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中国医药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以医经、本草、经方、临床医学的发展形式为主要线索,起自原始社会,下迄于明清,对中医的起源、发展、充实、衰变等几个阶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将各个朝代的医学史迹贯穿其中,维持了学术发展的连续性。本书对我国古代领先的医学领域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和探讨,对于中医理论和医学史研究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
范行准(1906—1998),名适,字天磐,浙江省汤溪县人,中国近现代zui著名的中医医史文献学家之一。曾在上海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社、中西医药研究社工作,从事医学史研究及《中华医学杂志》、《医史杂志》等医学期刊的编辑工作。他对中外医学交流、民族医学史、疾病史、军事医学史以及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等有较深研究,撰有《中国医学史略》《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中国病史新义》等著作。
目录 · · · · · ·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医学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医学
第一节 巫医
第二节 生理和病理
第三节 药物与药理
第三章 英雄的铁器时代的医学
第一节 医、巫和它们的斗争
第二节 物理疗法
第三节 职业医生和医学的分科
第四节 环境卫生
第四章 理论和实践医学的统一时期
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树立
第二节 阴阳五行结合后在理论上的变化
第三节 医经和经方学
一、黄帝内经
二、本草和本草经
(一)本草和本草经的历史背景
(二)神农本草经
第四节 临床医学的建立
第五节 军事医学
第五章 内外诸科医学的发展时期
第一节 医学重心的南移
第二节 华佗
第三节 张仲景
一、仲景医学和它的历史背景
二、伤寒论
三、金匮要略
第四节 医经和经方的纂集
一、脉经和仲景书的纂集
二、明堂书的纂集——黄帝甲乙经
三、仙药和寒食散
四、寒食散在医学上的影响
第六章 门阀与山林医家分掌医权的医学成熟时期
第一节 门阀与山林的医家
一、它们的时代背景
二、门阀中的医家
(一) 南朝门阀中的医家
(二) 门阀中的世医
三,山林的医家
(一)道家
(二)沙门
第二节 医经学
一、黄帝内经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经方
第三节 趋于分类发展的本草学
一、神农本草经的衍化
二、专科本草
三、本草图谱
四、本草别名
五、本草音义
六、本草的收采与种植
七、本草的炮制
八、食经
第四节 诊断学上的新里程
第五节 临床医学的发展
一、内科
二、外科
三、妇产科
四、小儿科
五、五官科
第六节 医学教育
第七节 东方医学的交流
第七章 医学的充实时期
第一节 医学盛衰之分歧点
第二节 医经经方的结集
一、医经的结集
二、经方的结集
第三节 药典学的兴衰
一、世界最早的药典——唐新修本草
二、简本药典——蜀本草
三、药典学的鼎盛时期
四、药典学的衰落
五、药典学的批评
第四节 医经的纂注
一、黄帝内经的纂注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注
三、明堂针灸书
四、铜人象——明堂针灸学上的创制
第五节 传信方及其流变
第六节 局方学
第七节 诊法的骈技
第八节 预测的病因学——五运六气
第九节 临床医学
一、传染病
二、妇产科
三、小儿科
四、外科创伤
五、五官病
第十节 医学史
第十一节 中西医学的交流
第十二节 保健事业
第八章 医学的衰变时期
第一节 医学衰变与学派的产生
第二节 “新病”——鼠疫的横行
第三节 学派的论争
第四节 河间学派
一、刘完素
二、张从正
三、河间弟子和拥护此一学派中人
四、新旧之争
五、朱震亨
第五节 易水学派
一、张元素
二、李杲
三、李杲的传人
四、王好古
第六节 舌诊
第七节 临床医学
一、一般医学的概况
二、外科创伤移植木的发明与发展
第八节 保健组织和管理
第九章 医学的孱守时期
第一节 医学发展的两面——孱守和飞跃
第二节 学派的流行
第三节 东垣学派
第四节 丹溪学派
第五节 折衷学派
第六节 服古学派
第七节 叛经学派
第八节 解剖学的新发展与停滞
第九节 本草学的发展
一,本草纲目
二,本草纲目拾遗
三,偏重生药产地形态的本草学
(一) 本草原始
(二) 植物名实图考
(三) 地方本草图
第十节 免疫学的发明与发展
一、人痘接种法的发明及其传人西洋
二、牛痘的创制及其传人我国
第十一节 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学总论一一温病学
(一) 为伤寒附庸时代的温病
(二) 新病涨破旧框
(三) 寒、温的分立
(四) 寒、温历史的消长
(五) 温病学的新境界
(六) 三焦与六经之争
(七) 温病学之衰息
二、鼠疫
三、霍乱
四、猩红热
五、白喉
六、梅毒
第十二节 职业病
一、工业的职业病
二、农业的职业病
第十三节 医案学
一、个人医案
二、合辑医案
三、医案评选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医学史略"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医学史略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医学史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一本带你了解中医史的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家小书》这套书籍在一位喜欢太极拳、研究茶艺的老先生的宅子里见到过,后来找来几本学习,才发现书挺小,囊括的知识可不少,仔细读书肯定让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一是因为不是本行,二是因为时间跨度太大。读完此书便觉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和范老先生的博古通今、博闻强识。 ... (展开)
历史上的中外医学传播

怎么这么多四星五星的?

内涵丰富的中国医学史概况

一本独具特色的医学史
> 更多书评 11篇
-
五官病可远溯到扁鹊时代。虽说它是以耳目二种官能之退缩以代表老人病的。的确人的视觉、听觉的衰退是人的生活历史进入桑榆晚境的先声。当然五官病学在那时尚未完成,因它与经济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在五宫科中重要的齿科于隋唐时急速地形成,是和当时大量蔗糠及制糖法的输入有很大关系。并且影响了医学教育制度:隋唐时开始把口齿与耳目病并为一科作为“医学” (校)的必修科,就是此种历史背景,这时首先发明了金属补齿之法。...
2020-12-18 10:05
五官病可远溯到扁鹊时代。虽说它是以耳目二种官能之退缩以代表老人病的。的确人的视觉、听觉的衰退是人的生活历史进入桑榆晚境的先声。当然五官病学在那时尚未完成,因它与经济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在五宫科中重要的齿科于隋唐时急速地形成,是和当时大量蔗糠及制糖法的输入有很大关系。并且影响了医学教育制度:隋唐时开始把口齿与耳目病并为一科作为“医学” (校)的必修科,就是此种历史背景,这时首先发明了金属补齿之法。至眼科生理方面也因印度医学的传入,在《龙树菩萨眼论》已有“五轮”说。但“八廓“——“八光”之说,可能在北宋成都僧了明编的《眼科龙木论》才有记载。其后元人《修月鲁般经》、胡南洲的《鸿飞集》 《银海精微》诸书并多渲染,遂为眼科学上主要的理论中心。
眼科疾患,在《巢氏病源》中已有三十八种之多,这是隋之前眼科医学的结集。惟此时印度的眼科已传入中国,先后有《龙树菩萨眼论》、谢道人所传《天竺眼论》,二书同出一源,又篇辞前后稍有参差和繁简而已。此书中在内障方面关于白内障、飞蚊症等的叙述都较以前的文献记载来得清晰和详细,清盲,今称青光眼,初病眼无青色之状,而“青”字“清”字。古称为蒙(朦) 。《巢氏病源》说它的病状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 ,这是单纯性眼。西汉末年任永、冯信二人诈称清盲以拒公孙述之亦指此种单纯性青光眼。《龙树菩萨眼论》还叙述它证亦极正确: “若黑风,绿风等,皆从一眼前发出者1必相牵俱患,即觉头旋,眼有花,额角如绳缠,疼痛此是恶候。”并提出必须早治和妇女患者多于男子法。还有提出非单纯性青光眼的病症: “夫清盲之在于内,有障状如凝膏,大如楷子,浮在眼内,游泊童子。”我国眼科学上以前是很少有非单纯性青光眼的叙述的。其实这是今天所说的“白内障”。还有关于飞蚊症, 《巢氏病源》虽有“恶见火光,视蜚蝇黄黑”之说,但不及《龙树菩萨眼论》描写得那样逼真:“遂乃生花上下,状若蝇飞,散为县(悬)发。”今所指“飞蚊症” ,当与微血管出血有关;而“眸子莹然无恙,直不见物耳”的“清盲”则应为视神经之病变。
在治疗上,六朝以前,多用内服,其次为外敷消炎药、腐蚀肤翳药,除了烙铁外,很少用割治手术。但在二家“眼论”中,却重割除翳障的手术,并有关于许多眼科医械如刀、剪、烙铁、钩、别括等记载。当然还有佛书上所提至为“金镜”。而“义眼”亦在此时出现。
耳科病在《巢氏病源》中虽有多种记载,却俱承前代医人之说。其中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变,叙述得最为科学。认为此种脓液不及时排出,可能变成危险的脑脊髓膜炎。如“凡患耳中(刺刺)作痛者,皆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猝然脊强直成痉也”。当时医家以腰脊属肾,故以为脊强直
毒入肾的变证。
在五官病中是比较落后的,《巢氏病源》书中也只有十一个论侯,其中惟鼻衄包含较广,且有新的内容。它概括了习惯性出血,及近似紫斑病的症状,或者还包括再生性白血病的病因在内。此外有异物介入欧氏管,及在唐时还有近于鼻癌的鼻gan。疗法方面仍多沿用内服剂,亦偶用chu剂、滴剂等。手术较为少见,惟十三世纪时金人张从正《儒门事亲》中才有使用类似内腔镜的检取异物法。至十六世纪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始记载用铜棒缴取息肉法。
这时期对喉科病的认识也仍多沿袭前代知识。它们概括今之文生氏咽帐炎、扁桃腺炎、急慢性喉炎、咽喉结核、喉肌麻痹及有癌症在内的食道狭窄等。但有人把《巢氏病源》中的马喉痹认为是白喉是不正确的。因那时此病尚未传入。至喉头结核似可推溯到《金匮要略》所载狐惑证中之“虫蚀于上部,则则声喝(厦)" ,故与《巢氏病源》的尸咽相同。如“尸咽者。谓腹内尸虫上食人喉咽;生疮,其状或痒,或痛,如甘()之候也”。然“尸咽”之名本出张湛《养生要集》所引《食疗经》之“嘶咽”谓声音嘶嘎也。晋后道家尸虫之说行,故更其名。而魏孝澄的《救急单验方》、唐人
的《龙门方》等,并“尸咽"的证治。 治疗方面仍少使用手术。《巢氏病源》中虽有关于近欧氏管异物证的记载,但不详其疗法是否采用手术。惟唐宋后始有用钢针藏于笔端以破取咽喉脓肿之术。并有智慧劳动者莫都料用茧子和大念珠二物,牵取小孩误吞倒须的鱼钩,远较《肘后》 《深师方》取钩法为科学。即使现现代医学,恐仍无此巧思。二事并见北宋党永年的《神秘名医录》。
口齿科在隋唐时虽已立于学官,但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如《巢氏病源》 《千金》 《外台秘要》诸书虽有不少的篇记载它,仍不免于因袭陈言。如《巢氏病源》记载了六七种虫齿病,归结起来仍不过都是龋齿的病状而已。《太平圣方》说它们的病因是由“饮食甘肥,不能措理,宿食在于齿根,腐臭之气淹渍于齿”而来。
虽掩前人之说,但原本是很科学的。又由于当时拔齿之术消毒尚不严密,故《巢氏病源》曾记拔齿风疾之候。按《晋书·温峤传》载温峤因拔齿而致破伤风死。可知其事不始于隋代了。唐后我国又首先创造汞合金的充填牙齿法。其事见于《唐本余》。它虽不一定是《唐新修本草》但至少是十世纪以前的文献,故较西医还要早八百多年。而齿疳、急疳、沈唇、唇核等,可能是概括今之口腔狼疮,口唇癌、齿颔瘘、水癌(宋人称为走马疳)及唇结核等。颔骨脱落证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脱臼证之一,它在《巢氏病源》中称为“颔车蹉” 。《千金翼方》中对此已载有和现代科学相同的整复术。
回应 2020-12-18 10:05 -
仲景牛马走 (jkhnfk@gmail.com)
二、粪便的检查 对于疾病现象,已知从消化器和泌尿器等器官排泄物中去找寻它们的原因。如“下利完谷”,而知为消化不良;小便混浊,而知为膀胱或肾藏有热等。不过此种诊断,比较近于原始的。而应特别提出的,就是在此时期,已明确知道糖尿病的粪便是甜味的。此事可能和巫术或道教有关,也可能和封建社会的宗法有关,因它们提倡忠孝,有君父有病为其尝尿之说。汉袁康《越绝书》载越败勾践入臣于吴,吴王病,勾践故尝其恶(粪尿)以...2019-10-11 11:36
二、粪便的检查 对于疾病现象,已知从消化器和泌尿器等器官排泄物中去找寻它们的原因。如“下利完谷”,而知为消化不良;小便混浊,而知为膀胱或肾藏有热等。不过此种诊断,比较近于原始的。而应特别提出的,就是在此时期,已明确知道糖尿病的粪便是甜味的。此事可能和巫术或道教有关,也可能和封建社会的宗法有关,因它们提倡忠孝,有君父有病为其尝尿之说。汉袁康《越绝书》载越败勾践入臣于吴,吴王病,勾践故尝其恶(粪尿)以示忠于吴,而曰“味苦”,王病可愈。可反映当时已知尿味甜病之难愈。则公元前已有其说。而《梁书孝子传载庾黔之父于公元499年患病,黔遵医嘱而尝父之恶,得甜滑之味,以知不起。是医家已确定糖尿病的诊法。较之西方至少早一千几百年。然相传民间已有诊视蚂蚁嘬食病人之屎以鉴别其为将病之法。实亦一种科学的诊断。 引自 第六章 第四节 回应 2019-10-11 11:36 -
关于草本植物一类的药物,种类既繁,且被地域所限,势难尽识,因而遂有图谱之作。把它们的形状摄集纸上,庶可按图索之。此事在吴永安中(258-264年),孙休以屡取南方水蕉花不能致而只好图画以进。 如晋稽含有《南方草木状》三卷,但此类夹图的植物图谱尚有徐衷的《南方草木状》,又有作《南方草物状》,其中有兽类记载。可说是开本草图先路。在辨别本草产地,根叶异同,这时已有本草图谱书出现。除上述原因外,可能还受南北朝...
2019-08-12 18:18
关于草本植物一类的药物,种类既繁,且被地域所限,势难尽识,因而遂有图谱之作。把它们的形状摄集纸上,庶可按图索之。此事在吴永安中(258-264年),孙休以屡取南方水蕉花不能致而只好图画以进。
如晋稽含有《南方草木状》三卷,但此类夹图的植物图谱尚有徐衷的《南方草木状》,又有作《南方草物状》,其中有兽类记载。可说是开本草图先路。在辨别本草产地,根叶异同,这时已有本草图谱书出现。除上述原因外,可能还受南北朝时因重视流品,而谱牒图象之学突然繁兴的影响。最著名的有原平仲的《灵草图》、不具名的《芝草图》等,其芝草图在《抱朴子-遐览篇》中更有多种。而隋唐之后如徐仪《药图》、 《新修本草图》 《天宝单方药图》等,实发轫于此。
至周密看见南宋宫中所藏的《五彩图画本草》 ,或系承《嘉祐本草图》之遗绪。而嘉定十三年(1220年)有琅琊王介号默庵者,以岩居莳药,辨可识者二百种,绘图编次成集,并附单方数百,以备山村园丁野妇仓卒患病之需,名日《履()岩本草》 ,五彩图绘甚精,不知视周密所见宫中收藏的《图画本草》若何?然此依据原书绘制者。其后明文俶(赵均妻)周禧及妹祐,并有彩绘的本草书。
·
本草的收采与种植 引自 本草(之二)。 专物的采集古多由医家兼任其事。盖采集早晚与药效大有关系,本草学家固已重视此事;故本经叙录即提到采治时月的生熟之说。
吴晋时有道士在桐庐山上采药,指桐为姓,桐庐县亦以桐君结庐山间得名,作《桐君采药录》一书,是一部较早出现有关采集本草的书。其说有一部分被后人混入《神农本草经》叙录中。
《隋志》有许多关于采药方面的书,其重点在于采药的时间,如《采药时月》《四时采药》等书.....由于生齿日繁,用之者众,生之者寡。遂有生药种植之学。此类书在《隋志》中也有记载。《千金翼》中更立一门专记药物采植事,或据这一时期的文献而作。东晋和隋唐的政府,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还建立药园,培养种植生药人才。
本草的炮制 引自 本草(之二)。 本草修制之事,其历史甚远。在《内经》与仲景书中,已有不同的炮炙修制之事。但此时我尚未见有专书问世。而学者因赵希弁《读书后志》有《雷公炮炙》三卷题曰“宋雷()撰,胡洽重定”之语以胡洽名见刘宋时刘敬叔《异苑》,遂以为是第五世纪人。
不知今就《炮炙论》遗文而观,屡有“乳钵”之名,此物《干金翼》《外台秘要》诸书皆未见,因其研治乳石而得名。但唐时犹称它为“银钵”,惟《太平圣惠方》始载其名。宋后传入阿拉伯国家。且又屡引乾宁晏封之说。晏封姓郭,为唐人,撰有《制伏草石论》六卷,见《新唐志》。《宋志》有郭晏封《草食(石) 论》六卷可证。苏颂《本草图经》亦称《炮炙论》为隋人书而曰:“有唐后药名。”
则其为五代末至宋初人采用唐以前炼之说而成,盖可肯定。宋元以后的本草书,无不信奉制药学的范本,故其影响极大。
《炮炙论》 引自 本草(之二)。 、食经:和本草学有密切关系的,则为营养之学。它与本草至少有同等长的历史。《周礼》有“食医” ,可见其地位与“疾医”等同。而《素问》里有五味、五谷、五畜、五果、五菜。它同时也概括相反的“食忌”之事。《汉志》 已有专书,《金匮要略》中的食法及王叔和的《食论》 ,并略存其说。然其发展仍与剥削阶级生活有很大关系。曹操(及南北朝豪门)多有《食经》之名,可以不论。
回应 2019-08-12 18:18
-
仲景牛马走 (jkhnfk@gmail.com)
二、粪便的检查 对于疾病现象,已知从消化器和泌尿器等器官排泄物中去找寻它们的原因。如“下利完谷”,而知为消化不良;小便混浊,而知为膀胱或肾藏有热等。不过此种诊断,比较近于原始的。而应特别提出的,就是在此时期,已明确知道糖尿病的粪便是甜味的。此事可能和巫术或道教有关,也可能和封建社会的宗法有关,因它们提倡忠孝,有君父有病为其尝尿之说。汉袁康《越绝书》载越败勾践入臣于吴,吴王病,勾践故尝其恶(粪尿)以...2019-10-11 11:36
二、粪便的检查 对于疾病现象,已知从消化器和泌尿器等器官排泄物中去找寻它们的原因。如“下利完谷”,而知为消化不良;小便混浊,而知为膀胱或肾藏有热等。不过此种诊断,比较近于原始的。而应特别提出的,就是在此时期,已明确知道糖尿病的粪便是甜味的。此事可能和巫术或道教有关,也可能和封建社会的宗法有关,因它们提倡忠孝,有君父有病为其尝尿之说。汉袁康《越绝书》载越败勾践入臣于吴,吴王病,勾践故尝其恶(粪尿)以示忠于吴,而曰“味苦”,王病可愈。可反映当时已知尿味甜病之难愈。则公元前已有其说。而《梁书孝子传载庾黔之父于公元499年患病,黔遵医嘱而尝父之恶,得甜滑之味,以知不起。是医家已确定糖尿病的诊法。较之西方至少早一千几百年。然相传民间已有诊视蚂蚁嘬食病人之屎以鉴别其为将病之法。实亦一种科学的诊断。 引自 第六章 第四节 回应 2019-10-11 11:36 -
五官病可远溯到扁鹊时代。虽说它是以耳目二种官能之退缩以代表老人病的。的确人的视觉、听觉的衰退是人的生活历史进入桑榆晚境的先声。当然五官病学在那时尚未完成,因它与经济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在五宫科中重要的齿科于隋唐时急速地形成,是和当时大量蔗糠及制糖法的输入有很大关系。并且影响了医学教育制度:隋唐时开始把口齿与耳目病并为一科作为“医学” (校)的必修科,就是此种历史背景,这时首先发明了金属补齿之法。...
2020-12-18 10:05
五官病可远溯到扁鹊时代。虽说它是以耳目二种官能之退缩以代表老人病的。的确人的视觉、听觉的衰退是人的生活历史进入桑榆晚境的先声。当然五官病学在那时尚未完成,因它与经济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在五宫科中重要的齿科于隋唐时急速地形成,是和当时大量蔗糠及制糖法的输入有很大关系。并且影响了医学教育制度:隋唐时开始把口齿与耳目病并为一科作为“医学” (校)的必修科,就是此种历史背景,这时首先发明了金属补齿之法。至眼科生理方面也因印度医学的传入,在《龙树菩萨眼论》已有“五轮”说。但“八廓“——“八光”之说,可能在北宋成都僧了明编的《眼科龙木论》才有记载。其后元人《修月鲁般经》、胡南洲的《鸿飞集》 《银海精微》诸书并多渲染,遂为眼科学上主要的理论中心。
眼科疾患,在《巢氏病源》中已有三十八种之多,这是隋之前眼科医学的结集。惟此时印度的眼科已传入中国,先后有《龙树菩萨眼论》、谢道人所传《天竺眼论》,二书同出一源,又篇辞前后稍有参差和繁简而已。此书中在内障方面关于白内障、飞蚊症等的叙述都较以前的文献记载来得清晰和详细,清盲,今称青光眼,初病眼无青色之状,而“青”字“清”字。古称为蒙(朦) 。《巢氏病源》说它的病状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 ,这是单纯性眼。西汉末年任永、冯信二人诈称清盲以拒公孙述之亦指此种单纯性青光眼。《龙树菩萨眼论》还叙述它证亦极正确: “若黑风,绿风等,皆从一眼前发出者1必相牵俱患,即觉头旋,眼有花,额角如绳缠,疼痛此是恶候。”并提出必须早治和妇女患者多于男子法。还有提出非单纯性青光眼的病症: “夫清盲之在于内,有障状如凝膏,大如楷子,浮在眼内,游泊童子。”我国眼科学上以前是很少有非单纯性青光眼的叙述的。其实这是今天所说的“白内障”。还有关于飞蚊症, 《巢氏病源》虽有“恶见火光,视蜚蝇黄黑”之说,但不及《龙树菩萨眼论》描写得那样逼真:“遂乃生花上下,状若蝇飞,散为县(悬)发。”今所指“飞蚊症” ,当与微血管出血有关;而“眸子莹然无恙,直不见物耳”的“清盲”则应为视神经之病变。
在治疗上,六朝以前,多用内服,其次为外敷消炎药、腐蚀肤翳药,除了烙铁外,很少用割治手术。但在二家“眼论”中,却重割除翳障的手术,并有关于许多眼科医械如刀、剪、烙铁、钩、别括等记载。当然还有佛书上所提至为“金镜”。而“义眼”亦在此时出现。
耳科病在《巢氏病源》中虽有多种记载,却俱承前代医人之说。其中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变,叙述得最为科学。认为此种脓液不及时排出,可能变成危险的脑脊髓膜炎。如“凡患耳中(刺刺)作痛者,皆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猝然脊强直成痉也”。当时医家以腰脊属肾,故以为脊强直
毒入肾的变证。
在五官病中是比较落后的,《巢氏病源》书中也只有十一个论侯,其中惟鼻衄包含较广,且有新的内容。它概括了习惯性出血,及近似紫斑病的症状,或者还包括再生性白血病的病因在内。此外有异物介入欧氏管,及在唐时还有近于鼻癌的鼻gan。疗法方面仍多沿用内服剂,亦偶用chu剂、滴剂等。手术较为少见,惟十三世纪时金人张从正《儒门事亲》中才有使用类似内腔镜的检取异物法。至十六世纪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始记载用铜棒缴取息肉法。
这时期对喉科病的认识也仍多沿袭前代知识。它们概括今之文生氏咽帐炎、扁桃腺炎、急慢性喉炎、咽喉结核、喉肌麻痹及有癌症在内的食道狭窄等。但有人把《巢氏病源》中的马喉痹认为是白喉是不正确的。因那时此病尚未传入。至喉头结核似可推溯到《金匮要略》所载狐惑证中之“虫蚀于上部,则则声喝(厦)" ,故与《巢氏病源》的尸咽相同。如“尸咽者。谓腹内尸虫上食人喉咽;生疮,其状或痒,或痛,如甘()之候也”。然“尸咽”之名本出张湛《养生要集》所引《食疗经》之“嘶咽”谓声音嘶嘎也。晋后道家尸虫之说行,故更其名。而魏孝澄的《救急单验方》、唐人
的《龙门方》等,并“尸咽"的证治。 治疗方面仍少使用手术。《巢氏病源》中虽有关于近欧氏管异物证的记载,但不详其疗法是否采用手术。惟唐宋后始有用钢针藏于笔端以破取咽喉脓肿之术。并有智慧劳动者莫都料用茧子和大念珠二物,牵取小孩误吞倒须的鱼钩,远较《肘后》 《深师方》取钩法为科学。即使现现代医学,恐仍无此巧思。二事并见北宋党永年的《神秘名医录》。
口齿科在隋唐时虽已立于学官,但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如《巢氏病源》 《千金》 《外台秘要》诸书虽有不少的篇记载它,仍不免于因袭陈言。如《巢氏病源》记载了六七种虫齿病,归结起来仍不过都是龋齿的病状而已。《太平圣方》说它们的病因是由“饮食甘肥,不能措理,宿食在于齿根,腐臭之气淹渍于齿”而来。
虽掩前人之说,但原本是很科学的。又由于当时拔齿之术消毒尚不严密,故《巢氏病源》曾记拔齿风疾之候。按《晋书·温峤传》载温峤因拔齿而致破伤风死。可知其事不始于隋代了。唐后我国又首先创造汞合金的充填牙齿法。其事见于《唐本余》。它虽不一定是《唐新修本草》但至少是十世纪以前的文献,故较西医还要早八百多年。而齿疳、急疳、沈唇、唇核等,可能是概括今之口腔狼疮,口唇癌、齿颔瘘、水癌(宋人称为走马疳)及唇结核等。颔骨脱落证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脱臼证之一,它在《巢氏病源》中称为“颔车蹉” 。《千金翼方》中对此已载有和现代科学相同的整复术。
回应 2020-12-18 10:05
-
五官病可远溯到扁鹊时代。虽说它是以耳目二种官能之退缩以代表老人病的。的确人的视觉、听觉的衰退是人的生活历史进入桑榆晚境的先声。当然五官病学在那时尚未完成,因它与经济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在五宫科中重要的齿科于隋唐时急速地形成,是和当时大量蔗糠及制糖法的输入有很大关系。并且影响了医学教育制度:隋唐时开始把口齿与耳目病并为一科作为“医学” (校)的必修科,就是此种历史背景,这时首先发明了金属补齿之法。...
2020-12-18 10:05
五官病可远溯到扁鹊时代。虽说它是以耳目二种官能之退缩以代表老人病的。的确人的视觉、听觉的衰退是人的生活历史进入桑榆晚境的先声。当然五官病学在那时尚未完成,因它与经济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在五宫科中重要的齿科于隋唐时急速地形成,是和当时大量蔗糠及制糖法的输入有很大关系。并且影响了医学教育制度:隋唐时开始把口齿与耳目病并为一科作为“医学” (校)的必修科,就是此种历史背景,这时首先发明了金属补齿之法。至眼科生理方面也因印度医学的传入,在《龙树菩萨眼论》已有“五轮”说。但“八廓“——“八光”之说,可能在北宋成都僧了明编的《眼科龙木论》才有记载。其后元人《修月鲁般经》、胡南洲的《鸿飞集》 《银海精微》诸书并多渲染,遂为眼科学上主要的理论中心。
眼科疾患,在《巢氏病源》中已有三十八种之多,这是隋之前眼科医学的结集。惟此时印度的眼科已传入中国,先后有《龙树菩萨眼论》、谢道人所传《天竺眼论》,二书同出一源,又篇辞前后稍有参差和繁简而已。此书中在内障方面关于白内障、飞蚊症等的叙述都较以前的文献记载来得清晰和详细,清盲,今称青光眼,初病眼无青色之状,而“青”字“清”字。古称为蒙(朦) 。《巢氏病源》说它的病状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 ,这是单纯性眼。西汉末年任永、冯信二人诈称清盲以拒公孙述之亦指此种单纯性青光眼。《龙树菩萨眼论》还叙述它证亦极正确: “若黑风,绿风等,皆从一眼前发出者1必相牵俱患,即觉头旋,眼有花,额角如绳缠,疼痛此是恶候。”并提出必须早治和妇女患者多于男子法。还有提出非单纯性青光眼的病症: “夫清盲之在于内,有障状如凝膏,大如楷子,浮在眼内,游泊童子。”我国眼科学上以前是很少有非单纯性青光眼的叙述的。其实这是今天所说的“白内障”。还有关于飞蚊症, 《巢氏病源》虽有“恶见火光,视蜚蝇黄黑”之说,但不及《龙树菩萨眼论》描写得那样逼真:“遂乃生花上下,状若蝇飞,散为县(悬)发。”今所指“飞蚊症” ,当与微血管出血有关;而“眸子莹然无恙,直不见物耳”的“清盲”则应为视神经之病变。
在治疗上,六朝以前,多用内服,其次为外敷消炎药、腐蚀肤翳药,除了烙铁外,很少用割治手术。但在二家“眼论”中,却重割除翳障的手术,并有关于许多眼科医械如刀、剪、烙铁、钩、别括等记载。当然还有佛书上所提至为“金镜”。而“义眼”亦在此时出现。
耳科病在《巢氏病源》中虽有多种记载,却俱承前代医人之说。其中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变,叙述得最为科学。认为此种脓液不及时排出,可能变成危险的脑脊髓膜炎。如“凡患耳中(刺刺)作痛者,皆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猝然脊强直成痉也”。当时医家以腰脊属肾,故以为脊强直
毒入肾的变证。
在五官病中是比较落后的,《巢氏病源》书中也只有十一个论侯,其中惟鼻衄包含较广,且有新的内容。它概括了习惯性出血,及近似紫斑病的症状,或者还包括再生性白血病的病因在内。此外有异物介入欧氏管,及在唐时还有近于鼻癌的鼻gan。疗法方面仍多沿用内服剂,亦偶用chu剂、滴剂等。手术较为少见,惟十三世纪时金人张从正《儒门事亲》中才有使用类似内腔镜的检取异物法。至十六世纪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始记载用铜棒缴取息肉法。
这时期对喉科病的认识也仍多沿袭前代知识。它们概括今之文生氏咽帐炎、扁桃腺炎、急慢性喉炎、咽喉结核、喉肌麻痹及有癌症在内的食道狭窄等。但有人把《巢氏病源》中的马喉痹认为是白喉是不正确的。因那时此病尚未传入。至喉头结核似可推溯到《金匮要略》所载狐惑证中之“虫蚀于上部,则则声喝(厦)" ,故与《巢氏病源》的尸咽相同。如“尸咽者。谓腹内尸虫上食人喉咽;生疮,其状或痒,或痛,如甘()之候也”。然“尸咽”之名本出张湛《养生要集》所引《食疗经》之“嘶咽”谓声音嘶嘎也。晋后道家尸虫之说行,故更其名。而魏孝澄的《救急单验方》、唐人
的《龙门方》等,并“尸咽"的证治。 治疗方面仍少使用手术。《巢氏病源》中虽有关于近欧氏管异物证的记载,但不详其疗法是否采用手术。惟唐宋后始有用钢针藏于笔端以破取咽喉脓肿之术。并有智慧劳动者莫都料用茧子和大念珠二物,牵取小孩误吞倒须的鱼钩,远较《肘后》 《深师方》取钩法为科学。即使现现代医学,恐仍无此巧思。二事并见北宋党永年的《神秘名医录》。
口齿科在隋唐时虽已立于学官,但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如《巢氏病源》 《千金》 《外台秘要》诸书虽有不少的篇记载它,仍不免于因袭陈言。如《巢氏病源》记载了六七种虫齿病,归结起来仍不过都是龋齿的病状而已。《太平圣方》说它们的病因是由“饮食甘肥,不能措理,宿食在于齿根,腐臭之气淹渍于齿”而来。
虽掩前人之说,但原本是很科学的。又由于当时拔齿之术消毒尚不严密,故《巢氏病源》曾记拔齿风疾之候。按《晋书·温峤传》载温峤因拔齿而致破伤风死。可知其事不始于隋代了。唐后我国又首先创造汞合金的充填牙齿法。其事见于《唐本余》。它虽不一定是《唐新修本草》但至少是十世纪以前的文献,故较西医还要早八百多年。而齿疳、急疳、沈唇、唇核等,可能是概括今之口腔狼疮,口唇癌、齿颔瘘、水癌(宋人称为走马疳)及唇结核等。颔骨脱落证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脱臼证之一,它在《巢氏病源》中称为“颔车蹉” 。《千金翼方》中对此已载有和现代科学相同的整复术。
回应 2020-12-18 10:05 -
仲景牛马走 (jkhnfk@gmail.com)
二、粪便的检查 对于疾病现象,已知从消化器和泌尿器等器官排泄物中去找寻它们的原因。如“下利完谷”,而知为消化不良;小便混浊,而知为膀胱或肾藏有热等。不过此种诊断,比较近于原始的。而应特别提出的,就是在此时期,已明确知道糖尿病的粪便是甜味的。此事可能和巫术或道教有关,也可能和封建社会的宗法有关,因它们提倡忠孝,有君父有病为其尝尿之说。汉袁康《越绝书》载越败勾践入臣于吴,吴王病,勾践故尝其恶(粪尿)以...2019-10-11 11:36
二、粪便的检查 对于疾病现象,已知从消化器和泌尿器等器官排泄物中去找寻它们的原因。如“下利完谷”,而知为消化不良;小便混浊,而知为膀胱或肾藏有热等。不过此种诊断,比较近于原始的。而应特别提出的,就是在此时期,已明确知道糖尿病的粪便是甜味的。此事可能和巫术或道教有关,也可能和封建社会的宗法有关,因它们提倡忠孝,有君父有病为其尝尿之说。汉袁康《越绝书》载越败勾践入臣于吴,吴王病,勾践故尝其恶(粪尿)以示忠于吴,而曰“味苦”,王病可愈。可反映当时已知尿味甜病之难愈。则公元前已有其说。而《梁书孝子传载庾黔之父于公元499年患病,黔遵医嘱而尝父之恶,得甜滑之味,以知不起。是医家已确定糖尿病的诊法。较之西方至少早一千几百年。然相传民间已有诊视蚂蚁嘬食病人之屎以鉴别其为将病之法。实亦一种科学的诊断。 引自 第六章 第四节 回应 2019-10-11 11:36 -
关于草本植物一类的药物,种类既繁,且被地域所限,势难尽识,因而遂有图谱之作。把它们的形状摄集纸上,庶可按图索之。此事在吴永安中(258-264年),孙休以屡取南方水蕉花不能致而只好图画以进。 如晋稽含有《南方草木状》三卷,但此类夹图的植物图谱尚有徐衷的《南方草木状》,又有作《南方草物状》,其中有兽类记载。可说是开本草图先路。在辨别本草产地,根叶异同,这时已有本草图谱书出现。除上述原因外,可能还受南北朝...
2019-08-12 18:18
关于草本植物一类的药物,种类既繁,且被地域所限,势难尽识,因而遂有图谱之作。把它们的形状摄集纸上,庶可按图索之。此事在吴永安中(258-264年),孙休以屡取南方水蕉花不能致而只好图画以进。
如晋稽含有《南方草木状》三卷,但此类夹图的植物图谱尚有徐衷的《南方草木状》,又有作《南方草物状》,其中有兽类记载。可说是开本草图先路。在辨别本草产地,根叶异同,这时已有本草图谱书出现。除上述原因外,可能还受南北朝时因重视流品,而谱牒图象之学突然繁兴的影响。最著名的有原平仲的《灵草图》、不具名的《芝草图》等,其芝草图在《抱朴子-遐览篇》中更有多种。而隋唐之后如徐仪《药图》、 《新修本草图》 《天宝单方药图》等,实发轫于此。
至周密看见南宋宫中所藏的《五彩图画本草》 ,或系承《嘉祐本草图》之遗绪。而嘉定十三年(1220年)有琅琊王介号默庵者,以岩居莳药,辨可识者二百种,绘图编次成集,并附单方数百,以备山村园丁野妇仓卒患病之需,名日《履()岩本草》 ,五彩图绘甚精,不知视周密所见宫中收藏的《图画本草》若何?然此依据原书绘制者。其后明文俶(赵均妻)周禧及妹祐,并有彩绘的本草书。
·
本草的收采与种植 引自 本草(之二)。 专物的采集古多由医家兼任其事。盖采集早晚与药效大有关系,本草学家固已重视此事;故本经叙录即提到采治时月的生熟之说。
吴晋时有道士在桐庐山上采药,指桐为姓,桐庐县亦以桐君结庐山间得名,作《桐君采药录》一书,是一部较早出现有关采集本草的书。其说有一部分被后人混入《神农本草经》叙录中。
《隋志》有许多关于采药方面的书,其重点在于采药的时间,如《采药时月》《四时采药》等书.....由于生齿日繁,用之者众,生之者寡。遂有生药种植之学。此类书在《隋志》中也有记载。《千金翼》中更立一门专记药物采植事,或据这一时期的文献而作。东晋和隋唐的政府,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还建立药园,培养种植生药人才。
本草的炮制 引自 本草(之二)。 本草修制之事,其历史甚远。在《内经》与仲景书中,已有不同的炮炙修制之事。但此时我尚未见有专书问世。而学者因赵希弁《读书后志》有《雷公炮炙》三卷题曰“宋雷()撰,胡洽重定”之语以胡洽名见刘宋时刘敬叔《异苑》,遂以为是第五世纪人。
不知今就《炮炙论》遗文而观,屡有“乳钵”之名,此物《干金翼》《外台秘要》诸书皆未见,因其研治乳石而得名。但唐时犹称它为“银钵”,惟《太平圣惠方》始载其名。宋后传入阿拉伯国家。且又屡引乾宁晏封之说。晏封姓郭,为唐人,撰有《制伏草石论》六卷,见《新唐志》。《宋志》有郭晏封《草食(石) 论》六卷可证。苏颂《本草图经》亦称《炮炙论》为隋人书而曰:“有唐后药名。”
则其为五代末至宋初人采用唐以前炼之说而成,盖可肯定。宋元以后的本草书,无不信奉制药学的范本,故其影响极大。
《炮炙论》 引自 本草(之二)。 、食经:和本草学有密切关系的,则为营养之学。它与本草至少有同等长的历史。《周礼》有“食医” ,可见其地位与“疾医”等同。而《素问》里有五味、五谷、五畜、五果、五菜。它同时也概括相反的“食忌”之事。《汉志》 已有专书,《金匮要略》中的食法及王叔和的《食论》 ,并略存其说。然其发展仍与剥削阶级生活有很大关系。曹操(及南北朝豪门)多有《食经》之名,可以不论。
回应 2019-08-12 18:18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9天前曾上架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6)8.1分 21人读过
-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 (1960)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20-2021 第一学期读书计划 (酒葫芦)
- 醫 (ZigmaZ)
- 2020年读过的书 (洛书)
- 医学 (兔角)
- 巫术宗教 ([已注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医学史略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于凝霜 2020-11-25
对外行来说有点不友好,不是轻松入门级别的书,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而且时代特色很明显,引用材料也没有明确的参考文献。作者关注的问题很多,理论部分有些重叠了,后半部介绍很多医家,更像是医传总汇。整体来说,瑕不遮瑜,还是很有价值的。
0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19-11-23
医者,技也,道术也,尽人事也。医者的存在,意味着良心之存在,不能主生死,尤其不能盲目地去扮演上帝,凡逾此,必遭奇祸耳。读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想起我的小时候,有时寻不着书看,或民间的草方,乃至道巫者流,及端公师孃、房内食疗、咒蛊之术等,还有跳大神的范本,皆囫囵而化之。中医之讨巧和不讨巧,可取或不可取,都在这些地方。今读是书,发觉中医最有价值的在于草方,其次是临床经验,如能“把罗马还给罗马,把上帝... 医者,技也,道术也,尽人事也。医者的存在,意味着良心之存在,不能主生死,尤其不能盲目地去扮演上帝,凡逾此,必遭奇祸耳。读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想起我的小时候,有时寻不着书看,或民间的草方,乃至道巫者流,及端公师孃、房内食疗、咒蛊之术等,还有跳大神的范本,皆囫囵而化之。中医之讨巧和不讨巧,可取或不可取,都在这些地方。今读是书,发觉中医最有价值的在于草方,其次是临床经验,如能“把罗马还给罗马,把上帝还给上帝”,将中医从宇宙观、阴阳五行中剥离出来,摘去陈腐的一部分,不仅仅限于温寒二论之争,或可与科技昌明的新时代同步。 (展开)
0 有用 江·葛朗台 2019-04-27
我尽力读了,真的读不懂。文字干涩,书名繁多,措辞是旧式的,古文不好的非史学生和医学生可能读起来都会比较困难。
0 有用 阿one 2019-01-25
整体上把中医发展演化脉络讲的很清楚,看着挺有意思,后面对外行人有些枯燥。
0 有用 到江夏去 2018-12-10
医史开山之作了,身为中医,但同时不落窠臼,对各类学说都相当了解。元代医疗与蒙古方面的影响少有欠缺,瑕不掩瑜
0 有用 公子sattva 2021-01-22
经方 世医 河间学派 舌诊 熟药 局方学
0 有用 清夏 2021-01-05
范老真的令人佩服地五体投地,听老师讲他写书都不用边写边翻阅资料,一切都在脑子里……
0 有用 于凝霜 2020-11-25
对外行来说有点不友好,不是轻松入门级别的书,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而且时代特色很明显,引用材料也没有明确的参考文献。作者关注的问题很多,理论部分有些重叠了,后半部介绍很多医家,更像是医传总汇。整体来说,瑕不遮瑜,还是很有价值的。
0 有用 怪之 2020-11-10
一般吧
0 有用 湖畔不下雨 2020-10-13
作者是受过传统中医学教育的医史学家,在诸多医学史中这本书当属“内史”。作者中医学养丰富,在本书中着重于阐述金元四大家和明清温病学派的发展过程及中心思想,概括精准,见地深刻。作者对于中医古籍中各病名的考证尤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