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走向文明之路是一个长期、坎坷和复杂多样的历程。这个文明经历了环境剧变的挑战、复杂社会的兴衰、社会冲突和政治纷争、出乎意料的社会转型和外来影响。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中国性”(Chineseness)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也难以彻底了解古代“中国性”的一切详情。而且,需要研究的问题永远比答案多。这本书有助于打开一扇窗口,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8000多年来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小村落一步步转变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我们称之为中国。
作者简介 · · · · · ·
刘莉,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著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合著)等。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考古随笔》、《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合著)等。
目录 · · · · · ·
前言 1
第一章 中国考古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期 (20世纪20〜40年代)⋯3
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1950 年至今)10
诠释 18
中国的国际合作研究 21
· · · · · · (更多)
前言 1
第一章 中国考古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期 (20世纪20〜40年代)⋯3
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1950 年至今)10
诠释 18
中国的国际合作研究 21
结论 22
第二章 环境和生态 25
地 理 27
河流系统 29
生态区划 31
古气候、古环境和人类适应 31
结论 42
第三章 更新世和全新世之交的采食者和集食者(24000〜9000 cal.BP) 45
自然环境和人类的调适 47
问题和术语 49
华北地区更新世末期的采食者 51
华北地区全新世早期的集食者 56
华中和华南的更新世采食者 62
中国中部的全新世集食者 65
小结 69
中国陶器的起源 69
东亚区域背景下的陶器起源 72
定居在中国的出现 75
中国其他地区的过渡 78
结论 78
第四章 动植物的驯化 81
植物的驯化 83
块茎类植物 100
动物的驯养 104
动物驯化的次级产品 124
驯化的动因 127
结论 129
第五章 迈入新石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定居和食物生产(7000 BC〜5000 BC) 131
确定定居与生业策略 135
中国东北与北方地区 137
兴隆洼文化(6200 BC ~ 5200 BC) 138
长江流域 162
华南地区 171
讨论 173
结论 177
第六章 社会不平等的出现:新石器时代中期(5000 BC〜3000 BC) 179
辽河流域 183
黄河流域 194
长江流域 207
华南地区 216
结论 219
第七章 早期复杂社会的兴起和衰落:新石器时代晚期(3000 BC〜2000 BC) 223
黄河流域 228
东北地区 247
长江流域 248
中国南部和西部地区 257
第八章 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二里头和二里岗(1900/1800 BC〜1250 BC ) 263
方法和定义 266
寻找夏朝 271
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头国家 274
二里头国家的近邻 285
二里岗文化和二里岗国家 289
二里岗扩张的后果:中商的分权化 302
结论 306
第九章 公元前二千纪早期北方边疆及其周边地区的青铜文化⋯⋯ 309
环境因素与文化背景 314
夏家店下层文化 315
朱开沟文化 325
齐家文化 335
四坝文化 346
结论 358
第十章 晚商王朝及其周邻(1250 BC〜1046 BC) 365
研究问题 367
商人的世界 370
殷墟:晚商都城遗址 371
商及其周邻 377
讨论和结论 405
第十一章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 409
阐释中国 411
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 413
中国文明与文化认同的形成 415
复杂社会的兴衰 416
结论 418
附录 421
参考文献 425
后记 51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些新时期时代文化(比如陶寺、两城镇和良渚)是否可被称为国家尚有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学家相信他们就是国家。……在我们看来,判定哪些新石器时代文化符合国家的标准并不重要,这些论断基于如何对国家这一概念进行定义。作为一个考古学家,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关这些复杂社会是如何发展、运转和改变的信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61页 -
偃师商城 | 在二里头四期晚段,一组被夯土城墙(4万平方米)环绕的大型宫殿群在二里头东北6公里的偃师修建,宫殿群所在的区域被称作“宫城”。之后又有一圈夯土城墙(80平方米)在它周围修筑,这块围起来的区域被考古学家称作“小城”。最后,第三重城墙即外城城墙(厚17~21米)相继营建,被称作“大城”,这样整个遗址形成一个大型防御城市(200万平方米)(图8.8,A)。偃师商城早期地层出土的遗物融合了二里头和过渡类型的文化因素,所谓过渡类型就是下七垣(或先商)和二里岗(或早商)类型之间的特殊阶段;晚期地层则主要属于二里岗文化。在城内有大型的仓储设施、陶器作坊、青铜器作坊、居民区和墓葬。宫城被分成三个区:南部的宫殿区,有至少6个大型建筑;中部的祭祀区(约3000平方米),发现大量植物、人骨及猪、黄牛、羊、狗、鹿、鱼的骨骼;北部是一个人工水池,通过排水系统连接城外水系(图8.8,B)(杜金鹏2003,2006;王学荣2002)。从大型防御工事的修建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举行来看,偃师商城显然具有特殊的军事和礼仪功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里岗文化和二里岗国家 289
> 全部原文摘录
中国考古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考古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DawnS】【原创编译】刘莉,陈星灿著《中国考古学》 最终章: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文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译者按:本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去年5月新出版的,列入Cambridage World Achaeology,该丛书更多书目可参见:http://www.cambridge.org/cn/knowledge/series/series_display/item3937348/Cambridge-World-Archaeology/?site_locale=zh_CN&utm_source=cambridge&utm_medium... (展开)> 更多书评 3篇
-
以上PPT是我从个人角度整理的资料,每段资料的出处已在后面标明,希望有助于大家阅读这本书。这些PPT还有大量亟待补充、完善和纠正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2021-03-01 14:08:01 11人喜欢
-
恨嫁少女獨孤冰 (冷静,冷静,只有冷静,才是冰冰)
偃师商城 | 在二里头四期晚段,一组被夯土城墙(4万平方米)环绕的大型宫殿群在二里头东北6公里的偃师修建,宫殿群所在的区域被称作“宫城”。之后又有一圈夯土城墙(80平方米)在它周围修筑,这块围起来的区域被考古学家称作“小城”。最后,第三重城墙即外城城墙(厚17~21米)相继营建,被称作“大城”,这样整个遗址形成一个大型防御城市(200万平方米)(图8.8,A)。偃师商城早期地层出土的遗物融合了二里头和过渡类型的文...2020-01-27 15:37:29 3人喜欢
偃师商城 | 在二里头四期晚段,一组被夯土城墙(4万平方米)环绕的大型宫殿群在二里头东北6公里的偃师修建,宫殿群所在的区域被称作“宫城”。之后又有一圈夯土城墙(80平方米)在它周围修筑,这块围起来的区域被考古学家称作“小城”。最后,第三重城墙即外城城墙(厚17~21米)相继营建,被称作“大城”,这样整个遗址形成一个大型防御城市(200万平方米)(图8.8,A)。偃师商城早期地层出土的遗物融合了二里头和过渡类型的文化因素,所谓过渡类型就是下七垣(或先商)和二里岗(或早商)类型之间的特殊阶段;晚期地层则主要属于二里岗文化。在城内有大型的仓储设施、陶器作坊、青铜器作坊、居民区和墓葬。宫城被分成三个区:南部的宫殿区,有至少6个大型建筑;中部的祭祀区(约3000平方米),发现大量植物、人骨及猪、黄牛、羊、狗、鹿、鱼的骨骼;北部是一个人工水池,通过排水系统连接城外水系(图8.8,B)(杜金鹏2003,2006;王学荣2002)。从大型防御工事的修建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举行来看,偃师商城显然具有特殊的军事和礼仪功能。 引自 二里岗文化和二里岗国家 289 「80平方米」疑當作「80万平方米」。
回应 2020-01-27 15:37:29
-
溪云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中华民族的概念已经等同于国家,最好的描述就是费孝通提出的“多元一体”(费孝通1989)。正如费孝通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数千年间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个行程过程是融合的过程,它以华夏-汉族为核心。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36 “华夏”的概念究竟如何理解?待查2017-12-06 21:18:02
-
溪云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宾福德提出的“采食者-集食者”模式有助于我们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分析狩猎采集者的应对策略。 “采食者策略”:如果全年都可以在不同地点获得适当数量的资源,狩猎采集者们倾向于经常更换居住营地,一地资源用尽后搬到另一地点。特征是居住地的高度移动性,缺乏深度资源获取,相对简单和一般性的获取技术以及缺乏储藏设施。 集食者策略:如果资源的季节性很强,有时会稀缺甚至难以获得,狩猎采集者就会采取一种更复杂的策略,...2018-01-04 21:04:09
宾福德提出的“采食者-集食者”模式有助于我们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分析狩猎采集者的应对策略。
“采食者策略”:如果全年都可以在不同地点获得适当数量的资源,狩猎采集者们倾向于经常更换居住营地,一地资源用尽后搬到另一地点。特征是居住地的高度移动性,缺乏深度资源获取,相对简单和一般性的获取技术以及缺乏储藏设施。
集食者策略:如果资源的季节性很强,有时会稀缺甚至难以获得,狩猎采集者就会采取一种更复杂的策略,组织小规模的任务组去收集食物资源,带回营地并储藏,以度过食物匮乏季节。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居住营地,从居住地以外地区以储备为目的获取食物,更复杂和专业化的获取技术,以及食物储藏设施的出现。
简单→复杂
回应 2018-01-04 21:04:09 -
溪云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新石器时代”这一概念…在过去一般被认为具有某些物质文化特征,其中包括磨制石器、陶器、驯化植物和动物以及定居。但将一个复杂的概念简化成特殊文化因素的名单,似乎把这些因素凑齐就足以将某遗存定义为新石器时代,这总是危险的,因为没有一套统一特征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文明”的定义也是如此,城址,文字,冶金术等概念打包】因此在以全球为背景的对新石器时代概念的新的应用中,经常更关注经济过程,也就是食...2018-01-04 21:34:07
“新石器时代”这一概念…在过去一般被认为具有某些物质文化特征,其中包括磨制石器、陶器、驯化植物和动物以及定居。但将一个复杂的概念简化成特殊文化因素的名单,似乎把这些因素凑齐就足以将某遗存定义为新石器时代,这总是危险的,因为没有一套统一特征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文明”的定义也是如此,城址,文字,冶金术等概念打包】因此在以全球为背景的对新石器时代概念的新的应用中,经常更关注经济过程,也就是食物生产方式,而非某些特定的技术发明。参照这一对新石器时代概念的新认识。我们在这里讲的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指的是一种经济变革,即人们开始采取与狩猎采集者群体不同的食物获取方式。其中尤其包括对植物和动物的驯化。这一新的经济方式伴随着一系列在工具技术、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方面的变化。……使用“后旧石器时代”这一术语来描述中国境内更新世至全新世过渡时期的物质遗存。
回应 2018-01-04 21:34:07 -
溪云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以植物为孱和料的陶器比夹砂陶器要轻得多,它们还能更好地隔热而非导热,如果陶器再施有陶衣的话,隔热性就会更强。以植物为孱和料的陶器的这些特性最适合用加入烧热的石头的方法烹煮食物。 P72 在长江流域,植物孱和料陶器被矿物孱和料陶器取代,正与栽培稻在植物中日益重要同步发生。与北美东南部考古所见现象一致。当矿物孱和料陶器流行时,栽培谷物已经成了主要食物,并产生了相应的炊煮方法。 【临淄齐故城镜范里观察到有...2018-01-06 15:28:30
以植物为孱和料的陶器比夹砂陶器要轻得多,它们还能更好地隔热而非导热,如果陶器再施有陶衣的话,隔热性就会更强。以植物为孱和料的陶器的这些特性最适合用加入烧热的石头的方法烹煮食物。
P72 在长江流域,植物孱和料陶器被矿物孱和料陶器取代,正与栽培稻在植物中日益重要同步发生。与北美东南部考古所见现象一致。当矿物孱和料陶器流行时,栽培谷物已经成了主要食物,并产生了相应的炊煮方法。
【临淄齐故城镜范里观察到有水稻植硅体,应为用稻壳做孱和料,增加膨胀系数&隔热性?】
关于陶器在世界范围内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第一种是建筑假说(认为制陶是与早期建筑同时产生的),第二种是厨房假说(认为陶器是作为厨房中的盛器被发明出来的),第三种是资源利用加强假说(认为陶器的出现是适应性生业策略的一部分,是用来应对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这一过渡期中发生的环境和食物资源变化的)。中国考古资料中的陶器遗存似乎支持第二和第三种假说。【第一种观点是把红烧土墙和早期墙砖当作制陶起源?世界各地最早出现的烧陶类型存在差异?】
回应 2018-01-06 15:28:30
-
以上PPT是我从个人角度整理的资料,每段资料的出处已在后面标明,希望有助于大家阅读这本书。这些PPT还有大量亟待补充、完善和纠正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2021-03-01 14:08:01 11人喜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9.4分 30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2009-2021年【凤凰网年度好书】 (木晨)
- 2017年出版部分历史书籍 (納蘭逸蕭)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万圣书园浏览书目 (Machiavellicn)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考古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恨嫁少女獨孤冰 2020-01-28 19:04:46
作為一本概論性書籍內容非常豐富,觀點和解釋亦有獨到之處;當我看到我自己對於「中國性」的某些觀點和書中提到的張光直先生的「精神觀念上的中國-瑪雅文化連續體」暗合時也是有一絲絲欣喜的...美中不足的是:校對可能忽略了圖片,導致大部分謬誤疏漏都出現在地圖上;此外自創和通行的術語混雜使用導致論述變得不易理解,若能完全使用自創體系當可清楚許多;「新石器化」期間的很多描述偏程式化,解釋卻各異,恐怕附以更多數據... 作為一本概論性書籍內容非常豐富,觀點和解釋亦有獨到之處;當我看到我自己對於「中國性」的某些觀點和書中提到的張光直先生的「精神觀念上的中國-瑪雅文化連續體」暗合時也是有一絲絲欣喜的...美中不足的是:校對可能忽略了圖片,導致大部分謬誤疏漏都出現在地圖上;此外自創和通行的術語混雜使用導致論述變得不易理解,若能完全使用自創體系當可清楚許多;「新石器化」期間的很多描述偏程式化,解釋卻各異,恐怕附以更多數據和表格會更佳。另有一些疑問或者不太贊同的點:青銅技術西來說似成定論,然中原使用的塊範法與西方的失蠟法不同,且書中承認新疆地區出土遺物有缺環,全書給出的線索不足以支持此說;分子人類學材料總是只取線粒體,潛台詞要求被研究樣本的社會架構有足夠的「母系性」;仍使用相當多過時的體質人類學論述,如「蒙古人種」。 (展开)
2 有用 哈哈 2021-03-17 14:23:21
或可认为是以一种延续张光直范式的——人类学的、比较的、综合的考古学方式对“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这一历史区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历史图景的重新描绘。 读完,真想把书中罗列的“橡子,榛子,山核桃,黍,栗,粟,薏米,芡实,紫苏”都尝一遍。
3 有用 阿道克 2019-10-29 22:37:57
对爱好者非常友好的大综述,我想给十分
10 有用 久道 2018-01-06 17:19:04
说实话,没有达到期待值,感觉很平淡,都是对已有资料的介绍,并不深入,也没有太多新颖的观点。比较新的一个说法是,《史记》中商王世系只是一个单线条,其实当时有很多个“首都”和平行存在的“王室”,只是商王室斗争胜利了,所以留下个单线条的谱系,其它“王室”的资料就消失了。早期商朝频繁的迁都,被解释为多个政治中心的并存。这个说法,脑洞比较大,但真的不符合甲骨所见商人的政治结构。
1 有用 icarus 2020-01-31 15:44:35
读了第六章开始的后半本。强调环境、技术、资源在聚落兴衰、国家形成和扩张中的作用,较少采用类型学、地层学方法,体现1990年代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倾向。
0 有用 吕归尘 2022-05-17 17:25:36
极好的入门书,作者理念相对保守,不偏不倚地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到晚商中华大地各史前文化的由来、特点以及一些待研究的问题,较为重视农业、环境、地理对文明演进的影响。看完总算搞清了什么文化是什么,什么文化有什么遗址,什么文化与什么文化是什么关系……
0 有用 穆霒 2022-05-14 14:53:10
综合性,框架式的观照,适合入门使用。待读完另一本再比较评价。
0 有用 Neptune 2022-05-12 23:05:15
校友老师写的,人类学、比较的综合的视角很突出,属于是特色。 对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科技考古研究方法写的很详细,学术化但又适合普及,初读之时没注意此处,如今再读真的很懊悔当时为什么不好好看。 相关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为解读考古学材料提供了新解释,较为灵活,值得深思。
0 有用 肆方風 2022-04-22 13:47:04
梳理很清晰,对于回顾早期考古学文化是一个比较不错的资料。在部分争议上没有太多的提及和辨析,两位老师也是直接选择了自己偏向的观点~更进一步的学习还是要去看看相关文章
0 有用 葑廬 2022-03-29 15:27:11
不少地方有新意,超越国界的视角和关注政治维度也是继承了张先生的遗志。但脉络不连贯,例如从采集经济到培育作物的转变就不是很清楚,农业与陶器之间的互动形塑也欠缺关联,还有冶金术的传播,也写得不明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