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只有四个字:“年度最佳”。
真好看。引人入胜,翻译也很好。如果从学术价值上看,它可能并无新意。但我完全把它当做文学作品看的,多线索叙事,人物刻画和场景描写都很精彩。
历史和军事的专业知识不敢评价,但谋篇布局引人入胜,装帧编校无可挑剔,中译文字一流(有些地方四字成语多了些),译注到位。全书宛如多线索交织的犯罪剧,导致晚点两个多小时的高铁在雪地里绝望地临时停靠的时间,也成了享受阅读的机会。
天才之作,如果可以用三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应该是:完美无瑕的学术成就,非虚构写作的至高典范,历史叙事的尽美极则,如果只能用一句话的话,那或许只能是:好看到爆炸。想要说一点,在牛津大学钦定讲座教授,伊比利亚半岛现代史大神级学者埃利奥特的序中,他认为故事应该从英国海盗头子德雷克的大西洋环球旅行讲起,并由此批评加特勒马丁利没有为故事框架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我实在无法认同这样的论断: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主流的讲述都是从这里以及由此产生的英西贸易冲突开始讲起的,并最后以贸易和市场主导权的变更为整个故事的结束。但加特勒选择的开始则是玛丽的死刑处决与由此在全欧洲几乎所有新教与天主教地区产生的一环扣一环的外交连锁反应与精彩绝伦的政治博弈。对史料和叙事进行这般剪裁,加特勒可谓已经非常明白地表明了自己全然不同的立场。
作者文笔和对修辞的运用使这本历史著作几乎可当文学作品来读,难怪说是“非虚构历史写作典范”;但学术创见较弱,信息量不大,有些地方几乎像历史小说,应该说作者是偏重了历史写作的“讲故事”传统。装帧精美,译笔上佳,增色不少,可加1星。
1、序言苛责作者没能将视野扩大到更广阔的海洋史维度,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意图。2、作者表面上将无敌舰队伐英失利置于欧洲天主教与新教的博弈之中,实则在结语中揭示了真实意图:制衡即自由。无敌舰队的失败并不等于西班牙殖民事业的失败和大英帝国的崛起,这只是欧洲历史上反复上演的权力制衡的精彩一幕,其意义并不大于后来的三十年战争,也不影响更晚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也就否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般历史教科书对这一事件意义的论断。3、全书三分之二强的篇幅叙述国际形势、战争准备、人物形象,关于海战细节固然也有三分之一篇幅,但我却无甚措意,盖因于事无补,至于是否开启了现代海战,本书又未展开叙述,可见军事并非本书重点。'4、本书译文相当考究,译笔上乘。5、第332页第一行“品脱”和“品托”同时出现,是不是错了?
非虚构历史写作的最佳力作,文笔美妙。善于捕捉历史人物的心理动向,大历史写作与细部深描结合。进入这段传奇战役的最好指南。
非常棒的一本书,翻译的很好,文字很优美。看之前可能觉得这本书将的无敌舰队的故事,但实际却是以无敌舰队为主线,对当时西班牙、英国从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一个全面解读,也针对很多历史观点提出了意见,非常值得一看
多一星给作者高超的叙事能力和译者精巧流畅的翻译。很过瘾的故事!
恢宏的叙事,精巧的谋篇布局,熠熠生辉的文笔。集谋略,欧陆动荡,英伦存亡,君主逸闻,贸易冲突,宗教战争,宫廷政变,间谍网络,军事技术变革,16世纪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海战……于一身。马丁利为我们还原了精彩绝伦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往事,本书堪称历史与文学相得益彰的典范。当之无愧的该题材最佳作品。
在文学性和学术性上平衡得非常出色,翻译也为之更添光彩,近乎完美的作品
行云流水般的写作与不差原著的翻译。文学性极高,读起来赏心悦目。
展示历史全景的壮美画卷,布局老练,行文生动流畅又不失优雅,中文译笔也属上乘。关于童贞女王与无敌舰队这场较量的历史意义,无需赘言,欧洲近代格局乃至现代史走向(远至西班牙内战与二战的爆发)都受其极大影响。身为辉格主义者,在赞颂英格兰之余,对西班牙也寄予唏嘘同情。无敌舰队指挥官西多尼亚公爵,真乃悲剧英雄,愿安达卢西亚的橘树林给他安慰。
马丁利是美国欧洲中世纪国际关系史研究专家,对于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国际关系非常熟悉,这部书中许多细节也证明了这一点。本书以英国都铎王朝内争为开场白,叙述了伊丽莎白女王与玛丽的纠葛与恩怨,反映出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宗教信仰与政治斗争复杂的联系。而女王与玛丽之间的平衡,关系着整个欧洲宗教与政治的平衡,而当玛丽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欧洲的政治舞台就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当玛丽死讯传来,伊丽莎白还要掉几滴鳄鱼的眼泪,而欧洲其他几位国王,法国国王、西班牙国王和教皇都开始了蠢蠢欲动。法国的内战、西班牙对于英国的远征,都可以说是玛丽炸弹的效应。只不过,法国国王顺利度过了政治危机,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远征失败了而已。英国的胜利,反倒让我想起了蒙古对于日本的征伐,如果不是天气作梗,也许日本就跟其他国家作伴了,英国类似。
非常适合当床头读物,把这么一件妇孺皆知的事儿写得如此生动,还把整个战役放在了新教和天主教争霸的大背景下面来写,水平高
今年历史类中译最佳吧,不愧是当年的普利策得奖作品,只是出版时间竟然隔了半个世纪。从宗教冲突这个角度来写英西战争,无敌舰队,西班牙,法国,英国三条主线,尤其是法国部分,内容很多,而且绝不算多余,五星
尽管在20世纪初有学者从大西洋背景下进行历史写作,但是“跨大西洋”作为一种历史写作概念和方法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特别从90年代以降尤为热门。本书成书于1959年,私以为苛责作者未从这一当时非流行历史研究视角而作,似乎有后见之明之嫌。从作品本身来看,作者对事件起因、经过的分析十分精彩,对这一事件意义的论述简明扼要。
翻译很不错,这本书真是看了很久了,茨威格有本传记是写童贞女王和玛丽斯图亚特的恩恩怨怨,关于法王那几代历史,我觉得目前最好的历史小说是大仲马的~以后有时间再去翻一遍,目前感觉精力不够
很爽很刺激的一种阅读体验,很久没有过了
作者将“无敌舰队的覆灭”这个历史事件放在欧洲大历史的角度,从当时的历史时段中还原其真实的历史价值。作者指出无敌舰队在英国沿海的失败,并没有对无敌舰队及其下一代西班牙与英国人的历史构成太多根本性的转变。后世史家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过于夸大。但是战争直接对垒的双方,甚至大航海时代所能涉及的法国、荷兰等国通过此一战役意识到海洋上不存在单一霸主了,或许谁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任的霸主,西班牙的实力没有折损,但是名誉受损。本书可谓是非虚构历史写作的典范之作,于平铺直叙中酝酿无限能量,将一个历史焦点的完整剖面诠释出来,值得一看!
> 无敌舰队
113 有用 SWX 2017-11-14 10:33:01
只有四个字:“年度最佳”。
93 有用 邓安庆 2018-02-26 13:33:30
真好看。引人入胜,翻译也很好。如果从学术价值上看,它可能并无新意。但我完全把它当做文学作品看的,多线索叙事,人物刻画和场景描写都很精彩。
90 有用 Sarcophagus 2018-01-27 23:15:02
历史和军事的专业知识不敢评价,但谋篇布局引人入胜,装帧编校无可挑剔,中译文字一流(有些地方四字成语多了些),译注到位。全书宛如多线索交织的犯罪剧,导致晚点两个多小时的高铁在雪地里绝望地临时停靠的时间,也成了享受阅读的机会。
69 有用 毛秃秃和胖咕咕 2017-12-19 09:56:42
天才之作,如果可以用三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应该是:完美无瑕的学术成就,非虚构写作的至高典范,历史叙事的尽美极则,如果只能用一句话的话,那或许只能是:好看到爆炸。想要说一点,在牛津大学钦定讲座教授,伊比利亚半岛现代史大神级学者埃利奥特的序中,他认为故事应该从英国海盗头子德雷克的大西洋环球旅行讲起,并由此批评加特勒马丁利没有为故事框架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我实在无法认同这样的论断: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主流的讲述都是从这里以及由此产生的英西贸易冲突开始讲起的,并最后以贸易和市场主导权的变更为整个故事的结束。但加特勒选择的开始则是玛丽的死刑处决与由此在全欧洲几乎所有新教与天主教地区产生的一环扣一环的外交连锁反应与精彩绝伦的政治博弈。对史料和叙事进行这般剪裁,加特勒可谓已经非常明白地表明了自己全然不同的立场。
64 有用 维舟 2018-01-17 20:35:39
作者文笔和对修辞的运用使这本历史著作几乎可当文学作品来读,难怪说是“非虚构历史写作典范”;但学术创见较弱,信息量不大,有些地方几乎像历史小说,应该说作者是偏重了历史写作的“讲故事”传统。装帧精美,译笔上佳,增色不少,可加1星。
37 有用 danyboy 2018-03-12 00:41:55
1、序言苛责作者没能将视野扩大到更广阔的海洋史维度,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意图。2、作者表面上将无敌舰队伐英失利置于欧洲天主教与新教的博弈之中,实则在结语中揭示了真实意图:制衡即自由。无敌舰队的失败并不等于西班牙殖民事业的失败和大英帝国的崛起,这只是欧洲历史上反复上演的权力制衡的精彩一幕,其意义并不大于后来的三十年战争,也不影响更晚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也就否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般历史教科书对这一事件意义的论断。3、全书三分之二强的篇幅叙述国际形势、战争准备、人物形象,关于海战细节固然也有三分之一篇幅,但我却无甚措意,盖因于事无补,至于是否开启了现代海战,本书又未展开叙述,可见军事并非本书重点。'4、本书译文相当考究,译笔上乘。5、第332页第一行“品脱”和“品托”同时出现,是不是错了?
46 有用 贺兰天马 2018-02-03 21:39:17
非虚构历史写作的最佳力作,文笔美妙。善于捕捉历史人物的心理动向,大历史写作与细部深描结合。进入这段传奇战役的最好指南。
49 有用 爱de苏叶 2018-02-07 21:15:35
非常棒的一本书,翻译的很好,文字很优美。看之前可能觉得这本书将的无敌舰队的故事,但实际却是以无敌舰队为主线,对当时西班牙、英国从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一个全面解读,也针对很多历史观点提出了意见,非常值得一看
36 有用 Hannah 2018-03-30 11:08:35
多一星给作者高超的叙事能力和译者精巧流畅的翻译。很过瘾的故事!
30 有用 格瓦拉 2018-03-06 07:06:37
恢宏的叙事,精巧的谋篇布局,熠熠生辉的文笔。集谋略,欧陆动荡,英伦存亡,君主逸闻,贸易冲突,宗教战争,宫廷政变,间谍网络,军事技术变革,16世纪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海战……于一身。马丁利为我们还原了精彩绝伦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往事,本书堪称历史与文学相得益彰的典范。当之无愧的该题材最佳作品。
47 有用 盐酥鸡 2018-02-05 20:52:15
在文学性和学术性上平衡得非常出色,翻译也为之更添光彩,近乎完美的作品
30 有用 PrettyReckless 2018-02-20 18:37:08
行云流水般的写作与不差原著的翻译。文学性极高,读起来赏心悦目。
28 有用 舞池里的塔西佗 2018-03-24 16:44:34
展示历史全景的壮美画卷,布局老练,行文生动流畅又不失优雅,中文译笔也属上乘。关于童贞女王与无敌舰队这场较量的历史意义,无需赘言,欧洲近代格局乃至现代史走向(远至西班牙内战与二战的爆发)都受其极大影响。身为辉格主义者,在赞颂英格兰之余,对西班牙也寄予唏嘘同情。无敌舰队指挥官西多尼亚公爵,真乃悲剧英雄,愿安达卢西亚的橘树林给他安慰。
24 有用 愚公∞ 2018-01-02 18:50:45
马丁利是美国欧洲中世纪国际关系史研究专家,对于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国际关系非常熟悉,这部书中许多细节也证明了这一点。本书以英国都铎王朝内争为开场白,叙述了伊丽莎白女王与玛丽的纠葛与恩怨,反映出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宗教信仰与政治斗争复杂的联系。而女王与玛丽之间的平衡,关系着整个欧洲宗教与政治的平衡,而当玛丽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欧洲的政治舞台就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当玛丽死讯传来,伊丽莎白还要掉几滴鳄鱼的眼泪,而欧洲其他几位国王,法国国王、西班牙国王和教皇都开始了蠢蠢欲动。法国的内战、西班牙对于英国的远征,都可以说是玛丽炸弹的效应。只不过,法国国王顺利度过了政治危机,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远征失败了而已。英国的胜利,反倒让我想起了蒙古对于日本的征伐,如果不是天气作梗,也许日本就跟其他国家作伴了,英国类似。
40 有用 也者乎之 2018-01-21 01:45:06
非常适合当床头读物,把这么一件妇孺皆知的事儿写得如此生动,还把整个战役放在了新教和天主教争霸的大背景下面来写,水平高
33 有用 Plattle、 2018-02-17 15:07:24
今年历史类中译最佳吧,不愧是当年的普利策得奖作品,只是出版时间竟然隔了半个世纪。从宗教冲突这个角度来写英西战争,无敌舰队,西班牙,法国,英国三条主线,尤其是法国部分,内容很多,而且绝不算多余,五星
28 有用 MikeCat 2018-03-12 10:48:24
尽管在20世纪初有学者从大西洋背景下进行历史写作,但是“跨大西洋”作为一种历史写作概念和方法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特别从90年代以降尤为热门。本书成书于1959年,私以为苛责作者未从这一当时非流行历史研究视角而作,似乎有后见之明之嫌。从作品本身来看,作者对事件起因、经过的分析十分精彩,对这一事件意义的论述简明扼要。
27 有用 祺 2018-03-10 23:43:14
翻译很不错,这本书真是看了很久了,茨威格有本传记是写童贞女王和玛丽斯图亚特的恩恩怨怨,关于法王那几代历史,我觉得目前最好的历史小说是大仲马的~以后有时间再去翻一遍,目前感觉精力不够
28 有用 无双如意小郎君 2018-02-18 20:32:39
很爽很刺激的一种阅读体验,很久没有过了
16 有用 韧勉 2018-02-06 22:11:24
作者将“无敌舰队的覆灭”这个历史事件放在欧洲大历史的角度,从当时的历史时段中还原其真实的历史价值。作者指出无敌舰队在英国沿海的失败,并没有对无敌舰队及其下一代西班牙与英国人的历史构成太多根本性的转变。后世史家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过于夸大。但是战争直接对垒的双方,甚至大航海时代所能涉及的法国、荷兰等国通过此一战役意识到海洋上不存在单一霸主了,或许谁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任的霸主,西班牙的实力没有折损,但是名誉受损。本书可谓是非虚构历史写作的典范之作,于平铺直叙中酝酿无限能量,将一个历史焦点的完整剖面诠释出来,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