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小说中充满对倒的处理,上海与香港、中年人与年轻人、现实与梦境、怀旧与怀春、苦得令嘴唇发白的回忆与甜得像蜜糖般的幻想。反复出现的段落营造出某种韵律与节奏感,甚至有种角色内心梦魇外化的效果。如果按照安东尼奥尼在《蚀》里的视角:烦扰的家庭、那个展现时空魔法令二人相遇的电影院、还有那看到两只麻雀的窗台,才是永恒的主角,它们看着时代变迁、人来人往、新的变旧、憧憬变成遗憾、香港还是香港、香港却又不是那个香港了。小说呈现出的这种简洁表达像极了电影里的蒙太奇,将人与热汤放在一起,不用描述热汤的美味,也不用描写人的饥饿,但丝毫不影响这些信息的表达,甚至能有更多的信息可供观众自行体会,真正做到“少即是多”。形式和内容高度契合,短篇版本让我感受到艺术创作中“做减法”所需要的魄力、魅力 !
更喜欢短篇版,在当年有一定的先锋性,如今看起来其实中等水平。长篇版的那个梦境隐喻过于直白,显得有点幼稚,但结局是写得挺好!
刘以鬯的《对倒》完全出乎我之意料,没想到竟十足魅惑与妖态。 两个不同背景互不干连的人,平行往时空的诘问中梭巡,毋宁说,这是对个人记忆的纾解与洗濯,不啻为观察。生于上海,长在香港。刘以鬯以自己亲身经历制造了一场文学性的意识跳跃,这种自刎,是将文本中的画面与影像重新修葺一新的自觉,也是以批判主义的方式全新注解了香港以及自己与香港绸缪的关联。
王家卫拍《花样年华》的灵感来源,两个独立的故事,一正一负,双线并行,独特的表现手法:意识流,内心独白,各种闪回,非常有画面感。一个耽于回忆,将回忆当作燃料,从过往中找寻失去的快乐,一个情窦初开,热衷幻想,两人在现实和梦境中相遇,又背向远去,擦肩而过,在各自平行的历程和遭遇中展现社会百态和人世欲望,香港70年代初期的商业社会场景一览无余。隐隐中道出:岁月无情,世事难在,出身背景迥异的人,即使相处也绝难相融。
短篇看完再也不想读长版,短版的容量非常精巧且丰满
形式大于内容,整部小说还是男性视角下展开的,对女性心理的把握太简单,流于表面。
技巧出彩,语言平实。刘以鬯得心应手的意识流和内心独白,辅以对称式结构框架下的蒙太奇、闪回和重复。这种手法在现在多应用于电影,以至于看回70年代的《对倒》少了惊艳感。不过这种技法在当时应该是石破天惊的吧。他的野心在谋篇布局中。他回忆过去而她梦想未来,两人在现实与梦境中相遇,于是香港50年代到90年代的模样尽收。看到最后又被王家卫甜了一下。刘以鬯自己都不懂为何《花样年华》鸣谢了他,王家卫却直言因其技法获得了灵感。「Tête-Bêche不仅是邮学上的名词或写小说的手法,它也可以是电影的语言,是光线与色彩,声音与画面的交错。Tête-Bêche甚至可以是时间的交错一本一九七二年发表的小说,一部二〇〇〇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一九六〇年的故事。」王家卫的致谢对照今人的洗稿抄袭,算得上高洁了。
不如《酒徒》,短篇较好,长篇版本失了节奏与分寸感。
结构有趣,短篇和长篇各有千秋。人应该感到庆幸的是信马由缰的任何想法都只是私密的心理活动,别人无法也不必知道。沉浸于自己的各种想法中是生而为人的乐趣之一——无论是对过去的追忆怀缅还是对未来的幻梦臆想,无论深刻广博还是幼稚肤浅。借由两个迥异的人在同一时空若干小时内各自游荡、交错阐发的种种互不相干对比鲜明的意识流,表达人和人之间出身年岁代际思想性别经历各种“属性”的不同恍然如一道隐形鸿沟,同时又带出香港四十到七十年代的变迁,一支笔宛如一部摄像机带你穿行在彼时香港的街头:摩天大楼、一零二号巴士、海隧、提供雪糕和鲜奶的茶餐厅、放映小黄片预告的戏院、日夜播着时代曲的唱片行、被打劫的金铺、臭气熏天的公厕、长发阿飞、抬腿濑尿的黑狗… 也难怪会给王家卫那么多电影灵感了~
刘以鬯真的很喜欢重复和循环,想把他的所有书都买来。只看了短篇版和一点点长篇版,感觉上更喜欢长篇,离他营造的氛围更近一些,不过因为刚看完短篇版没什么心思看长篇,等过一段时间再重新回来看。结构放到现在是不惊奇,不过想到这本和酒徒都是wg期间在香港写出的书,感觉还挺奇妙的。看影院那段让我想起Annie Hall里两人刚见面的时候,伍迪艾伦在他俩飞快的台词里还把心理感受用字幕的形式打在屏幕上了。btw 看完刘以鬯才意识到高中看王家卫还是给我留下了挺大的影响的。以及明白了一点王家卫选择的叙述方式。这以小见大的程度,甚至不是一个人的经历,不是一个情节,不是一个动作,而是这个人某段时间的精神或情绪。
长篇浓缩成短篇,果然短篇更彰显节奏和力量。
意识流,蒙太奇,内心独白,极富影像性和画面感的小说,确实适合饱含文学性的电影。一段怀念与幻想交织的城市漫游,一对陌生男女的隐秘际会,一次空间平行时间相反的错身而过,也是一次文学与电影暧昧微妙的交汇。刘以鬯的作品形式本身就是文本意义,短篇结构匀称且完整,两条情节线对称呈现,两个意识对应排列,共同建构出七十年代初香港的社会百相及人欲扭曲;长篇则有更多日常生活与历史事件细节——街头上不自知的不期而遇,繁杂琐碎的家庭关系,战时的上海与重庆,逃亡到的香港……随着意识跳跃(仿佛一次次跳切),我们既看到少女怀春的性幻想,也回顾四十年间的中国现代史与香港战后发展史。两个拥有完全不同的过去与将来的人,相遇而没有沟通,因为没有互相理解的基础与必要,他们唯一的相同之处,是拒绝活在当下。彻底畸零和孤独的人。
作为王家卫多部电影的灵感来源,刘以鬯的小说确如墨镜的电影一般具有风格化的特征以及独特的美学气质,在两部作品中于此相对应的诸如《花样年华》中的世界与《对倒》里的香港是趋同的,而周慕云与苏丽珍的假戏真做即对倒的淳于白与亚杏的觥筹交错,在刻画人物与描绘环境的手法是相似,只不过王家卫是以电影的构成元素来写作,刘以鬯是用更为接近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法,勾勒作品的世界与人物的状态、情绪,将笔触直接深入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以更凌厉的视角透视人生;相较二者来说,《对倒》文字的形式更具作者性、也更为直接,具有传统严肃文学的风骨,而《花样年华》对文本的可视化呈现相对更难,也对后来的作者更具有专业上的要求,特别还是《对倒》这般别有风致的原作,在华语影坛中除了王家卫我想不出还有谁能够胜任。
淳于白在追忆过往逝去的梦,而亚杏在做着将来的白日梦,过去时和将来时在香港这块不断发展着的进行时,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并排而坐,擦肩而过,伴随靡靡之音,现实与虚幻重叠又分开。相较丰满的长篇,短篇越显别致,倒回去重温,工整对接的天衣无缝刚刚好
“心情不同,因为时代变了。”因为《花样年华》读了短篇版《对倒》,倒也理解王家卫特别致谢刘以鬯的原因。“对倒”的结构象征与人物象征都精巧合辙,《花样年华》借其灵感,让周慕云与苏丽珍相遇又错过,在对倒的身份与时空里,成为被记忆留住的人。 淳于白电影院偶遇少女亚杏,看到的其实也是耽于回忆中不存在的自己。就连漫步在繁华闹市,都隔着积满灰尘的玻璃,处处带着回忆中失去的快乐。但刘以鬯对亚杏的描写似乎太过理所应当了。有一种为了服务遗老的回忆,非要让象征新生的少女怀春,渴望缥缈的浮华。作者意识流形式下的文本限度,也止于掠过六七十年代滋长疯狂的香港,总体并没有很喜欢。
怎么说呢,短篇比长篇好。但短篇的设计感过于显眼,“剩余物”不够
从短篇长篇的对比可以明显感受到香港味从何而来
短篇节奏感和对称感很棒,长篇则有很多地方多余重复,后来知道是由繁入简就理解了。一个只回忆过去,一个只幻想未来,让两种人生产生交集,并不存在爱情的擦肩而过,那种给人期待但是结尾又让人毫无惋惜的体验还是很有趣的。再就是关于那个时代香港的描述,大时代背景,市井焦虑,以及社会风貌的展现做的很到位。要说跟《花样年华》有多少联系,实在是没看出来
一个故事,短篇与长篇,两种写法。两个人物,互不相识,命运中一瞬间的交叉。这一分钟,我们是一分钟的朋友了。
所以我不喜欢《花样年华》是有原因的,出处就这么无聊。
> 对倒
63 有用 DR邬梦雨 2018-11-05 21:44:36
小说中充满对倒的处理,上海与香港、中年人与年轻人、现实与梦境、怀旧与怀春、苦得令嘴唇发白的回忆与甜得像蜜糖般的幻想。反复出现的段落营造出某种韵律与节奏感,甚至有种角色内心梦魇外化的效果。如果按照安东尼奥尼在《蚀》里的视角:烦扰的家庭、那个展现时空魔法令二人相遇的电影院、还有那看到两只麻雀的窗台,才是永恒的主角,它们看着时代变迁、人来人往、新的变旧、憧憬变成遗憾、香港还是香港、香港却又不是那个香港了。小说呈现出的这种简洁表达像极了电影里的蒙太奇,将人与热汤放在一起,不用描述热汤的美味,也不用描写人的饥饿,但丝毫不影响这些信息的表达,甚至能有更多的信息可供观众自行体会,真正做到“少即是多”。形式和内容高度契合,短篇版本让我感受到艺术创作中“做减法”所需要的魄力、魅力 !
28 有用 海邊的卡夫卡 2018-07-16 11:15:16
更喜欢短篇版,在当年有一定的先锋性,如今看起来其实中等水平。长篇版的那个梦境隐喻过于直白,显得有点幼稚,但结局是写得挺好!
26 有用 蓝鸲 2018-06-12 23:27:58
刘以鬯的《对倒》完全出乎我之意料,没想到竟十足魅惑与妖态。 两个不同背景互不干连的人,平行往时空的诘问中梭巡,毋宁说,这是对个人记忆的纾解与洗濯,不啻为观察。生于上海,长在香港。刘以鬯以自己亲身经历制造了一场文学性的意识跳跃,这种自刎,是将文本中的画面与影像重新修葺一新的自觉,也是以批判主义的方式全新注解了香港以及自己与香港绸缪的关联。
17 有用 林儿响叮当 2020-05-10 04:31:07
王家卫拍《花样年华》的灵感来源,两个独立的故事,一正一负,双线并行,独特的表现手法:意识流,内心独白,各种闪回,非常有画面感。一个耽于回忆,将回忆当作燃料,从过往中找寻失去的快乐,一个情窦初开,热衷幻想,两人在现实和梦境中相遇,又背向远去,擦肩而过,在各自平行的历程和遭遇中展现社会百态和人世欲望,香港70年代初期的商业社会场景一览无余。隐隐中道出:岁月无情,世事难在,出身背景迥异的人,即使相处也绝难相融。
7 有用 Yuki Albran 2021-06-07 15:14:49
短篇看完再也不想读长版,短版的容量非常精巧且丰满
4 有用 Endless_Summer 2018-08-21 17:36:34
形式大于内容,整部小说还是男性视角下展开的,对女性心理的把握太简单,流于表面。
5 有用 木由 2020-04-26 23:59:16
技巧出彩,语言平实。刘以鬯得心应手的意识流和内心独白,辅以对称式结构框架下的蒙太奇、闪回和重复。这种手法在现在多应用于电影,以至于看回70年代的《对倒》少了惊艳感。不过这种技法在当时应该是石破天惊的吧。他的野心在谋篇布局中。他回忆过去而她梦想未来,两人在现实与梦境中相遇,于是香港50年代到90年代的模样尽收。看到最后又被王家卫甜了一下。刘以鬯自己都不懂为何《花样年华》鸣谢了他,王家卫却直言因其技法获得了灵感。「Tête-Bêche不仅是邮学上的名词或写小说的手法,它也可以是电影的语言,是光线与色彩,声音与画面的交错。Tête-Bêche甚至可以是时间的交错一本一九七二年发表的小说,一部二〇〇〇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一九六〇年的故事。」王家卫的致谢对照今人的洗稿抄袭,算得上高洁了。
4 有用 于夕 2018-12-30 00:41:15
不如《酒徒》,短篇较好,长篇版本失了节奏与分寸感。
2 有用 𝚢𝚘𝚞𝚗𝚐 2018-12-14 20:09:34
结构有趣,短篇和长篇各有千秋。人应该感到庆幸的是信马由缰的任何想法都只是私密的心理活动,别人无法也不必知道。沉浸于自己的各种想法中是生而为人的乐趣之一——无论是对过去的追忆怀缅还是对未来的幻梦臆想,无论深刻广博还是幼稚肤浅。借由两个迥异的人在同一时空若干小时内各自游荡、交错阐发的种种互不相干对比鲜明的意识流,表达人和人之间出身年岁代际思想性别经历各种“属性”的不同恍然如一道隐形鸿沟,同时又带出香港四十到七十年代的变迁,一支笔宛如一部摄像机带你穿行在彼时香港的街头:摩天大楼、一零二号巴士、海隧、提供雪糕和鲜奶的茶餐厅、放映小黄片预告的戏院、日夜播着时代曲的唱片行、被打劫的金铺、臭气熏天的公厕、长发阿飞、抬腿濑尿的黑狗… 也难怪会给王家卫那么多电影灵感了~
2 有用 郭浮 2021-02-04 01:41:30
刘以鬯真的很喜欢重复和循环,想把他的所有书都买来。只看了短篇版和一点点长篇版,感觉上更喜欢长篇,离他营造的氛围更近一些,不过因为刚看完短篇版没什么心思看长篇,等过一段时间再重新回来看。结构放到现在是不惊奇,不过想到这本和酒徒都是wg期间在香港写出的书,感觉还挺奇妙的。看影院那段让我想起Annie Hall里两人刚见面的时候,伍迪艾伦在他俩飞快的台词里还把心理感受用字幕的形式打在屏幕上了。btw 看完刘以鬯才意识到高中看王家卫还是给我留下了挺大的影响的。以及明白了一点王家卫选择的叙述方式。这以小见大的程度,甚至不是一个人的经历,不是一个情节,不是一个动作,而是这个人某段时间的精神或情绪。
2 有用 虎背熊腰小白兔 2020-01-13 15:44:47
长篇浓缩成短篇,果然短篇更彰显节奏和力量。
2 有用 退相干 2024-01-20 17:03:20 湖北
意识流,蒙太奇,内心独白,极富影像性和画面感的小说,确实适合饱含文学性的电影。一段怀念与幻想交织的城市漫游,一对陌生男女的隐秘际会,一次空间平行时间相反的错身而过,也是一次文学与电影暧昧微妙的交汇。刘以鬯的作品形式本身就是文本意义,短篇结构匀称且完整,两条情节线对称呈现,两个意识对应排列,共同建构出七十年代初香港的社会百相及人欲扭曲;长篇则有更多日常生活与历史事件细节——街头上不自知的不期而遇,繁杂琐碎的家庭关系,战时的上海与重庆,逃亡到的香港……随着意识跳跃(仿佛一次次跳切),我们既看到少女怀春的性幻想,也回顾四十年间的中国现代史与香港战后发展史。两个拥有完全不同的过去与将来的人,相遇而没有沟通,因为没有互相理解的基础与必要,他们唯一的相同之处,是拒绝活在当下。彻底畸零和孤独的人。
1 有用 韶凯 2022-09-12 21:00:12 广东
作为王家卫多部电影的灵感来源,刘以鬯的小说确如墨镜的电影一般具有风格化的特征以及独特的美学气质,在两部作品中于此相对应的诸如《花样年华》中的世界与《对倒》里的香港是趋同的,而周慕云与苏丽珍的假戏真做即对倒的淳于白与亚杏的觥筹交错,在刻画人物与描绘环境的手法是相似,只不过王家卫是以电影的构成元素来写作,刘以鬯是用更为接近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法,勾勒作品的世界与人物的状态、情绪,将笔触直接深入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以更凌厉的视角透视人生;相较二者来说,《对倒》文字的形式更具作者性、也更为直接,具有传统严肃文学的风骨,而《花样年华》对文本的可视化呈现相对更难,也对后来的作者更具有专业上的要求,特别还是《对倒》这般别有风致的原作,在华语影坛中除了王家卫我想不出还有谁能够胜任。
2 有用 ASAKA 2021-10-29 17:27:23
淳于白在追忆过往逝去的梦,而亚杏在做着将来的白日梦,过去时和将来时在香港这块不断发展着的进行时,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并排而坐,擦肩而过,伴随靡靡之音,现实与虚幻重叠又分开。相较丰满的长篇,短篇越显别致,倒回去重温,工整对接的天衣无缝刚刚好
1 有用 夜歌与晨歌 2025-02-18 03:24:19 广东
“心情不同,因为时代变了。”因为《花样年华》读了短篇版《对倒》,倒也理解王家卫特别致谢刘以鬯的原因。“对倒”的结构象征与人物象征都精巧合辙,《花样年华》借其灵感,让周慕云与苏丽珍相遇又错过,在对倒的身份与时空里,成为被记忆留住的人。 淳于白电影院偶遇少女亚杏,看到的其实也是耽于回忆中不存在的自己。就连漫步在繁华闹市,都隔着积满灰尘的玻璃,处处带着回忆中失去的快乐。但刘以鬯对亚杏的描写似乎太过理所应当了。有一种为了服务遗老的回忆,非要让象征新生的少女怀春,渴望缥缈的浮华。作者意识流形式下的文本限度,也止于掠过六七十年代滋长疯狂的香港,总体并没有很喜欢。
1 有用 Xieirse 2022-11-23 01:09:48 上海
怎么说呢,短篇比长篇好。但短篇的设计感过于显眼,“剩余物”不够
1 有用 莉水小刀 2023-03-01 10:37:44 湖北
从短篇长篇的对比可以明显感受到香港味从何而来
1 有用 理易封 2018-07-01 20:58:22
短篇节奏感和对称感很棒,长篇则有很多地方多余重复,后来知道是由繁入简就理解了。一个只回忆过去,一个只幻想未来,让两种人生产生交集,并不存在爱情的擦肩而过,那种给人期待但是结尾又让人毫无惋惜的体验还是很有趣的。再就是关于那个时代香港的描述,大时代背景,市井焦虑,以及社会风貌的展现做的很到位。要说跟《花样年华》有多少联系,实在是没看出来
2 有用 余小岛 2020-05-04 16:33:49
一个故事,短篇与长篇,两种写法。两个人物,互不相识,命运中一瞬间的交叉。这一分钟,我们是一分钟的朋友了。
1 有用 豆庄主 2021-10-11 19:31:44
所以我不喜欢《花样年华》是有原因的,出处就这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