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译者: 胡苏晓
出版年: 2018-1
页数: 122
定价: 3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索尔·贝娄作品系列(精装)
ISBN: 9787020135059
内容简介 · · · · · ·
《抓住时机》描述了威尔姆·阿德勒失败又疯狂的一天。 索尔 ·贝娄在这部小说里影射了他和保守的父亲的关系:威尔姆是一个失业、身无分文的末流演员,刚和妻子分居(但对方为了经济问题又拒绝离婚),绝望之中他向德高望重的医生父亲阿德勒医生求助。在百老汇附近的酒店里,犹太人父亲用实用主义的冷漠批判了威尔姆的逃避、空虚和缺乏远见,并拒绝他的资助请求——而在百老汇附近的期货交易所里,神神叨叨的伪哲学家、真骗子塔木金正把威尔姆的最后一点积蓄投入荒唐的交易,并逃之夭夭。在喋喋不休、梦呓般的自我清算中,威尔姆冲进一场葬礼,用泪水化解了“自我的负担”。
——————————
描写美国当代知识分子知识困境最杰出的作家
索尔·贝娄唯一直面犹太父亲的小说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俄国犹太移民,贝娄的父亲亚伯拉罕·贝娄从未肯定过儿子选择的写作道路——那一代的“俄国-犹太 父亲天生就是专...
《抓住时机》描述了威尔姆·阿德勒失败又疯狂的一天。 索尔 ·贝娄在这部小说里影射了他和保守的父亲的关系:威尔姆是一个失业、身无分文的末流演员,刚和妻子分居(但对方为了经济问题又拒绝离婚),绝望之中他向德高望重的医生父亲阿德勒医生求助。在百老汇附近的酒店里,犹太人父亲用实用主义的冷漠批判了威尔姆的逃避、空虚和缺乏远见,并拒绝他的资助请求——而在百老汇附近的期货交易所里,神神叨叨的伪哲学家、真骗子塔木金正把威尔姆的最后一点积蓄投入荒唐的交易,并逃之夭夭。在喋喋不休、梦呓般的自我清算中,威尔姆冲进一场葬礼,用泪水化解了“自我的负担”。
——————————
描写美国当代知识分子知识困境最杰出的作家
索尔·贝娄唯一直面犹太父亲的小说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俄国犹太移民,贝娄的父亲亚伯拉罕·贝娄从未肯定过儿子选择的写作道路——那一代的“俄国-犹太 父亲天生就是专制的”(贝娄写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在他去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亚伯拉罕掏学费都是很勉强的。贝娄的前两部小说成功后,他的父亲也没有承认过他,只是说你的首要身份还是“我的儿子”。 老亚伯拉罕死后,索尔·贝娄迅速地写了《抓住时机》,讲述了一个电影梦破碎的犹太男子向富裕的医生父亲求助未果、崩溃的故事。
媒体推荐:
小说通过对完整的一天的描述,展现了极度真实的人类存在图景、他们在时间里留下的轨迹。时间——这是我们竭力最大利用、却湮灭在我们手心里的东西。——《纽约时报》
抓住时机的创作者
· · · · · ·
-
索尔·贝娄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于1937年毕业,并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出版于1953年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贝娄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他陆续出版《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2)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诸多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在其创作生涯中,贝娄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于1937年毕业,并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出版于1953年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贝娄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他陆续出版《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2)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诸多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在其创作生涯中,贝娄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极富创造性地塑造一些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76年,由于其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愤世嫉俗是每个人的面包和肉,吗。冷嘲热讽也是。 “哦,上帝,”威廉祈祷,“让我脱离我的烦恼。让我脱离我的思绪,让我对我自己做一些更好的事情。我为我浪费掉的所有时光感到非常抱歉。让我脱离这场危机,进入一种不同的生活。为了让我搞得一团糟的所有一切。发发慈悲吧。” 他发现自己流入了另一个水道。 真正的宇宙。这就是当前的时刻。过去对我们毫无用处。未来充满焦虑。只有现在是真实的——此时此地。抓住时机。 当人们有能力,偶尔必须使用这种能力的时候,他们必然会产生这样不受意志控制的感情。它只不过是在地铁里会发生的另一桩事情而已。如同那玩意儿随意的勃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all -
Dr. Adler liked to sit in a corner that looked across Broadway down to the Hudson and New Jerse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eet was a supermodern cafeteria with gold and purple mosaic columns. On the second floor a private-eye school, a dental laboratory, a reducing parlor, a veteran's club, and a Hebrew school shared the space. The old man was sprinkling sugar on his strawberries. Small hoops of brilliance were cast by the water glasses on the white tablecloth, despite a faint murkiness in the sunshine. It was early summer, and the long window was turned inward; a moth was on the pane; the putty was broken and the white enamel on the frames was streaming with wrinkles.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抓住时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抓住时机"的人也喜欢 · · · · · ·
抓住时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7 条 )

索尔·贝娄笔下的人生迷宫


“我能够听到他们绝望之余的呼喊”

Seize the Day: 人生是这样的悲喜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拿到这本书,书名让我想起了第一次看关于诗歌的电影《死亡诗社》时的一句电光石火般击中我的台词”Carpe Diem”。它出自罗马诗人贺拉斯的《颂歌》,这句拉丁文即是seize the day的意思,换成诗人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话来说则是“趁机摘下玫瑰蕾”(Gather ye ro... (展开)
索尔·贝娄对父子关系有多失望?

The unseizable day



看得惊心动魄,这大概不会变成我的人生
> 更多书评 5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8.2分 602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2001)9.1分 78人读过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7.2分 129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1996)8.1分 6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8 (普照)
- 买过的书 (高枝北)
- 2021购买的书 (绝对空间)
- 文学 (绝对空间)
- 因为封面爱上一本书 (魏春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0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抓住时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awingdc 2022-10-30 22:35:31 河南
威廉大抵是战后美国的“当代英雄”。 《赫索格》早早摆在了书架上,每每因篇幅打怵,没想到《抓住时机》成为我读到的第一部贝娄。译文可能会有部分朋友不太喜欢,但却因为贴近我的表达习惯,读来很是舒适。 在所有选择中,散漫的、不被拧紧的威廉总是精准无误地找到最不利的那条岔路,他的人生由这样否决中的肯定构成,又如何逃离习得性无助的宿命呢。我的父亲与威廉的父亲并无半点相似之处,仍多次读到胸闷、无法抽离,难以想象... 威廉大抵是战后美国的“当代英雄”。 《赫索格》早早摆在了书架上,每每因篇幅打怵,没想到《抓住时机》成为我读到的第一部贝娄。译文可能会有部分朋友不太喜欢,但却因为贴近我的表达习惯,读来很是舒适。 在所有选择中,散漫的、不被拧紧的威廉总是精准无误地找到最不利的那条岔路,他的人生由这样否决中的肯定构成,又如何逃离习得性无助的宿命呢。我的父亲与威廉的父亲并无半点相似之处,仍多次读到胸闷、无法抽离,难以想象真正被戳中心事的读者的感触。贝娄真是恐怖的作家,有劈开坚冰的力量。 (展开)
0 有用 涵哒哒 2022-04-03 12:56:09
可怜人
12 有用 Alain 2018-08-24 15:36:02
恐怖的索尔·贝娄,让我产生了一次完全的、沉浸式的共情体验。我这么多年来和父亲之间无以言传的关系就这么被他用汤米·威廉落魄、失意甚至痛苦、疯狂的一天给悉数抖落,受虐成瘾、习得性无助的失败者威廉几乎就是我的写照,冷漠、拒斥、并不无私的父亲则像极了我的父亲,我也对自己的惨痛人生喋喋不休却仍不知悬崖勒马,却偏要把这呻吟当做是呼喊是求救,视那些捂住耳朵的人们为摧残我的生活的刽子手,然后兀自滑向崩溃边缘,一次... 恐怖的索尔·贝娄,让我产生了一次完全的、沉浸式的共情体验。我这么多年来和父亲之间无以言传的关系就这么被他用汤米·威廉落魄、失意甚至痛苦、疯狂的一天给悉数抖落,受虐成瘾、习得性无助的失败者威廉几乎就是我的写照,冷漠、拒斥、并不无私的父亲则像极了我的父亲,我也对自己的惨痛人生喋喋不休却仍不知悬崖勒马,却偏要把这呻吟当做是呼喊是求救,视那些捂住耳朵的人们为摧残我的生活的刽子手,然后兀自滑向崩溃边缘,一次次错过当下错过时机,以泪洗面,还要受虐地把痛苦的灭顶当做美好而幸福的湮没。如果能捕捉到贝娄所捕捉到的十分之一,我便能得以藉由在心灵的断壁残垣之上再创作,并在这种对于自我的解构与重新建构的创作中直面我与父亲的矛盾乃至我人生业已取得的失败。 (展开)
0 有用 ⠀ 2022-10-21 22:51:37 北京
中年知识分子的困境 但是对于女性视角而言像是意淫
0 有用 黄白蓝 2022-10-13 23:50:16 重庆
第一本贝娄 薄并不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