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作者麦克米伦的曾外祖父就是《缔造和平》的主角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所以,我猜她可能自己是真心相信巴黎和会是要缔造和平的吧。。。
英国人的世俗理性,法国人的狡诈胆小,Wilson的Megali idea,意大利人的丑角,日本人的自卑,中国人的憧憬与失望,巴尔干的乱局,布尔什维克俄国的红色烈火,犹太人的执着,阿拉伯人的愤恨,高加索小国群的覆灭,波兰的政治明星梦,土耳其的民粹,奥地利的自保,投降的德国雄心犹在……所有这一切,汇聚到1918年的巴黎——这座当时的世界之都。镜厅中签署的《凡尔塞和约》,是人类文明于20世纪的进击,它首次明确提出杜绝密室政治(虽然以后很长时间都未做到,可能现在密室政治仍存在)。它不是完美的,但绝不是最差的。全书材料深厚全面,组织绵密,经纬交错,非沉浸式写作不能为也,堪称Non-fiction典范之作。Bug 2 处:P229,第二段,1938应为1918;P426-7,“满洲里”应为“满洲”。
翻译流畅,难得中信出版的书做到了。
和《大国的博弈》是同一本书。中国的教科书对于巴黎和会只有几个列强瓜分世界的几句话,而此书让我们看到,美国人对于世界的纯真公平的理想,确实乱成一锅粥的世界边界问题,谁来也是解决不好的,而某些政府自己和邻国的海洋小岛问题都解决不了,对于历史只会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于我的认识最大的一个澄清是:本来以为1939年斯大林是无耻地在德国进攻波兰时分了一杯羹,现在才知道,苏联向波兰境内推进的200公里,本来就是一战后波兰从俄罗斯白俄罗斯那里抢走的。
原来巴黎和会中,威尔逊、克列孟梭、劳合乔治与奥兰多不但要处理德国战后问题,还要处理东欧问题、巴尔干问题、奥匈解体问题、近东问题、中东问题与远东问题,纷繁浩杂,难以理清,能达成一个合约真是不易,最后的时间里很多人感觉都想草草结束了。书中劳伦斯的出现总感觉与整本书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他恶作剧一样的在劳合乔治与贝尔福头上撒厕纸,奇人妙想啊。
难得中信的书翻译得这么流畅,最厉害的是作者的客观真实(其实是我对英国佬的均衡大陆外交政策受不了,像搅屎棍),最后一段的警示至今仍旧适用,民族主义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都需要答案
原来中信出版社也是有好翻译的
“自决原则” 一站基本奠定了现在的欧洲各国版图,以民族为主要划分标准,某种程度上也像“鲸落万物生”,毕竟奥斯曼帝国、沙俄帝国和奥匈帝国都解体了。 英法还是当时的主导,美国威信稍欠。很多历史细节,相对很客观的表述,有些民族和国家情节是不会随着时间变化太多的
提起1919年巴黎和会,可谓二十世纪历史的断层线。多数人对于巴黎和会评价不高,欧洲问题始终是巴黎和会的核心,亚洲的问题只是配角。然而,亚洲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正在崛起甚至走向军国主义,而中国在袁世凯去世之后陷入了南北对峙,二者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巴黎和会明显对于日后二者走向影响深远。 威尔逊主义虽然当时没有被有效实行,但是种子已经播出,二战之后美国外交基本走向了威尔逊主义的事件。如果站在今天来看,我们仍旧在巴黎和会的基础之上,历史的无奈与不可欺,大概也在于此。 只得一提的是,作者玛格丽特•麦克米伦(Margaret MacMillan)不仅是历史学家,她曾外祖父就是巴黎和会巨头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叙述风趣,细节丰富。以前买过麦克米伦这本书,是十多年前译本,翻译和
这是中东欧、中东形塑史、这是“普世价值”光环掩映下的大国角力史。百年前,从潘多拉魔盒中逸出的“民族主义”带给人类的是福是祸?至今难有定论。
《缔造和平》是“大国外交三部曲”的第一本,讲述了1919年由英法美意领导的巴黎和会召开的历史;讲述了这些被称为“和平缔造者”的人,试图修复战争疮痍、重建世界格局与寻求和平的过程。 全书以国别/地区划分章节,详细介绍了各个国家/地区参与和会的过程,刻画了和平缔造者间的分歧与妥协、决议形成的过程,以及对地区格局产生的影响,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有且只有一次。 如作者在尾声写道的:“和平缔造者们在1919年觉得自己尽了力,但他们并未幻想自己解决了这个世界的问题,他们希望自己创造了一个公正的和平,但现在都要留给诸神做主了”。《凡尔赛和约》签订20年后二战爆发,说明历史的当事人也只能着眼现实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如果”的问题。 我整整耗时两个月才看完这本书,内容详尽但可读性略差,需要花些精力来啃。
历史总是一遍遍重复,请不要太过自信太过自负
9.3-10.1《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Book56)世人非要强调他们可以做得更好,那为什么要忽略做得更差的可能呢?他们尝试建立一种更好的秩序,包括老犬儒派克列孟梭也努力了。但他们预测不到未来,当然更不能控制未来,未来的事情都取决于他们的继任者。当战争在1939年爆发的时候,那是20年间决策或未决策产生的后果,而不是1919年的安排造成的。
对各方关系和各自的主要议题介绍得非常到位,长知识,值得做个脑图
认识了很多中欧东欧国家,从南边的马其顿到北边的爱沙尼亚。还可以再深一点。
麦克米伦讲述了一个精彩纷呈故事。重新了解这段历史,才会发觉过去之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的认知是存在误区的。1919年的世界被战争的巨大创伤所窒息,被理想主义的光芒所迷惑,被狂热民族主义的浪潮所裹挟。在巴黎,人们渴望美好的未来,和平的世界,便将所有的期望都聚焦在了克列蒙梭、劳合·乔治以及威尔逊身上,后者虽有鸿鹄之志,却仍要屈服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们协商,谈判;沟通,争吵;欣喜,痛苦。他们促成了和平,也犯下了无数的错误,于是成了后来人非议指摘的对象。一百年过去了,再读这一段历史,扪心自问,他们还能做得更好吗?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吗?
不历不知事难,历史充满偶然。
八卦挺多,连黄蕙兰回忆录里对顾维钧的评价也引用了
全景式地描述了巴黎和会,涉及到众多国家和人物,细节丰富,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非常好读。英法意日各怀鬼胎,威尔逊空有美好愿望而没有足够的手腕和坚定的意治,中东欧新诞生的众小国过分贪婪而不知妥协,德国人普遍不承认战败又因和约条款苛刻而心怀不满,中国和中东则被忽视和出卖,和会不但没有带来和平反而埋下许多纷争的种子,并且延续至今。读了这本书,对众多囯家和民族之间的恩怨情仇多了一点了解。传统外交真的是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后来好了一点,但近年来似乎又在变坏,激战正酣的俄乌战争即是明证。
“当战争在1939年爆发的时候,那是20年间决策或未决策产生的后果,而不是1919年的安排造成的。”
> 缔造和平
43 有用 nothing传叔 2018-10-19 21:36:36
作者麦克米伦的曾外祖父就是《缔造和平》的主角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所以,我猜她可能自己是真心相信巴黎和会是要缔造和平的吧。。。
28 有用 holly2007 2018-05-18 09:03:06
英国人的世俗理性,法国人的狡诈胆小,Wilson的Megali idea,意大利人的丑角,日本人的自卑,中国人的憧憬与失望,巴尔干的乱局,布尔什维克俄国的红色烈火,犹太人的执着,阿拉伯人的愤恨,高加索小国群的覆灭,波兰的政治明星梦,土耳其的民粹,奥地利的自保,投降的德国雄心犹在……所有这一切,汇聚到1918年的巴黎——这座当时的世界之都。镜厅中签署的《凡尔塞和约》,是人类文明于20世纪的进击,它首次明确提出杜绝密室政治(虽然以后很长时间都未做到,可能现在密室政治仍存在)。它不是完美的,但绝不是最差的。全书材料深厚全面,组织绵密,经纬交错,非沉浸式写作不能为也,堪称Non-fiction典范之作。Bug 2 处:P229,第二段,1938应为1918;P426-7,“满洲里”应为“满洲”。
21 有用 虞二豆 2018-04-12 22:45:48
翻译流畅,难得中信出版的书做到了。
19 有用 西西佛 2019-07-20 23:41:46
和《大国的博弈》是同一本书。中国的教科书对于巴黎和会只有几个列强瓜分世界的几句话,而此书让我们看到,美国人对于世界的纯真公平的理想,确实乱成一锅粥的世界边界问题,谁来也是解决不好的,而某些政府自己和邻国的海洋小岛问题都解决不了,对于历史只会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于我的认识最大的一个澄清是:本来以为1939年斯大林是无耻地在德国进攻波兰时分了一杯羹,现在才知道,苏联向波兰境内推进的200公里,本来就是一战后波兰从俄罗斯白俄罗斯那里抢走的。
5 有用 洛兹尼茶 2025-02-02 06:25:58 江苏
原来巴黎和会中,威尔逊、克列孟梭、劳合乔治与奥兰多不但要处理德国战后问题,还要处理东欧问题、巴尔干问题、奥匈解体问题、近东问题、中东问题与远东问题,纷繁浩杂,难以理清,能达成一个合约真是不易,最后的时间里很多人感觉都想草草结束了。书中劳伦斯的出现总感觉与整本书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他恶作剧一样的在劳合乔治与贝尔福头上撒厕纸,奇人妙想啊。
10 有用 似水流年 2018-05-23 17:50:31
难得中信的书翻译得这么流畅,最厉害的是作者的客观真实(其实是我对英国佬的均衡大陆外交政策受不了,像搅屎棍),最后一段的警示至今仍旧适用,民族主义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都需要答案
5 有用 hao 2018-06-07 16:58:43
原来中信出版社也是有好翻译的
2 有用 楚宋墨虾 2020-08-11 01:18:30
“自决原则” 一站基本奠定了现在的欧洲各国版图,以民族为主要划分标准,某种程度上也像“鲸落万物生”,毕竟奥斯曼帝国、沙俄帝国和奥匈帝国都解体了。 英法还是当时的主导,美国威信稍欠。很多历史细节,相对很客观的表述,有些民族和国家情节是不会随着时间变化太多的
1 有用 经济人读书会 2018-05-05 21:42:33
提起1919年巴黎和会,可谓二十世纪历史的断层线。多数人对于巴黎和会评价不高,欧洲问题始终是巴黎和会的核心,亚洲的问题只是配角。然而,亚洲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正在崛起甚至走向军国主义,而中国在袁世凯去世之后陷入了南北对峙,二者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巴黎和会明显对于日后二者走向影响深远。 威尔逊主义虽然当时没有被有效实行,但是种子已经播出,二战之后美国外交基本走向了威尔逊主义的事件。如果站在今天来看,我们仍旧在巴黎和会的基础之上,历史的无奈与不可欺,大概也在于此。 只得一提的是,作者玛格丽特•麦克米伦(Margaret MacMillan)不仅是历史学家,她曾外祖父就是巴黎和会巨头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叙述风趣,细节丰富。以前买过麦克米伦这本书,是十多年前译本,翻译和
1 有用 岛南居士 2020-04-14 21:52:26
这是中东欧、中东形塑史、这是“普世价值”光环掩映下的大国角力史。百年前,从潘多拉魔盒中逸出的“民族主义”带给人类的是福是祸?至今难有定论。
1 有用 wxf1019 2018-10-18 13:07:10
《缔造和平》是“大国外交三部曲”的第一本,讲述了1919年由英法美意领导的巴黎和会召开的历史;讲述了这些被称为“和平缔造者”的人,试图修复战争疮痍、重建世界格局与寻求和平的过程。 全书以国别/地区划分章节,详细介绍了各个国家/地区参与和会的过程,刻画了和平缔造者间的分歧与妥协、决议形成的过程,以及对地区格局产生的影响,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有且只有一次。 如作者在尾声写道的:“和平缔造者们在1919年觉得自己尽了力,但他们并未幻想自己解决了这个世界的问题,他们希望自己创造了一个公正的和平,但现在都要留给诸神做主了”。《凡尔赛和约》签订20年后二战爆发,说明历史的当事人也只能着眼现实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如果”的问题。 我整整耗时两个月才看完这本书,内容详尽但可读性略差,需要花些精力来啃。
2 有用 小七 2018-07-17 00:14:32
历史总是一遍遍重复,请不要太过自信太过自负
1 有用 25697618 2020-10-18 17:49:59
9.3-10.1《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Book56)世人非要强调他们可以做得更好,那为什么要忽略做得更差的可能呢?他们尝试建立一种更好的秩序,包括老犬儒派克列孟梭也努力了。但他们预测不到未来,当然更不能控制未来,未来的事情都取决于他们的继任者。当战争在1939年爆发的时候,那是20年间决策或未决策产生的后果,而不是1919年的安排造成的。
0 有用 stlorraine 2020-07-31 23:16:07
对各方关系和各自的主要议题介绍得非常到位,长知识,值得做个脑图
1 有用 白模卡 2018-07-31 23:28:40
认识了很多中欧东欧国家,从南边的马其顿到北边的爱沙尼亚。还可以再深一点。
0 有用 尤大木 2021-04-09 22:27:27
麦克米伦讲述了一个精彩纷呈故事。重新了解这段历史,才会发觉过去之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的认知是存在误区的。1919年的世界被战争的巨大创伤所窒息,被理想主义的光芒所迷惑,被狂热民族主义的浪潮所裹挟。在巴黎,人们渴望美好的未来,和平的世界,便将所有的期望都聚焦在了克列蒙梭、劳合·乔治以及威尔逊身上,后者虽有鸿鹄之志,却仍要屈服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们协商,谈判;沟通,争吵;欣喜,痛苦。他们促成了和平,也犯下了无数的错误,于是成了后来人非议指摘的对象。一百年过去了,再读这一段历史,扪心自问,他们还能做得更好吗?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吗?
0 有用 魏知超 2020-11-30 20:55:20
不历不知事难,历史充满偶然。
0 有用 细雪 2022-04-04 18:07:31
八卦挺多,连黄蕙兰回忆录里对顾维钧的评价也引用了
0 有用 冷月独夜行 2022-03-22 22:32:59
全景式地描述了巴黎和会,涉及到众多国家和人物,细节丰富,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非常好读。英法意日各怀鬼胎,威尔逊空有美好愿望而没有足够的手腕和坚定的意治,中东欧新诞生的众小国过分贪婪而不知妥协,德国人普遍不承认战败又因和约条款苛刻而心怀不满,中国和中东则被忽视和出卖,和会不但没有带来和平反而埋下许多纷争的种子,并且延续至今。读了这本书,对众多囯家和民族之间的恩怨情仇多了一点了解。传统外交真的是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后来好了一点,但近年来似乎又在变坏,激战正酣的俄乌战争即是明证。
0 有用 某科学愁思郎 2022-03-14 17:24:44
“当战争在1939年爆发的时候,那是20年间决策或未决策产生的后果,而不是1919年的安排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