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未读
副标题: 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原作名: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Freedom,Being,and Apricot Cocktails
译者: 沈敏一
出版年: 2017-12-1
页数: 568
定价: 8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9610782
内容简介 · · · · · ·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简介 · · · · · ·
莎拉·贝克韦尔(Sarah Bakewell),1963年出生于英国的伯恩茅斯,后随父母在亚洲旅行多年,最终在澳大利亚悉尼定居、长大。返回英国后,她考入埃塞克斯大学,攻读哲学专业,毕业后在伦敦的一家图书馆做了十年图书管理员。2002年,贝克韦尔辞去工作,开始专职写作,除本书外,她的作品还包括How to Live(2010)、The English Dane(2005)、The Smart(2002)。她目前生活在伦敦,并在伦敦城市大学和开放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
目录 · · · · · ·
第二章 回到事物本身
第三章 来自梅斯基尔希的魔法师
第四章 常人,呼唤
第五章 嚼碎开花的扁桃树
第六章 我不想吃了我的手稿
第七章 占领,解放
第八章 破坏
第九章 生平考述
第十章 跳舞的哲学家
第十一章 像这样交叉
第十二章 在处境最困难的人眼中
第十三章 一旦品尝了现象学
第十四章 无法估量的繁盛
出场人物表
致谢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个人也许永远无法充分地描述一杯咖啡。然而,这是一项有益的任务:它把我们生活的世界还给了我们。在那些我们通常不认为是哲学内容的事物上,它尤其有效:一杯饮料、一首忧郁的歌、一次兜风、一抹余晖、一种不安的情绪、 盒相片、一个无聊的时刻。它通过掉转我们自己通常如空气般被忽略的视角,恢复了个人世界的丰富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3页 -
海德格尔是哲学的伟大转向者。在《存在与时间》中,日常存在——而非触不可及的宇宙论或数学——才是最“本体论的”东西。实际的操劳与操心,比反思更为原始。有用性先于沉思,“当下上手状态”先于“现成在手状态”,“在世存在”和“与他人共在”先于“独自存在”。我们不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空盘旋,上从往下凝视,而是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参与其中——我们“被抛”到这里。而“被抛性”必定是我们的起点。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存在主义咖啡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存在主义咖啡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存在主义咖啡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7 条 )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书报告&个人迷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毕业论文打算写存在主义之类的,所以最近开始恶补相关的资料。《存在主义咖啡馆》算是起步素材了。之前似乎很少完整的写过一本书的读书笔记整理,所以也不知道最后出来是什么风格。。Anyway,碎碎念完毕,正文开始了。 这本书以存在主义者们聚集的咖啡馆为引子,通过欧洲乃... (展开)-
一个人也许永远无法充分地描述一杯咖啡。然而,这是一项有益的任务:它把我们生活的世界还给了我们。在那些我们通常不认为是哲学内容的事物上,它尤其有效:一杯饮料、一首忧郁的歌、一次兜风、一抹余晖、一种不安的情绪、 盒相片、一个无聊的时刻。它通过掉转我们自己通常如空气般被忽略的视角,恢复了个人世界的丰富性。 (1回应)
2018-01-08 23:30:15 28人喜欢
-
倉鼠 (苦难没有认清,爱也没有学成)
海德格尔是哲学的伟大转向者。在《存在与时间》中,日常存在——而非触不可及的宇宙论或数学——才是最“本体论的”东西。实际的操劳与操心,比反思更为原始。有用性先于沉思,“当下上手状态”先于“现成在手状态”,“在世存在”和“与他人共在”先于“独自存在”。我们不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空盘旋,上从往下凝视,而是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参与其中——我们“被抛”到这里。而“被抛性”必定是我们的起点。 “被抛性”这... (1回应)2018-05-27 17:02:29 23人喜欢
海德格尔是哲学的伟大转向者。在《存在与时间》中,日常存在——而非触不可及的宇宙论或数学——才是最“本体论的”东西。实际的操劳与操心,比反思更为原始。有用性先于沉思,“当下上手状态”先于“现成在手状态”,“在世存在”和“与他人共在”先于“独自存在”。我们不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空盘旋,上从往下凝视,而是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参与其中——我们“被抛”到这里。而“被抛性”必定是我们的起点。 引自 全书 “被抛性”这个词,实在是太宿命论了。
'所有事物中总有一部分尚未被研究过,因为我们使用自己的眼睛时,有一种习惯,习惯回忆前人如何看待我们正在看的东西。然而,即使是最细微的事物也含有未知之处。我们必须找到它。描述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或者平原上的一棵树,我们必须留驻在火焰或者树前面,直到它们对我们而言不再与其他任何树或火焰相像。' 引自 全书 (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建议,实际上这段建议是完全符合胡塞尔现象学的定义的)
他在任何境遇中,都会从多个侧面去考量。他认为人是各种品质的混合体,并愿意把人们都往好处想,但她在年轻时,却把人类视为由’大量不值一提的人和一小群被上天选中的人’组成。 引自 全书 之所以摘取这段只是纯粹出于个人好奇,梅洛-庞蒂这种对他人的态度很像是天秤座,能够理解他人身上各种混杂的、矛盾的特质,波伏娃则更接近火象的白羊或狮子,自命独特,然而事实证明,梅洛-庞蒂是双鱼座,波伏娃则是摩羯座。我对占星的理解还是太僵化了。
他在自己第一本日记中的第一篇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穷二白地过上若干年,就足以创造全部的敏感性。’ 引自 全书 加缪在日记里写下的话,深有所感。
如果我看一场足球比赛,我就会把它看作是一场足球比赛,而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场景,许多人跑来跑去偶,轮流用他们的下肢去触碰一个球形物体。如果我看到的是后者,那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更本质、更真实的足球比赛,而是我根本没能正确地将其当作足球来观看。 引自 全书 的确,如果你刨除了所有的限定条件,一瞬不瞬地盯着一些物体或者运动场景看,你似乎突然抓住了人类活动以及生活场景中的某种荒诞性,这种荒诞性,这种一瞬间对世界毫无把握的感觉,让你有了某种抓住本质的感觉,然而事实上,这种感觉并不指向任何东西,它是空荡荡的,也不导向任何结果,它只是一种永恒悬置的状态,跟静止没有多大差别。因此,重要的是,在你捕捉到了这样的一个瞬间之后,下一步,你该怎么做?
对萨特而言,觉醒的人,既不是在咖啡馆和公园盯着东西看的罗冈丹,也不是像汤姆·索亚粉刷篱笆一样假装快乐地把石头推上山的西西弗,而是一个有目的地去做事,而且对所做之事的意义充满信心的人,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引自 全书 这段对于萨特想法的总结很有抚慰作用,有目的,有行动,嗯。
我们常常误以为,那些能够使我们自由的事物——语境、意义、事实性、境遇、我们生活的大体方向——是定义我们并夺走我们自由的事物。但其实,只有依靠所有这些,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引自 全书 这段和上一段一样,都是作者对萨特的观点的总结,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确实是这么想的,想要推翻一切,重塑一切,只是,毫无疑问,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我想要重塑一切,我需要依靠什么?我不可能从童年再活一次,或者从那些似乎会对我的人生产生影响的重要阶段开始,再活一次(虽然这样的愿望经常出现)。如果我现在想要自由,那么到底是什么限制了我?是我的工作限制了我吗?那么为什么我不立刻辞职呢?我在等待什么?我为什么要一面接受工作给我的红利一面觉得不自由呢?如果我想要自由,我是不是应该从现在开始?而不是不断地向别人转述我那种形而上的痛苦?
在死后,我们被冻结在他人的视野中,再也无法抵挡他们的解释。 引自 全书 这句话,是对萨特常常被误解的“他人即地狱”的解释。
正如艾丽丝·默多克所指出的,萨特把爱变成了一场‘两个催眠师在一个封闭房间里的战斗。’ 引自 全书 单纯觉得“封闭在房间里的催眠师”这个说法很有趣,它建立在这样的语境上:萨特认为爱并不是通过控制对方的想法,来让对方成为一个“他者”,而是对方为了爱,自愿放弃自由,成为一个“他者”。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想法。
存在主义这门哲学所关涉的,从来都是一种境遇中的自由。 引自 全书 算是厘清了之前对存在主义的一些误解。
梅洛-庞蒂则相当冷静地看到,只有通过与世界妥协,我们才能存在——而这可以接受。关键在于,不要与之抗争,或者夸大它的意义,而是要真正观察和理解这种妥协如何进行。 引自 全书 “真正观察和理解这种妥协如何进行”是有启发的,问题在于,这里的“妥协”作何解释?需要“妥协”到何种程度?
即使在最哲学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是感性的。 引自 全书 显然因为,不是建立在形而下的种种研究数据之上,哲学更像是大脑的一场场飞舞。
对他来说,看和被看是把我们编织到世界中的东西,给予了我们充分的人性。 引自 全书 梅洛-庞蒂的哲学不是对世界的正面强攻,可以化约为一种更折衷的处世方式,因此似乎在现实层面中也更具备操作意义。
在我们自己的时代里,一些文明国家显然也在以同样的方式为酷刑、监禁、杀戮和监视做辩解,理由同样是各种情况不明的未来威胁会伤害到数量不明的人口。 重要的是不惜一切代价地坚决起来:搞清楚必须要做什么,然后去做。 引自 全书 基本上是缓解焦虑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咄咄逼人的诸多事务面前保持冷静。
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地及时理解生活,因为在任何一个特定时刻,我们根本无法找到必要的参考系来理解它。 引自 全书 是的,永远只能靠反刍去捕捉生活的真理,而这真理也未必适用于之后,至少只能覆盖一部分,却无法帮助你过上一种更加超越式的生活,你永远是在生活内部。
这意味着一个人将他自己呈现为了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而不是一种自由意识。 引自 全书 想到很多人对于他者的评价就是这样:固定、静止、一成不变,似乎人可以被几个关键词牢牢钉在靶子上。
要超越那些坚固和静止的东西,走向更浩瀚的大海中,那里的一切都在恒常运动着,“哪儿都没有陆地”。 引自 全书 是的,“哪儿都没有陆地”,而一切的安全和稳固都是暂时性的。
‘根据我们的人类经验和历史,至少在我看来,我知道的是,一切至关重要和伟大的东西,都起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有一个家,并且植根在一种传统中。’(海德格尔语) 引自 全书 重新让我认识到了所谓的“根”的重要性,如果想要刨除根,人在生活中就再度失去了一些坐标。
当我们决定坐下,或伸手拿一杯水,或去投票,或选择在‘电车难题’中救谁时,不是在真正地选择,而是在对倾向和联想做出反应,但这两者都不是理性和意志可以控制的。 ‘我们觉得,我们对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兴趣,而且也努力地发现并了解过它。’(萨特语) 引自 全书 希望我能够身体力行地实践萨特的这句话。
我们当然应该思考它——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存在物,或者在自己的网络生活中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存在物,以及我们拥有或者想要拥有什么样的存在。 这种经验和交流的“繁盛”是人类奥秘的核心:这是使我们这种有生命、有意识、具身的存在者成为可能的东西,也恰是现象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研究最多的主题。 引自 全书 去交流,生活,为了更多的交流,有意义的交流。
思想很有趣,但人更有趣。 引自 全书 是的,是的,人更有趣。
1回应 2018-05-27 17:02:29 -
马塞尔写道,人会容易囿于习惯和普遍观念中,对财产和熟悉的场景产生一种狭隘的眷恋。因此,他敦促读者去培养一种在面对各种境遇时,自己仍仍能保持“有暇”的能力。……大部分人都会掉进他称之为“挛缩”( crispation)的东西中:一种种紧绷、被硬壳覆盖的生命形式——“仿佛我们每个人分泌出一种壳,它会慢慢变硬并囚禁我们。 马塞尔的“壳”让人联想到了胡塞尔所谓的累积、僵化的先入之见,在胡塞尔看来,我们应该在悬搁判断... (1回应)
2018-01-11 00:05:44 19人喜欢
-
你可能认为你可以用一些标签定义我,但你错了,因为我始终会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断地通过行动创造自身,这一点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的人类境遇之中,以至于在萨特看来,这本身就是人类境遇,从有第一缕意识那一刻开始,直到死亡将其抹去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2018-01-16 19:25:29 11人喜欢
-
有人说,存在主义不太像哲学,倒像一种情绪,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伤痛小说家那儿,进而可以追溯到惧怕无限空间之寂静的布莱兹帕斯卡,然后可以追溯到探索灵魂的圣奥古斯丁,追溯到旧约里乏味的传道书,以及那个胆敢质疑上帝同他玩的游戏,但最终在威逼之下只能就范的约伯。简而言之,可以追溯到每一个曾对任何事感到过不满、叛逆和格格不入的人。
2018-07-26 13:18:57
-
萨特哲学创造的绝妙之处在于,他的确把现象学转化为了一种杏子鸡尾酒(及其侍者)的哲学,但同时,也是期望、倦怠、忧虑、兴奋的哲学,是山间的漫步,是对深爱之人的激情,是来自不喜欢之人的厌恶,是巴黎的花园,是勒阿弗尔深秋时的大海,是坐在塞得过满的坐垫上的感受,是女人躺下时乳房往身体里陷的样子,是拳击比赛、电影、爵士乐或者瞥见两个陌生人在路灯下见面时的那种刺激。他在眩晕、窥视、羞耻、虐待、革命、音乐和做...
2018-12-30 12:05:07
萨特哲学创造的绝妙之处在于,他的确把现象学转化为了一种杏子鸡尾酒(及其侍者)的哲学,但同时,也是期望、倦怠、忧虑、兴奋的哲学,是山间的漫步,是对深爱之人的激情,是来自不喜欢之人的厌恶,是巴黎的花园,是勒阿弗尔深秋时的大海,是坐在塞得过满的坐垫上的感受,是女人躺下时乳房往身体里陷的样子,是拳击比赛、电影、爵士乐或者瞥见两个陌生人在路灯下见面时的那种刺激。他在眩晕、窥视、羞耻、虐待、革命、音乐和做爱中--大量地做爱--创造出了一门哲学。 他写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一个十分宏大的主题;获得自由意味着什么。自由,在萨特看来,位于人类所有经验的中心,这是这一点,才把人类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作为一个人,我根本没有预先被决定的本性。我总是先我自己一步,边前行,边构筑自身。 引自 一 “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我始终会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
没有哪个古老的权威能够解除你身负的自由重担。
没有任何划定的道路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他必须不断创造自己的道路。
萨特教会了我如何放弃--这种回应世界的方式被低估了。
现象学家听了一首音乐作品后,不可能仅仅说“多么美好”,他或她一定会问:这首作品悲伤吗?庄严吗?宏大而壮丽吗?问题的关键,是要持续回到“事物本身”---它把我们生活的世界还给了我们。
所有事物中总有一部分尚未被研究过,因为我们使用自己的眼睛时,有一种习惯,习惯回忆前人如何看待我们正在看的东西。然而,即使最细微的事物也含有未知之处。我们必须找到它。描述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或者平原上的一棵树,我们必须留驻在火焰或者树前面,直到它们对我们而言不再与其他任何树或火焰相像。
我拥有的行动自由越多,这种焦虑就会越严重。
在波伏娃看来,一个想停下来意守丹田的男人,不是好榜样,比不上一个竭尽全力继续向前的男人。她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智慧存在于无为和超然之中?如果一个孩子说“我什么都不在乎”,我们不会认为这孩子很聪明,而是觉得他有问题,很沮丧。
“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渐长成了女人。”最初的影响始于幼儿期,她写道。男孩被教导要勇敢,女孩则被认为爱哭和软弱。两种性别的儿童听的是类似的童话故事,但在故事里,男性是英雄、王子或勇士,而女性被锁在塔里、陷入沉睡或被绑在岩石上等待救援。听着这些故事,女孩注意到,母亲大部分时间留在家里,像个被囚禁的公主,而父亲会到外面的世界,就像一个勇士去参加战争。她明白自己的角色将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爱丽丝 马里昂 杨 (Iris Marion Young)后来把波伏娃的分析应用到了更多的细节上,正如她在发表于1980年的论文《像个女孩似的扔》(Throwing like a girl)中说的那样,女孩们逐渐开始认为自己是“被放置在空间里”(Positioned in space),而非用她们的活动去定义或建构周围的空间。
波伏娃曾在她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中指出不朽令人无法忍受,但她也同样将死亡视为一个外来入侵者。1964年,她在《一场毫不费力的死亡》中,通过记述她母亲的最后一场病,展示了死亡如何“从别处,陌生且非人地”走向她母亲。对于波伏娃来说,人不能与死亡发生关系,只能与生命发生关系。
回应 2018-12-30 12:05:07 -
drunkenstain (保持神秘是我们唯一的交流方式。)
现象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埃德蒙德·胡塞尔,提出了一个振奋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to the things themselves)!”意思是别在事物不断累加的诠释上浪费时间了,尤其是别浪费时间去琢磨事物是否真实了。你需要做的,就是观察把自己呈现在你面前的“这个东西”,且不管“这个东西”可能是什么,然后尽可能精确地把它描述出来。2019-04-12 18:48:01
-
drunkenstain (保持神秘是我们唯一的交流方式。)
-
Kirin Mokusei (即刻退出当代生活)
“她签署了一份文件,申明她不是犹太人或共济会会员。这“令人反感”,但她做了。而城市里的供给在逐渐减少,寻找黑市产品和燃料,为即将来临的冬天做准备,几乎成了一项全职工作。像她一样在农村有朋友的人,都会感激涕零地靠着他们寄来的一包包新鲜食品过活。” “一项必要的调整,是学会忍受傀儡政府每天发出的愚蠢道德说教——提醒人们尊重上帝,尊敬家庭的原则,遵循传统美德。这让她想起了童年时就十分厌恶的“中产阶级式...2022-05-13 11:08:48
-
山君 (花中消遣 酒而忘忧)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莎拉·贝克韦尔 39个笔记 ◆ 第一章 先生,太可怕了,存在主义! >> 现象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埃德蒙德·胡塞尔,提出了一个振奋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to the things themselves)! ”意思是别在事物不断累加的诠释上浪费时间了,尤其是别浪费时间去琢磨事物是否真实了。 >> 没有任何划定的道路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他必须不断创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他便拥有...2022-05-11 14:42:23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莎拉·贝克韦尔
39个笔记
◆ 第一章 先生,太可怕了,存在主义!
>> 现象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埃德蒙德·胡塞尔,提出了一个振奋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to the things themselves)! ”意思是别在事物不断累加的诠释上浪费时间了,尤其是别浪费时间去琢磨事物是否真实了。
>> 没有任何划定的道路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他必须不断创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他便拥有了自由与责任,失去了推脱的借口,而所有希望都存在于他本身之中。
>> 政治保守主义者不喜欢存在主义可能在意料之中,但令人惊讶的是,马克思主义者也讨厌它。现在,萨特常常被认为是一名共产主义的支持
>> 者,但在很长时间里,他其实一直不被他们所接受。说到底,如果人们坚持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个体,那么怎么可能会有组织得当的革命?
>> 我是自由的——
——因此,我对我所做的每件事,都负有责任,这一令人眩晕的事实会导致
——一种焦虑,而这种焦虑与人类存在本身密不可分。
——但另一方面,我只有在境遇(situations)中才是自由的,这个境遇包括了我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包括我被抛入的世界中那些物质、历史和社会变量。
——尽管存在各种限制,我总是想要更多:我热忱地参与着各种个人计划(projects)。
——因而,人类存在是模糊的:既被局限在边界之内,同时又超越了物质世界,令人兴奋。
——一位从现象学角度来看待这一境况的存在主义者,不会提出简单的处理原则,而会专注于描述生活经验本身的样子。
——通过充分地描述经验,他或她希望能理解这种存在,唤醒我们去过更真实的生活。
>>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1933年,回到萨特去德国向那些新兴哲学家学习的时刻吧,看看他们为什么要让萨特注意桌子上的鸡尾酒,以及生活里的其他一切——或者简而言之,回到事物本身。
◆ 第二章 回到事物本身
>> 那里,他鼓励学生在讲究方法的同时,打破传统,批评过去的伟大哲学家,学会独立思考。
◆ 第三章 来自梅斯基尔希的魔法师
>> 海德格尔往往拒绝常见的哲学术语,倡导他自己杜撰的新术语。他基本上保留了Sein或存在的说法,但在谈及其存在被质疑的提问者(也就是我,一个人)时,他会极力避免提及人性、人、心灵、灵魂或意识,因为这样的词掩盖了科学、宗教或形而上学的假设。相反,他谈的是“此在”(Dasein),这个词通常表示一般的“存在”,由那里(da/there)和去存在(sein/to be)构成
>> 海德格尔的意图不是要被理解,而是要通过“感觉到的陌生感”被体验
>> 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所有的在世存在也是一种“共在”(Being-with),或曰Mitsein。我们与他人共居于一个“共同世界”(with-world),或曰Mitwelt。
◆ 第四章 常人,呼唤
>> 哈夫纳认为,现代性本身要承担部分责任:人们已经成为习惯和大众传媒的奴役,忘记了停下来思考,或者中断各自的日常事务,腾出点足够的时间来质问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
>> 他届时将论证一个终极的观点,那就是此在的存在之意义就是时间
◆ 第五章 嚼碎开花的扁桃树
>> 但有一天,在和他一起绕着布洛涅森林(Bois de Boulogne)里的湖散完步,欣赏完天鹅与小船之后,她心里惊叹道:“噢,他真是毫无痛苦啊!他的平静冒犯了我。”
◆ 第六章 我不想吃了我的手稿
>> 战争最可恨之处在于,它让个体变得毫无意义。
◆ 第七章 占领,解放
>> 克尔凯郭尔坚持着自由与选择,黑格尔则看到了历史如何史诗般宏大地行进,吞噬无数个人。
>> 波伏娃后来说,她和萨特发现,加缪“是一个简单、快乐的灵魂”,他在谈话中总是有趣而粗俗,并且十分情绪化,甚至会在凌晨两点时坐在下雪的街道上,倾诉他的爱情烦恼。
>> 自由是萨特的哲学中最重大的主题,尤其是在法国失去自由期间——这绝非意外。自由是他那时几乎所有作品的核心:《苍蝇》(就是这部话剧在排练的时候,他遇到了加缪), 《自由之路》小说三部曲,他的许多文章和演讲,
>> 通过反转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萨特指出,实际上,“我什么都不是,故我是自由的。”
人存在的三个层次:感性,理性,宗教
>> 克尔凯郭尔
>> 克尔凯郭尔
>> 萨特借用了克尔凯郭尔的眩晕意象:如果我从悬崖望下去时感到眩晕,这种眩晕往往会表现为一种恶心的感觉,觉得我可能会情不自禁且莫名其妙地跳下悬崖。我拥有的行动自由越多,这种焦虑就会越严重。
为什么
>> 我们常常误以为,那些能够使我们自由的事物——语境、意义、事实性、境遇、我们生活的大体方向——是定义我们并夺走我们自由的事物。但其实,只有依靠所有这些,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 我们常常误以为,那些能够使我们自由的事物——语境、意义、事实性、境遇、我们生活的大体方向——是定义我们并夺走我们自由的事物。但其实,只有依靠所有这些,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 梅洛-庞蒂带着朱丽叶·葛瑞科跳舞时,他还会应她的要求,一边和她在舞池中摇来摆去,一边教她一点儿哲学。
◆ 第八章 破坏
和疫情冲击多少有点相似
>> 混杂着经历创伤后的悲痛、木然、怨恨、苦涩和谨慎的期待。
>> 混杂着经历创伤后的悲痛、木然、怨恨、苦涩和谨慎的期待。
>> 但在有危险的地方,
亦生长着拯救的力量。
>> 此引用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诗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想让他们出现,他们才出现
>> 我们通过意识到它们,来帮助事物出现在亮光之下,
◆ 第九章 生平考述
>> 照波伏娃的用法,迷思差不多接近胡塞尔的结壳理论概念,也就是累积在现象上的东西需要被刮除,才能触及“事物本身”。
>> 女孩们逐渐开始认为自己是“被放置在空间里”(positioned in space),而非用她们的活动去定义或建构周围的空间。
>> “他人即地狱(Hell is other people)。”萨特后来解释道,他并不是在笼统地指他人就是地狱。他的意思实际上是,在死后,我们被冻结在他人的视野中,再也无法抵挡他们的解释。活着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什么,来控制我们留给别人的印象;一旦死去,这种自由便会荡然无存,而我们只能被埋葬在其他人的记忆和知觉当中。
◆ 第十章 跳舞的哲学家
>> 在他之前的哲学家里,除卢梭外,很少会有人把童年当回事儿;
>> 看和被看是把我们编织到世界中的东西,给予了我们充分的人性
◆ 第十一章 像这样交叉
显然是海德格尔
>> 荷尔德林曾经说过,“在有危险的地方,亦生长着拯救的力量”。
>> 荷尔德林曾经说过,“在有危险的地方,亦生长着拯救的力量”。
◆ 第十二章 在处境最困难的人眼中
>> 乔治·奥威尔出版于1949年的小说《1984》,则在顺从者文化和技术控制之间建立了一种关键联系;现在,其他一些作家注意到了这个主题。戴维·卡普(David Karp)那部少有人知的小说《一个人》(One,1953),就设定在一个强制执行心理一致性的社会中。主角身上被检测到了个人主义的迹象,虽然十分微弱,连他自己都没注意到,但是国家还是逮捕了他,并温和但强制地对他进行了再教育——没有暴力对峙,而是一种舒缓的医疗过程,不过,也才显得更加可怕。
◆ 第十四章 无法估量的繁盛
在元宇宙时代,人们是否会怀念真实,是否还会渴望真实,是否还记得真实。我无从去想象。
>> 对一种活得更“真实”的模糊渴望,让许多人——比如——去报了周末静修班,允许自己的智能手机像儿童的玩具一样被人带走,然后花两天时间在乡间美景中散步,重新找回彼此和被遗忘的自己。
>> 我现在想,还是给我雅斯贝尔斯那辽阔的大海,或是马塞尔的旅行者经常光顾的高速公路吧,因为那里充满了人与人的相遇和谈话。
回应 2022-05-11 14:42:23 -
-
Morning (MORNIGNGgirl)
“唯一的安慰是,我们曾透过树叶看见了光,我们竟然曾拥有过这种美好:有一点儿总比什么都没有强”——《存在主义咖啡馆》 “我们曾拥有过”是我对待死亡的态度。或许是生来就已经接受了“死亡”这个事情,所以对待它更平静——我也不确定这个词用得是否恰当——因为,无法抵抗,所以直接接受。与此,我并不太接受“长活”或“再活500年/与死亡抗争”等类似的东西。 一是我没见过这样的成功。二是如果只是为了“活得长久”来说...2022-05-04 14:39:23
论坛 · · · · · ·
求助 | 来自橘伴儿 | 1 回应 | 2022-05-24 16:59:47 |
杏子鸡尾酒的配方是啥? | 来自PaoloMaldini | 1 回应 | 2022-05-06 15:09:27 |
你們書裏234頁也是這樣嗎,還是我的書有問題? | 来自深春猛虎 | 4 回应 | 2022-04-05 23:08:55 |
和台译本相比,哪个翻译更好呢? | 来自八季豆 | 2022-03-24 01:12:18 | |
高中生能看懂吗 | 来自asakuqiwa | 1 回应 | 2022-01-29 02:46:22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Chatto & Windus (2016)8.8分 141人读过
-
商周出版 (2017)8.5分 127人读过
-
Other Press (2016)8.4分 5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佾云)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存在主义咖啡馆的评论:
feed: rss 2.0
187 有用 🌈Mr.Craner 2018-01-09 15:42:11
“我们无法完全了解或信任自己,我们无法为我们所做之事找到任何借口或解释;可是,我们又必须将自己的存在和关系建基于某种稳固的事物上,因为不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活下去。”所以我们需要某种存在主义。
14 有用 龙之芥 2018-03-01 22:58:42
萨特说:“自由之路经由花神咖啡馆……” 那好吧,你好,来一杯存在主义咖啡,再加一块意识流玛德琳蛋糕,不知道会否让人春心荡漾呢?看不懂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读不明白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就只有瞧瞧存在主义咖啡馆的热闹与八卦。
9 有用 Hier Tanze 2018-05-15 01:09:51
结尾处作者写道:“我第一次阅读萨特和海德格尔时,并不认为哲学家的个性或传记的细节有多重要。这是当时哲学这个领域的正统信仰,但也是因为我太年轻,没有多少历史感……但三十年后,我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掩卷深思。记得在课堂报告上,我引用现象学-存在主义的观点来反驳马克思,相信人有种种永恒特点,人的爱欲、焦虑在境遇中常常浮现,以此来说费尔巴哈某种程度上是对的。老师听了,轻描淡写地说了句“你最近一定读了很... 结尾处作者写道:“我第一次阅读萨特和海德格尔时,并不认为哲学家的个性或传记的细节有多重要。这是当时哲学这个领域的正统信仰,但也是因为我太年轻,没有多少历史感……但三十年后,我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掩卷深思。记得在课堂报告上,我引用现象学-存在主义的观点来反驳马克思,相信人有种种永恒特点,人的爱欲、焦虑在境遇中常常浮现,以此来说费尔巴哈某种程度上是对的。老师听了,轻描淡写地说了句“你最近一定读了很多他们的书吧!可他们是二战的哲学”。那个老师不是好老师,但他的轻视却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巴雷特在《irrational man》中为存在主义的价值辩护,认为即使时代安宁平和,对现状的不安依然根植于人性,隐藏在文明大厦下,存在主义的观点是超历史的。谁是对的呢?贝克韦尔还是巴雷特?可能他们本来就不矛盾吧。 (展开)
12 有用 光荣与梦想 2019-01-30 22:25:21
远远超出预期的好,作者虽名不见经传,但无论是写作的技艺,同情共感的能力,还是对艰涩哲学的消化水平,均属上乘。
355 有用 思郁 2018-01-05 14:55:49
2018年第一本书,题材不错,可惜作者对存在主义的了解也只是泛泛,大都是学界八卦,对存在主义源流和传播的解读并无深刻的见解
0 有用 阿泽 2022-05-27 19:40:17
在苏黎世湖边躺着翻完这本书的午后, is one of the golden days in my life。
0 有用 無魚尾生 2022-05-27 13:05:58
又是哲学入门书籍,但是比起他们的思想,反而是狗血八卦更让人印象深刻,我恨我的大脑……
0 有用 红布 2022-05-27 12:30:57
存在主义这门哲学所关涉的,从来都是一种境遇中的自由。
1 有用 没有姓名的某某 2022-05-27 09:36:45
浅显易读,引人入胜,虽然比较简单,但感觉可以培养兴趣,能引起兴趣就可以称之为好书。以下是读后总结:存在主义兴起于二战时期, 当时欧洲乱成一团,存在主义被视为自由思想的象征。代表哲学家们想法求同存异,加缪有点王阳明的意思,偏唯心主义。海德格尔相对比较现实和深刻,强调的是向死而在。萨特是受到海德格尔的启发才转向存在主义的研究,特点是强调人的自由;他老婆波伏娃,第一次提出了性别不自由的观点,女人是被塑造... 浅显易读,引人入胜,虽然比较简单,但感觉可以培养兴趣,能引起兴趣就可以称之为好书。以下是读后总结:存在主义兴起于二战时期, 当时欧洲乱成一团,存在主义被视为自由思想的象征。代表哲学家们想法求同存异,加缪有点王阳明的意思,偏唯心主义。海德格尔相对比较现实和深刻,强调的是向死而在。萨特是受到海德格尔的启发才转向存在主义的研究,特点是强调人的自由;他老婆波伏娃,第一次提出了性别不自由的观点,女人是被塑造的,而不是天生的。胡塞尔更重视“现象”,认为现象先于本质。相同的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基本都是法国的,而德国哲学家很不一样,老黑,老马,老笛,福哥,都喜欢提出宏观且框架性的哲学架构,而法国哲学家倾向提出看待问题的新视角。最后,存在主义是什么,大多数哲学家并没有一个严谨的定义,它更多是看待问题的一种方式。 (展开)
0 有用 悱烙瑟梻 2022-05-26 21:28:30
好书,写的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