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一部杂文集。话题大多涉及他对生活方式、电影等媒体的看法以及国外见闻的思考。他从身边小事入手,以犀利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电光石火般让人幡然惊醒。我们在他的精神家园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领悟着他思考的姿态、深切的人文关怀、平实豁达而宽容的理性精神。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我的精神家园的创作者
· · · · · ·
-
王小波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小波(1952—1997)
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云南插队。后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3年在北京当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86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从没有人像他那样有无数青年自愿充当其“门下走狗”。他的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现代汉语小说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的杂文,幽默中充满智性,为读者打开一条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轻人奉为精神偶像。
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代表作有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小说《黄金时代》...
王小波(1952—1997)
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云南插队。后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3年在北京当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86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从没有人像他那样有无数青年自愿充当其“门下走狗”。他的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现代汉语小说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的杂文,幽默中充满智性,为读者打开一条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轻人奉为精神偶像。
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代表作有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小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其中《黄金时代》《未来世界》分别获第十三届、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编剧奖。
目录 · · · · · ·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有关天圆地方
我的精神家园
优越感种种
诚实与浮嚣
极端体验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文明与反讽
卖唱的人们
北京风情
环境问题
有关贫穷
驴和人的新寓言
愚人节有感
皇帝做习题
百姓·洋人·官
虚伪与毫不利己
奸近杀
写给新的一年(一九九六年)
写给新的一年(一九九七年)
工作与人生
卡拉OK和驴鸣镇
从Internet说起
外国电影里的幽默
电影·韭菜·旧报纸
商业片与艺术片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
电脑特技与异化
旧片重温
为什么要老片新拍
欣赏经典
好人电影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
有关爱情片
承认的勇气
明星与癫狂
另一种文化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电视与电脑病毒
域外杂谈·衣
域外杂谈·食
域外杂谈·住
域外杂谈·行
域外杂谈·盗贼
域外杂谈·农场
域外杂谈·中国餐馆
文化的园地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打工经历
门前空地
在美国左派家做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海明威在《钟为谁鸣》里说过这个意思: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但这个想法我觉得陌生,我就盼着别人倒霉。五十多年前,有个德国的新教牧师说: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众所周知,这里不是纳粹德国,我也不是新教牧师。所以,这些话我也不想记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从Internet说起 -
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不值得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我同意他的意见,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一种,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我的精神家园"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我的精神家园"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的精神家园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87 条 )



南都:纪念王小波,争当自由人
论坛 · · · · · ·
这么多版本,有什么不一样吗? | 来自1234564 | 4 回应 | 2022-11-25 14:58:2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2 )
-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9.1分 70515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9.0分 9117人读过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9.0分 4651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8.3分 232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37°暖书单(一) (37°暖)
- 待看非虚构 (Haru)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我的精神家园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StanC 2020-01-20 20:05:52
谈人,谈社会,谈电影,谈文化,谈衣食住行,二十几年前的杂文仍极具前瞻性和代表性。幽默,流畅又有深度,很羡慕当年能在《三联生活周刊》里看到小波的读者,也很怀念那个时代。
1 有用 酒不能喝 2018-11-11 10:25:30
看得出来,王小波这人是超前的,对于当年的中国状况来说。也说明那时候的中国人思想是有多么的封闭,感觉这本该是正常人该有的思维方式,特殊的年代让大多数人失去了基本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洞察世事的能力最主要的基础就是要有见识,没见识就看不透。
2 有用 三虎 2021-07-02 23:46:54
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作家大概都有些精神上的后遗症,今天刚刚知道人的大脑构造决定了个人经历对人的精神的影响,因此我可以理解王小波作品中时不时散发出的伤痕气息。但若作者的作品发表在今天,我估计难免被批为公知,我也认为这本书里的有些文章阴阳怪气且俗气。然而我不免感慨,纵使作者聪慧,其思想也难免被时代打下烙印,也许我该庆幸生在这个年代吧,国富民强。
78 有用 特立独行的猪 2019-07-29 00:39:48
虽是上个世纪写的,但有着博客的现代气息,只有王小波才能写出这样的杂文
2 有用 夜空中的一颗星 2020-07-16 22:46:39
王小波的精神世界就是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