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
原作名: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译者: 郭忠华 / 潘华凌
出版年: 2018-1-1
丛书: 睿文馆
ISBN: 9787532776634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
原作名: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译者: 郭忠华 / 潘华凌
出版年: 2018-1-1
丛书: 睿文馆
ISBN: 9787532776634
作者简介 · · · · · ·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的创立者之一,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及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吉登斯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他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和布莱尔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叶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是吉登斯早期著作,为他赢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涂尔干与马克思许多著作比起来,远不显得那么零散,而且也更少宣传鼓动的色彩。 法国的学术传统对于涂尔干成熟学术立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圣西门和孔德对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现代社会形态的出现作出的解释中重合的部分构成了涂尔干所有著作的主要基础。涂尔干毕生工作的主题都在于,力图将孔德有关社会"实证"阶段的观念与圣西门稍有差异的有关"工业主义"的阐述融合在一起。 涂尔干指出,这一方法(在一种科学基础上的伦理学)首先是由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们所创设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瓦格纳和施莫勒。正如涂尔干所描述的,这两位学者的著作与正统经济学家的著作有很大的不同。正统经济学理论建立在个人功利主义的基础上,而且是非历史的:"换句话说,即便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国家或邦国,经济学的主要法则依然如此,只做着眼于交易自己产品的个人。" 在正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集体利益只是个人利益的一种形式而已",而且"利他主义也仅仅是一种隐秘的利己主义"。 我们必须把发展程度较低的社会据以构成自身的原则,与影响"先进"社会构成的原则加以比较和对照,以便分析社会分工多样化的意义。这就需要试着测定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性质上的变化。根据涂尔干的看法,由于社会团结,正如每一种道德现象一样,并不是可以直接测定的,为描述出道德凝聚方面的变化形式,"我们必须用可以象征它的一个外在指数来代替我们无法掌握的内在事实"。该指数可以从法律规则中找到。只要存在稳定的社会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终究会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形成。 法律规则可以看成被认可的行为准则,而惩处则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一类是"压制性"(repressive)的惩处,具有刑法的特点,表现为将某种痛苦强加到个人身上,作为对他因违法而施行的惩罚。另一类是"补偿性"(restitutive)的惩处,包括恢复行为,即重建法律被破坏之前的关系状态。 压制性法律特别适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涂尔干文摘 -
作为古典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范式,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角度对现代性进行解释和展望的。这一范式的连贯思路是:第一,现代性的产生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为标志。资本主义起源于“两种商品化”的盛行:产品商品化和劳动力商品化。前者表现为产品转变为商品、财产转变为资本和货币使用的扩张等,从而大大促进了资本的时空伸延能力。后者表现为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与土地等生产资料相分离等,并因此而剪断了劳动者与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关联。“两种商品化”盛行的结果是社会关系商品化,商品关系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第二,现代性发展的动力源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及由此产生的资本积累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得剩余价值,为此,资本家必须不断提高资本的积累率以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从而具有一种内在扩张性,并由此超越城市和国家的边界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第三,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异化和阶级斗争等是现代性问题的表现。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难以逾越的矛盾,它只有通过周期性危机的方式才能得到暂时的解决。异化则是内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问题。同时,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和异化最终还引发了政治上的冲突,导致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空前激烈的斗争。第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重建现代性社会的蓝图。在这一蓝图中,分工、剥削、压迫和匮乏等将得到超越,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真正自由的“历史”时代。 涂尔干的主要著述年代尽管比马克思晚近半个世纪之久,但在吉登斯看来,在解释和预测现代社会的发展方面,他的学说也代表了古典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范式,即“工业主义”范式。“在圣西门传统的影响下,涂尔干把现代制度的性质主要归结为工业主义的影响。”这一范式的总体思路是:第一,在现代性的起源方面,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现代社会滥觞的表征。前者唤起了个人自由主义的理想,后者则导致了高度分工的社会现实...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睿文馆 (共28册),
这套丛书还有
《生活在极限之内》,《匠人》,《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我的大脑敞开了》,《小津》 等。
喜欢读"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列格子~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三者思想比较
CM 意思是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大部分内容在书中最后一快都有展现,但列格子会更清楚一些。 在分析的过程中,我非常怀疑吉登斯对三位创始人的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扭曲(严肃脸),但我目前还没有充足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其实从吉登斯的分类上也可以看出这对他提...
(展开)

insightful comparison
The book is 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 Durkheim and Max Weber. Giddens analyses the three authors' main writings and makes comparison between Marx and the other two authors. The three authors are rooted in divergent conceptions of the structure an...
(展开)

对《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中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尝试性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涂尔干的理论受到法国和德国学术前辈的影响,比如圣西门的“工业主义”与孔德的“实证主义”观念;以及德国社会“有机体论(organism)”,即用有机生命体作为隐喻分析社会学问题。 《社会分工论》包含了许多主题,但有两个最为基本:其一与马克思一致,即对于国民经济学家与英... (展开)
不确定是不是適合入门
1. 通俗性和全书的叙述而不评论是最大的优点,也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2. 前面一部分主要算是对三位的基本介绍,可能存在争议较多。个人也觉得对于韦伯和涂尔干的某些重要方面忽视了或者误解了。马克思不算了解,所以也不知道是否准确。 3.后面一部分就主题的三人对比很有水平。...
(展开)

对《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中韦伯社会理论的尝试性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首先承认:比起对前面两位大家的介绍,韦伯这部分我没太厘清逻辑主线,可能是读着读着就迷失于细小概念了,先尝试性总结下,求大佬批评指正。 马克斯·韦伯扎根于德国学术传统,其早期著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旨在得出新教伦理与经济理性(economic... (展开)
对本书中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尝试性总结与思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马克思对于社会学研究的主线终生围绕着对于康德”应然“与”实然“二元论的反叛和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他终生致力于哲学实践(praxis)并在政治与宗教领域倡导一种反教条主义的”意识变革“(reform of consciousness):这出于19世纪普鲁士历史背景:普鲁士相对于英法在... (展开)
> 更多书评 13篇
-
“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比较详细地描述,它涉及:(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 “现代性就是现代社会,包括现代社会,包括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及与此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等。” 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社会主义是因为马克思是社会学家?
2019-08-18 15:44
论坛 · · · · · ·
请问和2013年的版本有什么不同? | 来自爱与自由 | 2020-02-2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8.6分 477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8.8分 68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8.4分 218人读过
-
遠流出版公司 (1989)8.5分 3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汯汩 2019-08-18
何谓社会
0 有用 沈度 2020-05-20
把三座大山分析得非常彻底,只是没有著作做基础,虽然据说是入门书籍,但直接读这个还是有点欠火候。
0 有用 啦啦啦啦啦啦 2019-05-05
二刷,当作复习三驾马车,果然读完原著后再看更入味
0 有用 杜拉斯小调 2020-08-01
!!!
0 有用 追随我心1802 2019-05-18
最喜欢第四章对三位思想家从各方面的对比。
0 有用 Roi du Monde 2021-03-31
【28】对比他们仨真·痛苦,各自理论边界太宽阔,重点各不同又十分繁琐,相互交织糅杂,需要很翔实的工作才能就不同的领域来比较,佩服吉登斯干得如此漂亮。说回三人,马克思讲生产意义上的阶级和分工(异化),涂尔干讲有机团结和如何以适应性的方式解决失范,韦伯走“理性化”进路关注支配与服从结构(而非生产),怎么想怎么是关公战秦琼,又无法忽视他们的内在连续。马克思无疑显露出作为“玄思”大佬的批判取向,后两者以“... 【28】对比他们仨真·痛苦,各自理论边界太宽阔,重点各不同又十分繁琐,相互交织糅杂,需要很翔实的工作才能就不同的领域来比较,佩服吉登斯干得如此漂亮。说回三人,马克思讲生产意义上的阶级和分工(异化),涂尔干讲有机团结和如何以适应性的方式解决失范,韦伯走“理性化”进路关注支配与服从结构(而非生产),怎么想怎么是关公战秦琼,又无法忽视他们的内在连续。马克思无疑显露出作为“玄思”大佬的批判取向,后两者以“适应”落脚但也不能否认其“超越既有知识”的尝试。吉登斯自己的知识实践就是最佳范例,他的四个现代性维度就展示了如何融合,最终摆脱与超越此三人的做法(虽然也存在机械化约嫌疑) (展开)
0 有用 雨舟生 2021-03-30
“早晨将到,黑夜也来。”
0 有用 碎布片儿 2021-03-16
吉登斯的文字其实真的还挺通俗易懂的,还挺友好的,但无论如何还是要去读读三驾马车的原著,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收获。
0 有用 英雄的黎明 2021-03-11
已读。极好。进阶书,厘清了非常多的概念和盛行的误解和粗陋之见。2021031011
0 有用 C.C. Teng 2021-03-09
2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