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子涇(1921-2010)
1921年生,台中豐原人,清代台灣著名通事張達京的後代。日治時期,就讀於台中州郡翁子公學校,豐原高等科,台北府立工業養成所。太平洋戰爭時派至海南島,任佐世保第八特別陸戰隊海軍通譯官(1941.10-1945.8)。終戰後任海南島台籍軍人嘉積集中營隊長(1945.9-1946.6)。1946年7月搭乘帆船返回台灣。二二八事件時在高雄六龜鄉興產製材廠工作。1950年結婚,育有二男三女。1966年,搬回台中豐原,在台中市客運工作,至1986年退休。1984年,出版日文回憶錄《台籍日本兵苦闘の結末》(台中市:聯邦書局)。2010年3月過世,享年90歲。
插畫者簡介
太宰信明
1929年出生於東京,筆名為太宰飛斗志。1944年4月,三重海軍航空隊奈良分遣隊入隊,成為第十四期海軍甲種飛行予科練習生。1945年6月,配置於舞鶴防備付舟艇襲擊隊,在此地終戰,時為元海軍二等飛行兵曹。戰後,進入東京醫畜生專門學校就讀。1952年4月,加入廣播界,在東北放送(仙台)、日本短波放送當主播,1961年轉向當製片人。1989年退休後,同年五月赴韓國首爾當日語老師,共待了十八個月。著有《まなざし遠く―漫画で綴る軍歌集―》(1970)、《花は散りぎわ》(1972)等。
譯者簡介
天江喜久
1972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夏威夷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教授。專研臺灣近現代史、後殖民研究與東亞比較文化。主要論文:〈他山の石:台湾から帝国の慰安婦問題を考える〉,浅野豊美、小倉紀蔵、西成彦編著《対話のために:帝国の慰安婦という問いをひらく》(東京:クレイン,2017),〈Becoming Taiwanese: Appropriation of Japanese Colonial Sites and Structures in Cultural Heritage Making—A Case Study on the Wushantou Reservoir and Hatta Yoichi〉(Michael Hsiao, Hui Yew-Foong and Philippe Peycam eds., Citizens, Civil Society and Heritage Making in Asia, ISEAS, 2017),〈A Japanese Engineer Who Became a Taiwanese Deity: Postcolonial Representations of Hatta Yoichi〉(East 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 1, No. 1, 2015),〈朴順宗:二二八事件中朝鮮人/韓僑的受難者〉(《臺灣風物》64卷第3期,2014)。
林子淳
1990年生,新竹人。長榮大學翻譯學系畢業,目前就讀於日本飯店專門學校,預定2018年3月畢業。
謝明諭
1989年生,南投人。長榮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
0 有用 普塔 2021-12-25 20:46:35
当史料读没问题。但负责策划和导言的天江喜久真是太low了。
0 有用 i-Kuma 2020-08-30 19:09:04
想起了某年八月十五日冒生命危險在靖國神社看到的台灣兵。
0 有用 Sotang 2018-06-02 15:19:08
閱於2018
0 有用 yyhiamhere 2024-11-01 10:21:11 中国台湾
要记得辨别第一人称叙事的真实性
1 有用 尚 2023-08-03 04:27:51 加拿大
一段在陆基本不为人知的私人历史和混合着的在陆根本不可能共存的多元视角!文笔、配图都稍稚拙,作者亦可能有夸张和自我贴金之处(已无法查证),但贵在故事本身朴素、符合人性并吸引人。另外,历史的残忍有时不是恶,只是被积怨错认和被抛到脑后,比如黄的故事。最后,人往往严于待人宽以待己,而不自知。作者虽会反思“手握生杀大权时,不可滥用,而应积善积德”,但亦不能免。比如偷牛吃的故事,一笑而过的轻松中,对当事家庭可... 一段在陆基本不为人知的私人历史和混合着的在陆根本不可能共存的多元视角!文笔、配图都稍稚拙,作者亦可能有夸张和自我贴金之处(已无法查证),但贵在故事本身朴素、符合人性并吸引人。另外,历史的残忍有时不是恶,只是被积怨错认和被抛到脑后,比如黄的故事。最后,人往往严于待人宽以待己,而不自知。作者虽会反思“手握生杀大权时,不可滥用,而应积善积德”,但亦不能免。比如偷牛吃的故事,一笑而过的轻松中,对当事家庭可能是致命的。大队却也没给半点补恤,哪怕是以工代偿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