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的原文摘录

  • 图2。15道路两旁列树 道路修好了,还要沿着道路种植树木,古人称作“列树以表道”,就是种植一排树本,用来表示道路的所在。这个做法应该是很有用的,因为在田野里,发现远处的道路是不容易的,但是有了一排一排的树,迷路的人离很远就可以看出来:那边有路!(图2。15) 在各种道路中,皇帝经常用的路修得最好,因为皇帝的车个头大,所以路一定要宽,一定要坚实。皇帝专用路称为道,秦始皇下令修的驰道是历史上最有名的。驰道应该是秦朝道路网的主干,它以都城成阳为中心号称“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书上还说,驰道“道广五十步,三文 大地域,大社会61 (查看原文)
    不安之书 1赞 2021-01-28 22:07:00
    —— 引自章节:车轮滚滚:车与道路
  • 对县改区这件事倒是应该好好想一想,县这个古老名称包含着浓浓的家乡温情、长长的历史记忆,从地名文化产保护的角度考虑,我们不必把所有县的名称改掉,还是应当保留一些县的名称吧。 (查看原文)
    不安之书 1赞 2021-03-03 11:28:08
    —— 引自章节:县,中国人的根
  • 我们看到黄土高原的环境特点,看到人的装束,看到毛驴。这是一幅完整的生态文化景观。美国文化地理学者索尔(C。 Sauer)提出:路,是我们研究的地理内容,在路上走的人,也是我们研究的地理内容。在图上,我们不仅要注意小路,还要注意小路上行走的人。他们是什么人?用什么方式在“这样”的路上走?把人与环境结合起来,可以解读很多东西。 (查看原文)
    不安之书 1赞 2021-03-03 11:29:58
    —— 引自章节:生态:一方水土,一方人文
  • 游历,就是只融合,阅读画面越细,游历得越深,融入得也越深,这是一种心理上运行的特征。除非你看一眼就走,若是欣赏这幅画一定会做画中游,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在这个画的结构里穿行,在自然山水中穿行 (查看原文)
    不安之书 1赞 2021-03-03 11:31:21
    —— 引自章节:生态:一方水土,一方人文
  • 关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特点,引发了学者们许多讨论。哲学家方东美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一种超化的自然观。超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超化,或者说超越性知悟,是指超越形体,超越功能,而升华到形而上的认知感悟。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不是追求外形的相似山水画里面大都是变形的东西,它要描述的是一种内在美,内在的道理。 (查看原文)
    不安之书 1赞 2021-03-03 11:31:21
    —— 引自章节:生态:一方水土,一方人文
  • 中国人欣赏水之美,是基于“水向低处流”的自然形态,布、流泉、叠水等都是这样即使是百分之直的人造景观,也要做成自自然然的样子,连几案上摆放的小盆景,也要仿佛天成。而西方哲学提倡变革自然,展现人的智力,所以,反自然便成为美。 (查看原文)
    不安之书 1赞 2021-03-03 11:34:21
    —— 引自章节:生态:一方水土,一方人文
  • 水向天行,违反中国哲学提倡的境界,却反映西方哲学的主旨,即用人类的智力、改变自然的原形运用西法所出现的美,已经不是自然之美,而是人力之美。 (查看原文)
    不安之书 1赞 2021-03-03 11:35:56
    —— 引自章节:西洋楼,西洋景
  • 在方言、口音问题上,人不是全然被动的,也会选择。所谓文化认同,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归属,一个是选择。归属,是水土给你的,逃不掉。但你是大活人,你可以选择。怎样选择?当然是按照价值观来选择在主动选择的时候,有时候要告别你的归属,要掩你的归属。在方言口音方面,从不同地方来的人在心中肯定有个自我评估,评估家乡口音的地位。有些地方来的人要尽量掩饰自己的口音,有些地方来的人要尽量展现自己的口音,这里面有语言文化价值观。在崇尚革命的年代,老革命,越老的革命者,就越讲四川话、江西话湖南话,那种方言令人敬重,很多大首长都是那样讲话,首长越大,方言越重。讲普通话反而没有意思。举个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口音),在天安门上用方言一念,很有气势,非常首长。如果用普通话念,就是广播员。(可演习ー下。) (查看原文)
    不安之书 1赞 2021-03-03 11:37:11
    —— 引自章节:西洋楼,西洋景
  • 西方的放射状街道,都是以那些纪念物或标志性建筑为焦点“放射”出来的,人们站在不同方的太街上,远近都可以感到“焦点”的存在。这些不同的焦点,构成城市的空间层次。 (查看原文)
    不安之书 1赞 2021-03-04 11:34:17
    —— 引自章节:空间表述
  • 用朗方自的话说,是让“视线畅通”。不用说,畅通的视线不会平自无故放出去而都是要放射到纪念物、标志物上。这些纪念标志物,一个个涵美感,美感里面又包着权威力量。 西方城市生活中的纪意识很强,因为是纪念意识,便很容易形成跨越时代的历史积累,城市景观富于很深的历史层次。例如,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罗马时代的角斗场遗址被世世代代保留,直到今天。 我们中国传统城市的街道,都要横平竖直,经纬不乱,一转弯就是90度。《周礼考工记》对都城莫定了规划原则,九经九纬,五个方位,格局里面包含很崇高的礼制,但没有强调要把什么东西“亮”出来。 (查看原文)
    不安之书 1赞 2021-03-04 11:35:45
    —— 引自章节:空间表述
  • 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中,中国城市经历了场“革命”,从建筑材料到功能运作都有一番大变于是问题也就来了,方面,原有的东西没有哪个曾有“纪念物”的属性而被想到保留。另一方面,时代的转变又令所有的东西都可能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物。争论由此而引发。 纪念性的本质在于超越时代,越是超越时代,纪念性越强。历史遗产景观以其巨大的时代超越性而最富有纪念性质。 (查看原文)
    不安之书 1赞 2021-03-04 11:37:51
    —— 引自章节:空间表述
  • (什么是历史地理)在专业上的说法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问题,就是历史地理学,可以研究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也可以研究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在学科属性上,是地理学。 (查看原文)
    爱吃糖的男人 2023-10-30 00:23:56
    —— 引自章节:序言
  • 再介绍一下地理问题的研究特点。人们常用“地理知识”来理解地理学,好像地理都是知识。其实,地理不光是知识。地理这个词中还有一个“理”字,地理还是要讲道理。什么是地理中的道理?这是很复杂的问题,但有一条很重要,简单说,就是能判断地利与地不利。诸葛亮与马谡虽然都有关于街亭的地理知识,但对地利的判断不一样,结果大为不同。 另外,地利是复杂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比如:西汉的首都长安在关中,东汉却把首都改在了洛阳。当初刘邦也想把首都放在洛阳,但是张良把关中的地利一说,刘邦就变卦了。可刘秀为什么就不认同当年张良说的地利了呢?而到了隋朝、唐朝,又把首都放在了长安。他们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要把这个地理问题讲明白,就不是几句话的事情了。 最后再说一点,地理的问题都在地上吗?回答:地理的问题离不开地,但不是都在地上,还有一部分在人的脑子里。例如“街亭军事地理”这个问题,一部分是街亭的地貌地形,而另一部分,而且是更关键的部分,是在诸葛亮与马谡的脑子里。再举一个例子,修建城市,中国人喜欢修成方形的,可欧洲历史上的大城市却没有方的,这里面的原因不在地上,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问题。欧洲人一般不认为城市应该有一个整齐的轮廓,即使要有,也不是方的,而是圆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主义者们,就设计过圆形城市。而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只有修建代表天的建筑时,才采用圆的形状,比如北京的天坛。 简单说,大地之上、环境之中的事物形形色色,是地理素材,须要由人脑提炼成系统的知识,再用知识总结出道理。人脑在这个过程中是要费一番气力的。在地理学研究中,关注人脑这部分的,属于地理学思想研究。 (查看原文)
    爱吃糖的男人 2023-10-30 18:15:19
    —— 引自章节:序言
  • 在中国,一般的说法,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指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这四省横向(东西向)连续相连的地理区域,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查看原文)
    爱吃糖的男人 2023-10-30 18:40:47
    —— 引自章节:一、文明的空间
  • 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域分布图(图1.1),可以算作我国最早的一幅宏观人文地理地图。 图上表示的是六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地区的分布形势。这六大地区是考古学家苏秉琦(中国现代考古学家,1909-1997)总结出来的。它们分别是: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地区;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地区;以鄱阳湖-珠海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地区。 (查看原文)
    爱吃糖的男人 2023-10-30 18:44:52
    —— 引自章节:华夏文明,六大源地
  • 按照张光直的比喻,华夏文化是一幅很大的文化网,它是由各个地方的原始文化“编织”而成。编织,就是交流、融合。融合之后,出现了高一级的整体性的文化,这就是早期的华夏文明。 考古学家苏秉琦作过一首诗,就是表达中国北方在新时期时代文化交流的情形: 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 汾河湾旁磬与鼓,夏商周及晋文公。 在这首诗中提到了这样几个地方:陕西的华山 华北的燕山、内蒙古的大青山、山西的汾河。在这些地方,分别诞生了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要素:彩陶上的花形图案、玉龙、特型陶器(斝、瓮)、礼器(磬、鼓),它们交流汇聚,共同形成了夏商周——华夏文明的代表者的文化基础要素。诗最后提到的晋文公,是在山西立国的古晋国最有名的国君。因为苏秉琦是为在山西召开的考古学会议所作的诗,最后用晋文公呼应一下华夏文明在山西的历史。 (查看原文)
    爱吃糖的男人 2023-10-30 18:57:11
    —— 引自章节:文化网络,交织而成
  • 一般认为,历史上的中国,在地理上相对封闭。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的确有这个特点,但封闭不是绝对的,中国的文明史,离不开对外文化交流,即有向外传播的文化,也有从外面传入的文化。从宏观来说,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有三条路:草原之路、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又称海上丝绸之路)。 草原之路这个名字,与丝绸之路、陶瓷之路不一样。它是用什么来形容的?用地理环境。说丝绸之路,却不是用环境来形容的,不可能由丝绸铺出一条路,人们在上面走,它是用交易的主要商品丝绸来形容的。说海上的陶瓷之路,也是说海船上装了很多交易的陶瓷商品。当然,船上的货物实际上还有很多种,不光是陶瓷,说陶瓷之路,只是选出一样比较美好的东西来象征它。运丝绸的骆驼,除了驮着丝绸,也还驮有别的东西,比如大黄、花椒,但我们从来不叫“花椒之路”,不好听。海船上,历史记载也有大量铁锅,但我们从来不叫“铁锅之路”。 如果突出地理学的知识背景,我们还可以用地理环境的办法来描述这些道路,它们分别是:草原之路、绿洲之路(选择走绿洲,不得已才会走一段沙漠)、海上之路。这样可能更清楚一些。海上之路当然是乘船走的。 (查看原文)
    爱吃糖的男人 2023-10-30 22:11:18
    —— 引自章节:域外交流,三大通道
  • “太行八陉”有井陉,“天下九塞”也有井陉。它又是陉,又是塞。陉是通道(陉,连山断处,又通径,是通道),塞是防守。对于攻方,想的主要是“要道”。对于守方,想的主要是“雄关”。同一个山谷,一攻一守,是一对人文属性。是人文行为赋予了山脉形体以价值。 (查看原文)
    爱吃糖的男人 2023-10-30 22:33:10
    —— 引自章节:翻山越岭的步伐
  • 五岳是自先秦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一套名山系统,它们之间,彼此呼应,五方相配,形成一个体系,构成一个政治文化地理大坐标。它们在大跨度的地理空间中排开,象征着华夏疆域的辽阔性、稳定性、崇高性。 五岳概念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地理思想史的一件大事。在古代中国,管理一个大地域国家,光靠军事手段不行,还要运用礼仪制度与道德规范对政治进行有力的辅助,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点。从周代一直到秦汉时代,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形成期。从政治地理方面看,首先是西周对封建制进行了充分的实践,之后的秦汉时代,又完成了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变,解决了对广阔国土进行一统性政治建设的历史课题。而五岳的最后确立,是这一政治文化地理过程的重要侧面。 (查看原文)
    爱吃糖的男人 2023-10-30 22:58:27
    —— 引自章节:五岳大坐标
  • 关于与地理有关的交通工具,我们从一件关键的东西说起:轮子。 轮子是征服路程、征服地理空间的得力工具。我们知道,轮子是人发明出来的。有人说,古人是看到圆形的蒲叶被风吹起,在地上滚动,于是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轮子。这只是一种推测。 无论古人怎样想到了做一个圆形的东西,关键是他在两个圆形的东西上面安放了一个木箱,于是成为一辆可以载物并且行走的车!这在人类历史上应当算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发明。有了轮车,就可以承载重物,循环滚动,远行千里,用古人的话说,是“服牛乘马,引重致远”(《周易 系辞下》),意思是用牛马拉车,可以把重物运到远方。 (查看原文)
    爱吃糖的男人 2023-10-30 23:11:17
    —— 引自章节:车轮滚滚:车与道路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