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nolix
2020-12-18 10:05
五官病可远溯到扁鹊时代。虽说它是以耳目二种官能之退缩以代表老人病的。的确人的视觉、听觉的衰退是人的生活历史进入桑榆晚境的先声。当然五官病学在那时尚未完成,因它与经济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在五宫科中重要的齿科于隋唐时急速地形成,是和当时大量蔗糠及制糖法的输入有很大关系。并且影响了医学教育制度:隋唐时开始把口齿与耳目病并为一科作为“医学” (校)的必修科,就是此种历史背景,这时首先发明了金属补齿之法。至眼科生理方面也因印度医学的传入,在《龙树菩萨眼论》已有“五轮”说。但“八廓“——“八光”之说,可能在北宋成都僧了明编的《眼科龙木论》才有记载。其后元人《修月鲁般经》、胡南洲的《鸿飞集》 《银海精微》诸书并多渲染,遂为眼科学上主要的理论中心。
眼科疾患,在《巢氏病源》中已有三十八种之多,这是隋之前眼科医学的结集。惟此时印度的眼科已传入中国,先后有《龙树菩萨眼论》、谢道人所传《天竺眼论》,二书同出一源,又篇辞前后稍有参差和繁简而已。此书中在内障方面关于白内障、飞蚊症等的叙述都较以前的文献记载来得清晰和详细,清盲,今称青光眼,初病眼无青色之状,而“青”字“清”字。古称为蒙(朦) 。《巢氏病源》说它的病状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 ,这是单纯性眼。西汉末年任永、冯信二人诈称清盲以拒公孙述之亦指此种单纯性青光眼。《龙树菩萨眼论》还叙述它证亦极正确: “若黑风,绿风等,皆从一眼前发出者1必相牵俱患,即觉头旋,眼有花,额角如绳缠,疼痛此是恶候。”并提出必须早治和妇女患者多于男子法。还有提出非单纯性青光眼的病症: “夫清盲之在于内,有障状如凝膏,大如楷子,浮在眼内,游泊童子。”我国眼科学上以前是很少有非单纯性青光眼的叙述的。其实这是今天所说的“白内障”。还有关于飞蚊症, 《巢氏病源》虽有“恶见火光,视蜚蝇黄黑”之说,但不及《龙树菩萨眼论》描写得那样逼真:“遂乃生花上下,状若蝇飞,散为县(悬)发。”今所指“飞蚊症” ,当与微血管出血有关;而“眸子莹然无恙,直不见物耳”的“清盲”则应为视神经之病变。
在治疗上,六朝以前,多用内服,其次为外敷消炎药、腐蚀肤翳药,除了烙铁外,很少用割治手术。但在二家“眼论”中,却重割除翳障的手术,并有关于许多眼科医械如刀、剪、烙铁、钩、别括等记载。当然还有佛书上所提至为“金镜”。而“义眼”亦在此时出现。
耳科病在《巢氏病源》中虽有多种记载,却俱承前代医人之说。其中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变,叙述得最为科学。认为此种脓液不及时排出,可能变成危险的脑脊髓膜炎。如“凡患耳中(刺刺)作痛者,皆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猝然脊强直成痉也”。当时医家以腰脊属肾,故以为脊强直
毒入肾的变证。
在五官病中是比较落后的,《巢氏病源》书中也只有十一个论侯,其中惟鼻衄包含较广,且有新的内容。它概括了习惯性出血,及近似紫斑病的症状,或者还包括再生性白血病的病因在内。此外有异物介入欧氏管,及在唐时还有近于鼻癌的鼻gan。疗法方面仍多沿用内服剂,亦偶用chu剂、滴剂等。手术较为少见,惟十三世纪时金人张从正《儒门事亲》中才有使用类似内腔镜的检取异物法。至十六世纪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始记载用铜棒缴取息肉法。
这时期对喉科病的认识也仍多沿袭前代知识。它们概括今之文生氏咽帐炎、扁桃腺炎、急慢性喉炎、咽喉结核、喉肌麻痹及有癌症在内的食道狭窄等。但有人把《巢氏病源》中的马喉痹认为是白喉是不正确的。因那时此病尚未传入。至喉头结核似可推溯到《金匮要略》所载狐惑证中之“虫蚀于上部,则则声喝(厦)" ,故与《巢氏病源》的尸咽相同。如“尸咽者。谓腹内尸虫上食人喉咽;生疮,其状或痒,或痛,如甘()之候也”。然“尸咽”之名本出张湛《养生要集》所引《食疗经》之“嘶咽”谓声音嘶嘎也。晋后道家尸虫之说行,故更其名。而魏孝澄的《救急单验方》、唐人
的《龙门方》等,并“尸咽"的证治。 治疗方面仍少使用手术。《巢氏病源》中虽有关于近欧氏管异物证的记载,但不详其疗法是否采用手术。惟唐宋后始有用钢针藏于笔端以破取咽喉脓肿之术。并有智慧劳动者莫都料用茧子和大念珠二物,牵取小孩误吞倒须的鱼钩,远较《肘后》 《深师方》取钩法为科学。即使现现代医学,恐仍无此巧思。二事并见北宋党永年的《神秘名医录》。
口齿科在隋唐时虽已立于学官,但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如《巢氏病源》 《千金》 《外台秘要》诸书虽有不少的篇记载它,仍不免于因袭陈言。如《巢氏病源》记载了六七种虫齿病,归结起来仍不过都是龋齿的病状而已。《太平圣方》说它们的病因是由“饮食甘肥,不能措理,宿食在于齿根,腐臭之气淹渍于齿”而来。
虽掩前人之说,但原本是很科学的。又由于当时拔齿之术消毒尚不严密,故《巢氏病源》曾记拔齿风疾之候。按《晋书·温峤传》载温峤因拔齿而致破伤风死。可知其事不始于隋代了。唐后我国又首先创造汞合金的充填牙齿法。其事见于《唐本余》。它虽不一定是《唐新修本草》但至少是十世纪以前的文献,故较西医还要早八百多年。而齿疳、急疳、沈唇、唇核等,可能是概括今之口腔狼疮,口唇癌、齿颔瘘、水癌(宋人称为走马疳)及唇结核等。颔骨脱落证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脱臼证之一,它在《巢氏病源》中称为“颔车蹉” 。《千金翼方》中对此已载有和现代科学相同的整复术。
春天有笋
2020-05-27 14:19
仲景牛马走 (jkhnfk@gmail.com)
2019-10-11 11:36
2019-08-12 18:18
关于草本植物一类的药物,种类既繁,且被地域所限,势难尽识,因而遂有图谱之作。把它们的形状摄集纸上,庶可按图索之。此事在吴永安中(258-264年),孙休以屡取南方水蕉花不能致而只好图画以进。
如晋稽含有《南方草木状》三卷,但此类夹图的植物图谱尚有徐衷的《南方草木状》,又有作《南方草物状》,其中有兽类记载。可说是开本草图先路。在辨别本草产地,根叶异同,这时已有本草图谱书出现。除上述原因外,可能还受南北朝时因重视流品,而谱牒图象之学突然繁兴的影响。最著名的有原平仲的《灵草图》、不具名的《芝草图》等,其芝草图在《抱朴子-遐览篇》中更有多种。而隋唐之后如徐仪《药图》、 《新修本草图》 《天宝单方药图》等,实发轫于此。
至周密看见南宋宫中所藏的《五彩图画本草》 ,或系承《嘉祐本草图》之遗绪。而嘉定十三年(1220年)有琅琊王介号默庵者,以岩居莳药,辨可识者二百种,绘图编次成集,并附单方数百,以备山村园丁野妇仓卒患病之需,名日《履()岩本草》 ,五彩图绘甚精,不知视周密所见宫中收藏的《图画本草》若何?然此依据原书绘制者。其后明文俶(赵均妻)周禧及妹祐,并有彩绘的本草书。
·
专物的采集古多由医家兼任其事。盖采集早晚与药效大有关系,本草学家固已重视此事;故本经叙录即提到采治时月的生熟之说。
吴晋时有道士在桐庐山上采药,指桐为姓,桐庐县亦以桐君结庐山间得名,作《桐君采药录》一书,是一部较早出现有关采集本草的书。其说有一部分被后人混入《神农本草经》叙录中。
《隋志》有许多关于采药方面的书,其重点在于采药的时间,如《采药时月》《四时采药》等书.....由于生齿日繁,用之者众,生之者寡。遂有生药种植之学。此类书在《隋志》中也有记载。《千金翼》中更立一门专记药物采植事,或据这一时期的文献而作。东晋和隋唐的政府,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还建立药园,培养种植生药人才。
本草修制之事,其历史甚远。在《内经》与仲景书中,已有不同的炮炙修制之事。但此时我尚未见有专书问世。而学者因赵希弁《读书后志》有《雷公炮炙》三卷题曰“宋雷()撰,胡洽重定”之语以胡洽名见刘宋时刘敬叔《异苑》,遂以为是第五世纪人。
不知今就《炮炙论》遗文而观,屡有“乳钵”之名,此物《干金翼》《外台秘要》诸书皆未见,因其研治乳石而得名。但唐时犹称它为“银钵”,惟《太平圣惠方》始载其名。宋后传入阿拉伯国家。且又屡引乾宁晏封之说。晏封姓郭,为唐人,撰有《制伏草石论》六卷,见《新唐志》。《宋志》有郭晏封《草食(石) 论》六卷可证。苏颂《本草图经》亦称《炮炙论》为隋人书而曰:“有唐后药名。”
则其为五代末至宋初人采用唐以前炼之说而成,盖可肯定。宋元以后的本草书,无不信奉制药学的范本,故其影响极大。
、食经:和本草学有密切关系的,则为营养之学。它与本草至少有同等长的历史。《周礼》有“食医” ,可见其地位与“疾医”等同。而《素问》里有五味、五谷、五畜、五果、五菜。它同时也概括相反的“食忌”之事。《汉志》 已有专书,《金匮要略》中的食法及王叔和的《食论》 ,并略存其说。然其发展仍与剥削阶级生活有很大关系。曹操(及南北朝豪门)多有《食经》之名,可以不论。
2019-08-12 17:19
唐慎微的《证类本草》,自从几次公私修校之后,虽不也流传,但多深锢于有力的藏书家的儀架中。其他虽有若干官修本草,当事者不是敷衍塞责,就是书成之后,即把它秘阁,与外界隔绝都不产生什么影响。因此,一般医家读的,不过坊间所刊行的洁古《珍珠囊》 ,及从《珍珠囊》翻为韵语的《药性赋》等书。其他许多本草,大多摘自《证类本草》 ,略加补充而成。仅体制稍有变异而已。
.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薪州人。父言闻,是一位世医。时珍之医是向他父亲学习的。它感到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已不能适合时代需要,许多经验的本草都要总结它。乃以个人之力于 1552年开始搜集资料。至万历六年全书完成。八年携稿至太仓求序于王世。大约在十八九年刊于金陵(南京) 。
它是从慎微《证类本 》上发展起来的。但其体例三订都不同以前的本草学,他也打破以前本草皆依《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法,扩大十六大类为纲,六十二小类为目,不使过去“本草”那样把水类、土类的药品牵强地把它归于玉石类等。其 中许多类都很符合科学。并纠正以前“本草”上不少错误的归类。又将认为没用的药物加以淘汰,而增加了认为有用的本草计374种,书共收录1892种。大概十六世纪以前的药物,基本上者进去了。现在所知许多有效药物,多被载在此书。书又以药名为纲,历代各家“本草"之说,标作释名…为目,中复引证百家之说为注面多所发挥纠正。所以它不但是量的增加,而且也有质的提高,在当时各国的药典中是无与伦比的。后被翻译为七八种外国文字,这给四方药学上的影响是不小的。
===
时珍《本草纲目》刊行后约一百八十年,即乾隆三年(1765年)乃有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问世。此在本草历史上,实亦一件大事。学敏字恕轩,号依吉,钱塘人,生活于十八世纪。他不是职业医生,而是一位博学深识的通儒。于医学本草的研勤,是罕见的。他不仅读完邻人黄贩翁所藏医书万卷余,而且家有余地以为养素园,就中辟一畦,作为药圃,观其生长花叶果实形状,以证验文献上的是非。
同时又好游,观察名物,喜与有关医药家周旋,故串医药伙,多与往还。因此对医学上各方面都有撰述,而以《本草纲目拾遗》—书为他对时珍的弘博也是极佩服的。但他觉得许多生物,旧日既久,种类殊多,风土不同,则部族歧出,往往一药种。他在序中并举霍山石斛和于潜白术二物为例,以为“皆近所变产” ,又因在许多文献中所记载的经方良药,时珍多遗漏,而一百八十年来医家所用之药和在这时期中从域外传入之药,都为时珍书所不及载,自然需要作一番补遗拾作。此外时珍书中有一部分还有失实,分类归属并有不妥处,也须加以纠正。
因作《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凡十卷,药716种,并以“正误”一篇冠于首。他说是书专为拾李氏遗而作的。其所取材,除方技之书和亲自试验及目见,亲友传闻外,凡正史稗传、山经地志、边防外纪、教士撰译、药说明、商号广告等,并为参考之资。即就引证图书而言,即六百余种,其浩穰也是空前的
《本草原始》:本草学大抵偏于综合性的为多,而对于药物的形状识别不过其中的一端。但这时却有重视本草形态一类的书出现明初朱柿曾辟地栽种可食的植物,观其生长经过与状形而之,成为《救荒本草》。然不尽为医家而设。
《名实图考》:吴其浚,字渝斋,别号等农。河南固始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会考一甲一名进士(状元) ,散馆授输林修撰及兵部侍郎。历任湖北、湖南等八省学政巡抚及总督等大官。因其宦迹丰天下,所任又都是地方长官,故有条件搜集全国各地的药用植物。首先参考文献,绘制图片,以成此书的长编,后于其中选辑主要植物作成《植物名实图考》。这自然比李中立青壮年作《本草原始》时的条件,不知好多少倍。因中立也是河南人,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中立的《本草原始》一书会给与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以影响。
但笔者查检《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似都没有征及中立之书。吴氏之书,繁征博引,自《神农本草经》直到《滇南本草》,偏偏遗漏了“中立草本” ,这是令人难于理解的。
冥蝶 (天地孤影任我行,世事苍茫如烟云)
2018-10-18 09:26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我国医学上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阴阳五行理论。这种无穷的循环,缺少向前或向上发展的条件,这是中国医学在理论上没有再进一步发展的症结所在。
2018-07-04 08:07
但也因为阴阳只有两种,所以争论较少,五行就不同了..
五脏六府各有所属,而今文家说肝属木,为阴;胆属木为阳。因肝属五脏,五脏在内,属阴;故肝亦属阴。胆属六府,六府在外,属阳,故胆亦属阳。又有“六经”。而依“六经”经脉流行上下起讫于手足之故,派生而为“十二经”。“六经”之说已见于西汉初年淳于意的《诊籍》,据说扁鹊书中已有此类名称了。它大概是先秦时代才有的一种学说。汉哀帝以后的讦纬家也时引用其说。
此种五行配合法也被汉时统治者作为用人标准。即视其筋骨言貌而属于那一行人,如“木气人勇,金气人刚”之类,它属先秦形名。也属名学的范畴,为校练名实之学。此以五行为说的相法,刘劭《人物志》诸名家书多言之。也影响医学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等,又颇类希腊四元素说。(巴甫洛夫有参考为神经类型)
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我国医学上已形成上面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实在值得秉笔大书之事,因为自此以后我国医学理论上才有依据。当然也因为历史条件限制,有它的局限性,阴阳仅能说明事物的两面,医家反复言之,似甚繁颐,它也好像在变动,实则有如钟摆没有离开它的原位。五行固能统率五个大类,但在推理上被(圆圈)所限制,缺少向前或向上发展的条件。
————
这时,医家既以医为谋生工具,自和其他的职业一样不能不向病家索取酬劳。 《史记·货殖列传》说, “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精也” 。而那时人在每年生活费预算中也把医药费用编入预算之内。
但如桓宽所说, “为医既拙而又多求谢” ,所以此种预算很难准确,大概多在超支之列吧。
魏晋时乃有自标名号或和官家勾结,雇用辩士作夸大虚诞的宣传,说什么“能予盲者登视,璧者即行”等话以招徕病家。而历史上医酬最大的,当推赵简子酬扁鹊田四万亩 ,医之好利也在《扁鹊传》中侧面反映出来,但谣谚上却也有“医有割股之心”的话。其与富贵病家为难。而好为劳苦人服务的如十一世纪的名医初虞世(补注: 宋代医家。字和甫,居于灵泉山(今河南襄城),后为僧人。深研《素问》、《难经》,每有卓识。著《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简称《养生必用方》、《初虞世方》。另有《尊生要诀》,二书均佚。唯前书有若干佚文为《证类本草》所引用。 ),也可代表一部分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医生。且轻身重财原是病家恒有之事。
按摩、导引、针灸之法在战国时代已到成熟之境。故《史记·扁鹊传》提到烤石、桥引、案机、毒熨(包括汤熨)诸法。
《内经》更为频繁地提到它们,也提到布熨之事,为后来雷火神针灸法的滥觞,像针灸之事尤占很大篇幅。对于上述各种物理疗法的发明,古人更辩证地认为和它们的地理生活条件有关。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砭石是东方鱼盐地区人民多患痈疡而发明的,灸烤是北方寒冷地区人民野处乳食易生胀满之病而发明的,九针是南方雾露(炎暑)地区人民嗜食酸腐致病挛痹而发明,导引按跻是中央地区人民杂食不劳,以致多病痿厥寒热而发明的。
所述和当时产生此种理疗法的实际情况大致符合,同时也可反映我国古代医学已能将各民族地区的医学特点加以综合利用。
2018-07-01 12:57
我国古代对于环境卫生已十分注意。《周礼》中,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如掌理室内除虫、室外除草及清洁水源等的职官。
水源与环境卫生关系最大,因作两大重要的措施。一曰改水。古多凿井而饮,而《周易·井卦》及《管子》 《庄子》中,井盖、井栏等设备的记载。但井水久用必多污秽,因而每年夏至日例有浚井改水之事。淘除井中污泥积垢,疏浚河流等。据说它们可以去毒而预防瘟病的发生。
这种工作古代由政府派员管理,后来都市中已有替人家淘河、淘井为职业的劳动工人。如唐称淘沙子,宋之“淘渠人”或亦称 为“淘河者” 。孟蜀称浚井夫。
元明之时,金陵秦淮河中有舟称为淘沙舟。他们驾小舟取河中泥土澄汰之。淘沟也有季节的如南宋首都临安(杭州)于新年为通渠时期,并雇人把淤泥用船搬到乡间,明清时的北京则以二月为淘沟之期。
2018-06-29 07:15
南北朝的经方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编辑前人经方则有李思祖的《经方》等;搜辑新出经方的则有不著撰人为《新撰药方》等;自撰经方的则有王珉《伤寒身验方》;专集一家世传效验方的则有《徐氏家传秘方》 和《徐王八家传效验方》等;专重单方的则有葛洪《肘后备急方》等;还有专录古今单复方的则有释莫满的《单复要验方》。
---
“五运六气说”是公元第十世纪左右才出现的。但学者多说它是唐王冰所造,及有人把后人窜入《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的运气说作为据。这些话我在“五运六气说的来源”中辨明其妄,故可勿赘。它之所以在这时产生是有历史背景的。唐代末年军阀割据,造成五代十国那样分裂的局面。当时不仅广大农村受到严重破坏,而且疫疠横行。那些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却多独善其身, “隐居求志” ,以玩《易》为消遣。这方面的著名人物有陈搏、阮逸等,他们多好托古伪造《易纬》一类之书。时有道士许寂则伪托王冰之名,作《元和纪用经》一书以运气说来运用医方。而《素问》中自“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的运气说,当亦在这一前后时期出现。
———
医学教育事业到了魏晋已露端倪。唐《六典》说: “晋代以上手医子弟代(世)习者,令助教部教之。”这是中国最早医学教育事业的开端。而东晋时代皇家已有“药园”的设置,这可能已有培养生药人才之事,但详细的制度无考。至五世纪的四十年代,有宋太医令秦承祖又向政府建议开办医校,于是我国才有正式医学教育事业可言。《六典》里写:“宋元嘉二十年(443年) ,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这较之公元884年世界上成立最早的意大利“萨勒诺学”还要早上四五百年。可惜到了元嘉三十年即罢去。
——
宋代对医学教育比起以前的王朝来得重视。当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在太医局领导下招集京城学徒,至八月即有八十余人,其后各州府亦并设置医学。嘉祐五年(1060年)分医学为九科,至元丰(1078-1085年)未变。但也有说北宋末年医学已分为十三科。当时生徒多至三百人。其教育制度亦随当时一般教育制度而变动。如熙宁九年(1076年) ,医学亦依王安石的三舍法而分班学习,并行墨义( 科举考试时令士子笔答经义 ,名墨义)至运气等六种考试制度。其程式今犹可从《太医局程文》中见之。金元明医家撰作,多效其体,如东垣《此事难知》、朱震亨的《局方发挥》、王履的《溯洄集》等书,每有策论式的篇题。然其考试太医局生,颇多积弊,宋俞文豹在《吹剑四录》中备言之。
在乡村医学教育方面有一值得秉笔大书的历史事件。就是福州刘彝(1017-1087年)于元丰时守虔州(赣州市),因其地尚巫鬼,不事医药,想要教育他们转业为医生,乃撰《赣南正俗方》三卷, “以训斥淫巫三千八百人使以医易业”。由是赣南始重医药。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中国医学史略
nolix
2020-12-18 10:05
春天有笋
2020-05-27 14:19
仲景牛马走 (jkhnfk@gmail.com)
2019-10-11 11:36
nolix
2019-08-12 18:18
nolix
2019-08-12 17:19
冥蝶 (天地孤影任我行,世事苍茫如烟云)
2018-10-18 09:26
nolix
2018-07-04 08:07
nolix
2018-07-01 12:57
nolix
2018-06-29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