03
此外,佛教僧侣们跟普通人同样地去作诗,早在南朝(五世纪)开始便有,在唐朝时也不乏这方面的例子,到了宋代就更加多了。而妇女中亦有作诗的,但跟男子相较起来,人数便少得多。比起唐诗来说,宋诗可以说更属于男子的事,这些现象跟诗的内容并非毫无关系的。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小小的结论。宋诗的作者虽然不应该忽视为数不少的例外,但大体上来说,高级官僚仍占着其主要部分。当然,父亲曾为高官,本身的地位稍低之类也所在多有,但有名的诗人而全属下级的官吏或纯粹的平民,则大抵不易得见。宋代的诗(以及一般来说的文学)的情形可以用以下的比喻来表示,那就是:诗的作家与读者的整体可以绘画成一个三角形,居于顶点的是知名度高的诗人,底边相互靠近的是无名的作家和广大的读者层。这个三角形,跟宋代社会整体的结构约略相似,只是属于社会最下层的农民(小工匠或农奴)由于没有文字方面的知识,姑且不得不从图形的底层割除而已。不过,这个三角形的底边是不断地扩展着的,实际的宋代社会底边不消说远较文学的底边为大,要是跟唐代比较起来,可以推想得到文学的底边定然已有相当程度的扩展。 唐代文人的阶层在社会整体之中,稍偏于中间,诗家之占有社会最上层的人为数不多,因此,贵族或高官不作诗的反而普遍,而在宋代方面,高级官吏就算够不上称为诗人但也很少有不作诗的,写诗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养已经是最一般性的事情了。 引自第162页 回应 2020-05-09 20:03 -
其羽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浦氏又说:“无论在古文,在诗词,都有它们的声调和气势,这种声调和气勢是从语言里模仿得来的,提炼出来的。”他的看法深入透彻,换言之,宋词是构筑在白话的节奏上(即浦氏所谓声调和气势),而按着这节奏排比和点缀“辞藻(多半是文言的词头)而造成的了。我认为南宋诗也有相仿的情形,尤其是杨万里的作品,颇有“在白话里面想”(此亦用浦氏语)而用文言写出来的意趣。例如《冻蝇》云: 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撄挲弄晓晴。 ...2020-05-09 19:35
浦氏又说:“无论在古文,在诗词,都有它们的声调和气势,这种声调和气勢是从语言里模仿得来的,提炼出来的。”他的看法深入透彻,换言之,宋词是构筑在白话的节奏上(即浦氏所谓声调和气势),而按着这节奏排比和点缀“辞藻(多半是文言的词头)而造成的了。我认为南宋诗也有相仿的情形,尤其是杨万里的作品,颇有“在白话里面想”(此亦用浦氏语)而用文言写出来的意趣。例如《冻蝇》云: 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撄挲弄晓晴。 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 还有《寒雀》《秋感》等也可作这类例子看。他的诗之所以与日本的小林一茶(俳句作1763-1827)相似,并非徒然在题材方面,甚而在俗语性方面,即平民大众所用的语言方面,亦多有相类之处。但是,要是多读其诗(特别以绝句为然)时,便不免会觉得他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同类构思的做法太多。在其五言古诗中反而往往会见到些意外的佳作。 引自第204页 回应 2020-05-09 19:35 -
其羽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总之,宋代的诗人,跟对巨大的自然物相同,对小小的生物所抱持着的关心也同样是非常强烈的。像杨万里的塞雀》和《冻蝇》之类的作品即为其例,特别是后者,会令人联想起一茶的俳句来。(译者注:一茶即小林一茶,本名小林弥太郎,是十八至十九世纪时一个著名的日本俳句作家,作品中往往表现出对弱小者以至花草鸟虫的同情与减的爱。)还有,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的促织、周密《西塍秋日即事》中的络纬等,例子甚多。黄庭坚亦有...2020-05-09 19:26
总之,宋代的诗人,跟对巨大的自然物相同,对小小的生物所抱持着的关心也同样是非常强烈的。像杨万里的塞雀》和《冻蝇》之类的作品即为其例,特别是后者,会令人联想起一茶的俳句来。(译者注:一茶即小林一茶,本名小林弥太郎,是十八至十九世纪时一个著名的日本俳句作家,作品中往往表现出对弱小者以至花草鸟虫的同情与减的爱。)还有,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的促织、周密《西塍秋日即事》中的络纬等,例子甚多。黄庭坚亦有“人骑一马钝如蛙”(《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叙》)之句。对于马足迟缓说成如蛙这种比拟,是唐诗之中还很少见的新奇表现方式,而这么样的句子之所以产生,殊非偶然。 160页 至于更详细的规程例如平仄、押韵、对仗等等,宋代也没有什么新出现的东换言之从外在形式上来说,宋诗可说是唐诗的延续,像魏晋诗人们那种开始竞作五言诗,或者唐初(七世纪)时诗人们专心从事于七言诗制作等那种寻求新的形式的热情,已经不可复见。宋代作家就演变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实质的而非外形的。因而,唐诗与宋诗之不同,不是那么显眼地一下子便看得出来,需要更细细地阅读、比较,然后对于它的本质才能逐渐有所了解,而我们若欲解说它,便不会是容易的事。若以文字的演变为例来说,唐诗跟宋诗的不同,并非如金文、篆书与隶书、楷书这些书体之间那么样的分別,而是同用楷书或行书来书写,只因时代之异而风格不同的情形相仿。这种不同,可说是极为微妙的。 引自第179页 回应 2020-05-09 19:26 -
smile (旅行是为了做梦,像梦一样自由)
古事记:正朝向着尾张国的一方,尾津崎的一棵松树啊。一棵松树,要是你是个人的话,就让你佩上大刀,穿上衣服。一棵松树啊。 王质《山行即事》: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在广阔而深蓝的天空中流动着的浮云,一面来来往往,一面在相互谈论着需要阴下去,还是要放晴的问题。 中国诗和世界所有的诗一样,很多都是用某种形式的比喻构成的。比喻的巧妙与否,往往决定全诗的价值。 尽可能避用露骨、粗暴的表达方法,而用间接形式诉...2018-11-14 17:54
古事记:正朝向着尾张国的一方,尾津崎的一棵松树啊。一棵松树,要是你是个人的话,就让你佩上大刀,穿上衣服。一棵松树啊。
王质《山行即事》: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在广阔而深蓝的天空中流动着的浮云,一面来来往往,一面在相互谈论着需要阴下去,还是要放晴的问题。
中国诗和世界所有的诗一样,很多都是用某种形式的比喻构成的。比喻的巧妙与否,往往决定全诗的价值。
尽可能避用露骨、粗暴的表达方法,而用间接形式诉说自己的感情,是中国文学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种传统可以上溯到儒家对《诗经》的解释:温柔敦厚诗教也。倘若偶然见到诗中一二平凡的字句,也可能细细地反复吟味之后,会发现深奥曲折的表现,那么,更其尊敬有加。这一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然而,价值最高的莫如出于漫不经意之中,实则蕴藏深厚情感的诗句。
魏阮籍的“穷途之哭”。阮籍独个儿驱车而行,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前无去路,在他而言,虽是可能在某一天发生的事件上,惟仍是绝望的具体表现。他的人生,实际亦如此,一切的事情都突然在目前断绝了,他惟有向后退和恸哭,而无在绝路上向前迈进之法。
在阮籍作为绝路而出现者,对杜甫来说,却为一绵延不断的路途。当杜甫自秦州出发,目睹眼前那一无穷尽的路时,一刹那间便自觉到自己是个诗人,不,是不得不为诗人的命运。
五言诗本来就是仿效民歌而产生的,但限于与恋爱有关的方面。南朝的恋爱诗选集《玉台新咏》十卷,所录的仅是这类作品而已。就算到了唐代,也没有原则性的变化。
到了宋代的诗,终于把恋爱推到一隅去,这意味着诗的抒情性质,到唐代变得愈加稀薄起来,理由之一是:称为词的新的韵文形式由唐末开始至五代时兴盛起来。到了宋代更臻于极盛,这种体式,以恋爱为其主要的内容,诗在这方面的一部功能转让给了词,因而有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如此,但诗的抒情性质并未完全失去。恋爱、爱情的咏唱大体上已从诗作中消失这一事实,是跟宋诗特色具有深刻关连的。
中国的诗歌在悠长的期间之中,并非只以恋爱诗为限,悲哀亦可以说是其主题之一。韩愈说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可见他亦承认反映悲哀的文学比歌唱欢愉与快乐更能产生出优秀出色的作品。
宋诗向乐观主义的哲学接近。苏东坡: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沿山而生的竹丛内有村民之家,横着道路的清泉似乎知我口渴似的。
娴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王安石: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我若真是我,只合长如此。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陈与义: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
宋朝戴复古:欲从高处赏新秋,上尽层坡更上楼。天地无穷吾辈老,江山有恨古人休。宁随狡兔营三窟,且跨飞鸿阅九州。忆著当年杜陵老,一生飘泊也风流。
飘泊放浪的生活是值得羡慕的。
回应 2018-11-14 17:54
-
smile (旅行是为了做梦,像梦一样自由)
古事记:正朝向着尾张国的一方,尾津崎的一棵松树啊。一棵松树,要是你是个人的话,就让你佩上大刀,穿上衣服。一棵松树啊。 王质《山行即事》: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在广阔而深蓝的天空中流动着的浮云,一面来来往往,一面在相互谈论着需要阴下去,还是要放晴的问题。 中国诗和世界所有的诗一样,很多都是用某种形式的比喻构成的。比喻的巧妙与否,往往决定全诗的价值。 尽可能避用露骨、粗暴的表达方法,而用间接形式诉...2018-11-14 17:54
古事记:正朝向着尾张国的一方,尾津崎的一棵松树啊。一棵松树,要是你是个人的话,就让你佩上大刀,穿上衣服。一棵松树啊。
王质《山行即事》: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在广阔而深蓝的天空中流动着的浮云,一面来来往往,一面在相互谈论着需要阴下去,还是要放晴的问题。
中国诗和世界所有的诗一样,很多都是用某种形式的比喻构成的。比喻的巧妙与否,往往决定全诗的价值。
尽可能避用露骨、粗暴的表达方法,而用间接形式诉说自己的感情,是中国文学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种传统可以上溯到儒家对《诗经》的解释:温柔敦厚诗教也。倘若偶然见到诗中一二平凡的字句,也可能细细地反复吟味之后,会发现深奥曲折的表现,那么,更其尊敬有加。这一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然而,价值最高的莫如出于漫不经意之中,实则蕴藏深厚情感的诗句。
魏阮籍的“穷途之哭”。阮籍独个儿驱车而行,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前无去路,在他而言,虽是可能在某一天发生的事件上,惟仍是绝望的具体表现。他的人生,实际亦如此,一切的事情都突然在目前断绝了,他惟有向后退和恸哭,而无在绝路上向前迈进之法。
在阮籍作为绝路而出现者,对杜甫来说,却为一绵延不断的路途。当杜甫自秦州出发,目睹眼前那一无穷尽的路时,一刹那间便自觉到自己是个诗人,不,是不得不为诗人的命运。
五言诗本来就是仿效民歌而产生的,但限于与恋爱有关的方面。南朝的恋爱诗选集《玉台新咏》十卷,所录的仅是这类作品而已。就算到了唐代,也没有原则性的变化。
到了宋代的诗,终于把恋爱推到一隅去,这意味着诗的抒情性质,到唐代变得愈加稀薄起来,理由之一是:称为词的新的韵文形式由唐末开始至五代时兴盛起来。到了宋代更臻于极盛,这种体式,以恋爱为其主要的内容,诗在这方面的一部功能转让给了词,因而有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如此,但诗的抒情性质并未完全失去。恋爱、爱情的咏唱大体上已从诗作中消失这一事实,是跟宋诗特色具有深刻关连的。
中国的诗歌在悠长的期间之中,并非只以恋爱诗为限,悲哀亦可以说是其主题之一。韩愈说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可见他亦承认反映悲哀的文学比歌唱欢愉与快乐更能产生出优秀出色的作品。
宋诗向乐观主义的哲学接近。苏东坡: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沿山而生的竹丛内有村民之家,横着道路的清泉似乎知我口渴似的。
娴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王安石: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我若真是我,只合长如此。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陈与义: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
宋朝戴复古:欲从高处赏新秋,上尽层坡更上楼。天地无穷吾辈老,江山有恨古人休。宁随狡兔营三窟,且跨飞鸿阅九州。忆著当年杜陵老,一生飘泊也风流。
飘泊放浪的生活是值得羡慕的。
回应 2018-11-14 17:54 -
其羽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此外,佛教僧侣们跟普通人同样地去作诗,早在南朝(五世纪)开始便有,在唐朝时也不乏这方面的例子,到了宋代就更加多了。而妇女中亦有作诗的,但跟男子相较起来,人数便少得多。比起唐诗来说,宋诗可以说更属于男子的事,这些现象跟诗的内容并非毫无关系的。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小小的结论。宋诗的作者虽然不应该忽视为数不少的例外,但大体上来说,高级官僚仍占着其主要部分。当然,父亲曾为高官,本身的地位稍低之类也所...2020-05-09 20:03
此外,佛教僧侣们跟普通人同样地去作诗,早在南朝(五世纪)开始便有,在唐朝时也不乏这方面的例子,到了宋代就更加多了。而妇女中亦有作诗的,但跟男子相较起来,人数便少得多。比起唐诗来说,宋诗可以说更属于男子的事,这些现象跟诗的内容并非毫无关系的。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小小的结论。宋诗的作者虽然不应该忽视为数不少的例外,但大体上来说,高级官僚仍占着其主要部分。当然,父亲曾为高官,本身的地位稍低之类也所在多有,但有名的诗人而全属下级的官吏或纯粹的平民,则大抵不易得见。宋代的诗(以及一般来说的文学)的情形可以用以下的比喻来表示,那就是:诗的作家与读者的整体可以绘画成一个三角形,居于顶点的是知名度高的诗人,底边相互靠近的是无名的作家和广大的读者层。这个三角形,跟宋代社会整体的结构约略相似,只是属于社会最下层的农民(小工匠或农奴)由于没有文字方面的知识,姑且不得不从图形的底层割除而已。不过,这个三角形的底边是不断地扩展着的,实际的宋代社会底边不消说远较文学的底边为大,要是跟唐代比较起来,可以推想得到文学的底边定然已有相当程度的扩展。 唐代文人的阶层在社会整体之中,稍偏于中间,诗家之占有社会最上层的人为数不多,因此,贵族或高官不作诗的反而普遍,而在宋代方面,高级官吏就算够不上称为诗人但也很少有不作诗的,写诗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养已经是最一般性的事情了。 引自第162页 回应 2020-05-09 20:03 -
其羽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浦氏又说:“无论在古文,在诗词,都有它们的声调和气势,这种声调和气勢是从语言里模仿得来的,提炼出来的。”他的看法深入透彻,换言之,宋词是构筑在白话的节奏上(即浦氏所谓声调和气势),而按着这节奏排比和点缀“辞藻(多半是文言的词头)而造成的了。我认为南宋诗也有相仿的情形,尤其是杨万里的作品,颇有“在白话里面想”(此亦用浦氏语)而用文言写出来的意趣。例如《冻蝇》云: 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撄挲弄晓晴。 ...2020-05-09 19:35
浦氏又说:“无论在古文,在诗词,都有它们的声调和气势,这种声调和气勢是从语言里模仿得来的,提炼出来的。”他的看法深入透彻,换言之,宋词是构筑在白话的节奏上(即浦氏所谓声调和气势),而按着这节奏排比和点缀“辞藻(多半是文言的词头)而造成的了。我认为南宋诗也有相仿的情形,尤其是杨万里的作品,颇有“在白话里面想”(此亦用浦氏语)而用文言写出来的意趣。例如《冻蝇》云: 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撄挲弄晓晴。 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 还有《寒雀》《秋感》等也可作这类例子看。他的诗之所以与日本的小林一茶(俳句作1763-1827)相似,并非徒然在题材方面,甚而在俗语性方面,即平民大众所用的语言方面,亦多有相类之处。但是,要是多读其诗(特别以绝句为然)时,便不免会觉得他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同类构思的做法太多。在其五言古诗中反而往往会见到些意外的佳作。 引自第204页 回应 2020-05-09 19:35 -
其羽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总之,宋代的诗人,跟对巨大的自然物相同,对小小的生物所抱持着的关心也同样是非常强烈的。像杨万里的塞雀》和《冻蝇》之类的作品即为其例,特别是后者,会令人联想起一茶的俳句来。(译者注:一茶即小林一茶,本名小林弥太郎,是十八至十九世纪时一个著名的日本俳句作家,作品中往往表现出对弱小者以至花草鸟虫的同情与减的爱。)还有,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的促织、周密《西塍秋日即事》中的络纬等,例子甚多。黄庭坚亦有...2020-05-09 19:26
总之,宋代的诗人,跟对巨大的自然物相同,对小小的生物所抱持着的关心也同样是非常强烈的。像杨万里的塞雀》和《冻蝇》之类的作品即为其例,特别是后者,会令人联想起一茶的俳句来。(译者注:一茶即小林一茶,本名小林弥太郎,是十八至十九世纪时一个著名的日本俳句作家,作品中往往表现出对弱小者以至花草鸟虫的同情与减的爱。)还有,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的促织、周密《西塍秋日即事》中的络纬等,例子甚多。黄庭坚亦有“人骑一马钝如蛙”(《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叙》)之句。对于马足迟缓说成如蛙这种比拟,是唐诗之中还很少见的新奇表现方式,而这么样的句子之所以产生,殊非偶然。 160页 至于更详细的规程例如平仄、押韵、对仗等等,宋代也没有什么新出现的东换言之从外在形式上来说,宋诗可说是唐诗的延续,像魏晋诗人们那种开始竞作五言诗,或者唐初(七世纪)时诗人们专心从事于七言诗制作等那种寻求新的形式的热情,已经不可复见。宋代作家就演变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实质的而非外形的。因而,唐诗与宋诗之不同,不是那么显眼地一下子便看得出来,需要更细细地阅读、比较,然后对于它的本质才能逐渐有所了解,而我们若欲解说它,便不会是容易的事。若以文字的演变为例来说,唐诗跟宋诗的不同,并非如金文、篆书与隶书、楷书这些书体之间那么样的分別,而是同用楷书或行书来书写,只因时代之异而风格不同的情形相仿。这种不同,可说是极为微妙的。 引自第179页 回应 2020-05-09 19:26
-
其羽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此外,佛教僧侣们跟普通人同样地去作诗,早在南朝(五世纪)开始便有,在唐朝时也不乏这方面的例子,到了宋代就更加多了。而妇女中亦有作诗的,但跟男子相较起来,人数便少得多。比起唐诗来说,宋诗可以说更属于男子的事,这些现象跟诗的内容并非毫无关系的。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小小的结论。宋诗的作者虽然不应该忽视为数不少的例外,但大体上来说,高级官僚仍占着其主要部分。当然,父亲曾为高官,本身的地位稍低之类也所...2020-05-09 20:03
此外,佛教僧侣们跟普通人同样地去作诗,早在南朝(五世纪)开始便有,在唐朝时也不乏这方面的例子,到了宋代就更加多了。而妇女中亦有作诗的,但跟男子相较起来,人数便少得多。比起唐诗来说,宋诗可以说更属于男子的事,这些现象跟诗的内容并非毫无关系的。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小小的结论。宋诗的作者虽然不应该忽视为数不少的例外,但大体上来说,高级官僚仍占着其主要部分。当然,父亲曾为高官,本身的地位稍低之类也所在多有,但有名的诗人而全属下级的官吏或纯粹的平民,则大抵不易得见。宋代的诗(以及一般来说的文学)的情形可以用以下的比喻来表示,那就是:诗的作家与读者的整体可以绘画成一个三角形,居于顶点的是知名度高的诗人,底边相互靠近的是无名的作家和广大的读者层。这个三角形,跟宋代社会整体的结构约略相似,只是属于社会最下层的农民(小工匠或农奴)由于没有文字方面的知识,姑且不得不从图形的底层割除而已。不过,这个三角形的底边是不断地扩展着的,实际的宋代社会底边不消说远较文学的底边为大,要是跟唐代比较起来,可以推想得到文学的底边定然已有相当程度的扩展。 唐代文人的阶层在社会整体之中,稍偏于中间,诗家之占有社会最上层的人为数不多,因此,贵族或高官不作诗的反而普遍,而在宋代方面,高级官吏就算够不上称为诗人但也很少有不作诗的,写诗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养已经是最一般性的事情了。 引自第162页 回应 2020-05-09 20:03 -
其羽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浦氏又说:“无论在古文,在诗词,都有它们的声调和气势,这种声调和气勢是从语言里模仿得来的,提炼出来的。”他的看法深入透彻,换言之,宋词是构筑在白话的节奏上(即浦氏所谓声调和气势),而按着这节奏排比和点缀“辞藻(多半是文言的词头)而造成的了。我认为南宋诗也有相仿的情形,尤其是杨万里的作品,颇有“在白话里面想”(此亦用浦氏语)而用文言写出来的意趣。例如《冻蝇》云: 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撄挲弄晓晴。 ...2020-05-09 19:35
浦氏又说:“无论在古文,在诗词,都有它们的声调和气势,这种声调和气勢是从语言里模仿得来的,提炼出来的。”他的看法深入透彻,换言之,宋词是构筑在白话的节奏上(即浦氏所谓声调和气势),而按着这节奏排比和点缀“辞藻(多半是文言的词头)而造成的了。我认为南宋诗也有相仿的情形,尤其是杨万里的作品,颇有“在白话里面想”(此亦用浦氏语)而用文言写出来的意趣。例如《冻蝇》云: 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撄挲弄晓晴。 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 还有《寒雀》《秋感》等也可作这类例子看。他的诗之所以与日本的小林一茶(俳句作1763-1827)相似,并非徒然在题材方面,甚而在俗语性方面,即平民大众所用的语言方面,亦多有相类之处。但是,要是多读其诗(特别以绝句为然)时,便不免会觉得他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同类构思的做法太多。在其五言古诗中反而往往会见到些意外的佳作。 引自第204页 回应 2020-05-09 19:35 -
其羽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总之,宋代的诗人,跟对巨大的自然物相同,对小小的生物所抱持着的关心也同样是非常强烈的。像杨万里的塞雀》和《冻蝇》之类的作品即为其例,特别是后者,会令人联想起一茶的俳句来。(译者注:一茶即小林一茶,本名小林弥太郎,是十八至十九世纪时一个著名的日本俳句作家,作品中往往表现出对弱小者以至花草鸟虫的同情与减的爱。)还有,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的促织、周密《西塍秋日即事》中的络纬等,例子甚多。黄庭坚亦有...2020-05-09 19:26
总之,宋代的诗人,跟对巨大的自然物相同,对小小的生物所抱持着的关心也同样是非常强烈的。像杨万里的塞雀》和《冻蝇》之类的作品即为其例,特别是后者,会令人联想起一茶的俳句来。(译者注:一茶即小林一茶,本名小林弥太郎,是十八至十九世纪时一个著名的日本俳句作家,作品中往往表现出对弱小者以至花草鸟虫的同情与减的爱。)还有,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的促织、周密《西塍秋日即事》中的络纬等,例子甚多。黄庭坚亦有“人骑一马钝如蛙”(《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叙》)之句。对于马足迟缓说成如蛙这种比拟,是唐诗之中还很少见的新奇表现方式,而这么样的句子之所以产生,殊非偶然。 160页 至于更详细的规程例如平仄、押韵、对仗等等,宋代也没有什么新出现的东换言之从外在形式上来说,宋诗可说是唐诗的延续,像魏晋诗人们那种开始竞作五言诗,或者唐初(七世纪)时诗人们专心从事于七言诗制作等那种寻求新的形式的热情,已经不可复见。宋代作家就演变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实质的而非外形的。因而,唐诗与宋诗之不同,不是那么显眼地一下子便看得出来,需要更细细地阅读、比较,然后对于它的本质才能逐渐有所了解,而我们若欲解说它,便不会是容易的事。若以文字的演变为例来说,唐诗跟宋诗的不同,并非如金文、篆书与隶书、楷书这些书体之间那么样的分別,而是同用楷书或行书来书写,只因时代之异而风格不同的情形相仿。这种不同,可说是极为微妙的。 引自第179页 回应 2020-05-09 19:26 -
smile (旅行是为了做梦,像梦一样自由)
古事记:正朝向着尾张国的一方,尾津崎的一棵松树啊。一棵松树,要是你是个人的话,就让你佩上大刀,穿上衣服。一棵松树啊。 王质《山行即事》: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在广阔而深蓝的天空中流动着的浮云,一面来来往往,一面在相互谈论着需要阴下去,还是要放晴的问题。 中国诗和世界所有的诗一样,很多都是用某种形式的比喻构成的。比喻的巧妙与否,往往决定全诗的价值。 尽可能避用露骨、粗暴的表达方法,而用间接形式诉...2018-11-14 17:54
古事记:正朝向着尾张国的一方,尾津崎的一棵松树啊。一棵松树,要是你是个人的话,就让你佩上大刀,穿上衣服。一棵松树啊。
王质《山行即事》: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在广阔而深蓝的天空中流动着的浮云,一面来来往往,一面在相互谈论着需要阴下去,还是要放晴的问题。
中国诗和世界所有的诗一样,很多都是用某种形式的比喻构成的。比喻的巧妙与否,往往决定全诗的价值。
尽可能避用露骨、粗暴的表达方法,而用间接形式诉说自己的感情,是中国文学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种传统可以上溯到儒家对《诗经》的解释:温柔敦厚诗教也。倘若偶然见到诗中一二平凡的字句,也可能细细地反复吟味之后,会发现深奥曲折的表现,那么,更其尊敬有加。这一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然而,价值最高的莫如出于漫不经意之中,实则蕴藏深厚情感的诗句。
魏阮籍的“穷途之哭”。阮籍独个儿驱车而行,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前无去路,在他而言,虽是可能在某一天发生的事件上,惟仍是绝望的具体表现。他的人生,实际亦如此,一切的事情都突然在目前断绝了,他惟有向后退和恸哭,而无在绝路上向前迈进之法。
在阮籍作为绝路而出现者,对杜甫来说,却为一绵延不断的路途。当杜甫自秦州出发,目睹眼前那一无穷尽的路时,一刹那间便自觉到自己是个诗人,不,是不得不为诗人的命运。
五言诗本来就是仿效民歌而产生的,但限于与恋爱有关的方面。南朝的恋爱诗选集《玉台新咏》十卷,所录的仅是这类作品而已。就算到了唐代,也没有原则性的变化。
到了宋代的诗,终于把恋爱推到一隅去,这意味着诗的抒情性质,到唐代变得愈加稀薄起来,理由之一是:称为词的新的韵文形式由唐末开始至五代时兴盛起来。到了宋代更臻于极盛,这种体式,以恋爱为其主要的内容,诗在这方面的一部功能转让给了词,因而有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如此,但诗的抒情性质并未完全失去。恋爱、爱情的咏唱大体上已从诗作中消失这一事实,是跟宋诗特色具有深刻关连的。
中国的诗歌在悠长的期间之中,并非只以恋爱诗为限,悲哀亦可以说是其主题之一。韩愈说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可见他亦承认反映悲哀的文学比歌唱欢愉与快乐更能产生出优秀出色的作品。
宋诗向乐观主义的哲学接近。苏东坡: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沿山而生的竹丛内有村民之家,横着道路的清泉似乎知我口渴似的。
娴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王安石: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我若真是我,只合长如此。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陈与义: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
宋朝戴复古:欲从高处赏新秋,上尽层坡更上楼。天地无穷吾辈老,江山有恨古人休。宁随狡兔营三窟,且跨飞鸿阅九州。忆著当年杜陵老,一生飘泊也风流。
飘泊放浪的生活是值得羡慕的。
回应 2018-11-14 17:5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8.1分 90人读过
-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6)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中文大學出版社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论中国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莫等闲 2019-12-16
对词语进行考释并用例子加以罗列,类似于古代的考虑之学,或有裨益,然意义不大。可能这就是他个人或者日本一种流行的治汉学方法吧。观点颇新奇,论证很随意。
0 有用 流水人琴 2019-03-22
前半部分论述较好,比如讲风流、风与云的感伤文学,日本学者对自然是真爱啊,常关注古人的自然观。
0 有用 red_back 2020-07-09
监高考期间用空闲看完的,虽说20万字,实则非常易读。觉得比较好看的有《苏东坡古诗用韵考》《风景的意义》《风与云——中国感伤文学的起源》。用韵考有趣,小川眼光敏锐。风景篇仅仅从一个词入手,却能让人切实体察到六朝人与唐人面对世界相异的感官(语言就是感官的外化),好像突然有了另一双眼,也破除了古诗的铁板一块错觉。《唐宋诗人杂谈》每篇太短,不够尽兴。《风流词义的演变》对教学有帮助,以前也讲风流的多种意思,... 监高考期间用空闲看完的,虽说20万字,实则非常易读。觉得比较好看的有《苏东坡古诗用韵考》《风景的意义》《风与云——中国感伤文学的起源》。用韵考有趣,小川眼光敏锐。风景篇仅仅从一个词入手,却能让人切实体察到六朝人与唐人面对世界相异的感官(语言就是感官的外化),好像突然有了另一双眼,也破除了古诗的铁板一块错觉。《唐宋诗人杂谈》每篇太短,不够尽兴。《风流词义的演变》对教学有帮助,以前也讲风流的多种意思,这篇从历史和观念入手更清晰可感。不太理解小川为什么对拟人法那么有兴趣。 (展开)
0 有用 东西南北之人也 2018-06-02
集中多半先前读过,但还是有激越神思之感
0 有用 京洛少年 2020-05-21
补。最后一章从《敕勒歌》夷歌汉译看中北亚民歌对中国韵文的影响的想法很有意思。
0 有用 过客聪聪 2020-12-31
宋诗如杨万里颇有“在白话里面想”(浦江清语)而用文言写出来的意趣。
0 有用 petit prince 2020-12-05
最喜关于「风景」「风流」和「风与云」梳理的几篇,寻常语词的背后体现出不同时期古人自然观的变化,大概也只有对季节变化极其敏感的日本学者才能察觉到吧。 关于〈敕勒歌〉原文是鲜卑语的考索也颇解人颐,〈苏东坡古诗用韵考〉一篇比较专业,看得半懂不懂。
0 有用 red_back 2020-07-09
监高考期间用空闲看完的,虽说20万字,实则非常易读。觉得比较好看的有《苏东坡古诗用韵考》《风景的意义》《风与云——中国感伤文学的起源》。用韵考有趣,小川眼光敏锐。风景篇仅仅从一个词入手,却能让人切实体察到六朝人与唐人面对世界相异的感官(语言就是感官的外化),好像突然有了另一双眼,也破除了古诗的铁板一块错觉。《唐宋诗人杂谈》每篇太短,不够尽兴。《风流词义的演变》对教学有帮助,以前也讲风流的多种意思,... 监高考期间用空闲看完的,虽说20万字,实则非常易读。觉得比较好看的有《苏东坡古诗用韵考》《风景的意义》《风与云——中国感伤文学的起源》。用韵考有趣,小川眼光敏锐。风景篇仅仅从一个词入手,却能让人切实体察到六朝人与唐人面对世界相异的感官(语言就是感官的外化),好像突然有了另一双眼,也破除了古诗的铁板一块错觉。《唐宋诗人杂谈》每篇太短,不够尽兴。《风流词义的演变》对教学有帮助,以前也讲风流的多种意思,这篇从历史和观念入手更清晰可感。不太理解小川为什么对拟人法那么有兴趣。 (展开)
0 有用 京洛少年 2020-05-21
补。最后一章从《敕勒歌》夷歌汉译看中北亚民歌对中国韵文的影响的想法很有意思。
0 有用 既望君 2020-05-17
日本学者儒雅又严谨,学术风范令人向往。印象深刻的是开头几个标题起得也忒好了:“风与云——中国感伤文学的起源”,“大自然对人 类怀好意吗——宋诗的拟人法”,“诗的比喻——工拙与雅俗”,都很有意思,提供了些读诗新视角。 应该是一本论文集成,感觉不用专门买书来读,但是翻翻还是很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