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manju2017 (jakdan)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诗书曲 (陈均)
- 2018年借阅的图书 (小豆子)
- The Green Book (挠挠)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9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伶史(外四种)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兰台 2019-03-15 08:53:44
多梨园轶事,趣味不少。唯觉对谭鑫培非常不待见,“亡国之音”不祥鸟,子孙“无一克继父业”,甚至在评点余三胜、俞润仙等人时还被拉出来说。
0 有用 一团尚武的精神 2022-06-07 22:53:37
《伶史》重要,《菊部丛谈》最好
0 有用 瑜声余韵 2023-03-27 21:31:10 北京
更接近于晚清民国社会史料。对于戏曲本身和伶人技艺的评论都比较泛泛,甚至立意先行。着重表达的是作者对世变之际的观察。而选择写伶人也更多因为彼时唯有伶人上得内廷下得茶馆。《伶史》有开创之功,《异伶传》写法很有意思,可读性可信性我选择《菊部丛谈》。几个小八卦:孙菊仙和汪桂芬的摸头JQ,总是和某人不睦的杨小楼,本意学谭腔结果因为大嗓门成了孙派的时慧宝,喝醉了唱红拂的程祖。
0 有用 小丸 2025-04-29 13:07:02 北京
其实只读了伶史(囧)。做掌故家难啊,理人物生平和人物关系也难。暂时三点:1、梨园行兴衰和晚清国运的相关性,这个关系虽然本来就存在,但可能是在遗老的回眸中被建立起来的。2、用太史公笔法写伶人,从各路序言的强调就看出是本作的主打招牌,伶人入史,一要滑稽列传的正当性背书,二是寄托遗老襟怀的窄门。3、在《北京梦华录》里穆儒丐对伶人的态度可谓渴望又鄙夷,《伶史》里则以一种“某某虽然是伶人但有儒士风度”的方式... 其实只读了伶史(囧)。做掌故家难啊,理人物生平和人物关系也难。暂时三点:1、梨园行兴衰和晚清国运的相关性,这个关系虽然本来就存在,但可能是在遗老的回眸中被建立起来的。2、用太史公笔法写伶人,从各路序言的强调就看出是本作的主打招牌,伶人入史,一要滑稽列传的正当性背书,二是寄托遗老襟怀的窄门。3、在《北京梦华录》里穆儒丐对伶人的态度可谓渴望又鄙夷,《伶史》里则以一种“某某虽然是伶人但有儒士风度”的方式粉饰了态度。 (展开)
1 有用 蒙木 2018-04-28 09:12:26
畅快淋漓的民国伶人史传。不只是谈艺,而是特别偏重社会史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