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追寻亚历山大的脚步,直面这位伟大征服者的内心世界
.....................
※编辑推荐※
仅仅是亚历山大这个名字就可以唤起无穷的想象力,然而这是一个我们过于熟悉,但实际上又知之甚少的名字。他令年轻的恺撒羞愧满面,激发了后世从穆罕默德二世到拿破仑等一系列的伟大的征服者,他把希腊文化带到东方,又在从埃及到阿富汗兴建了一系列名为亚历山大里亚的城市。从阿拉伯到印度等地,到处都有他的传说,然后亚历山大究竟是谁,他是纯粹天才的产物还是环境的造物?本书将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马其顿,从一切的起源开始讲起,让我们追随这位伟大征服者的脚步,踏上通往撒马尔罕之旅,寻找位于世界边缘的大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众多亚历山大传记中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作者彼得·格林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亚历山大学术史的基础上,一方面...
追寻亚历山大的脚步,直面这位伟大征服者的内心世界
.....................
※编辑推荐※
仅仅是亚历山大这个名字就可以唤起无穷的想象力,然而这是一个我们过于熟悉,但实际上又知之甚少的名字。他令年轻的恺撒羞愧满面,激发了后世从穆罕默德二世到拿破仑等一系列的伟大的征服者,他把希腊文化带到东方,又在从埃及到阿富汗兴建了一系列名为亚历山大里亚的城市。从阿拉伯到印度等地,到处都有他的传说,然后亚历山大究竟是谁,他是纯粹天才的产物还是环境的造物?本书将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马其顿,从一切的起源开始讲起,让我们追随这位伟大征服者的脚步,踏上通往撒马尔罕之旅,寻找位于世界边缘的大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众多亚历山大传记中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作者彼得·格林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亚历山大学术史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代考古学的成果,一方面对传统史料做出了别具一格的选用和甄别,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亚历山大的一生。在书中,他拨开了围绕在亚历山大身上的诸多迷雾,让读者得以窥视这位世界征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成功刻画了一位集军事天才、独裁者和伟大领袖于一身的人物。彼得·格林曾在雅典教学多年,十分熟悉希腊的地理状况,多年翻译古希腊诗歌的经验让他具备了出色的文学素养,因此,前希腊化时代地中海世界的风貌在他的笔下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获得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
※媒体推荐※
"一部充满活力、高度可读的传记……在这些热情洋溢的叙述中,这段历史栩栩如生……格林剥去了各种浪漫传奇故事的外衣,把这位奥威尔式的暴君的本质暴露出来。在他的叙述中,亚历山大无止境地追求绝对权力,最终导致他脱离了现实。
——《出版者周刊》
极为出色的人物研究……在这段错综复杂的叙事中,充满了阴谋、战斗、签订又被撕毁了的协议……本书行文流畅,叙事紧凑,文字清晰,格林对原材料的使用驾轻就熟。书中浸透了格林对那段绚丽、癫狂、辉煌的时代的历史感,在那个时代,一个躁动不安的金色半神把希腊主义永远地刻进了历史和传奇之中。本书极为出色地传达了亚历山大令人惊叹的一生。……极为了不起的传记——同时还是对古代世界的权力政治的优秀研究。
——《科克斯评论》
当你阅读彼得·格林的让人着迷的亚历山大传记时……你会感觉到这个神话一般的故事的每一条谜线都被揭开……对古代世界的充满虚荣的帝国式夸耀的叙述,格林采取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修正主义立场。
——克里斯托弗·希金斯,《洛杉矶时报书评》
在每个时代,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都会不停地把亚历山大的故事按照一系列的英雄模式来塑造,也一直在重新塑造。不过,根据彼得·格林这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传记,这些神话完全可能比亚历山大本人更让人仰慕。
——埃里希·西格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格林(1924-)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古典学荣休教授,曾任爱荷华大学古典学兼职教授。著作有《从亚历山大到亚克兴》(Alexander to Actium)、《希腊化时代简史》(The Hellenistic Age: A Short History)、《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Hellenistic Age)等,译著有《卡图卢斯诗歌集》(The Poems of Catullus)、《伊利亚特》(The Iliad)、《奥德赛》(The Odyssey)等。
译者詹瑜松,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世界史博士,主要研究古希腊政治史、希腊波斯关系史,兼及希腊罗马世界里的东方秘教。
目录 · · · · · ·
2012年版序言
1991年重印序言
序言与致谢
地图和战役平面图目录
略语表
年 表
谱系图
第一章 马其顿的腓力
第二章 弥达斯花园
第三章 壮志未酬身先死
第四章 王国的要害
第五章 统帅
第六章 通往伊索斯之路
第七章 永生的宣示
第八章 亚洲之主
第九章 探寻大洋
第十章 巴比伦之路有多远?
附 录 在格拉尼科斯河的宣传
注释及引文
资料来源
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非常可能的是,亚历山大(或宣传部门)使用各种关于人类一体的哲学理念来阐释他的那些政策,使期可以被人接受,否则这些政策可以恰切地被说成单纯的政治或军事上的机会主义。这些理念至少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 就一直流传,显然可以利用来正当化扩张主义者的征服政策。一种今天仍在使用且很有效用的宣传策略可能就是从普鲁塔克那里传下来的,他提出那些被亚历山大打败的人要比那些躲开他的人更为幸运,因为前者得到了希腊哲学的恩泽,而后者则保持着落后野蛮的原始状态。像阿纳克萨科斯这样的宣传家,他可能会用这些理论来维护亚历山大的利益,由于开启了一个传统,后来被普鲁塔克适时地采用并沿袭。但对现代史家来说,照字面意思来理解、误把宣传话语当作真实的信念则是一种严重的政治幼稚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章 巴比伦之路有多远? -
为了能知道士兵们在想些什么,亚历山大创建了第一个已知的军事邮递审查体系。国王鼓励士兵和军官们写信回国,他恐吓他们说越往东进军这的机会就越少。信件是通过他本人的信使而发送的。在经过三个邮递站后,这些信件会被召回,在闲暇时亚历山大会将它们一一过目。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八章 亚洲之主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的人也喜欢 · · · · · ·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有关亚历山大的中文书


多民族融合漩涡里的半神
> 更多书评 18篇
-
古代史家告诉我们,腓力曾嘱咐他的儿子要努力学习,尤其要注意亚里士多德所教的内容——他说:“这样你就不会做太多那些我悔之不及的事情。”此时,亚历山大略为无礼地责怨腓力,“因为除了他的妻子外,他还总是和其他女人生养孩子”。要注意的是生养孩子,而不仅仅是性关系:单单这一点就足以排除现代人的观念,即认为亚历山大是青春期的哈姆雷特而腓力则是克劳狄斯(Claudius)。事实上,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完全合情合理...
2021-09-30 16:46:45 2人喜欢
古代史家告诉我们,腓力曾嘱咐他的儿子要努力学习,尤其要注意亚里士多德所教的内容——他说:“这样你就不会做太多那些我悔之不及的事情。”此时,亚历山大略为无礼地责怨腓力,“因为除了他的妻子外,他还总是和其他女人生养孩子”。要注意的是生养孩子,而不仅仅是性关系:单单这一点就足以排除现代人的观念,即认为亚历山大是青春期的哈姆雷特而腓力则是克劳狄斯(Claudius)。事实上,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完全合情合理的对王位继承权的忧虑。毕竟,非婚生的异母兄弟就给腓力带来过巨大的麻烦(参见上文第 22 页及以下)。为什么亚历山大自己也要重新经历这种糟心的过程呢?而国王的回复也说明他深知问题的根本所在。在回答他儿子的责难时,他说:“好吧,如果你有众多争位者(强调为笔者所加),那你就证明你是可敬而且优秀的,这样你赢得王位就不是因为我,而是全凭你自己。”
这个故事基本排除了类弗洛伊德式的元素,而某些学者40认为他们在亚历山大与奥林匹娅斯的关系中发现了这种元素。真相少了许多传奇色彩,但对于未来的许多事件而言却意义重大。即使是在这个年纪,亚历山大最为萦心挂念的(也是他母亲最挂念的,如果说到这方面的话),乃是他作为嗣君的地位。纵使他确有俄狄浦斯情结,跟热切的王权野心相比,那也只能退居次要地位,因为这种野心正是奥林匹娅斯孜孜不倦地在他心中培养起来的:那些坚持心理动机论者若以阿德勒(Adler)⑤而非弗洛伊德作导师,或许能做得更好些。
当有人向他提议,说他是一个出色的短跑健将,完全可以去参加奥林匹亚赛会时,他回答说只有其他国王作他的竞争对手,他才会参加比赛。41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亚历山大的性格,而且跟我们对他成年后的性格的了解相当吻合。当亚历山大正在整个亚洲追赶大流士(Darius)时,他听说亚里士多德发表了一篇专论,一篇关于形而上学的更加深奥难懂的重要著作,这篇专论原本只留与少数优秀学生口头讨论,因而也是米扎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国王尽管忙于其他燃眉之事,但仍抽出时间给他的前任老师写了一封信,一封简短而带有怨怒之气的信。他质问道:“倘若这些我受其训练的学说成了所有人共有的知识财富,那我又能在什么方面超过其他人呢?”亚里士多德安慰性地回复说,这篇专论对于没有上过他课的人而言毫无意义,而且事实上它发表出来只是作为初学者的备忘纲要而已42——这个回答有点苍白无力,绝非精心措辞来抚慰亚历山大那被激怒且有极端王者心态的自我。
要永远做最优秀者:荷马式的理想成了一个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支配着亚历山大诸多行动的各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看法(如果《政治学》第三卷跟他在米扎阐述的观点存在联系)也并没有弱化王太子自身的想法。人们大概会猜想,作为一个优秀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可能会觉得他的王室学生的地位和雄心让他备感为难。当时政治理论的整个趋势,无论自由主义还是独裁主义,都在转向某种形式的共和主义。由《政治学》可知他一直在设法回避这一难题。尽管总体上他谴责作为一种制度的君主制,但他仍给为君主制留了一个合理化的理由,也是唯一的一个,即卓越的个人的areté(成就[achievement],一如文艺复兴时期的virtù)。选择这种独特的荷马式标准绝非偶然。亚里士多德说,这种人,“在凡人当中如神明一般”,他和宙斯一样,是不会屈从于同辈之人的统治的,而且超然于法律制裁之上,因为他就是法律的化身;这样的人只能当国王,没有其他道路可选。
即使这样,君主制也只在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即在道德上具有合理性):“当国王或其家族的areté是如此地卓越超群,以至竟远远胜过其他公民的areté的总和时。”要是腓力所雇之人没有清楚地说明阿吉德王族恰好符号这个标准,那也至少可以说太欠考虑了。这种学说也许不会鼓励亚历山大在多年之后自命为神(也有人认真地这么认为),但它无疑不会削弱他的王者式的自信。43亚历山大极为渴望通过打败蛮族人而获得荣耀,而在为其寻找理论支持方面,亚里士多德一点儿也不迟钝。实际上,他对波斯的态度乃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种族中心主义。他认为奴隶制是一种自然的制度;相应地,所有“蛮族人”(即非希腊人)天然都是奴隶。所以,希腊人统治蛮族人既正确又合适,反之则不然。如同许多有种族主义之用心的知识分子,亚里士多德在从地缘政治学或“自然法”中提取的事实中找到了他的理论依据。希腊人的优越显然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的恩赐。在一份著名的残篇中,他建议亚历山大做“希腊人的领导者(hegemon)而做蛮族人的暴君;要像对待朋友和亲人一样照顾前者,而像对付野兽或植物那样处置后者”。
他这么想有其充足的个人缘由。公元前 341 年,苏萨方面已经知晓了赫尔迈亚斯与腓力的私下交往。波斯大王派他的希腊雇佣兵将军门托尔(Mentor)前去解决阿塔纽斯的那位哲学家兼阉人。门托尔诱骗赫尔迈亚斯去参加一个会议,然后立即将其逮捕。在雅典,德摩斯提尼不怀好意地幸灾乐祸,以为赫尔迈亚斯将会在酷刑之下供出马其顿的绝密计划。可惜,他看错了人。赫尔迈亚斯遭受了肢体残害和刺刑,奄奄一息的他仍设法让人带信给他的旧友们。他说,他没有做任何与学者和绅士身份不相称的事情。腓力的秘密便和他一起进了坟茔,而身处米扎舒适的静修之所的亚里士多德则为他写了一首深情的纪念颂诗。45
人们经常认为,亚历山大在排外问题上与亚里士多德有着根本的分歧,这位未来的世界征服者有着比“城邦”更广阔的政治眼界。有的学者甚至断言,“天才与天才的相遇……既没有更深的意义,也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46但是,即使假定亚历山大后来采取了某种形式的种族融合政策——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观点,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他最初不曾由衷地支持过亚里士多德的看法。甚至他最理想主义的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塔恩(Tarn)说:“亚历山大之所以侵略波斯,首要原因无疑是他从未想过不去做这件事情,这是他继承而来的使命。”47
再者,他背后还有整个希腊文化舆论在支持他。欧里庇得斯就持有这样的看法,即“蛮族人”应当(eikos)臣服于希腊人。柏拉图和伊索克拉底都把所有的非希腊人视为天然的敌人,他们可以被随意地奴役或消灭。而亚里士多德本人则认为对抗蛮族人的战争本质上就是正义的。48这些说法可能会被认为荒诞不经而受到不屑;但是它们并没有比德·戈宾诺⑥的雅利安超人理念更荒诞。而且无论荒诞与否,它们都具有支配信念的力量,从而能以最根本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当希特勒要灭绝欧洲的犹太人时,他的行动正是基于某些人可以被当作次等人而加以清除的信念,也就是说,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他将这些人与野兽或植物等同了起来。
不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蛮族人的兽性或植物性有其特殊的性质,这种性质必定在他的学生心中激起过一阵回响。他写道,“没有人会把生存的价值简单地等同于饮食或性的乐趣……除非他是奴性十足之辈”(即奴隶或蛮族人)。另一方面,对这样的人而言,是野兽还是人毫无区别。他引用的重要例证是纵情声色的亚述人萨达那帕罗斯(Sardanapalus,即亚述巴尼拔[Assurbanipal])。可见,蛮族人之所以受到蔑视,说到底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完全沉溺于感官之乐的生活。49事实上,单纯的享乐生活正是亚里士多德教他的学生要予以鄙弃的东西。这种学说对亚历山大必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他向来看重自制和克己(至少在他事业的早期阶段是这样),而且他热烈而易感的天性显示出他具有很强的英雄崇拜倾向。(对他来说,英雄是神话人物还是当代豪杰,这并无分别:他可能会以阿基琉斯为榜样,但他同样也会学习老先生列奥尼达斯快捷的步伐。)亚历山大饮食很有节制;他对金钱极为轻蔑,慷慨地把战利品分发出去,只给自己留下很少的部分;他说,他最能感知自己也是凡人的时刻是“在性爱与睡觉之时”50。显而易见,亚里士多德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是根本性的。无论是好是坏,在米扎的几年给他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当然,亚里士多德关于分别对待希腊人和蛮族人的建议也可以有更加现实的解释:谁要是想最大程度利用所要利用之人,他就必须尽可能地迎合他们以赢得他们的合作。希腊人要求以平等相待,独立感——无论多么虚幻——是他们最为关切的;与之相反,亚洲人只响应、或者说尊崇严厉的威权——这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民政事务官员的信条。不管亚里士多德是否有意设计这门课程,亚历山大学都学得再好不过了。我们会看到,他把它应用到了他后来所接触到的每个人和每个团体中。
他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其师无所不包的科学兴趣,以及与之相应的强烈的经验主义倾向。在一次课堂测试中,他被问及遇到某些情况时怎么办,他回答说碰上了才会知道——这个回答必定深得亚里士多德的赞许。和他的伟大前辈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一样,亚里士多德相信,经验和观察是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基础,现代科学依然很大程度上基于这一原则。当亚历山大发动亚洲侵略行动时,他随军带了一大群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和勘探员;他们收集的材料和信息为好几部划时代的科学著作提供了基础,其中就包括亚里士多德本人的《动物志》(Historia Animalium)。同样,这一前无古人的业绩的幕后推动者是谁不言而喻。
此外,亚历山大对医学和生物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二者都是亚里士多德本人特别喜爱的学科。普鲁塔克说,终其一生,亚历山大“不仅喜爱医学,而且实际上当朋友生病时他还会前去救助他们,为他们开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和饮食疗法”。51此类科学教育让他最受益匪浅的,或许是由此形成的敏锐而灵活的头脑,以及根据事情的本身、不带偏见地即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此,我们其实已经触及了他作为战场统帅最鲜明的品质。
从更一般的层次上看,亚历山大学习的课程正是柏拉图所规定的,在当时的学园成员中十分流行。他阅读并谈论诗歌,特别是荷马的,我们已经看到他对《伊利亚特》有多么迷恋。他在几何学、天文学和修辞学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修辞学的分支、通常所说的辩论术,即以同等的辩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驳。亚历山大十分喜爱辩论术,在这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后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其原因不难看出。对普通率直的马其顿人来说,“一个从正反两方同样善辩之人显然是虚伪之徒,这恰恰证明了他是一个十足的骗子”。52年老的伊索克拉底因亚历山大的教育没有委托给他、或者他修辞学校的某个成员而愤恨不已,在他眼里整个学园式的训练都是有害无益的。我们现在尚有一封他大约于公元前 342 年写给亚历山大的信,在信中他用一种委婉的外交辞藻告诫年轻的王子,那些只会钻牛角尖的智术师根本无法教他如何有效地应对残酷的政治现实。他指出,君主的职责不是说服而是命令,亚历山大应当远离辩论术。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这是一个十分高明的建议,即便它是出于偏狭的动机。然而不用多说,它被无视了。
亚历山大在弥达斯花园待了三年之久。
回应 2021-09-30 16:46:45 -
为了能知道士兵们在想些什么,亚历山大创建了第一个已知的军事邮递审查体系。国王鼓励士兵和军官们写信回国,他恐吓他们说越往东进军这的机会就越少。信件是通过他本人的信使而发送的。在经过三个邮递站后,这些信件会被召回,在闲暇时亚历山大会将它们一一过目。
2021-04-29 18:01:01 2人喜欢
-
非常可能的是,亚历山大(或宣传部门)使用各种关于人类一体的哲学理念来阐释他的那些政策,使期可以被人接受,否则这些政策可以恰切地被说成单纯的政治或军事上的机会主义。这些理念至少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 就一直流传,显然可以利用来正当化扩张主义者的征服政策。一种今天仍在使用且很有效用的宣传策略可能就是从普鲁塔克那里传下来的,他提出那些被亚历山大打败的人要比那些躲开他的人更为幸运,因为前者得到了希腊哲学的恩...
2019-11-26 09:56:14 2人喜欢
非常可能的是,亚历山大(或宣传部门)使用各种关于人类一体的哲学理念来阐释他的那些政策,使期可以被人接受,否则这些政策可以恰切地被说成单纯的政治或军事上的机会主义。这些理念至少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 就一直流传,显然可以利用来正当化扩张主义者的征服政策。一种今天仍在使用且很有效用的宣传策略可能就是从普鲁塔克那里传下来的,他提出那些被亚历山大打败的人要比那些躲开他的人更为幸运,因为前者得到了希腊哲学的恩泽,而后者则保持着落后野蛮的原始状态。像阿纳克萨科斯这样的宣传家,他可能会用这些理论来维护亚历山大的利益,由于开启了一个传统,后来被普鲁塔克适时地采用并沿袭。但对现代史家来说,照字面意思来理解、误把宣传话语当作真实的信念则是一种严重的政治幼稚病。 引自 第十章 巴比伦之路有多远? 回应 2019-11-26 09:56:14 -
喜上眉梢邪王子 (早安,瞎眼红漆公)
所有手握绝对权力的独裁者都会陷于精神上的孤独,他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创造了自己的真理:这是一条令人压抑的铁律,亚历山大也不能例外。从现在开始,那为数不多、敢于当面批评他的朋友,经常要为他们的正直而付出惨重的代价。这种状态大大助长了国王身边那些更为阿谀奉承的侍臣的粗鄙吹捧;而反过来,这也加剧了亚历山大潜意识中对伟大的幻想。2021-08-04 09:38:37 1人喜欢
-
目录之前的那一页:第二段希腊文的第二行,τότεἀναγιγνώσκουσιν应为τότε ἀναγιγνώσκουσιν,需加一空格。 P75:脚注中“APG”应为斜体。 P105:脚注中“§160”,误作斜体,应为正体。 P135:地图中“kms”应为“千米”。 P137:第二个脚注,Historia 后面的内容误作斜体,应为正体。 P140:脚注中“Alex.”和“CQ”应为斜体。 P148:地图中“kms”应为“千米”。 P198:脚注... (1回应)
2018-05-05 14:08:03 1人喜欢
目录之前的那一页:第二段希腊文的第二行,τότεἀναγιγνώσκουσιν应为τότε ἀναγιγνώσκουσιν,需加一空格。
P75:脚注中“APG”应为斜体。
P105:脚注中“§160”,误作斜体,应为正体。
P135:地图中“kms”应为“千米”。
P137:第二个脚注,Historia 后面的内容误作斜体,应为正体。
P140:脚注中“Alex.”和“CQ”应为斜体。
P148:地图中“kms”应为“千米”。
P198:脚注应加“——原注”。
彩页第10页德尔菲神谕所,“神喻所”应为“神谕所”。
彩页第14页波斯波利斯的狮子门应为“人面飞牛门”(lamassu)。
P329:地图中“kms”应为“千米”。
P357:脚注“卷六十三章”应为“第六卷第十三章”或“卷六第十三章”
P411:倒数第二段“πρός” 应为“πρὸς”
P426:第一个脚注应去掉“译者注”
书中所有的“Plut. Alex.”的“Alex.”应为斜体,没有斜体的主要是在附录
1回应 2018-05-05 14:08:03 -
汗青堂 (我们划船也不用桨。)
腓力在权力方面所受的训练也许不合正统,但却非常有用。作为马其顿王室的一员,他的经历给了他一种含乎情理的冷峻的人性观:在这个世上,谋杀、通奸和篡位都是司空见惯的,一个人的母亲做这些和其他人一样容易。在后来的人生中,腓力将此视为不言自明的真理:所有外交都是基于自利,每个人自有其价值,而实际情况也往往如其所料……纵其一生,他通过利用人性的贪婪和民主的无能——常常是同时利用——取得了他最大的进展。2018-03-15 15:22:52
-
Mr. Lions (他说她看到了你的倔强)
在此,我们只需稍加调整便可得到腓力或亚历山大在喀罗尼亚、格拉尼科斯河和伊索斯取得胜利时所用的战术斜线前进,中军和左翼有意向后退,由此形成一种扇形转动,以便骑兵从右侧发起致命一击。这样煞费苦心的部署只为使敌阵露出一个缺口一一厄帕密农达斯的军事原则就是总兵力要精打细算,同时在决胜之处要占绝对优势。2018-12-09 23:02:47
-
当他不再信任他作为凡人的权力时,他想成为神,用不可战胜这面神盾来与内心对失败的恐惧作斗争,用永远青春这份神礼作为护身符,来对抗对年老、疾病和死亡的忧虑:这些肉身上的危险总让他想起自己的凡人性。酗酒滋生多疑,他的梦想变成了一些浮夸的癫狂之举。他依旧强大,但离前路的终点已经不远了。
2021-12-28 10:26:54
-
-
古代史家告诉我们,腓力曾嘱咐他的儿子要努力学习,尤其要注意亚里士多德所教的内容——他说:“这样你就不会做太多那些我悔之不及的事情。”此时,亚历山大略为无礼地责怨腓力,“因为除了他的妻子外,他还总是和其他女人生养孩子”。要注意的是生养孩子,而不仅仅是性关系:单单这一点就足以排除现代人的观念,即认为亚历山大是青春期的哈姆雷特而腓力则是克劳狄斯(Claudius)。事实上,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完全合情合理...
2021-09-30 16:46:45 2人喜欢
古代史家告诉我们,腓力曾嘱咐他的儿子要努力学习,尤其要注意亚里士多德所教的内容——他说:“这样你就不会做太多那些我悔之不及的事情。”此时,亚历山大略为无礼地责怨腓力,“因为除了他的妻子外,他还总是和其他女人生养孩子”。要注意的是生养孩子,而不仅仅是性关系:单单这一点就足以排除现代人的观念,即认为亚历山大是青春期的哈姆雷特而腓力则是克劳狄斯(Claudius)。事实上,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完全合情合理的对王位继承权的忧虑。毕竟,非婚生的异母兄弟就给腓力带来过巨大的麻烦(参见上文第 22 页及以下)。为什么亚历山大自己也要重新经历这种糟心的过程呢?而国王的回复也说明他深知问题的根本所在。在回答他儿子的责难时,他说:“好吧,如果你有众多争位者(强调为笔者所加),那你就证明你是可敬而且优秀的,这样你赢得王位就不是因为我,而是全凭你自己。”
这个故事基本排除了类弗洛伊德式的元素,而某些学者40认为他们在亚历山大与奥林匹娅斯的关系中发现了这种元素。真相少了许多传奇色彩,但对于未来的许多事件而言却意义重大。即使是在这个年纪,亚历山大最为萦心挂念的(也是他母亲最挂念的,如果说到这方面的话),乃是他作为嗣君的地位。纵使他确有俄狄浦斯情结,跟热切的王权野心相比,那也只能退居次要地位,因为这种野心正是奥林匹娅斯孜孜不倦地在他心中培养起来的:那些坚持心理动机论者若以阿德勒(Adler)⑤而非弗洛伊德作导师,或许能做得更好些。
当有人向他提议,说他是一个出色的短跑健将,完全可以去参加奥林匹亚赛会时,他回答说只有其他国王作他的竞争对手,他才会参加比赛。41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亚历山大的性格,而且跟我们对他成年后的性格的了解相当吻合。当亚历山大正在整个亚洲追赶大流士(Darius)时,他听说亚里士多德发表了一篇专论,一篇关于形而上学的更加深奥难懂的重要著作,这篇专论原本只留与少数优秀学生口头讨论,因而也是米扎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国王尽管忙于其他燃眉之事,但仍抽出时间给他的前任老师写了一封信,一封简短而带有怨怒之气的信。他质问道:“倘若这些我受其训练的学说成了所有人共有的知识财富,那我又能在什么方面超过其他人呢?”亚里士多德安慰性地回复说,这篇专论对于没有上过他课的人而言毫无意义,而且事实上它发表出来只是作为初学者的备忘纲要而已42——这个回答有点苍白无力,绝非精心措辞来抚慰亚历山大那被激怒且有极端王者心态的自我。
要永远做最优秀者:荷马式的理想成了一个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支配着亚历山大诸多行动的各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看法(如果《政治学》第三卷跟他在米扎阐述的观点存在联系)也并没有弱化王太子自身的想法。人们大概会猜想,作为一个优秀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可能会觉得他的王室学生的地位和雄心让他备感为难。当时政治理论的整个趋势,无论自由主义还是独裁主义,都在转向某种形式的共和主义。由《政治学》可知他一直在设法回避这一难题。尽管总体上他谴责作为一种制度的君主制,但他仍给为君主制留了一个合理化的理由,也是唯一的一个,即卓越的个人的areté(成就[achievement],一如文艺复兴时期的virtù)。选择这种独特的荷马式标准绝非偶然。亚里士多德说,这种人,“在凡人当中如神明一般”,他和宙斯一样,是不会屈从于同辈之人的统治的,而且超然于法律制裁之上,因为他就是法律的化身;这样的人只能当国王,没有其他道路可选。
即使这样,君主制也只在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即在道德上具有合理性):“当国王或其家族的areté是如此地卓越超群,以至竟远远胜过其他公民的areté的总和时。”要是腓力所雇之人没有清楚地说明阿吉德王族恰好符号这个标准,那也至少可以说太欠考虑了。这种学说也许不会鼓励亚历山大在多年之后自命为神(也有人认真地这么认为),但它无疑不会削弱他的王者式的自信。43亚历山大极为渴望通过打败蛮族人而获得荣耀,而在为其寻找理论支持方面,亚里士多德一点儿也不迟钝。实际上,他对波斯的态度乃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种族中心主义。他认为奴隶制是一种自然的制度;相应地,所有“蛮族人”(即非希腊人)天然都是奴隶。所以,希腊人统治蛮族人既正确又合适,反之则不然。如同许多有种族主义之用心的知识分子,亚里士多德在从地缘政治学或“自然法”中提取的事实中找到了他的理论依据。希腊人的优越显然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的恩赐。在一份著名的残篇中,他建议亚历山大做“希腊人的领导者(hegemon)而做蛮族人的暴君;要像对待朋友和亲人一样照顾前者,而像对付野兽或植物那样处置后者”。
他这么想有其充足的个人缘由。公元前 341 年,苏萨方面已经知晓了赫尔迈亚斯与腓力的私下交往。波斯大王派他的希腊雇佣兵将军门托尔(Mentor)前去解决阿塔纽斯的那位哲学家兼阉人。门托尔诱骗赫尔迈亚斯去参加一个会议,然后立即将其逮捕。在雅典,德摩斯提尼不怀好意地幸灾乐祸,以为赫尔迈亚斯将会在酷刑之下供出马其顿的绝密计划。可惜,他看错了人。赫尔迈亚斯遭受了肢体残害和刺刑,奄奄一息的他仍设法让人带信给他的旧友们。他说,他没有做任何与学者和绅士身份不相称的事情。腓力的秘密便和他一起进了坟茔,而身处米扎舒适的静修之所的亚里士多德则为他写了一首深情的纪念颂诗。45
人们经常认为,亚历山大在排外问题上与亚里士多德有着根本的分歧,这位未来的世界征服者有着比“城邦”更广阔的政治眼界。有的学者甚至断言,“天才与天才的相遇……既没有更深的意义,也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46但是,即使假定亚历山大后来采取了某种形式的种族融合政策——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观点,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他最初不曾由衷地支持过亚里士多德的看法。甚至他最理想主义的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塔恩(Tarn)说:“亚历山大之所以侵略波斯,首要原因无疑是他从未想过不去做这件事情,这是他继承而来的使命。”47
再者,他背后还有整个希腊文化舆论在支持他。欧里庇得斯就持有这样的看法,即“蛮族人”应当(eikos)臣服于希腊人。柏拉图和伊索克拉底都把所有的非希腊人视为天然的敌人,他们可以被随意地奴役或消灭。而亚里士多德本人则认为对抗蛮族人的战争本质上就是正义的。48这些说法可能会被认为荒诞不经而受到不屑;但是它们并没有比德·戈宾诺⑥的雅利安超人理念更荒诞。而且无论荒诞与否,它们都具有支配信念的力量,从而能以最根本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当希特勒要灭绝欧洲的犹太人时,他的行动正是基于某些人可以被当作次等人而加以清除的信念,也就是说,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他将这些人与野兽或植物等同了起来。
不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蛮族人的兽性或植物性有其特殊的性质,这种性质必定在他的学生心中激起过一阵回响。他写道,“没有人会把生存的价值简单地等同于饮食或性的乐趣……除非他是奴性十足之辈”(即奴隶或蛮族人)。另一方面,对这样的人而言,是野兽还是人毫无区别。他引用的重要例证是纵情声色的亚述人萨达那帕罗斯(Sardanapalus,即亚述巴尼拔[Assurbanipal])。可见,蛮族人之所以受到蔑视,说到底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完全沉溺于感官之乐的生活。49事实上,单纯的享乐生活正是亚里士多德教他的学生要予以鄙弃的东西。这种学说对亚历山大必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他向来看重自制和克己(至少在他事业的早期阶段是这样),而且他热烈而易感的天性显示出他具有很强的英雄崇拜倾向。(对他来说,英雄是神话人物还是当代豪杰,这并无分别:他可能会以阿基琉斯为榜样,但他同样也会学习老先生列奥尼达斯快捷的步伐。)亚历山大饮食很有节制;他对金钱极为轻蔑,慷慨地把战利品分发出去,只给自己留下很少的部分;他说,他最能感知自己也是凡人的时刻是“在性爱与睡觉之时”50。显而易见,亚里士多德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是根本性的。无论是好是坏,在米扎的几年给他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当然,亚里士多德关于分别对待希腊人和蛮族人的建议也可以有更加现实的解释:谁要是想最大程度利用所要利用之人,他就必须尽可能地迎合他们以赢得他们的合作。希腊人要求以平等相待,独立感——无论多么虚幻——是他们最为关切的;与之相反,亚洲人只响应、或者说尊崇严厉的威权——这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民政事务官员的信条。不管亚里士多德是否有意设计这门课程,亚历山大学都学得再好不过了。我们会看到,他把它应用到了他后来所接触到的每个人和每个团体中。
他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其师无所不包的科学兴趣,以及与之相应的强烈的经验主义倾向。在一次课堂测试中,他被问及遇到某些情况时怎么办,他回答说碰上了才会知道——这个回答必定深得亚里士多德的赞许。和他的伟大前辈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一样,亚里士多德相信,经验和观察是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基础,现代科学依然很大程度上基于这一原则。当亚历山大发动亚洲侵略行动时,他随军带了一大群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和勘探员;他们收集的材料和信息为好几部划时代的科学著作提供了基础,其中就包括亚里士多德本人的《动物志》(Historia Animalium)。同样,这一前无古人的业绩的幕后推动者是谁不言而喻。
此外,亚历山大对医学和生物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二者都是亚里士多德本人特别喜爱的学科。普鲁塔克说,终其一生,亚历山大“不仅喜爱医学,而且实际上当朋友生病时他还会前去救助他们,为他们开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和饮食疗法”。51此类科学教育让他最受益匪浅的,或许是由此形成的敏锐而灵活的头脑,以及根据事情的本身、不带偏见地即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此,我们其实已经触及了他作为战场统帅最鲜明的品质。
从更一般的层次上看,亚历山大学习的课程正是柏拉图所规定的,在当时的学园成员中十分流行。他阅读并谈论诗歌,特别是荷马的,我们已经看到他对《伊利亚特》有多么迷恋。他在几何学、天文学和修辞学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修辞学的分支、通常所说的辩论术,即以同等的辩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驳。亚历山大十分喜爱辩论术,在这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后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其原因不难看出。对普通率直的马其顿人来说,“一个从正反两方同样善辩之人显然是虚伪之徒,这恰恰证明了他是一个十足的骗子”。52年老的伊索克拉底因亚历山大的教育没有委托给他、或者他修辞学校的某个成员而愤恨不已,在他眼里整个学园式的训练都是有害无益的。我们现在尚有一封他大约于公元前 342 年写给亚历山大的信,在信中他用一种委婉的外交辞藻告诫年轻的王子,那些只会钻牛角尖的智术师根本无法教他如何有效地应对残酷的政治现实。他指出,君主的职责不是说服而是命令,亚历山大应当远离辩论术。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这是一个十分高明的建议,即便它是出于偏狭的动机。然而不用多说,它被无视了。
亚历山大在弥达斯花园待了三年之久。
回应 2021-09-30 16:46:45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刺猬公会阅读史】1-800 (小R_优雅de刺猬)
- 经济人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风间隼 2019-01-31 11:25:26
不但是精彩的传记,也是完备的研究综述,看得出译者有古希腊文功底。假设读者已经读过了《远征记》,集中讲那些疑难问题。一二两章讲腓力,原来他在底比斯当过质子,并学来了先进的阵型。第三章认为是亚历山大和母后合谋害死了腓力,接过了他经略亚洲的既定方针。突出了帕美尼翁的作用,关注亚历山大在一路东征中面对的各种内部阻力,他不断寻求合法目标的过程。最后一章给出了阿里安没有提及的两个重要信息:流亡者法和神化令,认... 不但是精彩的传记,也是完备的研究综述,看得出译者有古希腊文功底。假设读者已经读过了《远征记》,集中讲那些疑难问题。一二两章讲腓力,原来他在底比斯当过质子,并学来了先进的阵型。第三章认为是亚历山大和母后合谋害死了腓力,接过了他经略亚洲的既定方针。突出了帕美尼翁的作用,关注亚历山大在一路东征中面对的各种内部阻力,他不断寻求合法目标的过程。最后一章给出了阿里安没有提及的两个重要信息:流亡者法和神化令,认为亚里士多德和安提帕特因此阴谋害死了亚历山大。纵观全书,作者想折衷后世帝国主义者拥护的“普世博爱帝国开创者”和民族主义者批判的“暴虐专制君主、民主自由的敌人”两种亚历山大形象,用的办法是强调其政策务实和不得已的一面,颇多猜测之词,结果可能反而是将他性格中至关重要的理想主义一面淡化了。 (展开)
6 有用 甘好奇 2018-09-06 19:23:05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玩《文明》的水平都得到提高了。但是,书里错别字有点儿多啊。
0 有用 后浪 2018-05-17 09:58:15
汗青堂丛书017《马其顿的亚历山大》 Alexander of Macedon 356-323 BC: A Historical Biography 追寻亚历山大的脚步,直面这位伟大征服者的内心世界。
3 有用 张天翼 2019-02-25 10:09:54
通过对大量史料做出评述和精准辨析,格林祛除了后世追星式神化与浪漫化的烟雾,展现出一个刚愎自用的侵略者、独夫,这一点都不great。亚历山大是个战争成瘾者,他确有陷敌摧坚、料敌机先的天赋,为了兑现这种天赋,他让他的士兵、他的国家以及征伐路上惨遇屠戮的城市都付出沉重代价,他无所顾惜甚至自己的肉体,因此无畏,因此常胜。如能向天再借几十年,他一定有机会在著名暴君的名单上添加他的名字。后人对他的赞颂往往源于... 通过对大量史料做出评述和精准辨析,格林祛除了后世追星式神化与浪漫化的烟雾,展现出一个刚愎自用的侵略者、独夫,这一点都不great。亚历山大是个战争成瘾者,他确有陷敌摧坚、料敌机先的天赋,为了兑现这种天赋,他让他的士兵、他的国家以及征伐路上惨遇屠戮的城市都付出沉重代价,他无所顾惜甚至自己的肉体,因此无畏,因此常胜。如能向天再借几十年,他一定有机会在著名暴君的名单上添加他的名字。后人对他的赞颂往往源于他实现了人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一种不太光明的幻想投射(犹如也带着复杂情绪喜爱亚哈船长)。亚帝跟他的士兵们的关系颇似情人,甜蜜时彼此信任,同心协力,不和时闹冷战闹绝食(发生了多次),你们要爱我、要听我的,我才肯吃饭。最后一章作者梳理了亚帝接受史。格林的叙述中时有英式冷幽默,阅读过程非常快乐。 (展开)
6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8-05-28 21:28:01
要永远做最优秀者:荷马式的理想成了一个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支配着亚历山大诸多行动的各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看法(如果第三卷跟他在米扎阐述的观点存在联系)也并没有弱化王太子自身的想法。人们大概会猜想,作为一个优秀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可能会觉得他的王室学生的地位和雄心让他备感为难。当时政治理论的整个趋势,无论自由主义还是独裁主义,都在转向某种形式的共和主义。由《政治学》可知他一直在设法回避这一难题... 要永远做最优秀者:荷马式的理想成了一个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支配着亚历山大诸多行动的各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看法(如果第三卷跟他在米扎阐述的观点存在联系)也并没有弱化王太子自身的想法。人们大概会猜想,作为一个优秀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可能会觉得他的王室学生的地位和雄心让他备感为难。当时政治理论的整个趋势,无论自由主义还是独裁主义,都在转向某种形式的共和主义。由《政治学》可知他一直在设法回避这一难题。尽管总体上他谴责作为一个制度的君主制,但他仍然为君主制留了一个合理化的理由,也是唯一的一个,即卓越的个人的areté(achievement,一如文艺复兴时期的virtù)。选择这种独特的荷马式标准绝非偶然。亚里士多德说,这种人,“在凡人当中如神明一般”,钓雪按:下面不抄了,但请务必参格劳孔的说法 (展开)
0 有用 就想摸鱼 2022-08-07 14:28:50
蛮流畅好读的一本学术类传记,介绍了亚历山大的一生和后世对他看法的转变。 无论如何,这位国王是军事上的天才,有无尽的征服欲望,他将个人荣耀的追逐发挥到了极致,既因此成就自己非凡的人格魅力,也成为时人的暴君与死神。 也许一切从他追逐阿喀琉斯的脚步起就开始显露端倪,他只渴望做个战场上的英雄,以此获得不朽的美名,而战场之外的一切呢,他懒得费心。
0 有用 陆小雁 2022-07-30 23:24:09
“去斗争,去寻找,去发现,不要屈服。”读这本书的时间点很契合。
0 有用 马伦戈 2022-07-16 00:10:24
至少在伊苏斯会战之前,亚历山大东征似乎带有一种原始法西斯主义的色彩。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亚历山大与群众直接交流,并且利用种种远超长期财政承担能力的手段获取他们的支持(所有马其顿人免税)以打击政治反对派(帕美尼温-阿塔罗斯集团)。与此同时,进一步透支财政,打造一支高效的战争机器(菲力二世军改),随后必须马不停蹄地利用这部机器从别人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以弥补亏空,进而维持政治支持。从意识形态视角看,... 至少在伊苏斯会战之前,亚历山大东征似乎带有一种原始法西斯主义的色彩。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亚历山大与群众直接交流,并且利用种种远超长期财政承担能力的手段获取他们的支持(所有马其顿人免税)以打击政治反对派(帕美尼温-阿塔罗斯集团)。与此同时,进一步透支财政,打造一支高效的战争机器(菲力二世军改),随后必须马不停蹄地利用这部机器从别人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以弥补亏空,进而维持政治支持。从意识形态视角看,东征初期的马其顿王国以具有浓厚的复仇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为希波战争和大王条约复仇,解放波斯桎梏下的爱奥尼亚)的宣传来进行战争动员,但有趣的是,为大流士三世而战的希腊人的数量远多于为亚历山大而战的。亚历山大也不得不把马其顿近一半的军事力量留在欧洲以压制希腊城邦。 (展开)
0 有用 汗青堂 2022-07-13 09:32:35
汗青堂第017,过一个春节,大概3月份就能和大家见面了!
0 有用 黑加白是灰灰 2022-07-02 16:13:50
亚历山大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