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幸免的书评 (30)

NPR关于《无人幸免》的作者采访:美国第二次南北战争不是想象,它是某种真实。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17年4月2日 摘自NPR,齐彦婧/译 时间是2075年,美国正深陷气候变化带来的洪灾之中。总统下令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南方各州脱离联邦,以求保护化石燃料产业。一场激烈的内战一触即发。美国实力大减,眼看位于中国及中东的新兴帝国插手其国内事务——墨西哥则占据了美国西南大部... (展开)
《纽约时报》书评:一部将战争报道和反乌托邦题材巧妙结合的佳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奥马尔•阿卡德的小说处女作《无人幸免》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混搭组合,它将不遗余力的战争报道与一种新兴的情节要素结合在一起,读者如果熟悉近日流行的青少年题材反乌托邦系列作品《饥饿游戏》及《分歧者》,那么对这类情节想必不会陌生。凭借这些相去甚远的素材,阿卡德出人... (展开)
这个故事讲述的,不是战争,而是毁灭
未来是什么样子? 任谁都会畅想过自己的未来,都往往会对其赋予美好的期许,但是如果对于一个国家呢?政治家也许会给予厚望,但是文学往往会对其满怀深重的忧虑。 2017年大火的美剧《使女的故事》就是这一典型的代表,这种反乌托邦的文学一直深得人们的追捧和探究热情,比较典...
(展开)

战争式的开端,毁灭性的结局
2074年,美国为了保护环境颁布了《可持续未来法案》,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分离主义恐怖分子刺杀总统以及南方示威者被枪杀,导致战争全面爆发,史称美国第二次南北战争。 战争在任何时候都很残酷,它将许多家庭拆散,将人们变得懦弱、沉默、屈从、自私。“毕竟归根结底,究竟什么...
(展开)

你必须用枪打赢战争,用笔打赢和平。
“我对总统团队的人说,要是我们再这样听之任之,要是我们只会点头微笑,放任他们把这场战争包装成君子之间势均力敌的争执,而不是一场因他们固守有害燃料而引发的血腥厮杀,那么,战争就永远不会真正结束。”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但是战争与战争是不一样的,正如暴乱与革命也是...
(展开)

战争中,没人能置身事外,没人能幸免于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拿起来就无法放下的虚构作品,大概是因为作者曾担任过战地记者的缘故,这本书并不像小说或虚构作品,四个时间段贯穿了萨拉特的一生及二十年战争,加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这一战争的其他文件,生生多出来了一些纪实感。 可能对世界格局了解的太少,我始终不是很相信,战争的起因竟... (展开)
《无人幸免》:这场美国“二战”是对特朗普时代的警告
美国又一次耀武扬威。 继2018年3月的中美贸易战后。四月,美国对叙利亚发起“精确打击”,由头是政府军使用了化学武器,违背人道主义。这起冲突争议重重,有学者指出:人道关怀只是幌子,发生在叙利亚的战争,是美国与俄罗斯的代理人之战,特朗普不能坐视亲俄政府统一叙利亚,...
(展开)

Allowed to be Happy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一步步逐渐深入并以自己的观念去理解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始终都无法挣脱对《The Last of Us(最后生还者)》的联想,这个印象伴随着断线相接的阅读日趋加深,直到我此刻将它读完后就立刻开始写下方才积累又很快消退的感想时,它已经完全被我与另一种毁灭绑定在一起。《无人幸... (展开)
假如美国真的发生内战?这部现象级科幻小说,和美国的现实联结细思极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一部外国人写的反乌托邦小说《无人幸免》。 《无人幸免》是埃及裔加拿大作家奥马尔·阿卡德的第一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大获好评,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因为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照应着美国日渐分裂的现实,更是为这本书的畅销增添了不少助力。 这本... (展开)
故事里的毁灭,距离我们生活的真实只有一步之遥
17年底,反乌托邦大剧的《使女的故事》横扫艾美奖,原著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说过的一句话被作为预言般争相转载。 “这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曾真实地发生过。”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奥马尔·阿卡德的处女作《无人幸免》,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即将抵达的未来。 一个战地记者构...
(展开)

这样的悲剧其实一点都不遥远
选择这本《无人幸免》拿来读并不是偶然,封面上便已然注明2074-2095年是美国的第二次南北战争,我相信这样的科幻题材故事,最能揭示眼前现实的残酷。我们这一代人出生成长和生活的这个年代恰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复苏,物质和精神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可我们的世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