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记》的原文摘录
-
筑居反映着人们的世界观:奥斯维辛暗示的是一种世界观;巴黎圣母院暗示的是另一种世界观;中国如今很普遍的钢筋水泥浇灌出来的,致力于增值的长方形盒子又是一种世界观。中国古典时代的四合院同样寄寓着世界观,寄寓着人们对何谓生活的解释:有的冷漠残酷;有的神圣,令人敬畏;有的势利眼,唯利是图;有的安心,不仅栖身,而且养心。诗意地栖居,用云南方言说,就是好在。 (查看原文)
-
摊主面前摆着许多小碟,一个小碟代表一位客人。每位客人享用的食物的品种、数量都通过碟子计数。数量品种以干苞谷粒、豆子、镍币之类来代表。扑通,一粒苞谷代表你已经消耗豆腐一块;扑通,一颗黄豆代表你已经消耗土豆一坨;扑通,一枚硬币代表一只烤猪脚,等等。 (查看原文)
-
大地是落后的,落日是落后的,故乡是落后的,落后意味着一种对时间的迷恋,对经验的自信。 (查看原文)
-
一些事物的真理走向隐匿,一些事物的真理在敞开,世界运动总是此起彼伏。
四合院在中原早已鳞次栉比,遍布城乡,故因登峰造极而沦于庸常。作为一种中国世界观的载体,其初始的意义早已被遗忘、隐匿。 (查看原文)
-
那些痛心疾首的追问往往都是在文明消失千年之后,而四合院的消失,现在就可以追问了,
四合院敞开在大地上的时代完结了,它往昔隐匿在庸常中的真理才得以敞开,
水落石出,我们将成为事后的沉思者。
虽然那荒凉破败是如此高贵而动人,思的到来是置身局外的结果,这是悲剧的位置。 (查看原文)
-
无序维持着一个根本的序,这个序就是如何在才能好在? (查看原文)
-
每种生计都是一个细节,细节又滋生细节,形成一种彼此共存相依的生物链关系。 (查看原文)
-
首先,它注重每天发生了什么,亦即那些惯常、重复和习以为常的经验、信仰和实践;
其次,日常生活被视为再生产与生计维持的领域
第三,它强调现在,沉浸于当下的体验与行动的即刻性当中,而不予任何反思。
第四,它强调制度领域之外或其空档之中,自发的共同行为包含着一种非个体性的同在一起的体验感;
第五,它强调具有差质性的知识。
日常生活是一个对抗概念,它表达了对某一种特定生活的反对,尤其是那些英雄式的、雄心勃勃的、以表演为中心的存在方式。 (查看原文)
-
偶适此地,见山势盘桓,林木幽静,爰立宫室,遂家焉。(《孔宗圣族谱明辨纪略》) (查看原文)
-
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出现了,仿佛亚热带丛林的吴哥废墟。不是神庙,是一群高低错落的四合院,建在山坡上,以当地的土黄色岩石、黄土砌起的地基和围墙裸露着,漆黑的斗拱飞檐在后面朝着青山翠谷,飞龙舞凤的门头上鎏金斑斑驳驳,就像被落日照耀着。附近的村子干巴巴的,一些由力遏制水泥和玻璃混杂急救而成的灰色盒子,与这群四合院的飞扬灵动、森严伟岸有着天壤之别。就像一只刚刚被射中的苍鹰,它有点塌了,但确实像个传奇。 (查看原文)
-
好在一词在汉语中由来已久,只是现代黯淡了。好在,在现在的云南方言里还保存着,人们经常的问候语之一便是“给好在(是否好在)?”这种“好在”四百多年前就被诗人杨慎肯定过。 (查看原文)
-
就是一般人家也不含糊,一定要将自家的院落打造得地久天长,就在朱家对面,一个小户人家,画栋雕梁、轩窗朱门自不必说,就是天井的石阶上也要雕出花纹云纹,石头水缸上也要雕出画面,刻上格言、诗词;轩、窗、榭、廊、花台、照壁……都要照着古代诗词尤其是宋词描绘过得那种栖居经验、模式来经营: (查看原文)
-
文明,通过“文”去照亮,为黑暗“文”身,有无相生。在广义上,文在中国已经化为生活技术、艺术,生活就是作品,就是作品的创作。 (查看原文)
-
在古代中国,一个官员就是一个文人,官员是美政者,而不是政客,他要读万卷书,作过策论,会写诗,懂得琴棋书画……才治得了地方,地方上的地主、绅士、文人、秀才、百姓才会服。 (查看原文)
-
四合院依礼而造。教化、礼节不是观念,而是场,形而下的教化,即场的教化。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 (查看原文)
-
鸦片战争以降,人们越来越不知道文庙意味着什么了,崇尚中庸,张弛有度、活泼泼、不执的文已经成为拘泥、束缚生命的枯燥概念、教条、制度。在《建水县志》中,记载着许多烈女。 (查看原文)
-
井水是一种“信”,这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查看原文)
-
尼采自传:人类至今为止认真思考过的问题甚至都不是现实的,而纯粹是幻想,严格地说,谎言来自病态的、最深层意识受到伤害的人的恶劣之本能,所有这些概念是指“上帝”“灵魂”“美德”“罪恶”“彼岸”“真理”“永恒的生命”……但是人们却在这些概念中寻找人性的伟大和人性的“神圣”……所有政治上的问题、所有社会制度的问题、所有教育问题统统都是虚假的,它们把危害性最大的人视为伟大的人物,它们教诲别人轻视‘微不足道’的事,其实就是轻视生活上的基本的东西。 (查看原文)
-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宮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西清远,、南身安,北水立"(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人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炊烟、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且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巷
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钟鸣鼎食了,可以一千金了,可以浅低唱了,可以乗烛夜游了,可以铺床了…“就寻思着去哪里遭遇上一段韵事。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一一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 (查看原文)
-
这种吃法主要不是充饥,补充热量,而是一个玩场,边吃边玩,消磨时间,联络感情,和打麻将、玩牌差不多。这个玩场很容易使陌生人亲密起来,坐下去就不想走了。大家吃着吃着,就开始互相照顾,他够不着那边那块金砖般的土豆块,她帮他夹;她想吃他这边的那块已经脆皮开心的豆腐,他赶紧讨好她。就说起话了,就熟悉了,就相认了,就互相劝酒了,就情意绵绵了,就酩酊大醉了,就肝胆相照了,日后要两肋插刀了同床共寝了……真有在烧烤摊上结成良缘的,那是佳话。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