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张允和的半生志业与一世情怀
昆曲传承的民间血脉和活态记忆
………………………………………………………………………………
曲友同期,伶-人-往事,文人雅集,名流过从
珍贵丰富的昆曲剧目,妙趣撗生的自制曲谜,意味隽永的昆坛轶事
…………………………………………………………… …………………
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创社简史
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种是如何被保护和流传下来的
【不懂戏的人也可以看】
周恩来、陈叔通、张奚若、钱昌照、叶圣陶、雷洁琼、赵朴初、张伯驹、郑振铎、王昆仑、顾颉刚、俞平伯、王力、朱家溍、朱德熙、丁西林、倪征燠、匡亚明、赵景深……
这里有这些名人的身影,以及他们与昆曲的情缘。
……………………………………………………………………
从“家庭妇女”到“活动家”“外交家”,
从舞台上的“丑丫头”到书房里的“学术范”……
日记里的点滴日常,呈现一个不...
张允和的半生志业与一世情怀
昆曲传承的民间血脉和活态记忆
………………………………………………………………………………
曲友同期,伶-人-往事,文人雅集,名流过从
珍贵丰富的昆曲剧目,妙趣撗生的自制曲谜,意味隽永的昆坛轶事
…………………………………………………………… …………………
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创社简史
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种是如何被保护和流传下来的
【不懂戏的人也可以看】
周恩来、陈叔通、张奚若、钱昌照、叶圣陶、雷洁琼、赵朴初、张伯驹、郑振铎、王昆仑、顾颉刚、俞平伯、王力、朱家溍、朱德熙、丁西林、倪征燠、匡亚明、赵景深……
这里有这些名人的身影,以及他们与昆曲的情缘。
……………………………………………………………………
从“家庭妇女”到“活动家”“外交家”,
从舞台上的“丑丫头”到书房里的“学术范”……
日记里的点滴日常,呈现一个不一样的“最后的闺秀”。
昆曲日记(修订版)的创作者
· · · · · ·
-
欧阳启名 编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安徽合肥人,自小随父生长于苏州,曾祖为晚清重臣、淮军将领张树声。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冀牖,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允和是“张家十姐弟”中的“二姐”,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又与元和(昆曲名伶顾传玠的夫人)、兆和(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充和(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被海内外并称为“合肥四姊妹”。允和1932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结婚后随周有光留学日本、游历美欧。新中国成立后,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1956年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编辑《社讯》并演出昆曲剧目。八十六岁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凝聚亲情,互通声气。晚年出版《最后的闺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昆曲日记》《曲终人不散》等多部作品,风行海内外。...
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安徽合肥人,自小随父生长于苏州,曾祖为晚清重臣、淮军将领张树声。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冀牖,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允和是“张家十姐弟”中的“二姐”,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又与元和(昆曲名伶顾传玠的夫人)、兆和(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充和(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被海内外并称为“合肥四姊妹”。允和1932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结婚后随周有光留学日本、游历美欧。新中国成立后,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1956年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编辑《社讯》并演出昆曲剧目。八十六岁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凝聚亲情,互通声气。晚年出版《最后的闺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昆曲日记》《曲终人不散》等多部作品,风行海内外。
目录 · · · · · ·
《昆曲日记》正文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附录一:曲人名录
附录二:北京昆曲研习社大事记
一份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
——读《昆曲日记》…………………………………楼宇烈
待等时来风便
——写在《昆曲日记》即将出版之际…………………………… 胡 忌
永远不落的彩虹 …………………………………………………………许宜春
奇人奇书 ………………………………………………………金家昆、余心正
后记 ……………………………………………………………………欧阳启名
跋 …………………………………………………………………………周有光
出版说明
合肥张家世系简表
常州周家世系简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2月15日 “是不是可以说,昆曲是继承唐诗、宋词、元曲的一线系统而又加上南戏成为一个中国戏曲的主流(诗、词、歌、赋、曲的韵文的总汇)。所谓昆腔是昆山魏良辅把她揉合在一起,她雄踞中国剧坛有三百年之久。” …… 7月8日 漫谈昆曲 …… 魏良辅,号尚泉,原籍江西豫章,寄居江苏昆山。著有《曲律》专谈各种声腔。 魏良辅先学唱北曲(并未学好,唱不过人家),后来研究南曲。十年不下楼,琢磨唱腔,吸收了当地民歌和当时余姚、弋阳、海盐三腔的优点,创造了一种细腻婉转的“水磨腔”。乐器以笛子为主,把南北的管、弦乐组织在一个乐队里(南方管乐,北方弦乐),成为江南流行的剧种,后来流行到全国。 …… 南方戏(南戏,又叫传奇)之祖: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杀狗劝夫、琵琶记。北杂剧:单刀会,北弦索调改为南曲的《西厢记》 昆曲的剧作家和剧本 这里仅仅谈魏良辅创造新腔以后的新作家(界限),没有提到改为昆曲的南戏(又叫传奇)和北杂剧。 一、早期 约16世纪中-17世纪初,特点:典雅 梁辰鱼《浣纱记》 汤显祖《牡丹亭》 临川四梦:紫钗记 还魂记(牡丹亭) 南柯记 邯郸记 二、中期 约16世纪末-17世纪,特点:通俗 李玉《占花魁》一人永占:一棒雪 人兽关 永团圆 占花魁 朱素臣《十五贯》从《双熊梦》到《十五贯》 李渔 《风筝误》 戏剧理论《闲情偶寄》 “十种曲”:慎鸾交 奈何天 风筝误 三、晚期 17世纪中-18世纪初“南洪北孔”:南洪是洪昇,浙江钱塘人,北孔是孔尚任,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 洪昇:《长生殿》(昆曲到此,达到最高潮) 孔尚任:《桃花扇》 无名氏 《千钟禄》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不提防流年值乱离 昆曲的三元素: 文词:昆曲语言是是诗的语言。文词的组合有一定的格律和形式。 (一)韵文和白话 曲子:包括引子、全曲、过曲、尾...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9页 -
汤的词曲并茂,不落窠臼,才气磅礴。举例:以《游园惊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为例,与动作密切配合:1.“晴丝”,晴天的蛛丝;2.柳丝;3.头发(梳妆,有一个身段:“春如线”,小姐以发打结,春香撩去梳子上的一根头发);4.情丝,曲曲传情,文思纤细如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956年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昆曲日记(修订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昆曲日记(修订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张允和与她的《昆曲日记》

读张允和 《昆曲日记》札记 之二 曲社小友

读张允和《昆曲日记》札记 之一 张家父亲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语文出版社 (2004)8.2分 306人读过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8.9分 8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合肥张家作品合集 (曼殊)
- 一位侍书者的花心书架 (徯澍)
- 昆曲书单(百花书局版) (万壑听松)
- 五百页以上的大部头阅读 (嘘!)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2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昆曲日记(修订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曼殊 2017-12-09 16:52:18
毛边本,900页,一页页看过去。很感慨,看到了张家人对昆曲的感情缘分,曲人对昆曲的担忧思虑,至死追随,还有伶人的颠沛流离,晚景凄凉。近代知识分子与昆曲的关系仍是值得关注的,与明代士大夫的趣味是相似的。
3 有用 主婦的日子 2020-02-17 18:58:43
1. 第一页允和照片下的出生年份误写为1901年,应为1909年。2. P899 合肥张家世系简表里中 充和的出生年份误写为1914年,应为1913年。3.前面的照片不少是大合影,下面标示的人名很难对得上照片里的人。如第三张照片,即周有光的右页,说是“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人,根本无法把名字和人对上。伊克贤到俞平伯(可以认出)中间有4位,但我各种数法,也无法准确数出4人。建议以后这... 1. 第一页允和照片下的出生年份误写为1901年,应为1909年。2. P899 合肥张家世系简表里中 充和的出生年份误写为1914年,应为1913年。3.前面的照片不少是大合影,下面标示的人名很难对得上照片里的人。如第三张照片,即周有光的右页,说是“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人,根本无法把名字和人对上。伊克贤到俞平伯(可以认出)中间有4位,但我各种数法,也无法准确数出4人。建议以后这样的大合照,人名按照片上人物的位置而排列,现在电脑排版很简单的事。 (展开)
0 有用 玫瑰天雪地 2022-07-23 12:06:57
之前对昆曲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舞台演出上,顺着她的日记,我慢慢观察幕后的昆曲是如何发展的。看到她有诸多朋友相和,绝非“一曲微茫”,我想,她与充和到底还是不一样的。
1 有用 徯澍 2019-10-20 20:15:58
张允和
0 有用 一把青 2020-11-22 12:45:12
19年江苏书展发现这本书,断断续续到今日才读毕。为我对昆曲的很多疑问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