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之死 短评

热门 最新
  • 12 ly的读享生活 2018-02-20 10:08:30

    一桩笔墨官司,搅动整个文坛。不要得罪小说家,否则他就让你在书里死去活来,惹出这么大的风波,某些用词似有反犹倾向。瓦尔泽真刻薄。抛却这场政治雷阵雨不言,小说本身足够戏剧,有种机智的恶意,可视作对现当代写作、阅读状态的嘲讽。作家们写得越多,读得越少;判官们使劲往人们嘴里塞饲料,由此获得一种宗教权威;公众呢?是他们将以上两种人捧上了神坛。“当人们终于把普通身体转变为干细胞,并由此生产出第一个没有大肠的人的时候,E(射精)-O(高潮)文化诞生了。”嗯,在相互攻讦中获得高潮,这也是网络时代批评环境的生态。

  • 11 倔强的小野猪 2018-01-27 16:33:04

    小说的前半截都在平稳地讲述米夏埃尔·兰多尔夫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汉斯・拉赫洗脱杀死批评家埃尔-柯尼希的嫌疑。通过身份各异的人的讲述,还原了这个批评家是如何被建构,以及在他统治下的文学王国的运作机制。但是从马尼·马尼的磁带录音开始,整个小说就在他大段梦呓式的独白中滑向了形而上层面的探讨,就连讲述者与受述者身份的合一与批评家其实并没有死的真相都被淹没其中。但整部小说的价值恰恰在于作者的这些有点晦涩的讨论。(话说埃尔-柯尼希回家的那一段像极了《消失的爱人》。)

  • 5 瘦竹 2018-03-21 17:09:51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幽默的书了,但其实,细细读完,又感觉这本书其实写的是悲哀,批评家的悲哀,作家的悲哀。那些做文学梦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

  • 4 老李家媳妇 2018-04-23 23:29:19

    没有看译者序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作者逗得乐不可支,以“文穴”,高尚的“文穴”为生的批评家和作家,打起嘴仗来竟也和市井小民无甚分别,被郑重其事的作为绝交的理由竟然是鞋子里不为人知的增高垫!嘲讽无处不在,不仅仅是一名作家对批评家的痛恨,还有作家文本被过度解读的现象。被认为杀了批评家后,作家的作品可能从来没有被这么多人以这么严谨的态度逐字逐句的读过,人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坐实他杀人的依据。至于序言,这本书的反犹倾向我是真没看出来,倒是译者提到的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反思之深刻更触动人,德国人主动背起了这个历史包袱,并且警惕着任何试图卸下这个包袱的行为

  • 3 Janet 2018-05-03 09:40:17

    简单粗暴地剧透 就是以“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秘密生活+罗杰疑案”的配置描述了文坛暴政与荒谬现实

  • 2 滞销书选题仙人 2018-04-08 22:56:33

    还记得当初喜欢上马丁是那篇《梅斯默的想法》,一篇看了让人产生写作冲动的作品,后来又看了人文社的批评家之死,兼具语言艺术和叙事技巧的作品,辛辣的讽刺文学圈的各色人物,后来搬家书被处理了,多年之后重温仍找到当年读书的畅快感,只是老马丁好好的,别浪费才华写历史故事了。😊😊😊

  • 2 张量比波普 2018-04-16 16:48:55

    可以看出作者是很有想象力而且很聪明的,但是感觉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却过于多而杂。

  • 2 Dinkon 2018-05-22 12:03:00

    颇具个性的作品

  • 2 安东。 2018-05-13 14:48:48

    瓦尔泽显然将音乐元素融入到了创作之中。语言的重复性,以及像《惊马奔逃》那样莫比乌斯环的结构,都令人着迷不已。对死亡的戏谑在观点的交锋中激起尖锐哨音,将强权和沉默化解为噪响。一切都输给了语言的精确性:“她当时在练习第二首哀歌,但与其说是练习,不如说是演奏。”2018-034

  • 2 moqq 2018-04-05 17:08:06

    第三部分精彩

  • 2 曉藕 2018-03-13 15:39:46

    /構思妙極。結尾神奇回到起點,圓滿的同時化解我讀到第三部時生出的猜疑:「我」(米夏埃爾.蘭多爾夫),就是漢斯.拉赫。漢斯.拉赫就是「我」。強烈的戲劇感。 /《驚馬奔逃》之後再讀馬丁.瓦爾澤。諷刺傑作。過十四年再版,不易。五星! 「請勿思考,讓他人代你思考。 「請勿懷疑,讓他人替你否定。 「權威即真理,表演即真相? 「謊言的後果並非死亡,而是無盡的榮耀⋯⋯ ——編輯推薦語。莫言書評「深深佩服」~文字之外,還有勇氣。

  • 0 沁云 2018-06-06 03:12:23

    3.5吧。对文坛怪现象的讽刺相当辛辣、有趣,值得一读。写法让我想起昆德拉的《不朽》,但不如后者那么收放自如和吸引人,主要是文字显得干巴巴的。

  • 2 NoNo 2018-03-22 07:20:30

    由于不了解德国文学 只得囫囵吞枣 不明觉厉却爱死字里行间的satire 特别喜欢这个调调

  • 1 毛线 2018-10-17 21:51:00

    前两天失眠半夜起来一口气读完 最开始只是想看看黄爷的翻译什么水平 果然是高 不服不行 字里行间仿佛能看见黄爷狡黠一笑 不过读德国文学永远像在读哲学 回过头想想 书里的《门诊时间》和现在满地追求十万加、流量至上有什么区别 哎

  • 1 固态蒸汽 2018-05-27 16:31:38

    非常戏剧化的文坛暴政,“粉饰乾坤”部分很先锋,最初并未有过这样的阅读期待。不过匠气较重,想知道瓦尔泽不写政治会是什么样子……

  • 1 GaAs 2018-03-31 09:36:23

    第34叶开始,恍惚在看郑渊洁。

  • 1 ratty 2018-12-30 16:13:16

    文学圈也有点意思吼,翻译过来有的地方像看自己豆瓣日记似的。本来以为是个秀思想的书,最后还记得自己这是本小说来了个反转。说成功者成功是因为没看透这世界,作者看这么透是觉得自己失败了哦,但看那意思像是失败比较好,瓦尔泽可以的,我先爱了。

  • 1 Polyommatinae 2020-03-20 02:32:01

    他打破了和平,因为和平的根源在于文化界司空见惯的自欺欺人的习惯。他砸烂招牌,戳穿教条,粉碎希望。他的大肆破坏和疯狂嘲笑,留下一片令人茫然的废墟。他砸碎外壳,剥出内核。我们的精神支柱便是思维体验自身所产生的美感。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