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春仍在 短评

热门
  • 21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8-12-18 11:32:01

    瞿老师语录: 1、新思想的流行并不一定与传统相断裂,而是经常借助传统有民众基础的表现形式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 2、谣言的制造改变了清末的言论生态,变得党同伐异、渐失底线; 3、在中国传统读书人及普通人的心目中,城乡不是一对对立的范畴; 4、近世商人仍然没有多少政治意识,他们对政治的关心建立在是否波及自己产权的基础上; 5、进化的眼光经常让我们忽略推动共和之人很多时候是在“借文明之名以大遂其私欲”。

  • 11 須菩提 2020-03-30 21:45:40

    并没有看到太好的文章 没有注释让人很烦躁 作者讲理论讲的有点多 尤其喜欢说近代史是如此如此的吊诡 以前和现今的研究者大都掉入怎样怎样的陷阱 只有一个大而化之的共同印象 做出的是枯燥且重复的研究 那我就继续期待一下作者后续的成果

  • 6 黄金左脚撑小兵 2018-10-14 23:46:35

    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出是有识见的史学新世代研究者!后半对各类研究的时弊、困境指的也到位。虽然,思想史的部分和罗、杨的风格一样,有些不是特别看的让我明白……

  • 5 momo 2019-01-13 15:42:20

    和传统近代史研究不同,明显思路更广,在运用史料的同时,更注重历史学的想象力。《新文化的“到手”与“入心”》一篇写的最好,有启发性。没有脚注不列引文比较遗憾

  • 1 薄暮秋风起 2019-05-03 10:33:32

    近代史研究之难,既有时代政治的局困,也有古今与中西对照带来的信息量之浩繁。做研究要离麻木状态远些,瞿骏老师的建议十分中肯

  • 1 长柏 2024-05-15 20:09:16 湖北

    五四新文化几篇尤佳。

  • 0 carrie柔光 2019-03-28 11:15:06

    有些篇目对我来说太学术了点,但仍有耳目一新处,比如受新文化影响的大批青年何以突然“左转”,被政治拨弄于股掌。最后一篇访谈中也得到不少灼见和新知,尤其在科举的变与废、地方读书人的转型。

  • 2 小豹子 2020-07-20 17:51:00

    读史要带有同情的理解,也就是所说的“移情”。我们今天碰到了很多事情,也是近代人物经常碰到的事情,比如上学难,求学贵,穷学生在大城市的房租问题,小乡镇优秀的青年到大城市的孤独无助,在大城市呆久了,与家乡亲人的隔膜,想留在大城市却苦于没有经济实力,想回家乡,却已与家乡格格不入。这些在近代都是前人一样遇到的。带着这样的感觉去阅读材料,才有温情,才能够读懂。写出来的文章,著述才有人文关怀。

  • 0 好狗灰仔蹦蹦勾 2020-09-22 01:55:07

    导师赠书,,,为什么不加注释!!!相较而言算是对罗志田?文风较为成功的模仿,至少不会让人开头都看不下去、、看到最后访谈末尾的一段,当代张元济确也算是名副其实呢()书评方面前两篇并不能让人产生想读的兴趣,后面的还可以、、思想史好无聊,并无兴趣,政治经济也无兴趣,什么都无,我是废物()

  • 0 历史理性 2021-03-25 07:58:11

    珠玉的论集。罗志田先生关于清末民初社会之“权势转移”,有很多具体问题未及展开,而能有瞿骏这样的中坚世代学者进一步深入探讨,亦是近代史学科兴盛之一现象。

  • 0 清徽 2022-03-05 22:02:00

    还不错,但也有些问题

  • 0 观复道人 2021-12-31 23:17:19

    很精彩的随笔集,瞿骏先生思辨性强,读后启发颇大。唯一的遗憾是此书没有注释,不便征引。

  • 0 大佳佳睡醒了嘛 2023-10-24 21:52:26 湖北

    清巧,眼光高

  • 1 誠之 2023-10-01 23:52:43 天津

    多有教益,作者见解深刻,揭示出历史的复杂性与后来叙述的差别,如五四青年冲决网罗的不容易和之后的迷茫,读书人反袁的理由,清末立宪派的“私欲”。梁启超,胡适,近代史研究以及最后的访谈颇佳。

  • 0 秦火 2023-01-21 08:30:29 江苏

    年前最后一本

  • 0 赖怀普 2022-12-31 23:31:06 河南

    顶好的文章,切得利落,写得漂亮,史学理论指导上也可作为参考,感觉许多篇都有继续做下去的空间。不过随笔书评不加注释真是让人心急。

  • 0 xitchcock 2022-05-22 09:43:47

    有一些不错的思路,例如强调历史大关节的延续性(新中有旧),考察观念和宣言如何落实到基层和个体,反思史料解读过于集中于“明星”刊物与学者。行文似有模仿罗志田的风格,颇喜用一些自创或摘自民国报刊的词汇,如“到手”与“入心”。但可惜不知是刻意营造的文风,还是发表规则的限制,总给人感觉欲言又止,论证不甚清晰。

  • 0 竹汀 2022-06-22 23:22:27

    近现代历史的纷杂交错更要求对材料、人事的历史语境的重建与还原,以传统的追溯理解其历史含义,而非单纯以新旧中西划分;同时也需要从平面的文本展开立体的历史环节与过程,而外来的思维框架未必能与真实一致,未必能把握真正问题,得出可靠结论。 处理史料也需要“历史学的想象力”。 历史的认识与结论是长久工夫。

  • 0 朱颐钊 2022-05-05 20:53:17

    笔力有逊,〈八卦世界:辛亥革命时期的谣言〉〈访谈:清末民初读书人的转型〉两篇略有可观。90%以上的人,听了那些被后世想像为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呼喊后,都并不会有什么反应,这大概是历史的定律吧。

  • 0 桦尺蛾 2023-03-09 18:19:42 山东

    比较喜欢一个五四青年的生与死那篇,大叙述下的平凡之人。真正的困境是“之后”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