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把“能力”这个概念放在理论中心的可行性就过于可疑……beat or beat it?(启蒙内部的能指转换?直面还是逃避问题?)
正文:作者其实也意识到了亚伯二人之言与行的内在冲突,且在伯上更为明显。亚枯燥,伯灵动,而“把诗人逐出城邦”却出自伯之口,可谓“爱之深,责之切”。把康德伦理学视为对柏拉图的传承,并与亚里士多德对质,似乎是把问题简单化了——A∩B既不是A也不是B。Nussbaum是主研亚氏的,自然也是为他说话,但她的女性主义在亚伯二人之间就显得削足适履(伯显然要比亚更现代,也更亲和女性主义)。当然,我还是更喜欢柏拉图,如果说Nussbaum是理想的理智主义者(对能力自觉的幻想),那么Plato就是理智的理想主义者(知其不可而为之)。她低估了柏拉图的理智,正如她也高估了自己的理想。
162 有用 Panda 2019-05-10 18:49:06
p29然而,我从未认同过这样一个浪漫的观点:脆弱性本身是值得赞颂的。向来厌恶强者叙事,认为脆弱中包蕴了善与正义,而这种观点或许正在塑成我的现世不幸。
38 有用 梁中和 2019-04-19 22:31:05
感谢向东老师和陈玮的卓越工作!
22 有用 Mandelstam 2018-08-02 18:43:10
付印啦~“京都奖”得主,“杰斐逊讲座”主讲人玛莎·纳斯鲍姆代表作,权威学者徐向东、陈玮历时两年全面修订,新增三万字导读,只为精益求精。那么,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
28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9-07-21 03:11:24
《普罗塔戈拉》表现的不仅是对青年人灵魂的争夺,还表现了人类实践理性的悲剧(听起来颇有反讽的意味,因为对话的主角想要达到的目标却是宣布悲剧的死亡和终结)。因为它向我们表明:在我们对价值多元性的直观依附和我们想要通过一门慎思的技艺来把握人类生活的热望之间,是存在不可消解的矛盾的。我们原以为度量的科学只是为了达到外在的和公认的目的而提供的一种工具性的手段,但是现在却意识到对目的本身的修正变为这一科学或技艺的一部分——苏格拉底的技艺,就像宙斯的艺术一样,创造了新的价值和新的依赖。我们曾天真地设想,我们可以继续价值多元性的美梦,而同时又有一种量化的社会科学来向我们提供准确性和控制。某些功利主义的著作仍然持有这样天真的观点。柏拉图以他特有的冷峻口吻告诫我们说,实际的情况会大相径庭。疗治痛苦会终结部分人性
13 有用 abitobssesed 2019-05-02 12:47:04
看了两部气质几乎完全相反的书,施克莱《平常的恶》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两位女性哲学家对伦理学有着相同的关注点。可是一读就发现她们似乎从柏拉图那里继承了完全相反的东西。又都不失为清晰晓畅的思想史著作。纳斯鲍姆的解读深邃且不乏趣味,对亚里士多德的阐发最为惊人。人类生活有着本质性的脆弱以及片面(这是人类中心主义必然的概念结果),希腊哲学却赋予它一种无可比拟的深广度。但柏拉图的方案有着更为深层的不稳定性,亚里士多德的方案更具内在价值。本书其实在论证如何才是足够充分的幸福和自足的生活。将亚氏的爱与友谊伦理娓娓道来,似乎比布鲁姆阐发柏拉图还要动人。但又显得过于琐碎,论证也没能服人。当然也不必如此。还是认为柏拉图的确定性更吸引人,作为柏拉图主义者来说。
9 有用 波士顿驴 2019-11-17 03:04:38
完全杰出的著作,通过悲剧和亚里士多德解构掉柏拉图伦理学的根基,一条路可以通向伯林,还有一条是尼采和现象学,特别是解读亚里士多德的时候,简直海德格尔和舍勒的回声(必须感叹一句亚和现象学之间的关系) 读完感叹现代其实一直笼罩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差异问题中。赞美作者的文本解读能力
5 有用 油炸托克思 2019-05-07 17:50:45
三星半。努斯鲍姆在一直强调,悲剧可以用描述的方式,提供一种哲学无法论述出来的命运体验,这是对的,但她自己的悲剧分析没体现出来这点。然而,尴尬的是,拿掉悲剧分析部分,这本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唉,文本分析真的太一般了,撑不起来她要表达的观点。
6 有用 小波福娃 2019-02-03 01:08:04
忍不住想夸一句,这个修订版不错啊!莎姨极大地拓展了伯纳德威廉斯的论述,正好去年才看了道德运气
8 有用 低端硬盘 2020-07-30 05:15:13
7月份阅读的一本超厚(快1000页)的巨著。可以作为古典学导读、哲学作品,或是文学作品阅读。本以为这本书讨论的是良知问题,是人在悲剧情景下,失败的实践智慧。读毕意识到这本书所讨论的善,谈的其实是良好生活,是良好生活在运气(tuché)下的脆弱。人就是悬浮于神与兽之间的造物,人就是由其开放而脆弱的本性及其最基本的关切而定义的。纳斯鲍姆从《斐德罗篇》的转向点出,情感本质上亦是认知,是一种真,而不是单纯的应被剥离出理性的累赘。人的情感依恋,人对外在善的追求,是良好生活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而这种对脆弱、冲突、多元、不具有单一性的价值与关系的追求,注定了良好生活在无理世界面前的脆弱性。 虽然并不认同依附于性别的女性视角,但不得不说,作者用她丰富敏感的内心捕捉到了古典文本中的每一处美。第六章太美了。
3 有用 Sui 2020-10-19 21:02:58
虽然纳斯鲍姆表示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但我真的无法理解,明明品质间的对立是永恒的,人要直面抉择的困境,怎么可能避免悲剧呢……
5 有用 逻格斯歌 2018-10-11 08:46:56
三万字导读?天啦。可以另外出一本书了。
2 有用 像何首乌一样 2020-04-07 09:58:19
#3月打卡#被书名吸引,见厚度则“脆弱”……也许是因为近期吸纳了比以往更多的关于“道德困境”的新闻,常见人陷入其中,所以对书中所及探讨的内容(结论)深以为是,顺着作者的书写一路看下来,也开始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同时这又是一本“书单”书,说明自己在这方面的了解实在浅薄。不必说初闻的理论书籍名字,就连对人性、公正、自我等等这些原本可以安身立命的问题,也思考得太少。以后要多看一些“向内挖掘”的书了。
4 有用 静谧形态琳琅 2024-05-03 16:23:54 湖南
完整而深刻地剥离出了一种希腊思想的图景及其现代性的价值所在:如何去生活和沉思、如何去追索我们想要的崇高之物,或曰善,或曰美;而纳斯鲍姆的太多阐释和思考不得不说令我隐隐有着动容之处,因为她女性的身份、以其独特(事实是被隐没了千年)的体验来审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及其希腊悲剧为轴心的脉络,呈现出亚里士多德何以困囿(对生活化的过于信任和沉陷)、柏拉图何以超脱、前者何以具备实践性而后者何以过于悬浮了(也许这就是薇依对亚的抵触吧),对那些善的澄清,将脆弱性的必然性重新在当下拔高发掘出来,寻找一种答案被阐释的可能:不枉全身心的投入、伏案和阅读了吧;就如那句话,其计算并不是牢靠的建筑,且遗漏了太多美丽而灿烂的事物,——需要摧毁,需要重塑,长夜微明,然后我们走出来,凝望群星。
2 有用 可乐晶🍢 2023-01-07 00:03:16 江苏
书的野心很大,写的也确实害行,但废话太多啦!!!一直解释自己动机的合法性而忽视了逻辑的详实,光说你多厉害这么研究多棒有啥用哇!阅读感细碎,不大好。
1 有用 Sponge 2020-12-28 15:22:49
非常有启发!译者也非常好,语言很优美。重点读了序言,第一章与柏拉图的部分;作者自称是亚里士多德主义,柏拉图部分贴近文本,结论比较平庸(不过对我写论文帮助挺大),不如第一章的概述。
1 有用 老嘎叽 2022-04-16 18:20:56
纳斯鲍姆通过探究人类好生活的脆弱性以及我们对理性自足性理想的追求,向我们有力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用古希腊悲剧作家对价值冲突的深刻认识来反对某些美德伦理学倡导者的这一企图,即用现代社会的所谓“价值的分裂”作为依据,以此表明我们需要用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念来医治所谓的“现代性的疾病”,从而试图否认现代社会的理性多元主义特征,在政治上走向一种保守主义的倾向。
4 有用 🌸五月雨永远🌸 2022-03-19 16:51:57
“怜悯是与如下信念密切联系的:你自己也类似地脆弱。如果你相信你是如此贫困,以至于没有任何进一步的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从而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那么你就不太可能有能力对其他人表示怜悯,因为你是在从最底端,从一个完全遭受苦难的人的观点来看待他们的困境。另一方面,如果你相信你自己在幸福上是自足的,在你对好生活的拥有上是安全的,那么你就会假设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事情不可能在你自己身上发生。这将把你置于一种胆大妄为的状态,在那种状态中,其他人的苦难并不激发怜悯。因此,怜悯显然要求同情心,要求这样一个判断,即你所面临的可能性就类似于遭受苦难的那个人所经受的可能性。”
1 有用 布布 2024-08-01 20:49:39 浙江
历时一个月慢慢读完这本学术作品,善就像美丽而又脆弱徳花朵一样,我们愈是用花朵装饰人生的花园,面对不可避免的灾难或者命运打击之时,愈觉得脆弱和痛苦,在我们面临悲剧的选择时,就像身处一张巨大的罗网,联结起情感、意图、道德、承诺、生活、现实、背叛、痛苦等无数的未来和结果,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件轻轻落在网上也能让四面八方紧绷张力,是选择像普罗米修斯一样高贵地去承受它,还是像阿伽门农一样将责任甩给神明,还是在复仇的欲火中焚焦他人和自身……坚持善是如此不稳定、不确定的事情,我们会因此付出太多东西和承担太多痛苦,然而我们依然选择用脆弱的花朵装饰我们的人生,坚定地抬头看头顶的银河崩塌和流泻、悲剧的展开和弥漫,我们决不是用过于理性、神性的意志去承担这一切,纵使痛苦在内心翻腾,情感在嚎叫,我们以人的身份继续生活。
1 有用 马丁今天是什么 2023-02-09 02:44:01 浙江
导读:把“能力”这个概念放在理论中心的可行性就过于可疑……beat or beat it?(启蒙内部的能指转换?直面还是逃避问题?) 正文:作者其实也意识到了亚伯二人之言与行的内在冲突,且在伯上更为明显。亚枯燥,伯灵动,而“把诗人逐出城邦”却出自伯之口,可谓“爱之深,责之切”。把康德伦理学视为对柏拉图的传承,并与亚里士多德对质,似乎是把问题简单化了——A∩B既不是A也不是B。Nussbaum是主研亚氏的,自然也是为他说话,但她的女性主义在亚伯二人之间就显得削足适履(伯显然要比亚更现代,也更亲和女性主义)。当然,我还是更喜欢柏拉图,如果说Nussbaum是理想的理智主义者(对能力自觉的幻想),那么Plato就是理智的理想主义者(知其不可而为之)。她低估了柏拉图的理智,正如她也高估了自己的理想。
3 有用 在更蓝中数杏仁 2023-02-02 23:17:48 北京
纳斯鲍姆对善之论述,是一种纤韧的女性的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