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红楼真梦(套装上下册)》内容接续原著第120回之后,内容描写贾宝玉出家后成仙得道,林黛玉魂归仙位,玉帝慈悲赐二人成婚;薛宝钗“教子成名”,被玉帝封为“真妃”,钗、黛二人终“效女英娥皇之例”;宝玉在人间和天宫都身居高位,权倾人间、天宫、地府三界,不仅庇佑父兄子侄非公即卿、出将入相,而且把祖父祖母等由酆都都接到“太虚真境”(即原太虚幻境)团圆,全家富贵无边,其乐融融。书结尾处特别交代,贾府家运世代绵长,“方兴未艾”。总之,“真梦”把“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一面发展到极点,完全背离了原著“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语)的悲剧意味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有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那就是白话长篇小说续书。明、清以来,凡是有些影响的,尤其是那些称得上“名著”“奇书”的小说,都会有“续作”出现。简言之,就是在某部小说问世后,就有人依傍它的人物、故事,以原著为基础进行再创作,从而形成与原著既有联系,又独立成书的新作品。这种同一题材的故事多种敷衍生发的文学现象,就是“续书”。
白话长篇小说的续书现象是伴随通俗文学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当长篇小说在宋、元之际已蔚为大观之后,到明代就已经有续作出现,到了明中叶,续书现象空前发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明代“四大奇书”的出现和流布,极大地推动通俗文学包括白话长篇小说的繁荣,直接带动小说续书的繁盛,到明末清初则出现了续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如果说明代的续书还主要围绕那些较有影响的名著、佳作等,到了清代则打破了这种习约,许多普通的白话长篇小说也都成了续叙的对象,而且从初时的“一书一续”发展为“一书多续”,甚至出现了“一续再续”的现象。当然,从总体上说,大多数续作比起原著来,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造诣都难以望其项背。
较早注意到续书现象并加以分析批评的是清康熙间的刘廷玑。他在所著的《在园杂志》第三卷中这样指出:“近来词客稗官家,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著为后书副之,取其易行,竟成习套。有后以续前者,有后以证前者,甚有后与前绝不相类者,亦有狗尾续貂者。”他还指出:“……作书命意,创始者倍极精神,后此纵佳,自有崖岸,不独不能加于其上,即求媲美并观,亦不可得。”在这里,刘廷玑以批评家的眼光,对白话长篇小说续书这种文学现象大胆臧否,虽然有所偏颇,却也难能可贵。
白话长篇小说续书现象从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参差不齐却层出不穷,良莠不一却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一是“续书”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续作”“仿作”的传统;二是“续书”迎合通俗文学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顺应了人们诸如喜欢“大团圆”、因果报应等文化欣赏心理;三是续书作者与书贾结合,借助已流传于世、受到欢迎的小说的声誉和影响力,附骥续貂、谋利赚钱,形成了商业化、高效率的续书经营运作机制。
在众多的白话长篇名著中,曹雪芹的《红楼梦》由于独特的主题和艺术构思,使其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在当时和后世都广泛传播、影响巨大,无疑是绝佳的被续叙的对象,因此成为续作最多的小说名著。据不完全统计,存世的《红楼梦》续书有四十多部,直到当下仍时有续作出现。这些续作在对原著进行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围绕贾府的兴与衰,宝、黛的分与合,以及对钗、黛或抑或扬等,对原著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思想意义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释读;对原著所描写的悲剧世界、悲剧人物、悲剧结局,或发挥、发展,或背离、翻案,不仅带给读者多样的思想和艺术享受,而且丰富和拓展了《红楼梦》文化的意蕴和内涵。在这里,我们将几部《红楼梦》续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的一个单元出版,以满足许多读者对《红楼梦》续作的渴望心理。对于有的书中的一些消极的东西,相信读者自会加以鉴别。
《红楼真梦》内容接续原著第一百二十回之后,内容描写贾宝玉出家后成仙得道,林黛玉魂归仙位,玉帝慈悲赐二人成婚;薛宝钗“教子成名”,被玉帝封为“真妃”,钗、黛二人终“效女英娥皇之例”;宝玉在人间和天宫都身居高位,权倾人间、天宫、地府三界,不仅庇佑父兄子侄非公即卿、出将入相,而且把祖父祖母等由酆都都接到“太虚真境”(即原太虚幻境)团圆,全家富贵无边,其乐融融。书结尾处特别交代,贾府家运世代绵长,“方兴未艾”。总之,“真梦”把“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一面发展到极致,完全背离了原著“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语)的悲剧意味的主题。
《红楼真梦》的作者郭则法(1881—1947)福建闽侯人,字啸麓,号蛰云,清光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著述颇丰。
0 有用 ♬ 2022-04-25 20:43:35
比起红楼梦是续貂,比起其他尚可
0 有用 去冰三分糖 2024-08-05 15:10:08 浙江
感觉简介不对劲,我看感觉是红楼梦的同人文的感觉,也没有续写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