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的形成 短评

热门
  • 55 用户名太长 2019-01-25 13:17:29

    所以心理治疗师的观点是回避型依恋障碍的人这辈子很难改变了

  • 20 joker 2018-05-13 16:21:48

    想到和母亲的关系如此淡漠,仅仅书上所说的还不够,可惜没有发展系列的,另一本边缘型母亲找不到。

  • 15 以梦为马 2019-11-05 20:55:46

    应该叫依恋理论的形成,读完没有看到自己预期的内容。一开始大部分讲的是理论如何实验逐渐形成又如何被攻击最后被接纳。第四五章内容才是我想要看到的,初衷是想要知道自己目前的性格和依恋状态是如何形成的,现在结婚了又该怎么避免强迫性重复。只不过本书没有绝对的定义谁就一定是什么依恋模式,对依恋模式的研究也一直在继续。至少知道了现在的我不全是父母抚养方式的问题,还有先天气质,后天的经历等等。对自己的了解一直在努力中!

  • 9 十一臭屁肉球子 2022-09-19 08:04:46 北京

    凡是不被允许的,尤其是羞耻的,不是催生虚伪,就是催生异化。感谢我的伴侣,误打误撞让我拥有了一段持续的亲密关系;感谢他不是回避型,否则我可能永远感受不到被爱的感觉;感谢我自己,曾经封闭但但没有完全封闭,留下的一道缝成为改变的契机;感谢有一段足够长的的时间,让我可以充分的听下来看见自己;感谢冥想,让我放下我执,觉察世界;面对所有的人格,最好的策略,做一个真诚的人,看见并接纳自己,看见并接纳别人,保持接纳的对当下时刻的觉知。

  • 9 胡子 2022-05-08 12:20:22

    看完了最后一章,后面还有个表,大概介绍了几种依恋模式的人的特征,担心大家急于对号入座,还是觉得不贴——尽管这样会引来更多的“共鸣”。 仍然要沉下去,去看到更细微更复杂的部分,有些路必须要亲自走一次。 鲍尔比的坚持,安斯沃思的谦虚纯粹,让人动人,写这本书的罗伯特凯伦的语言能力惊人,翻译赵晖也让人感到这本书似乎就是中文写出来的。 五星送上。

  • 4 CCCCCCCC鱼 2023-12-06 10:17:57 中国香港

    一本理论发展故事集合,但读完非常有收获~“我们改变不了童年经历。但是,我们可以摆脱幼时形成的防御性和强迫性的姿态,可以理解那些被压抑或忘却的往事,可以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接纳幼小的自己、童年时的客观环境以及或许令我们深受伤害的父母,从而重新体会那些被隔绝的感受,我们还可以对失去的东西完成哀悼。”养育孩子,也是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这可能是生育在新时代的意义。

  • 6 金珉 2019-06-27 23:39:11

    本书更多是讲依恋理论如何被社会,被精神分析接受认可。 情节还挺引人入胜的,遗传基因、先天气质、养育环境、母婴互动等等因素被翻来覆去地被各方心理学家讨论以及实证研究。鲍尔比、安斯沃斯、安娜弗洛伊德、温尼科特等人的形象也更丰满了。 此书也讲述了一些理论的社会影响,二战后女权兴起,日托还是自己亲自在家养育选择背后有各方社会势力交织(母亲对孩子的养育起多大作用,有多少责任或许是个永不会休止的话题)这些作为对依恋理论了解的补充也很有裨益。

  • 2 好好学习 2024-09-16 14:59:06 广东

    作者认为学术文章的终极目的不是实现更高层次的团结,所以顶着锅盖(女权、女性职场)等压力建议母亲生完孩子有条件可以全情陪伴孩子的前三年。实在做不到也要找个可靠、长久、情绪稳定的长者作为婴儿的依恋对象才好。

  • 1 咖啡咖啡 2023-08-03 22:04:00 山西

    妈妈看完说:“这是一篇科普书籍,作为一个母亲我一口气读到底。它回答了我很多问题,解答了我很多的疑惑,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 7 momo 2023-07-19 21:41:25 美国

    挺浅显易懂的,翻译也很顺畅。作为科普读物来讲还不错。 但豆瓣的9.5高分,可能就是精神分析类读物里的这个高分。以我理工科视角来说,这篇文献综述实在是絮絮叨叨太磨人。比起之前读书会时候啃完的“Handbook of Attachment”,这本就是幼稚园读物。或者说,整个研究视野都只狭隘困在精神分析那套逻辑里,是有点落伍了。 里面降了很多名人八卦,吃瓜爱好者可以读。

  • 2 熊精冬眠中 2022-04-05 17:59:52

    远低于期待值,准确来说是依恋理论(及其理论家)的发展史。更重要的是思路不够清晰,读起来累的慌。前面花了大量篇幅串各个心理学家的生平,很多开头提出的问题也没看到明确的回应,需要读者自己大海捞针。

  • 1 郁 屿 2023-01-20 15:15:40 浙江

    写得太好了!深入浅出,详实有趣。边读边忍不住回顾自己的人生,读到后面,已经几乎是读一段缓一下想半天,对我来说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曾经只知道自己是回避型依恋,而现在终于理解了成因,和那些潜伏在过去地图里的蛛丝马迹,我悄悄问自己,其实在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焦虑而又矛盾的小孩子吧。我也明白这么多年,这是我的情结,我曾对此上瘾为此神魂颠倒,现在要慢慢学习,战战兢兢也要没脸没皮,向生活讨一点幸福的技巧。

  • 2 马小跳 2024-10-27 17:42:23 北京

    内容庞杂,但不知是原文的原因还是翻译的问题,显得很乱

  • 1 乌子虚 2022-06-20 19:51:47

    被胡子成功安利!非常易读,不管有没有打算成为父母都值得一读,了解母婴关系,依恋模式,了解过去的自己情感如何形成以及慢慢同过去和解,未来学会爱和被爱。

  • 1 夏天的风 2024-10-01 13:24:32 山东

    安全型为主导的人拥有内在安全基地,相信自己被爱着且有爱人和被爱的能力,既能享受孤独,又能积极与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回避型为主导的人否认安全基地的存在,矛盾型为主导的人知道安全基地的存在并且渴望着它,却认为自己永远也得不到。这两种类型的人会陷入对分离的焦虑,对孤独的恐惧,前者通过对工作、权力、占有、成就、强迫性的仪式等上瘾,后者通过对人上瘾,来对抗孤独和焦虑。 “幼年时拥有关爱支持自己的依恋对象,接受深度心理治疗,与支持自己的伴侣形成稳定的关系,这三者是打破感情伤害代际循环的最重要因素。”

  • 1 Bae🌙💪 2025-01-06 15:23:16 浙江

    一时分不清是人物传记(尤其是鲍尔比)还是理论书。

  • 1 排排 2020-11-02 15:23:25

    依恋理论的发展史,内容翔实

  • 4 第二交响曲復活 2019-05-24 19:21:38

    PS:吐槽一下的話不如叫《依戀理論混戰史話》。

  • 1 Maudgone. 2020-06-26 23:52:59

    依恋理论的发展史。

  • 1 离离草上云 2022-02-08 19:57:33

    非常好的缕述了依恋及相关理论的发展过程,并且说明了依恋理论的不足和缺陷。是非常优秀的相关理论的入门级著作。文字一点都不晦涩,很好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