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 短评

热门
  • 8 虞二豆 2018-05-06 13:35:20

    关于每场峰会,2/3的篇幅介绍峰会的背景及准备,1/3介绍峰会本身。雅尔塔和戴维营协议两篇与我读过的两本专著论点基本一致。翻译可以。

  • 5 经济人读书会 2018-06-05 22:39:41

    据说Summit(峰会)来自丘吉尔,他曾经在冷战初期的五十年代表态与应该苏联会谈,因为他认为峰会外交不会让形势变得更糟。战争来了又去,元首们轮流上场,不变是什么?峰会外交尤其使得人们思考,在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今天,领袖们的见面还有多少意义?这是中信新思考大国外交三部曲之一,以二十世纪以来的重要元首六次峰会见面为脉络,重新书写二十世纪历史:从张伯伦和希特勒见面的慕尼黑会议到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的雅尔塔会议,再到冷战中的维也纳会议,以及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破冰会晤的日内瓦会议,直到今天的G7。这些见面大家大家都听过,但背后的故事以及门道你未

  • 4 幽鹿. 2019-03-21 20:42:40

    有趣。就书中而言,意外的喜欢戈尔巴乔夫和张伯伦,一个是“即使改革失去控制转变为革命也拒绝批准动用武力”,一个是尽管炮火高悬,也没有放弃最后一丝努力去求和平,最后在反省中去世(虽然两者都背着骂名),里根夫妇看上去太傻。中东问题真是一团乱麻,谁动谁死。看到最后,法德和解条约签订时法德领导人肩并肩跪在圣坛之上,十分感动。

  • 0 扭腰客 2018-05-14 00:43:54

    角度挺好的,小处切入,展现的不仅仅是峰会本身,而是围绕峰会解读历史的承上启下。到了不得不开会的时候,要么是一次撕逼的爆发,要么是一次互怼的结束。

  • 2 wxf1019 2018-11-30 23:57:44

    《峰会》是大国外交三部曲的第二本,为读者详细再现了影响20世纪的六场峰会外交。时间囊括二战、美苏冷战、阿以冲突、反恐战争这些20世纪中最牵动人心的时刻。每一个章节都详细讲述了每次峰会的举办背景、筹备经过、谈判历程、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峰会中各位亲历者的形象:这些人或是国家元首,或是参与政策指定的幕僚官员。不管是理想主义者,还是浪漫主义者,或是实用主义者,但终究是人,都会有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人性中的闪光点和劣根性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聚光灯下受到媒体、选民、政治对手、游说团体的影响和压力,在不得已而为之、识大体顾大局、威逼利诱和言不由衷的状态下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所有的六次峰会中,我最喜欢卡特、贝京、萨达特的戴维营峰会。全书的翻译很好,有大量的外国人名,读下来还比较轻松。

  • 1 farrell 2019-01-03 12:31:51

    本来以为雅尔塔会议,戴维营峰会等等都是很熟悉的历史,无甚可观。但我对自己西方历史水平太高估了。David Reynolds写的80%以上的细节我都不知道,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的水平真不是盖的。

  • 1 小七 2018-07-21 22:20:09

    囫囵吞枣,即便如此,也受益匪浅。峰会的双方都是来自不同体制竞争脱颖而出的峰顶者,带着主权利益和个人利益进行冒险的较量。

  • 1 China Blu 2019-02-14 22:23:20

    替首脑们心累

  • 0 劈头士》睁木 2019-09-21 22:52:42

    微信读书借阅。六场峰会,六段历史,对尼克松的部分最有兴趣~

  • 0 阿鱼 2020-09-16 00:46:40

    【202033】 “Summit”由温斯顿·丘吉尔首创。本书选取了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六次首脑会议,向读者介绍现代峰会外交的起源与发展,挖掘历史真相,审视国家权力。不管是想用和平实现自己的理念,还是用战争打击对手,真心觉得各国首脑们很是不易。峰会外交对首脑个人的政治前途、能力、心理、身体都是巨大考验。“攀登者们只是用自己和同行者的生命在冒险,政治家们却深知自己在峰会上的谈判将会决定数百万人的命运。”普通人被世界塑造,领袖们改变世界。

  • 0 笑望江湖 2021-02-19 10:28:27

    跟浦洛基的《雅尔塔》差不多,都是中等水准的国际政治纪实文学,商业畅销书风格,并不是深邃的史学专著,在20世纪外交史领域基本算是入门类读物,视野宽度和思想深度远不如作者的经典之作《长长的阴影》,奇怪的是这本书对每场峰会的起源过程描述很吸引人,但开会具体内容则有些枯燥乏味,亮点和金句不多,刻画大国领导者的智略与复杂面略显苍白无力,有些思想深度甚至不如网上一些无名氏的分析文章和发言,经常流露出浅薄的西方中心论傲慢思想,在英美历史读物中真不算太出色了(而且没有任何相关历史照片也让人无法理解),同时令人感慨的是:中国在整个20世纪大国外交舞台的实质性影响力太弱了,除了尼克松访华几乎毫无存在感。PS:此书虽然平常,但封面设计很有气场

  • 0 余峤 2021-04-09 06:29:56

    每篇都是极佳的历史书写。

  • 0 wanli 2022-02-12 22:13:33

    戴维营的内容和我读过的《以色列 一个民族的重生》是比较一致的。 莫名其妙的句子有点多,可能是译者没有吃透原著,也可能是原著本身的问题。 峰会外交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妥协和交易解决分歧。 文末总结了峰会外交的经验和教训。谈判中的妥协和提条件,都需要抓住合适的时机。既要及时摆明自己的诉求和立场,又不能过早地亮出底牌。 峰会之所以称之为峰会,是因为它对于领导人来说,就像登山者攀登珠峰一般无比艰难。旅途的劳累,蹩脚的健康状况,国内的政治环境,瞬息万变的谈判形势,对手的捉摸不定,等等,都使领导人压力山大。

  • 0 油头虚翁 2022-01-30 02:28:12

    峰会外交其实就是高层领导人极尽个人之能事,他们更多的是被个人意愿所驱动,而非出于理智。即使得到了有效的团队协作,领导人在峰会上的表现也会因个人的能力而异。他们必须决定自己是不是要冒险参加峰会,他们需要具有洞察力、敏捷的反应和付诸行动的毅力,在筋疲力尽的边缘,他们还必须继续坚持,将成果带回国内并加以推动。在完成这些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局限,暴露自己的弱点。这就是为什么在本书中讲述的故事有那么一点点的古典悲剧意味:张伯伦身上同时存在理想主义和骄傲自大,这种性格因素至今仍能发挥推动或威慑的巨大威力。尼克松身上现实主义和偏执的结合让他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后又把他击垮。

  • 0 Raindog 2022-01-25 01:18:28

    传统意义上的峰会是20世纪的产物(尤其是在特定意义的“1914-1991”这个“短世纪”),是战争阴影和毁灭威胁下、大国领导人(或自以为大国的,譬如萨达特)同时受人类文明使命感、政治幻觉和个人虚荣心驱使下采取的一种回归原始的解决问题的尝试手段(“让我们坐下来来聊聊好吗”——我猜测这句话至少有八千年历史了,首次使用场景不详)。有趣的是,几乎没有哪次峰会是成功的(指实现了雄心勃勃的参会者在会前的预想目标),同时也没有哪场峰会没有留下深刻的历史痕迹,而且一次次让人失望的峰会记录也从未阻止新一代领导人继续兴致勃勃地开展新一轮峰会级对话尝试。或许这个世界已经变得太复杂、以至于领导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控住事态的发展。最后,为何“尼克松 VS 毛”没有算作峰会呢?纵然没有在现场的媒体关注。

  • 0 Shweis 2023-10-14 16:54:47 贵州

    绝佳的历史读物,背景、事件、分析无不精准直接,阅读极其友好,看下来让人走过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流,看看如何在大人物外交之下影响人类的历史进程

  • 0 西陵 2023-12-13 17:06:54 四川

    很无聊的一本书,流水账,事无巨细的描写让人抓不住终点,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为什么要给我看这个内容,无聊透顶,当历史书看吧,又只是写的是峰会外交,而且偏袒M国,不会重新看的一本书

  • 0 懒残僧 2022-10-03 11:21:54 上海

    20世纪是属于政治家的时代,飞机的发明使得强人们可以摆脱官僚系统束缚,直接展开元首之间的对话。张伯伦想要“亲自”确认希特勒是不是一个正常人。罗斯福也认为《我的奋斗》删减太多,无法确认希特勒的真实形象。对此,外交部门是很不爽的。张伯伦可是单枪匹马不带任何助手和翻译去到敌国主场。就像《是,首相》中汉弗莱所说,首相单独接见外交官往往会让外交部的努力倒退十年。像美国议会就拒绝通过威尔逊的国联条约。就算如此,20世纪的政治家们还是热衷于像个小天使(罗斯福说丘吉尔),坐着飞机飞来飞去参加峰会。以个人魅力进行碰撞,决胜在庙堂,这极大避免了战争。最终,由于戈尔巴乔夫过于年轻,在这场比试中为对方的经济学所折服,苏联兵不刃血的被拿下。峰会属于20世纪的游戏,至于本世纪虽然航空更方便,但是已经没什么政治家了。

  • 0 WilliamJunkie 2022-04-16 13:55:36

    “与会的各方向上艰难地攀爬,为的是实现在峰顶的会面,再带着各自的成果回到山下。”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