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不同时代和场域下,母亲及家庭关系都是剧烈的主题;而这种剧烈波及之广,使它往往在私人生活和国家政治中都被给予双向的沉默。具体到中国语境,它首先涉及代际问题:我们将不可避免地瞥见不同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文革、计划生育、市场经济、下岗、中国的全球化和全球的中国化等等)给个人带来的具体影响。其次它涉及地域经验的问题:比如具有时代特征的闭塞/流动对家庭的影响,阶级在里面的可变和不可变。最后,它还涉及一个不经常被聚焦的情感结构和性别张力问题。
我们动用的是还没有能力回应各种历史遗产淤积、急需当代化的汉语。它的进程是否可以视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部分,也许有待观察;但是它的健康、成熟却已然要求和时代的种种主题、现场结合在一起。在剥离了温情主义后,这一主题所具有的意识探测深度,它在当代艺术框架下文本自身所展示的延伸性,以及它在私人与公共性之间摆荡的写作和生成方法,...
(展开全部)
我们动用的是还没有能力回应各种历史遗产淤积、急需当代化的汉语。它的进程是否可以视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部分,也许有待观察;但是它的健康、成熟却已然要求和时代的种种主题、现场结合在一起。在剥离了温情主义后,这一主题所具有的意识探测深度,它在当代艺术框架下文本自身所展示的延伸性,以及它在私人与公共性之间摆荡的写作和生成方法,使它成为一次关于汉语当代化的小规模却又紧张的内在探索。
“写”在项目中既是动词也是名词。我们的方法是共同写作。共同是指参加的写作者在回应,互读,讨论中写作。作为动词的“写”还是一系列组织和制造卷入的方法,一种对议题进行兼顾了有效、深入和反刍的公共讨论尝试。作为名词,“写”指向要怎么理解作为创作结果的文体。语言和思维是相互激发的回路,文体映射着累积的历史书写对个体最深层的影响。
从更加庞大的层面来说,写母亲想以“母亲/家庭”为单位,连接曾经和现在的、有可能的各种历史主体。我们认为它包藏对“庶众的发声”这一图景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可以在“写母亲”衍生出的各种活动和组织方式中展开。(黄静远、冯俊华)
发起&组织
黄静远
编辑
冯俊华
封面字
梁广慧
> 全部原文摘录
读的是51人版本
可能因为我与母亲没有亲密关系的原因,所以对这个议题天然感兴趣,并且因此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51人版,原来副本也有
可以看到这个项目最开始的样子,实验体。
“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果反对家乡反对国家,我们就惩罚至“失去了母亲”的时代我们的母亲才在流浪,才成为家乡的鬼魂。所以,也许我们可以就从这里开始工作:从“锤炼”一个个不再害怕流浪的母亲出发,走向一个个不害怕失去既有母亲象征意义的孩子。” 51人版本 购于一拳
> 更多书评 1篇
> 3人在读
> 60人读过
> 100人想读
订阅关于写母亲(1)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碎片的小朱 2023-12-01 20:11:11 江苏
读的是51人版本
0 有用 魏麽西 2021-05-17 20:01:15
可能因为我与母亲没有亲密关系的原因,所以对这个议题天然感兴趣,并且因此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0 有用 Gong 2023-05-14 13:19:58 安徽
51人版,原来副本也有
0 有用 ashu 2022-10-07 15:33:19 广东
可以看到这个项目最开始的样子,实验体。
1 有用 Alfurrr 2023-08-02 01:11:08 广东
“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果反对家乡反对国家,我们就惩罚至“失去了母亲”的时代我们的母亲才在流浪,才成为家乡的鬼魂。所以,也许我们可以就从这里开始工作:从“锤炼”一个个不再害怕流浪的母亲出发,走向一个个不害怕失去既有母亲象征意义的孩子。” 51人版本 购于一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